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办高校教师发展教育生态学思考范文

民办高校教师发展教育生态学思考范文

时间:2022-01-24 08:41:04

民办高校教师发展教育生态学思考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隶属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持续且不断深化的终身过程。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揭示其规律和生态机制,指导其实践,具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适切性。当前,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花盆效应”明显、群体结构生态失衡及个体生态困限等问题。民办高校教师要实现科学、高效和终身的专业发展,可通过创建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构筑共同愿景以及优化运行机制等途径,构建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打造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生态。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截至2017年底,我国现有民办普通高校746所,教职工总人数43.7万人,专任教师总人数31.6万人,在校生628万余人。民办普通高校教职工总人数、专任教师总人数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人数的17.9%和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9.4%,较2006年均增长了5.6个百分点①。无论规模还是占比,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都不容小觑,并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立足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特点,分析其专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如周亮梅等(2010)②、郭玉莉(2014)③和周海涛等(2015)④;二是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角度出发,认为应从完善聘任制、加强进修与培训、提高社会地位与待遇等入手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李海峰等(2012)⑤、邱立姝(2014)⑥;三是通过分析绩效评价模式、激励机制和工作满意度等影响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如谢晔等(2010)⑦、刘文花(2011)⑧和李学强等(2017)⑨。总体来讲,关于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日益丰富,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关注政策、待遇和平台等外部因素,对教师这个发展主体重视不足,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认识不全。因此,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新时代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生态学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适切性

教育生态学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提出①,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旨在借助整体、系统、平衡、动态和联系等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系统内部各种结构及其周边环境之间复杂、动态的关系②,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③。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或非专业组织,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不断获得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增强专业自主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其专业发展必然受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的制约,既受到国家政策、社会观念、文化传统和学校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专业期望、反思能力和专业行动等内在因素的影响。简言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隶属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一个持续并不断深化的终身过程。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适切性。一是理论层面的适切性。当代学科发展呈现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和谐统一的特点,不断探索和构建既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涌现“生态取向”的专业发展路径,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依靠个人努力和教师群体的共同奋斗,也需要健康适宜的外部环境提供支持和保障④,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相关理论研究走向深化的必然途径。二是实践层面的适切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教师实现健康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模式更贴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其“整体关联”“协同推进”和“动态平衡”等相关理论,有助于研究者全面深入地分析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各方的能动性和相互关系,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促进教师实现科学、高效和终身的专业发展。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环境“花盆效应”明显“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称为局部生境效应⑤,主要指生物在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舒适小环境中,其生长和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长此以往,生物的适应阈值会下降。任何一个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都不能脱离其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社会、规范、生理与心理四种环境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复合的生态环境⑥,后三种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生态环境是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路径、质量等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影响较为突出的是社会文化层面、社会规范层面和民办高校层面,其中民办高校层面对教师的生理与心理的影响最直接。1.社会偏见仍大量存在。由于起步较晚、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自筹、办学层次较低及生源质量较差,民办高校被认为处于整个高等教育的末端⑦。受此影响,民办高校教师也被认为是教师群体的末流,其专业发展水平通常不被看好。2.法律法规执行面临困境。《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在参与业务培训、职务聘任和社会活动时,通常会面临比公办高校教师更多的困境。3.民办高校发展先天不足。改革开放后,民办高校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自筹,为了节省办学支出,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压缩教师编制的现象,教师通常身兼教学和管理等数职。同时,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仍处在上升期,大量办学经费被用于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上,投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整体上缺乏规划、形式单一、内容单调①,生态环境较为封闭,“花盆效应”明显,使长期处在这一环境中的民办高校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均受阻。

