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一头食蟹海豹的病理解剖及死因研究范文

一头食蟹海豹的病理解剖及死因研究范文

时间:2022-12-19 07:43:29

一头食蟹海豹的病理解剖及死因研究

关键词:食蟹海豹;病理解剖;死因分析;南极;菲尔德斯半岛

食蟹海豹(Lobodoncarcinophaga),又名锯齿海豹,是南极特有的海豹之一。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哺乳纲(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鳍足亚目(Pinniped),海豹科(Phocidae),食蟹海豹属(Carcinophagus),本属仅食蟹海豹一种(陈万青等,1992)。在南极地区,食蟹海豹是种群数量最多的鳍足类动物(Joir-isandD’Hert,2016),其种群估计有1500~3000万头,广泛分布于南极大陆周围的浮冰上,呈环极状分布(Laws,1977,1984)。食蟹海豹喜独栖,在冰面上移动迅速;其头部相貌特殊,面部甚长,吻端圆钝,拱嘴颇像猪,体呈纺锤型,成年体长可达2.6m,体重200~300kg,雄性略小于雌性(Hückstdt,2015)。在南极分布的6种海豹中,食蟹海豹的牙齿构造最为特殊,颊齿复杂,上、下颌各有5枚颊齿,各齿的主尖头前有1个、后有3个齿冠尖头,上、下颌咬合时牙齿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滤食器官,适于从海水中滤食磷虾。食蟹海豹在远洋和斜坡区几乎专一以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为食,而在近岸区则以水晶磷虾(E.crystallorophias)为食,磷虾占其食物组成的90%以上(Adam,2005)。2014年11月20号,我国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野外调查期间,于智利海军站旁的雪地里发现1头死亡的食蟹海豹。鉴于该物种主要生活在南极的浮冰区,样品较为难得,且目前我国对南极海豹的研究工作还十分有限,遂将其用雪地车运回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并于第二天对其进行了外部形态测量和病理解剖。该食蟹海豹的表皮和骨骼后经雪龙船运回国内,制作成表皮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各一具,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普馆。本文报道了该食蟹海豹的外部形态参数和病理剖检结果,可为我国食蟹海豹的研究积累相关的基础资料。

1研究方法

外部形态参数测量和解剖主要参考文献的方法(BrydenandErickson,1976;陈万青等,1992;Lawsetal.,2003),各外部形态参数定义如下(图1)。体长(Bodylength):指从鼻端至尾末的直线距离;体全长(Totallength):指从鼻端至后鳍足末端的直线距离;体背长(Bodycurvilinearlength):自鼻端至尾末沿体背表面测量的曲线长;体背全长(Totalcurvilinearlength):自鼻端至后鳍足末端沿体背表面测量的曲线长;腋下体围(Axillarygirth):前鳍足基部后方测量的体围;最大体围(Maximumbodygirth):身体最粗处测量的体围;前鳍足外缘长(Anteriorinsertiontoflippertip):自前鳍足基部前侧至鳍足末端的直线距离;前鳍足内缘长(Axillatoflippertip):自前鳍足基部前侧至前鳍足末端的直线距离;后鳍足长(Lengthofhindflipper):自后鳍足的基部至后足脚的末端的直线距离;尾长(Taillength):自尾基部至尾末端的直线距离;口裂长(Nosetiptomouthcorner):自鼻端至口角处的直线距离;

2结果

2.1外部形态描述和测量

该食蟹海豹为成年雌性个体,吻部较长,通体呈亚麻色,但在背部和侧面分布有大小不一的褐色斑。前鳍肢和尾鳍为深色。体长231cm,体全长261.5cm,体重约130kg;体型非常消瘦,体表相对完整,但右眼部分缺失,在右前鳍肢的后方有一直径约6.0cm的圆形孔洞(图2)。根据现场观察,发现食蟹海豹时有2只南方巨鸌(Macronectesgiganteus)正通过右前鳍肢后方的圆形孔洞啄食海豹内脏。此外,没有发现其他明显外伤。各外部形态数据测量结果详见表1。

