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学论文范文

金融学论文范文

金融学论文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历史上,经济学素有崇尚数理分析的传统。1690年问世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著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在《威廉•配第<赋税论>出版三百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威廉•配第“在现代计量经济学上的开山祖的地位和他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奠基者的地位,是一样无可争议的”。"1#1930年欧美经济学家发起成立计量经济学会,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数理研究方向的集体努力;1969年计量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RagnarFrisch)和简•丁伯根(JanTinber-gen)荣获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学的数理研究方向。经济学作为一门演化的科学一直沿着数理分析的方向前进。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也强烈认为:一位经济学家,如果不同时是一位数学家、一位统计学家,特别最重要的是一位史学家,那就不配作为经济学家。[2]而今,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学已发展出金融工程学分支。由此,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统计学基础。

2.文、史、哲、外语基础除了上述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作为经济学基础和金融学基础的基础、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外,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史、哲、外语基础。其实,文、史、哲、外语基础不仅是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一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史、哲、外语基础。这就是我们的履历表中不管是学工的、学农的、学医的、学外语的等等,都在“文化程度”一栏中体现接受教育程度的理由。为了清晰地表述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简单归纳。自然,上述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只是我个人心目中金融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理想的学术修养。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在相同的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背景下,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则毫无疑问取决于专业理论基础之外的数学、统计学以及文、史、哲、外语基础的厚薄。此恐怕就是大诗人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了。对于扩大读书范围的重要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更有朴实、深刻的说明:“我们研究一门学问,不能说限定在那一门学问里的书我才念,别的书我不念。你如果不读别的书,只陷于你搞的那一门书里边,这是很不足取的,一定念不好,因为你的知识面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过去有个坏习惯,研究生只是选个题目,这题目也相当尖,但只写论文了,别的书都没念,将来做学问就有很大的局限性。”"3#很清楚,王力先生上述话,就是教导青年学子读书要尽可能广博些。鲁迅先生讲:“采了许多花,然后才能酿出蜜”,也有广泛读书的意思。就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应该以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为核心,向外圈逐步推进。并且,向外圈推进的范围越广阔、越辽远,其知识结构越强大。有些博士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位为“博大精深”,这种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博士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只有3~5年时间,要实现“博大精深”的学术目标不太现实。“博大精深”往往是一切学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博士生就读期间,只能追求有限目标,充分优化知识结构,为生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学基础越牢靠,作为金融学基础的经济学基础越扎实,作为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的基础越厚实,文、史、哲、外语基础越厚重,其研究潜能越强大,取得卓越学术成就的几率越大,也越有可能成就藏之于名山的学术事业。美国历史学家史华兹说:“最根本的一点是(话虽陈旧,但说的是实情),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学科背景,他的整体文化素养(或者说他的‘整个教育’)越广博,越深厚,他就越愿意调动(事实上是越有能力调动———引者注)他所拥有的一切才智来作用于他正在探讨的问题。这种才智不论是否来自其学科的‘方法论’,都能够增加他说出有意义的东西的可能性。相反,如果用独立自足的(self-contained)‘模式’或‘体系’来狭隘地看待某个孤立的‘学科’,并把它机械地运用于一种文化(无论是当代的还是‘传统的’),而一个文化修养有限的人对这种文化的任何其他方面又没有做过什么研究,就会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甚至是荒谬的结果。”"4#史华兹的话并不陈旧,确是实情,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切有志于攀登金融科学理论高峰的青年学子,都应该有勇气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读书范围。

二、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素质要求

历史学家几乎公认历史研究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可简称为才、学、识、德。此对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素质要求而言,同样完全适用。我个人理解,“才”主要体现为研究者的天赋和抽象思维能力;“学”体现为研究者的读书量和知识积累;“识”是统驭“才”和“学”的能力,体现为研究者的洞察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和有效配置“才”和“学”的能力;“德”主要是对研究者个人在品质上的要求,此关乎治学的境界和目的。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心胸的宽广与否直接关乎治学的气度和格局。在才、学、识、德的普遍要求下,在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作为经济学基础和金融学基础的基础、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文史哲及外语基础等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之上,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素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系统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基础;熟练使用经济学、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具备“再现”金融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在图2中,构成素质要求的四个因素分别是理论基础、分析方法、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诚然,四个方面素质要求不是等量齐观的并列关系。其中,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更具基础性质,它们一起决定后两个素质要求即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的具体表现。

