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科学研究教课革新的必要性范文

社会科学研究教课革新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2-01-29 10:32:06

社会科学研究教课革新的必要性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特点

与此同时,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专门就方法论著书立说,如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复旦大学教授陈其荣所著的《科学基础方法论》,等等。由此可见,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体系中,方法论篇占据绝对的首要地位。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具体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社会科学研究程序,是指各种卓有成效的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所应经历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程序或步骤。从社会科学研究这一整套过程或程序来看,提出问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就有了“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一经典论断,其基本依据即只有找到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后续的研究工作。因此,问题的提出对于科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问题找到之后,认清研究问题的类型、遵循一定原则选择社会科学问题,并进行分析问题、探索答案及检验其结论的“三步模式”被称之为社会科学研究程序的解题模式。研究设计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正如艾尔•巴比所言:“科学研究要进行观察并对你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解释……不过,在你观察和分析之前,你需要一个计划。你需要判断你需要观察什么,分析什么,为什么,如何进行。这就是已经设计的全部内容。”

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任何一项研究都无法离开具体方法与技术的支持。徐志明在其主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将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分为:选题方法、文献调查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秦伟和吴军编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分为:抽样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统计方法;欧阳康和张明仓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怀疑方法、观测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等等。尽管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了当前学界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认识水平。当然,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人们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还会不断深入,从而会有更多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总体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特点表现为:通过培养研究者形成一定的方法论,从而使研究者选择特定的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进而又选择一套与之匹配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学本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问题,也有设置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教学效果的问题,还有课程考核模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等问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接受路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也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课程。因而,在该课程讲授过程中通常都会采取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中的运用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二是源于“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这种认知模式;三是源于授业者自身能力所限。从第一方面原因来看,尽管我国教育模式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变革和更新,并取得相当成绩,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传统教育模式依然我国教育模式中大行其道。从第二个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一定程度上似乎决定双方各自地位及其知识能力,即“师”之授业者,“生”之接受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已经被确立,但沿行千年的传统师生关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从第三方面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对授业者综合能力要求极为高的课,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社会实践经验的授业者很难有效完成其授业要求,从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就能管窥一二,即从事相关教学及其研究都是一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因而对于社会经验有限且年轻的授业者而言就显得颇具挑战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大类本科生通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篇幅较大无法达到应有效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为例,该书共三篇十九章。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一般为36学时,也就是说一节大课(100分钟)就要讲授一章多,否则无法有效完成教材的篇章设置。如在一节大课中完成相关教学量,很显然只能是“走马观花”讲与授。其结果必然是老师没有“成就感”,学生没有“满足感”。课程考核方式陈旧,影响教学效果。正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模式中依然大行其道,因而考核方式必然会遵循传统教育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最为关心的不是能否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能否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该门课程考试模式。因此,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更为注重课本的相关问题,对于案例分析以及如何操作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心理,即案例分析与操作模式并不与考核直接相关。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社会现象。甚至有句顺口溜叫做:男学工、女学医,学了文科没出息。这种“没出息”也主要是指工资待遇低。由于这种不公平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极大地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轻视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无用的不正确观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期,党和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科学的关注力度。2001~2002年间,总书记就社会科学问题先后提出“四个同样重要”①、“五个高度重视”②和“两个不可替代”③,以此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大幅增加了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及资助力度,这种推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追踪全球科研学术成果的汤森路透公司的2011年最新科研成果报告显示,该年度中国学者论文的数量位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中国文献的高引用率也在稳步增长,目前中国高频引用论文的数量已与英国相当。

然而,科研论文数量的飞速增长及高频引用能否真实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科学发展现状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言,尽管中国学者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环境———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学生对科研事业的专注,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要追上美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精进。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梁启超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都与培根的归纳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指出,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中世纪社会的差异很多,但一个显著差异就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成为道德、政治、技术、器物等领域的进步的基础。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学理性思维,而且有利于科学进步,有利于国计民生。因而吸收科学研究方法,推动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势在必行。

研究方法的突破,一方面需要一线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后续队伍。当前,中国各大高校就肩负着这样一个使命,即为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的后续队伍输送人才的使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各大高校中的普及化发展便是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提出的迫切需要。但是正如上所述,作为一门相对较为新设的课程在其发展过程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些工作者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当前各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效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为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的后续队伍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很难肩负起培养、造就一个更高水平科研后续队伍的艰巨使命,其教学改革就显现出极大的必要性。

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改革思路,即:以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教学为核心,以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内容,以改革现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即以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的适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改革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由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病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新时期要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发挥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教学模式将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多通过案例分析,采取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师生合作、同学协作、广泛讨论等方式,从具体事实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决不能“文云亦云”,如此模式的形成无疑对调动学生独立思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新的教学模式将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满堂灌的教育弊端以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产生。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科学地建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是实现该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决定着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后续队伍质量的关键,从而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科学未来的繁荣与发展。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一方面在于增加该门课程的教学量,另一方面在于部分精简课程章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后续队伍且具繁荣社会科学重任的一门学科,其36学时很难达到应有效果,一定程度上的课时量的增加十分必要。对于庞大的篇章设置,相关教师应根据所受专业予以有选择的篇章节选。

就该门课程的结构而言,方法论层面关于其学科特点、性质及功能问题则为必选内容,而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篇幅并不大且极为重要则也应为必选内容,对于具体操作方式与技术而言,则可根据所受专业节选适合该专业方向研究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与技术改革现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即取消“应试”考核方式,以研究方法的应用为主要内容进行考核。教育作为一种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应尽可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个人成长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活力的一种社会行为活动。“应试”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是检验阶段性教育成果的必然形式,但“应试”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因为以“应试”作为教育的大部分或全部则违背了教育的职能,它不仅局限了学生思维空间,而且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而言更是如此。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一些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关方法去分析、处理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此紧密相关,即考核基本原理的同时应更注重相关研究方法实际运用。

总体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同时具有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属性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对该学科的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改变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为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优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内容;提高学生应用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支更高水平科研后续队伍及繁荣与发展社会科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孙静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科学研究教课革新的必要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kejizazhi/lykxyjzz/6378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