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1.学习理论。

临床课程改革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为根本评价指标。行为主义学派像斯金纳和华生,认为除了遗传和成熟的有限作用外,学习(或训练)是获得行为的主要途径,任何学习甚至是最复杂的学习都可以分解和编制成为详细的行为目录,采取连续渐进法施教。学生是客体,是消极的接受者;老师定义知识,老师的角色和责任是传授并控制学生的知识获得。“好学生”至少在认知上是顺从的,并接受权威者提供的事实和价值观。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不可避免的选择了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学科和器官系统课程的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subject-basedcurriculummodel)将课程分为基础课(医学前期)、临床专业课(临床前期)、临床实习(临床期)的三段式,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独立。器官系统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是按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合并起来组织课程,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个学科讲授同一个主题也是不必要的重复;整合课程从心理学层面出发进行设计,有利于课程与学习条件的统一。认知主义学派像皮亚杰和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在发展中的图式(认知结构)里积极的建构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取决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把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是学生建构过程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在教学中会选择发现式教学法,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该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课程结构是动态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一般病人的问题,老师给予最小的指导,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2.教学策略。

发现式教学和讲授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每一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讲授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直接的教学指导,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学习领域,但学生作为听众消极接受,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式教学法,例如,PBL在课程里大量使用,利于学生自己确认需要学习的概念,从可用的资源和问题解决中获取知识。但发现学习比指导性学习的效用和效率都小。当学生有考试压力时,教学模式上不可避免的选择灌输式的指导性教学。器官系统较之学科中心的优点体现在: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技能,有利于形成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和从事医师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矫正以授课为基础的模式的不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模式在1993年举行的爱丁堡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被列为推荐的课程模式,受到充分的肯定。“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策略相结合,可以实现发现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的优势互补。

3.教育理念。

教育的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因为它是系统的人心工程。我们设置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成为医生的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助人职业所必需的价值观和为实现和谐医患关系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我们秉承的教育理念是:授之以渔。授人所学之识,启人所识之用,学行并重。教学过程不是“你看,花园多美”的告知与传授,而是“你去看花园美不美,美在哪里”的启发与引导。教师不仅仅要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投射到学生身上,重点是自身修养和教学方式的培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育人。医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如履薄冰,唯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探索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改革实践

在上述教育思想指引下,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从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采用学业成绩和自愿原则相结合的办法,选拔60名同学(男生27名,平均年龄22.52)组成实验班进行临床阶段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组织管理上,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器官系统教学组,每个器官系统教学组确定了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秘书,负责课程改革的协调和运行。任课教师均是高年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定期集体备课,讨论各系统有关知识衔接的问题。各教学组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线索,整合内外科的教学内容,合理删减,减少重复。在临床理论教学中,单独设置临床医学沟通学、全科医学概论、手术学、临床医学导论、临床技能、急诊医学、中医学、皮肤与结缔组织、口腔科学等课程,将15门临床核心课程(内科学、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精神病学、循证医学、核医学、肿瘤病学)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整合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与肿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系统疾病等9门器官系统课程,教学总学时数由以前的952学时,减少到762个学时,减少幅度达19%。本着实用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各系统教学组确定教学大纲,编制了专门的教材。自编的器官系统教材《高等医学院校器官系统教材》将作为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在全国发行。组织基础和临床教师编写了多个跨学科的临床病例,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与“基于问题的学习”两种整合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新模式课程的质量评估中,强调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包括出勤、PBL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理论成绩、实习成绩等。实践证明,在临床阶段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创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事实证明,有间隔的重复促进了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其他单一的教学。器官系统的顺序和课程进程的细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状况对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自身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整合课程里,学生在一个知识领域里学型的知识图景可能有困难,学生经常被大量的混杂的知识打败。因此,如何科学的安排知识点、找到整合的合适位置是临床课程模式改革的难点。

三、教学管理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1.1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欠缺

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就国内而言,以GSM标准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2G)仍在发挥作用,3G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但今年4G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投入使用,5G也正在研发当中.因此,移动通信教学不仅应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还应涉及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落伍.但目前绝大多数教材还是以2G为主,附带着介绍3G,极少数会简单地介绍4G,且很少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行业的需求.