三、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讨论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其目的在于达成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在《王蒙论创作》一书中,著名作家王蒙对一个短篇小说作家应当具备的能力———发现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有过非常精彩的描述。"5#我想王蒙所说的“应当具备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创新能力。这里,套用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并结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金融研究过程与金融论文写作实际给予进一步说明。创新能力由发现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四个因素构成。

1.发现力著名作家王蒙认为:“发现力是指一种能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之中,发现新的事物,发现特别强烈、很奇妙的东西这样一种能力;是从平凡无奇的生活当中,发现其所有的惊心动魄的或者感人肺腑的东西的这样的一种能力;是从一些细枝末节当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的有时代意义的事实的能力,从这些很细小的事物里能够感受时代的脉搏,能够看到社会生活,能够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的征兆,我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王蒙所说的发现力,同样是金融学专业研究生需要具备的一种创新能力。事实上,不仅作家需要观察社会生活,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同样需要观察社会生活及其细微变化。所不同者,金融学专业研究生需要观察的是社会生活的经济金融方面,而作家的观察则可能宽泛得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有令人惊叹的发现力。正是他准确地预见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正是由于2008年在美国爆发了席卷全球的比东南亚金融危机更为深重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应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

2.感受力感受力指的是感觉,即对实际经济金融生活有敏锐的、丰富的感觉。感受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际经济金融生活的感受力;二是指对经济金融理论的感受力。对经济金融理论的感受力也可以叫做欣赏力或理解力。这种欣赏力或理解力中包含着分析能力。比如,对一篇金融研究论文或一本金融学术专著,其观点是否正确?其材料是否可靠、全面?其结构是否合理?其论证是否科学、严密、有力?其结论是否准确?若一个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感受力强,他会做出准确的判断;若感受力差,作出判断可能会比较困难甚至很难作出判断。由此,一定意义上讲,感受力制约着创新能力。

3.想象力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金融学专业研究生想象力的强弱,决定了他(她)学术发展的高度。一个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想象力既包括他(她)运用经济金融理论的能力,也包括他(她)对经济金融事实、数据的加工能力和重新排列综合的能力。比如,一个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能够熟练地将经济金融范畴转化为经济金融变量,能够对经济金融变量进行推导分析,能够在影响金融运行及其效率的众多变量当中迅速找到关键变量特别是众多变量当中的外生变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那么,他(她)的想象力就是非常强的。学术创新的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想象力能否比别人走得更远。

4.表现力你有感受、有想象、有发现,还得有表现感受、想象和发现的能力。表现力的内涵非常丰富,但主要因素是语言能力和结构能力。金融研究论文主要靠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或文字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金融学论著还有图表、曲线、数学模型等表现形式。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结构,结构也是构成表现力的重要部分。比如,一篇论文的研究框架,有的作者写了一大堆,读者还是看不太清楚;另有作者画了一幅框架图,读者却一目了然。再比如,一篇论文的研究结论,有的作者不分段写了几页,读者读后不得要领;另有作者条陈,仅写了半页,读者就已比较清楚。此说明结构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结构本身是有表现力的。流传甚广的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战报“臣屡战屡败”与“臣屡败屡战”的传说,也说明了结构的表现力。有时候,结构本身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就是表现力。自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创新能力。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多次论及“照着讲”和“接着讲”这样一对范畴。"6#依他的本意,“照着讲”就是述而不作,就是只有继承,没有创新;“接着讲”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我非常欣赏冯友兰先生的“接着讲”。“接着讲”三个字晓畅明白、精辟极了,它可以理解为“扬弃”“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也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能力。四、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素质要求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构筑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即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作为经济学基础和金融学基础的基础、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文史哲及其外语基础等,其目的在于达到系统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基础,熟练使用经济学、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具备“再现”金融研究成果的写作能力等四个方面素质要求。归根到底则在于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养成。由此,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知识结构决定素质要求,素质要求决定创新能力。简言之,知识结构是素质要求的基础,素质要求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卓越的创新能力是由强有力的知识结构和优秀过硬的素质支撑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反过来又是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具体体现。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当前的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实践,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以实际运作情况的角度分析,截止目前,两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要求;而第三种教学模式针对一般院校,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即要求很高的保密性。如证券公司和银行等行业,接触到的内容大多为保密资料,如客户资料等等,所以为了保证资料不被泄漏,像这种单位企业是无法提供实习场所和环境给高校实习生的。以学生实习情况分析,学校要想为学生联系银行实习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争取到机会进入银行实习,也只能是做做内勤的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实际操作。第二,普遍缺乏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直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部分高校受其影响致使文科类的专业实践教学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越来越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些高校并不具有招生条件,但仍然采取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计划,增加部分热门专业,譬如金融学。然而,学校并没有与实际结合,没有制定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和实验项目在制定和设计上都与教材内容等脱节。这种不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起不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第三,加强实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些高校一直以来都是闭门造车,教师因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到相关的企业单位进行所授专业的实际业务锻炼,造成其实践经验缺乏,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大部分教师感到把握不住,力不从心。教学评价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实践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学实践基础,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都没有专门制定。二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教师课题研究的活动都没有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2提高应用型高校本科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2.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教学模式的角度分析,要构建实验教学模式,即课堂实验、综合实训及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角度分析,应以金融专业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实验的内容和项目设计。

