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耐斯深层生态学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范文

耐斯深层生态学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2-07-16 04:01:35

耐斯深层生态学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学杂志》2018年第6期

摘要:指出了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中国的重大任务。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现代性危机,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通过回顾联合国四次环境与发展会议,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可以进一步了解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得与失。而耐斯提出的深层生态学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与浅层生态学有着重大不同,是一个有深度而又多层次的生态哲学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与发展;深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发展进程

1.1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它不分种族与肤色,不分地域和国家。只要我们仍然关心地球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无法绕开或轻视这个问题。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这种恶化从根源上来说并不是大自然造成的,而是人类在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开发后所累积而成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环境的污染、破坏与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是全方位的,不论是水、土壤还是人时刻脱离不了的空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而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种资源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等传统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仍然处于巨大的消耗之中。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一方面,而发达国家由于消费水平、生活水平较高,其生态危机更隐秘地表现在资源能源问题上。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西方社会由于已经发展起来,因此他们的环境问题已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解决人口、社会问题的阶段,不论是环境问题,还是资源问题,都非常棘手。生态危机的表层原因可以理解为人口问题。首先是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大幅度增长,由此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人类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现代性危机。现代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层面,二是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具体来说就是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思想层面就是理性主义所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通过梳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几种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通过分析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力相对于自然力在不断地提高。而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也逐渐由原来的畏惧、敬畏自然到俯视、控制自然。人类理性的发展交织着科技的发展,对一切都进行了祛魅,这其中不仅包括宗教,还包括自然。培根宣称知识就是力量,而他提倡和推崇的就是通过发展实验科学以获取自然界的奥秘,掌握其规律,从而达到对自然界的征服。科技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解决了一些重大的问题也带来了更大的问题。我们当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就是现代性危机,由现代化所带来的危机。现代化的文明形态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而这一危机的解决方案就是实现文明转型,即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这种灰色文明或者黑色文明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持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不同于工业文明下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同于农业文明的亚人类中心主义,但是也和原始文明的自然中心主义有很大不同。这是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关系之下以及对自然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反思,人类要在这么一种新形势下重新回到对自然的尊敬的态度。生态文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提出也是经过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通过考察几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来认识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这几次大会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生态意识的萌发。

1.2国际背景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西方工业国家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事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公害,并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巨大担忧。而早在十年前,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对人们的环保意识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该书还被誉为绿色圣经。全书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由于农药的大规模使用而造成了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呈现一派死寂的迹象。寂静的春天既是一个真实而具体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工业化社会的象征和隐忧。1972年,联合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这是全球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完整报告。会后,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当时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环境问题并未根本转变,反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转移。联合国在1983年12月设立了环境特别委员会,通过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这次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002年8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围绕“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体,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四次世界级的环境会议对于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政府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重大作用。我们也可以从这几次会议看出,人们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可以说会议都在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尤其到了第四次大会,人们已经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机制框架,这些细化的讨论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这几次会议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

1.3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972年中国政府就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会议,并在会上承认中国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会后,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74年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78年宪法修改,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1979年颁布环保法和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初步形成了我国环保法律体系;1984年国务院环保委员会成立,198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1992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会议。在会议精神推动下,我国的生态建设也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我国签署了一系列环保公约。1992年8月,党中央提出“转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5年共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纳入“九五”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后又颁布了一些生态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纲要,环境保护开始成为一项基本国策。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事业也有了很大进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08年环保部成立。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十二五”规划。从我国政府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环境与发展大会开始,就开始重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其后也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会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还积极倡导环境公约的签署,承担重大的生态环境责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巨大的飞越。