1.2实验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不够,且与工程实践脱节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大多采用实验箱,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单个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实验内容的自主设计性较差,学生无法开展系统的实验,难以从工程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

移动通信课程需要讲解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关键技术,还需要介绍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抗衰落等技术.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紧扣行业需求,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内容多,课时少.目前,大部分高校移动通信课程以基本原理讲解和数学推导为主,这种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得的知识也难以满足通信行业的需求.

1.4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

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往往是从一个校门踏进另一个校门,缺少行业锻炼的机会,导致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缺乏工程素养致使教师不敢多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2.1.1理顺知识主线移动通信课程教学需紧扣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无线信道、信源编码、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和网络优化等;二是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讲解,主要讲解GSM中与3G,4G共性的知识,然后重点讲解3G中的WCDMA,并与CDMA2000和TD-SCDMA的关键技术进行横向比较,介绍WCDMA向4G的FDD-LTE标准演化的技术路径和新技术,使学生了解4G的关键技术;三是移动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MIMO技术、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无载波通信和认知无线电技术等.在教学中把握这条主线能够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知识,又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应对未来技术的发展.2.1.2弱化理论推导,重视知识的应用移动通信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无线信道分析、信源编码、调制解调和抗衰落技术等部分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多[6],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在实际讲解时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引入工程实例分析来强化相关原理及结论的应用.2.1.3精选课堂讲授内容,适当引导学生自学要在课堂上讲授完移动通信大纲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点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突出重点,将课程的精髓引入课堂,同时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需要提前在课堂上讲解自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实际应用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学并不意味着内容不重要.为了保证自学效果,通过提前布置一些问题、习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完成.如“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在所选用的教材中介绍得很简单,实际教学时安排学生自学,可以提前布置问题: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有哪些;H.264编码包括哪几个流程;H.264怎样实现数据的压缩.前两个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解决,但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

2.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移动通信开设的对象为高年级学生,他们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学习的目的性强,对于纯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如果认为学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干脆就不来上课,或者来了也仅仅是应付检查.而移动通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将知识的讲授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1组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移动通信授课时,一般会针对学生组织三次讲座,分别是第一堂课由任课教师介绍课程学习的意义、通信领域人才需求动向和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导向;第二次是邀请行业工程师就某一知识作专题报告,如2014年邀请市联通公司总工程师主讲了WCDMA中的MIMO技术;第三次邀请业内教授专家主讲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和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如OFDM、智能天线等.通过专题讲座扩展了学生视野,明确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2.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移动通信,一方面是由于移动通信知识点多,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按照案例组织教学,打破常规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将同类型知识集中讲解容易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学习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引入工程实例或生活中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现象,针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一些基础知识可以融入到WCDMA系统中进行讲解,通过剖析WCDMA,讲解其用到的直接扩频、码分多址、FDD和TDD等技术.如在讲登记注册功能时,可以引入大家都熟悉的将手机放在音响旁,即使没有电话或者短信,音响也会隔断时间吱吱作响这一现象吸引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在讲解断电源注册时可以通过解释拨打电话分别提示无法接通和已关机的原因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有些知识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通过让教师提前指定案例和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安排人员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2.2.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和动画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课堂传授的知识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对所学知识产生综合记忆.对课堂中一些分析繁琐、数学推导复杂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在几年的教学中,用Flash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此外,在实际教学中,还注意启发式[7]、交互式[8]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建设实际工程用实验平台成本高,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新,这对于大多数高校都难以承受.所以在实验平台建设上其指导思想是:立足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同时积极加强和移动、联通及电信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建有现代交换网信令、数据通信实验室、通信线路工程、移动通信与无线优化等实验室,拥有Matlab/Simulink,SystemView,OPNET和NS2等仿真软件,并自主开发了一批功能电路和实验平台;和移动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学习,并共同开设了1周的校企合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移动通信的实验教学中基本形成了“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层次一: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常规的实验箱等设备为依托,结合仿真软件、动画演示等对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关键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融合起来.层次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主要利用专业仿真软件建立移动通信系统的模型,对系统的一些参数进行设置并观测仿真结果.通过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如移动通信信道分析、CDMA技术等通过Simulink搭建的仿真实验平台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层次三: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以现有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展开,并充分与市移动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课程的机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移动公司的商用设备,熟悉当前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基本的操作维护项目.并通过利用Matlab/Simulink,OPNET软件对实际移动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各种软硬件实现某些移动通信功能,提高其开发设计和工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分开,实行“实验进课堂”.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和各种仿真软件,把相关实验平台搬进课堂,边讲解边进行实验演示和验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的应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课程综合实验采用项目驱动法,实验题目设计为解决业内实际问题,由教师在开学时提供题目,指定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提供基本的指导和验收.实行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设计开发提供实验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建立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将创新教育延伸到课堂教育之外.