2.2优化金融实验室建设,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进入金融企业实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就突出了仿真工作环境实习的重要性。所以,应将金融训练中心建设的重点放在各类不同金融机构营业部门的建设上。

2.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实践基地为载体的金融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从而将课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熟练掌握业务操作能力。因此,学校应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签署长期合作协议,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财务运作能力。

2.4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师的缺乏导致出现了实践教学模式不稳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设置混乱等现象。实践教师队伍应该由金融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和专职实践指导教师构成。学校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鼓励、支持、引导高水平的教师参加金融实践教学工作,并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教师实施奖励。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3篇

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教材就是这一环节的起始。目前在选择专业教材方面,任课的专业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因此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任课专业教师在选择版本方面主观性比较大。一旦更换教师后,面临是否淘汰原定教材、是否另选版本等问题,选择余地较小。致使选用教材及版本的变动较小。有部分经典教材又没有后续版本,跟不上金融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也有发生[3]。因此,从教材选择这一环节就应当体现出求新,求发展的观点,不能贪图备课方便,不想更换新、优教材。这方面可通过如下建议来推进:①引进多家出版社,通过出版社介绍对口书籍,申领样书以备使用,这样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吸收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为更好的选择教材提供途径。教材的使用,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国内的教材,要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本土教材的水平,同时,金融学领域,要不断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行纯英文原版教材,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②鼓励教师编纂教材,对自己的专业、自己讲授的内容更加清晰,同时自编教材也有助于教师后期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笔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编写内部自己使用的教材。

2从教师反馈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是主体。就教学含义的实质而言,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这个教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核心就是“人”,需要以人为本。目前高校教学反馈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反馈,但是教师自身作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于教学的反馈途径较少。这主要体现在:①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较少,只能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答疑和作业环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有反应、课后会参与答疑和讨论的只是部分学生,教师对其他学生了解较少。甚至只能通过导员来间接接触,直接交流情况较为少见。②教师对于学生反馈情况了解不及时,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通过层层环节才能转到任课教师手中,时效性较差。对此,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教育以及最新兴起的“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致,从而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从实验教学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从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应该联系到金融业行业背景,密切关注金融业改革动态和各种发展变化,不断推进金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此,金融学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加大了力度,并将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①建立金融实验室,购入了丰富的金融数据库资源,与强大的硬件资源一起,为学生实验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金融专业相关软件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对金融专业各个领域的知识,并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金融学专业与实际金融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在金融实验室中,通过先进的硬件资源,及时准确的传输资本市场的实时动态数据,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模拟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证券分析能力。每年的模拟炒股大赛,不但吸引本专业同学,还吸引外专业乃至其他学校同学参加。保险软件引入多项真实案例,丰富同学们的保险知识,并锻炼他们开发险种的能力。理财软件使得同学们能够分析个人理财情况,并出具相关理财报告。②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在多门课程中,新增了实验环节,使得同学们了解了课堂内容如何实际应用,并亲自动手操作,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并促使同学们课下进一步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实验环节,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原始创造力,金融学对学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实验,可以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推演逻辑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③在四周的教学实践环节,用整块的时间对同学进行某方面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训环节虽然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但为了突出与现实接轨的特色,保证了综合业务实训的模拟仿真性好、实用性强。实训的内容与做法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设置了“真实”的岗位和流程,设计严格执行“真实”的制度、规范、条例的方法,准备各类“真实性”的软件、数据、资料、合同、点钞纸等等。通过设计灵活的场景和要求,由学生自主的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训练任务。

