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范文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范文

时间:2022-09-22 10:28:05

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趋势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母机。毋庸置疑,今天教师教育的师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总体质量和人口素质。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把教师教育改革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宏观政策的变革还是指导观念的更新,都体现出了对加强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视。例如:2002年6月,英国教师标准局和师资培训署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联合颁布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①;2007年2月,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司又颁布了《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对职前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规定性要求②;2003年4月,美国教学委员会在时隔20年后,又以同名姊妹篇的形式出台了另一份报告———《教学处于危机之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份报告将提高教师质量提升到美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直言不讳地提出“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国家地位正在受到威胁,而教育系统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师,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仍然将教学作为二流职业对待,那么我们的领导地位将不复存在”③。可见这些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理解。

2、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口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战略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也向全省人民提出了“实施科教兴皖,推进富民强省”的宏伟蓝图。毫无疑问,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数以千万计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因此,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既是时代赋予高师院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确保基础教育向社会输送优秀劳动者的前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教”,“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

3、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卓越教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的需要

在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传统基础教育应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者屡见不鲜。反思这一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本改观的原因,高等教师教育难辞其咎。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公众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由数量诉求向质量诉求的转变。在为子女挑选“好学校”就读的意愿支配下,“孟母三迁”的故事今天仍时有耳闻,这种舍近求远把学上的“无奈之举”,折射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公的事实,其中优质教师资源成为众多资源中最核心的要素。与此同时,自2001年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提出了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对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多、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底,全国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已占98.7%,本科学历占64.1%;普通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已占94.8%。在教师队伍学历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内涵和整体质量,是公众的期盼,更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特色和主要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才能针对性地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进而成长为卓越教师。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质量工程”,明确将“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纳入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可作明证①。

4、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突出师范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需要

在开放的教师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已不再是师范院校的特权和专利。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师范院校143所,其中本科层次107所;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352所。这一格局给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带来了诸多有形和无形的竞争。首先是与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型大学(不乏“985”、“211”高校)竞争,也要与举办教师教育多年的老牌本科师范院校竞争,同时还要与相继升格,保留或不保留“师范”二字的同层次院校进行激烈的实力角逐。新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际上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面临着来自同行、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巨大压力,若不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重围,在“效益优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保留“师范”二字的校名难避名不符实的疑问。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纷纷不遗余力地申报开办新专业。这些新专业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实践基地、就业市场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与新建专业相比,教师教育毕竟是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之基,要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从夹缝中突围并占有一席之地,这类学校必须突破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传统格局,必须创新教师教育,以鲜明的师范特色和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提升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巩固并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省级化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综上所述,新建高师院校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主动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和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多元化的明智之举,也是破解我国高师教育目前所处尴尬局面的必然选择。“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变化是师资养成从理念、体系再到结构、层次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教师教育的多元化、一体化、专业化以及系统化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中,更应落实到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师范类本科院校化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就是基于上述思考提出的。

省级化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方案的构建

本项目立足“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知识面宽、技能扎实”的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基于构建基础教育化学、生物课程教师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培养具有较宽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扎实教学基本功的优秀中学教师为目标,从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师养成教育等环节入手,构建前两年同一方案、合班教学,后两年突出专业、有分有合的兼容并包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性质看,一、二年级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三、四年级则是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的学习。与我校2009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本创新实验区方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拓展了学科基础课程,除了传统“四大化学”(2009版方案已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进行了重组,整合为《大学化学》课程)外,开设了《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相应的实验课程,且在学时、学分设计上与化学课程相当,为毕业生将来从事化学或生物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二是缩减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学分,将教师教育课程类课程细化,并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分离,设置独立的课程模块;三是突出应用型办学定位,加大了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安排;四是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强化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化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我校化学与化工系和生命科学系联合申报的省级教改项目,培养方案已在2011级试点班中实施。教育是心灵碰撞心灵、智慧启迪智慧的事业,作为基础教育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从教者对教育事业的热心和广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对学生的爱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试点班教学过程中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实施“双导师制”,为每名试点班学生配备一名本校学术导师(按生师比4∶1配)和一名中学职业导师(按生师比2∶1配),使学科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互为一体。二是落实教师养成教育四年不断线,除第八学期全部用于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外,从第二学期起,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到中学专业导师所在学校进行全职教育见习,以便形成从对教师感悟到对教师扮演的教育时间连续体。三是教师技能培养常态化,粉笔字、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中学教师必备的三项基本技能,实际上这些技能只要方法正确,经过一定时间的刻苦训练,是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为此,我们将《普通话》课程改为《教师口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聘请课外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为试点班学生每人配发一块黑板和粉笔,与学校计算机中心协商,每周定时对学生免费开放。四是强化实习、淡化论文,将教育实习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学生毕业论文可结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在实习期间完成。

作者:陈永红1,王顺昌2,鲍霞1,刘道富1    单位:1.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2.淮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