(二)群体结构生态失衡教育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表现为教育结构上的稳定、教育功能上的稳定和教育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②。处于生态平衡的教育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动超出教育生态系统所能调节的上限,便会造成教育生态失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即教师在专业发展进程中其结构和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③。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结构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组成结构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民办高校教师群体以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研究生为主,缺乏中青年力量;二是学历结构失衡,民办高校教师群体多以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学历为主,博士研究生占比不足,高学历教师缺乏;三是职称结构失衡,与年龄结构相对应,民办高校教师群体以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欠缺④;学缘结构失衡,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的学缘结构较单一,通常以1至3所学校为主⑤。以上结构失衡问题,较大地制约了民办高校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2.民办高校教师群体流动结构失衡。受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职称评审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存在大量外流现象。据调查,一些民办高校新引进的教师半数以上有离开的意愿⑥,教师群体流动失衡现象较为突出。3.民办高校教师群体工学结构失衡。受民办高校“减少支出、压缩编制”用人观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通常一岗多职,大部分时间被日常工作所占据,即使愿意在专业发展上多花时间,往往也有心无力。(三)个体生态困限教育个体生态是一种微观生态,集中反映在与个体身心发展紧密契合的微观环境中。教育个体生态困限即在教育发展生态规律的影响下,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限制和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个体生态条件⑦,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1.受教育节律影响,专业发展时段困限显著。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节律⑧,受其影响,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由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失衡的现象,年轻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生存关注期”,而退休教师专业发展已定型,处于专业发展的“保守期”和“衰退期”,受生理与心理等因素影响,对专业发展缺乏热情。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处于专业发展阶段的两端,未形成健康的专业发展梯度,呈现出明显的时段困限。2.受耐度、最适度规律影响,专业发展个体疲软。每个教育因子都有其自身能够承受的上限和下限,即教育因子的耐度、最适度⑨。如果某个教育生态因子所能承受的发展限度超越了自身的耐度、最适度,将会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处于超出自身耐度、最适度的边缘,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3.受限制性因子规律影响,专业发展整体受限。在特定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如果出现某些教育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超过其耐度、最适度,这些因子便成为制约这个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限制性因子①。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处于最适度的边缘,专业发展动力也未达到合适的标准,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制性因子。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两种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一种实践形式,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上限,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帮助教师个体和群体实现整体、高效、健康的专业发展②。其一,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强调不同教师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合作共享,有助于充分调动民办高校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主体能动性,帮助不同教师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不同教师群体之间,实现思想、知识、智慧和情感的有机循环、交互与共享,使之符合教育生态学的动态平衡规律;其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倡导共同创造,主张教师个体是教师群体中的个体、教师群体是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师群体,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实现与教师群体的整体专业发展密不可分,这是教育生态学整体关联规律和协同演进规律的集中体现;其三,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强调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主体能动性,认为只有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树立起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全面开展学习、交流与合作,主动适应和改善自身的专业发展生态环境,才能顺利地将自身专业发展向前推进,这是教育生态学适应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的重要内涵。简言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民办高校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困境、打造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的应有之义。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建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破解生态环境的“花盆效应”一个特定的教育生态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是破解“花盆效应”的根本所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接纳外界信息、通过内部因子与外部因子相互影响和互动从而实现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创建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讲,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就是校园组织文化体系变革和重组的过程,要努力创建一个民主、开放、合作和学习的校园文化体系,促使民办高校教师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充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破解“花盆效应”。1.创建科学合理的物理空间。科学合理的物理空间布局是建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努力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一文化生态中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科学空间,这也是民办高校创建开放合作文化的基础。2.创建科学民主的规范空间。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体系健全和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是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3.创建合作信任的精神空间。以价值观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内容是民办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应着力构建以开放、合作、信任精神为指导的校训和校歌等内容齐全的民办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体系。

(二)构筑共同愿景,实现群体结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生态存在与发展所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当前,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群体结构失衡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而且对民办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造成消极影响。一个有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和专业发展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动态平衡的有力措施,而建构一个有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所有成员围绕共同愿景不断努力的结果。因此,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愿景是实现民办高校教师群体动态平衡的前提,应建立在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愿景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不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愿景的相同之处,积极引导教师个体围绕群体的专业发展愿景和需求走向集聚。一方面,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教师,围绕共同愿景开展合作交流和知识共享,使共同体成员建构起强有力的内在精神关联,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现有的专业发展资源优势,实现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强大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共同愿景进一步激发教师个体的发展动力,构建良性的动态循环系统,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群体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和自我超越。

(三)优化运行机制,超越个体生态困限教育生态系统对环境有一定的能动性,会根据环境的特性和变化不断调适自身来适应环境的发展,因此教育生态的现实困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被改变甚至消除的。建构运行良好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有助于民办高校教师调适专业发展环境、化解个体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超越处在耐度边缘和限制性因子多样的个体生态困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包括运行动力机制、运行整合机制、运行激励机制、运行控制机制及运行保障机制等,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1.激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动力。要充分激发民办高校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体能动性,树立主人翁意识,在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共同体现有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的专业发展活动,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2.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与民办高校整个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建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进程中,应重视将其与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影响并协同共进。3.重视建构共同体的二级组织。健康的二级组织是教师专业共同体运行的主要载体。在建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进程中,应在不断完善现有教研室、备课组、专家组和学术团队等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师生学习小组、师社学习小组、师企学习小组及网络学习小组等,建优和建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二级组织,为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健康运行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作者:朱胜晖 宁莎莎 任士伟 单位:信阳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办高校教师发展教育生态学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kejizazhi/stxzz/7274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