4结论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项目教学中项目任务的确定是首要环节。在项目的选题时,根据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金融企业具体工作岗位内容,选取具有明确活动内容的具体项目。项目的选取要有明确主题和活动内容,同时注重以下的几项原则:第一,多面性。项目内容要多角度,不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而是围绕某个专题,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第二,实践性。项目的内容要与具体的工作岗位内容相符合,避免那些空洞的泛泛的内容,要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拓展性。所设计的项目要有可拓展性,多角度宽领域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制定项目计划

为了有效地进行项目教学,教师要做好项目作业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由教师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包括任务内容、分阶段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通过作业书,使学生对要开展的项目学习目的、内容、实施步骤有初步的认识。以蒙牛上市融资过程的剖析为例,制定项目作业书。第一,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的内容:①蒙牛公司创业之初公司情况说明及第一轮融资前蒙牛的股权结构。②蒙牛引入创业投资情况说明。③蒙牛第二轮融资以及第二轮融资后蒙牛公司的股权结构。④上市前股权重组后蒙牛公司的股权结构说明。⑤第一、二轮私募融资中的相关条款说明。第二,分析并说明以下问题:①蒙牛引入风险投资时的估值大约是多少?可能的估值方法是什么?②如何解释蒙牛在两轮融资中其价值不断提升的现象?③如何看待蒙牛引入风险投资的成本?④风险资本在投资蒙牛时采用了哪些措施来控制自身的风险,同时激励蒙牛管理层?⑤你对蒙牛融资有何体会?第三,项目要求:①运用已学过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理论,分析论证以上内容。②提交书面报告,包括:A.列表显示完成项目任务的结果;B.说明获取和整理资料的过程;C.小组人员分工说明。③以书面报告为基础,各组向全班同学陈述要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

3实施项目计划

在确定了项目任务书和项目作业书后,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项目实际操作,明确各个小组的任务以及各位组员的具体任务,然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对任务书的理解不充分、项目作业书中数据收集、分析问题有困难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及时调整项目作业书,在整个项目的实践环节中,我们认为是过程大于结果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得他们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框架,而不是教师被动地灌输知识。

4检查评估项目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5篇

金融行业的法律风险,是指金融行业因违法行为导致法律纠纷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金融合约不能履行或条款不周密引发的风险、创新金融交易的合法性引发的风险、金融主体的违法行为对金融资产的安全造成的威胁以及导致的自身职业风险等等。法律风险往往是其他风险的一个源头,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的风向标,是影响金融机构质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近六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报告,行业法律风险基本格局变化不大,金融保险业法律风险指数一直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诉讼次数大幅领先其它行业。上市公司的大量诉讼发生在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诉讼比例、数目都较高。而在金融机构所有的法律风险中,因高管责任引发的法律风险最多。所以,强调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提高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与法律意识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由于受利益诱惑或个人法律意识淡薄,金融从业人员违反犯罪案件频发,如银行内外勾结金融诈骗、证券内幕交易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保险业截留客户保险金和退保金等问题非常突出。在银行业,曾经发生的前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余振东贪污、挪用公款金额达4.82亿美元,一时震惊中国金融界。近年来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的违法案件则以李旭利案和光大案最为典型。李旭利案是迄今为止基金经理老鼠仓第一大案。2012年11月,李旭利因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一审获刑有期徒刑四年。2013年10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决维持了原判。2013年11月4日,中国证监会对光大证券的内幕交易行为做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共计5.23亿元。对直接负责人徐浩明、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给予警告,证监会分别处以60万元罚款,并宣布为终身证券市场禁入者、期货市场禁止进入者;对时任董事会秘书梅键的信息误导行为,责令改正,并处以20万元罚款。所以,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不仅直接损害客户或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声誉以及资金损失,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命,自己也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金融从业人员法律风险的发生,尽管有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方面的原因,但基本的原因还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不注重职业操守,缺乏法律意识。因此,立足法律风险防范、加强金融从业人员违法犯罪的预防才是治本之策。而在大学期间,《经济法》作为金融学专业唯一的必修的法律课,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具体金融法律制度背后的法理,让学生了解理解金融行业的操作规程,使学生更能理解从而更自觉遵守。教师们通过法律责任的讲解,让学生对法律后果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能够最大发挥法律的教育作用、强制作用、预防作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深刻了解金融行业的职业风险、规范其将来的职业行为,保护学生们的职业生命。