2耐斯的深层生态学

2.1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问题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和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执法司法方面并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层面似乎和观念层面脱节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如果实践层面没有很好地落实,那么说明在认知层面就出现了问题。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并未达到很深的层次,而是浮于表面,无法触及人们的价值观甚至信仰层面,从而在实践中没有很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挪威的哲学家耐斯提出的深层生态学就是由此出发的。他在1972年9月的第三届“世界未来研究大会”上作了题为《肤浅的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的学术报告,分析了他所理解的深层的生态保护运动与肤浅的生态保护运动之间的区别,首创了“深层生态学”一词。他的深层生态学注重变革社会制度和人们深层的价值观,区别于之前的改良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潮。随着几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中国的进行了一系列的环保立法活动,乃至于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可以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比较出色了。但是泛观中国如今的生态环境,仍处于一个比较糟糕的状况。通过耐斯的深层生态学视角,反思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并未发生重大变革。当然,一些有识之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萌发了环保意识,而如今的人们也普遍接受了生态环保思想,但是处于最深层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并未根本动摇。

2.2深层生态学的基本特征

耐斯的深层生态学的“深”是在和浅层生态学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自然观、价值观、经济与技术观和社会观之中。①在自然观上,浅层生态学认为自然是残酷的,人应该通过认识自然规律而支配自然。这是在人类生产力发展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在当今社会,人力已经实现了对自然力的支配,因此更应该关注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在价值观上,人们一直把自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来对待的,生杀予夺全凭人类作主。动植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对人类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离开人类也就无法体现它们的价值了。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经过动物解放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发展,似乎放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只是从强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了弱人类中心主义而已。我们还是很难承认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所具有的内在的价值;而深层生态学则强调自然界具有内在的价值,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就致力于为其寻找依据和论证。③由此,在经济与技术观上,浅层生态学把资源当作人的资源,而保护生态仅仅是出于经济发展受到了环境破坏的威胁;而深层生态学认为资源首先是生物的资源,保护环境本身就具有优先地位。④在社会观上,浅层生态学强调人的生存发展,因此注重保障人的生活水平;深层生态学认为人们的消费水平可以降低到适中的程度以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

2.3深层生态学的理论结构

耐斯的深层生态学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的终极原则和生态智慧;第二层次是深层生态学的8条纲领,由上一层的终极原则和世界观推导出来;第三层次是由深层生态学纲领推出来的一般原则和规范;第四层次适应于特殊情况的特殊规范或决策。这四个层次由一般到具体,涵盖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前两个层次具有普遍性。但是第一个层次来源于宗教信仰、哲学和传统的生态智慧,又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直觉。而第二个层次的8条纲领可以提供一个共同的行动基础。后两个层次涉及到比较具体的层面。第三层次是一个中观层次,既不过于宏观而不易于操作,又不过于微观而显得死板。它包括决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决策,是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的决策环境而做出的不同决策。第四层次是具体的措施,比如某些法律法规上比较细致的规定,这对于理念的落实有重大作用。

2.4深层生态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增长,是一种着眼于长远增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关注代际公平,着眼后代的需求以约束当代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联合国的几次环境与发展会议都把落脚点放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其中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基于人类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作为一个致力于为人类谋求发展的国际组织来说这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是在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问题上,我们必须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否则我们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生态学上,从而无法从根上本解决问题。耐斯的深层生态学就揭示了人类因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而造成其他观念上的扭曲,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只有真正承认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才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落实于人心之中。耐斯的深层生态学理论的四个层次也能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很好的启发。他的四个层次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既有信仰、理念层面的指导,又有比较明确的纲领来统一行动,还有微观的措施来落实理念。当下中国绝对不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也不缺乏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在宣传上也是不遗余力。但是如果没有具体决策的推出和落实,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运行,没有终极的原则和价值观的根基,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切实地进行下去。当然我们国家近些年来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工作的落实。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其中生态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因素作为发展的内在要素,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也以保护生态环境来维持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把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进一步的提升了,也明确了“绿水青山”相对于“金山银山”具有它内在的价值。我们国家的生态学者也在挖掘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当中的绿色思想,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寻求传统的支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在以系统性工程在推进。其中有和耐斯的深层生态学的共通之处,更有我们从中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诸大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背景与中国意义[C]//朱远,吴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孟献丽,冯颜利.奈斯深层生态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1(1).

[4]雷毅.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J].现代哲学,2010(4).

[5]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

[6]赵景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J].生态学报,2013,33(15).

作者:郑鸿杰 单位: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耐斯深层生态学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kejizazhi/stxzz/71639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