2.4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移动通信教学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毕业于各大高校,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大多数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且针对日新月异的移动通信技术,如果教师不注意对知识的跟踪学习,很容易造成知识落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信专业按照“加大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开展工作.首先,立足自身,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分批安排任课教师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新技术培训;每年组织1~2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指导,组织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组织项目申报讨论会,激励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等.其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重视有企业背景的人才的引进.同时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作讲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直接进课堂给学生上课.

3结束语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逐渐繁荣、发展,以及西方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等多种理论的盛行,在仍然以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为主的生物课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差异性逐渐受到了关注。例如,在1984年高中生物教学纲要(草案)出版说明中,要求根据学生个体因素的特殊性,对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出版了两种不同教学要求的课本:甲种本(较高要求)和乙种本(基本要求)两套教材,并明确指出,学校采用哪种教学纲要,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基础和学校条件确定;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要求“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并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经常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教学改革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从这些相关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下,学生个体以及学生的差异性逐渐被纳入了教学因素的考虑中。在将近20年的漫长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切以促进社会发展为重的价值取向的主流下“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分流,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并驾齐驱,取得了一席之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下,2001年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要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将个体存在的意义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搜集或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在课程内容上,采取生物学科科内整合的形式,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科的逻辑顺序相调和的方式来排列知识内容,并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独特感受纳入了课程编制、教学的范围;在课程实施上,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建立旨在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纸笔测验的单一评价体系和评价目的,形成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和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评价内容;在课程管理上,改变中央决定一切的管理形式,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二、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理想的彼岸

随着文明的旅程进入到21世纪,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要求人们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走出“社会本位”和“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走向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2001年的课程改革开始迈向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上。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整合了人、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时展要求,选取了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主题,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训练,在这些方法和能力获得的基础上,旨在促进学生的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物的讨论,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设置“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子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以上指导思想中可以看到,生物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本位”、“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走向了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在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下,生物课程首先要求在课程目标上,要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个体需要、社会需要、自然环境内在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并要求学生学会热爱自然、真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课程内容上,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束缚,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寻求生物课程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使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他自己的特殊文化世界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5]然而,从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步伐中我们也看到,要在实践领域落实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首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保护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而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户外探究和体验就更少。正如《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到的:“现在的孩子也许可以和你侃侃而谈亚马逊雨林,却说不出自己上一次去树林里玩耍是什么时候,也说不出上一次躺在草地聆听风声、欣赏白云漂移是什么时候了。”其次,在课程评价中,如何更好地通过形成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开发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工具,实现教学与评价的真正融合仍然是一个难题。第三,在课程管理中,借鉴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依据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本土特色,开发出基于社区的生态课程,形成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案更是未来仍需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要想改革烹饪教育,老师们就要摒弃摒弃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锻炼自己,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我们需要:

1.改变教材中心论,在实践中求真知烹饪教材作为众多中职院校长期使用的课本有着稳定不会出错的优点,却也有着缺乏新颖烹饪技能的缺点。所以,仅仅对教材进行研究无法满足新时期餐饮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一个合格的餐饮人员不但要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了解新时期的职业道德、价值理念、创新思路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中职学生们就要超越课本,通过自身实践提高技能,自主研发新的工艺技巧,摸索行业道德所在。相信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们一定能形成自己的烹饪风格,从而独树一帜。