2.2脂肪层及肌肉检查

该食蟹海豹的腹部脂肪层厚度仅1.8cm,皮下肌肉呈鲜红色,无明显肉眼可见病变。

2.3内脏病理解剖及检查

2.3.1大脑大脑组织外观正常,未发现明显肉眼可见病变。2.3.2呼吸循环系统左、右肺叶和心脏均缺失。2.3.3泌尿生殖系统子宫为双角子宫,子宫体和子宫角外观正常。肾脏较大,外观正常,呈小叶状,各肾单位分界清楚(图3)。左侧肾脏重537.2g,长23.9cm,宽9.6cm,由256个肾小球组成;右侧肾脏重421.6g,长18.5cm,宽8.5cm,由179个肾小球组成。肾脏切面结构清晰,无肉眼可见病变。膀胱内有少量尿液,无眼观可见病变。2.3.4消化系统上、下颌左、右两侧各有门齿2枚和犬齿1枚。下颌门齿显著大于上颌,但磨损严重;右上、左下和右下犬齿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左上犬齿出现了部分磨损。左下颌颊齿完整,为5枚;右上第3枚、左上第5枚和右下第4枚颊齿缺失(图4A)。此外,左下第1枚,左上第1和第2枚,右下第2枚及右上第1和第2枚牙釉质发黑,均出现明显松动(图4B);其余均有轻微松动的痕迹。牙龈组织发黑溃烂,且颊齿的主尖头均出现磨损。食道较长,壁厚,无肉眼可见病变。胃内无食物糜,肝脏缺失。大肠较短,长1.35m,直径2.7cm,重678.3g;盲肠退化;小肠较长,长13.5m,直径1.6cm,重2100g。经解剖发现,大、小肠内均有少量水样,未检查出寄生虫。胰脏和脾脏均无肉眼可见病变。2.3.5内分泌系统肾上腺正常,呈平滑的椭圆形,左侧长11.5cm,宽3.5cm,重42.3g;右侧长10.9cm,宽3.7cm,重35.5g。

3讨论

在南极生态系统中,食蟹海豹是南极鳍足类中最容易受到豹形海豹(Hydrurgaleptonyx)和虎鲸(Orcinusorca)等捕食者捕猎的对象。几乎在南大洋的每个区域都有很大比例(60%~70%)的食蟹海豹个体身上留有伤疤,这些伤疤可能是遭受捕食者的攻击而造成的(Siniffetal.,2008)。本文发现的食蟹海豹体表无明显外伤,仅右眼部分缺失,及右侧腹部有一个直径约6.0cm的孔洞(图1)。内部脏器检查发现左、右肺叶,心脏和肝脏均缺失。发现食蟹海豹时,现场观察到2只南方巨鸌正在啄食其内脏。因此推测,该孔洞并非造成食蟹海豹死亡的原因,而是食蟹海豹死亡后被南方巨鸌啄食造成的,体内缺失的左、右肺叶、心脏和肝脏等器官也应是被南方巨鸌啄食。本文发现的食蟹海豹系一头成年雌性个体,但体型非常消瘦,体长231cm,体重仅130kg。根据食蟹海豹雌性个体体重和体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式:L=158.5+0.38W(L为体长,W为体重)(Lawsetal.,2003),健康个体的正常体重在191kg左右,而该食蟹海豹体重显著低于健康海豹的体重。健康成年食蟹海豹拥有较厚的脂肪层,且脂肪层厚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动,冬季显著大于夏季。2~4月脂肪层3.6~3.8cm(Lawsetal.,2003),而9月,雌性脂肪层平均厚度增加到5.7cm,在10月的第一周达6.7cm,从10月末又开始减少(ritsland,1970)。本文发现食蟹海豹时间为10月下旬,其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仅为1.8cm,显著低于健康食蟹海豹在冬季正常的脂肪层厚度,解剖时其肠道和胃内均未发现食物糜,表明该个体在死亡前可能较长时间没有正常进食,以致脂肪层过度消耗。正常食蟹海豹上、下颌左右两侧各有门齿2枚,犬齿1枚和颊齿5枚(陈万青等,1992)。该食蟹海豹的牙齿问题较为严重,门齿和犬齿均出现断裂或磨损,颊齿的主尖头均出现磨损,除左下颌颊齿完整外,右上、左上和右下均有1颗颊齿缺失。此外,部分颊齿的牙釉质发黑并溃烂,已出现明显松动,且牙龈组织发黑溃烂。该食蟹海豹的牙齿问题,究竟是因为牙齿出现病变还是由于年龄老化所导致,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致谢:该工作特别感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标本运输过程中,得到中国南极第30次长城站站长曹建军,队员郭晓东、王荣辉和胡鑫等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陈万青,郑长禄,张起信.1992.海洋哺乳动物.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36

作者:吴福星 熊杰 祝茜 王先艳 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一头食蟹海豹的病理解剖及死因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kejizazhi/slxb/72498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