2.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向来都被称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因此在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方式中,老师们只负责在讲台上把自己的知识讲述出来,而学生此时都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囊袋。这就形成了一个不正常教育模式,即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之后,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考试时便直接生搬硬套到题目里。但在重视真实能力、讲究真材实料的餐饮业里,永远都不会接纳这种没有自己观点只会粘贴知识的人。因此,老师们在教育烹饪人才的过程中就要多鼓励学生们自主创新,并积极发挥高新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这有利于增加学生们对烹饪知识理解的信息量,使他们广泛而全面的进行总结,发掘自身潜能,依据自身兴趣,结合已学知识对已经认知的理论进行检验,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学生们的实践过程中,会加强对真理的认知,实现综合技能的大幅提高。

二、笔者对我国烹饪专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老师们要摒弃以往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教授烹饪技能的老师们不但要拥有高超的满足各大现代餐饮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还要研究出适合的教育方式。具体方法就是:首先,老师们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再宣扬自己的权威,让同学们能在自由的氛围里自主学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老师必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积极交流的舞台,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其次,老师们需要带领同学们先进行预习,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先从讲授的课程里总结出一些难度适当、具有专业意义的问题,让同学们产生找出答案的欲望,再在课上领导学生们一起自主解答疑问。当然,如果有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时更要大力支持,这代表他们对这一课程很感兴趣。这种加强互动,让同学们主动投身到教学中的方式不但能增加同学们学习的乐趣,还能开发出新的思维,让同学们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2.改善教材,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得不说,我国大部分烹饪教材存在很多缺陷,如:过于重视规范操作秩序,却没有注重技能的实践;不能体现餐饮行业的职业要求,与实际工作内容没有太大联系;还有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教材信息滞后性,传统教材无法满足新时期餐饮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等。因此,改革中职烹饪教育,就必须改善传统教材,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各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实现教材的全面化与先进性。

3.实现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国餐饮行业发展的现状就是企业不断扩大数量逐渐增加却找不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中职院校烹饪专业学生很多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道路,这样既能满足各大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促使院校根据企业招收标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使院校的学生轻松实现就业,真正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加强院校与餐饮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还能方便学生实习,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把传统的教学地点教室变成餐厅,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变成了师徒。这些既能减少院校建造实习基地的费用,又能降低企业的招工经费,有利于两地的资源同享,实现共赢。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教学方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学生理论课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实训课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具体如下:1.任务驱动教学法。共分为6个步骤: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解决方案-工作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如:以“消化性溃疡”为例,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法辅助。理论知识的讲解完成后,制定完成初、中、高级任务目标的标准,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该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2.案例教学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精选典型临床病例导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后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有针对性地讲解,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病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利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实物、图片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查阅资料,提出个人见解,小组讨论后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4.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际创设具有代表性的情景案例,运用简易标准化病人设置情景,将病案教给学生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扮演医生、患者、家属等,在模拟病房模拟入院经过,包括模拟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小组讨论后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健康指导等,根据病情变化作出现场处理。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模拟过程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团体协作以及医患沟通的能力。

(二)考核评价。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制定考核方案,考核内容与基层医疗单位临床实际工作接轨,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临床综合病例分析相结合。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学生分组抽签进行技能考试。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满分均为100分。(四)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两组学生考核评价结果见表1,★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成绩均有显著提高,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学改革,将知识、技能、综合职业素质、服务理念贯穿于日常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课程改革,将知识、技能及综合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规范,可全面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动脑分析、动手操作、相互配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创新意识,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严格依照系统理论,将教学大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系统,要针对上述理论内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特色,提升教学与职业之间的需求效果,增强教学实用性。

1.1系统目标构建,走向改革正确方向在对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时,院校及教师要对高职教育特色进行全面分析及了解,依照高职教育中对学生技术性、实用性的要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教学内容。院校及教师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学生能力的拓展,确保将数学学习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在今后职业中的发展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生产或服务行业中的技术人员;第二,经营性岗位中管理人员、经营人员;第三,高技术操作岗位中的技工人员。因此,在基于系统理论中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对上述方面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强化,形成以实用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1.2系统关系调节,处理存在教学问题在实施关系调节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内容:(1)处理好职业方向针对性及终身发展需求性之间的关系。院校及教师不能仅仅将高职数学教学作为一个阶段性教学内容,需要将上述内容发展成终身学习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可持续发展效果;(2)处理好教学内容应用及科学知识系统线性之间的关系。在该处理的过程中,高职数学教学要将学生今后职业方向作为建设基础,弱化对支离破碎的概念、公式、定律,降低学生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教师要将学科之间的知识形成系统,以应用为目的,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上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融会贯通;(3)处理好学科知识重点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在实施系统理论教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知识内容,对知识系统进行构建,确保重点、难点突出。在处理重点、难点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确保教学内容深浅适宜。

1.3系统内容选取,提升教学改革质量在实施系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够用”,保证学生能够学过,能够顺利应用。例如,在对高职院校中会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重点放在初等函数、微积分、概率分布及统计等内容上。院校可以适当设计单利、复利、税收、利润、收入、收益等方面的教学练习,确保上述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在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院校可以将内容放在初等函数、微积分、向量及空间几何、线性代数等方面,设计数学模型及数学软件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1.4系统方法优化,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系统理论要求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从主体出发,以系统角度实施教学,完成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主体,循序渐进。例如,在实施空间解析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空间解析几何的特征出发,确保学生能够认识到空间解析几何。完成上述教学后,教师可以对空间解析结合中的内容细化,丰富二维空间及三维空间内容,从主体到细节,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树状结构、环形结构等确保学生理解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类比法、对比法等提升知识理解效果,确保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本质。教师要以降低教学难度为基本,依照系统之间关系、内容,对各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取,最大限度改善学生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2总结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7篇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强调德育的地位,重视德育的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新方法和新途径来强化教育的时效性,从知识传递过渡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学科的教育中都强化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上进的优秀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德育课程面貌,强调在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感受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就此,新课程的改革解决了传统教育背景下道德与生活的分离局面,学校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引发了教学工作者对传统教育新的定位和思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继续发展和探索。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8篇

(1)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和文化学科相联系,达到二者的交流沟通。所以,学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让文化学科和学生的专业能力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2)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实际工作情景为基础,培养他们面向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课程的开设和开展要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和自己未来的工作实际情况不断贴近,达到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以便在岗位的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学科内容涵盖礼仪、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等十几门学科,每个课程都有独特的地方。学校要想让教学更具专业水平、课堂更有技术性,就必须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未来的职业相结合。学生能做到知识理论和工作实际相结合,让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以实现工作为基础,才能在岗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有效就业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灵活适应性

(1)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并把这种思想践行到教学之中。学校采取先进的教学思想,让课堂由原来的静态模式转化为新型的动态模式。学生只有拥有创造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会适应和服务,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发展,这也是旅游专业的特性。为此,学校积极实行一体化教学,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中职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注重学生演讲、普通话、口才等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对外沟通能力,设立生活英语等课程培训;为了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学校还研究与旅行社、饭店相关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提高技能。

三、学生的就业有效与否和学校的创业能力培养有关

(1)开设和创业相关的特色课程,把创业理念和实践操作融入到旅游专业的课程结构之中,让学生思维中紧系旅游专业的创业知识。例如:课程教学之中可以设置如何带领旅游团队,如何创办旅行社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相关的条件、程序、难题。让专业知识在教学之中和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2)学校要制造良好的创业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致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力量。讲述有关成功创业的名人故事;在学校宣传有关创业的经验,解析有关创业成功的事例,让学生受到真人真事的影响,才能更具爆发力;收集毕业生成功创业的信息,编纂成为学校创业典范,详细介绍成功的经验和过程,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创业思维;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传授经验,营造创业气氛。只有做到:学校成为创业的理论课堂、经验交流中心、宣传教育中心,才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带着理论经验和创新思维迎接未来的挑战。

(3)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适应水平。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负责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旅行社、景点、饭店等进行创业实践或到企业进行生产与经营体验。这样,学生对社会运转有所认识,和创业生活更加贴近,更能丰富自己的创业思路,为创业思想的形成,创业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