二、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对《经济法》教学的挑战

(一)《经济法》教学面临的问题首先,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时数有限。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唯一与法律相关的先修课程只有《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而法律基础的内容在这门课程中的学时数是极低的,任课教师也基本不是法学专业教师。所以,在《经济法》之前,金融学专业学生基本是不具备法律基础知识的,对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法人制度、物权、债权、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是不了解的。所以,在《经济法》教学中,教师们必须在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给学生讲授针对金融专业的专门的经济法知识。而目前金融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定位是专业基础课,课时为54学时,虽然已经是相对很高了,但是要想在这么有限的课时内又要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结合专业要求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金融法律法规,这就给金融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次,《经济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特别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也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目前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的条件。因为课时较少,无法引入足够案例辅助教学,讨论课、辩论课的设置也力不从心,模拟法庭、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就更难开展了。同时,考虑到《经济法》课程的基础课性质,在获得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方面自然也是位于专业课程之后的。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原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随着经济形态产业的升级,规划的多个区域经济圈逐渐形成了自己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学本科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其具备较强的金融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要系统掌握产业投融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产业运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适合学校定位、彰显产业金融特色的本科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校内实训与金融行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立体化原则金融行业分布主要是银行业、基金和证券业、保险业,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训模块、证券实训模块和保险实训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做到“能力分层,课程分群”,构建一套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训内容体系,促进各个实训环节的对接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体系融合“一个理念”(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二个训练阶段”(课程实验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能力提升”(业务操作能力、金融分析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四个设计维度”(认知与操作、分析与判断、风险与检测、协调与管控)“、五个保障措施”(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专责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以实践化的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的构建原则(如图1所示)。

二、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能力分层,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以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地方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角、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应用人才”为思路,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开设进展和相应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和实训学时,形成“课程实验—课程群实训—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四个层次的实训体系。前两年着重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打好理论、方法及技术基础。因此,学科基础课的实训主要凸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相关实验软件和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目前这类实训课程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等。后两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专业课的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金融业务处理、投资分析、投资财咨询和综合管理能力,主要在应用性、实务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个人理财学”等课程开设实训环节(如图2所示)。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通识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什么是创新,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均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比如,在经济学领域,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认为:作为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有机结合的“粘合剂”。当然,在实际过程中,开发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销售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供给以及采取全新的组织方式均属于创新。进一步地讲,创新可以是逐步的、缓慢的,也就是快速的、暴风骤雨式的,创新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1]。尽管如此,没有那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否认创新的重要性。

一、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问题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宏观规划而对中观和微观的课程体系建设关注不够。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宏观管理机构,只对负责管辖的高校进行宏观管理,而对于高校内部的具体业务并不负责管理。对高校而言,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属于具体的业务范畴,并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范围之内,或者说,教育主管部门只是引导高校构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但在如何操作方面并不直接进行管理。以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为例,这既涉及到课堂内的实践课程,也涉及到课堂外的实践课程;既涉及到校内一线教师的授课,也涉及到校外实务导师的授课;既涉及到专业知识的直接讲解,也涉及到专业知识的直接运用。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受自身能力和精力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对此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管理,缺乏必要的中观和微观管理必然会导致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放任自流。对于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短期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努力完善,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中锤炼,最终将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功能切实发挥出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堂内的课程与课堂外的课程如何有机衔接、校内一线教师与校外实务导师如何有机衔接、专业知识的讲解与专业知识的直接运用如何有机衔接,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实现,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第二,高校职能部门重视课堂教学而对具体层面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不重视。从高校当前的运作模式来看,职能部门主要有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后勤处、国资处以及教务处等;在这些职能部门中,教务处是直接与教学打交道,是与一线教师打交道,能够直接对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进行监管;而其他的职能部门,虽然不直接与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打交道,但却可以直接决定该体系实际功能的发挥。比如,人事处虽然不直接参与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但人事处能够在团队搭建方面起决定作用;没有人事处的批准,任何实务界的导师都将难以走上讲台授课。财务处虽然不直接参与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但财务处能够从经费投入的角度来决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离开雄厚的财力支持,任何课程体系都将无法运转。构建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不仅仅需要教务处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高校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只有高校所有的职能部门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都投身到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有可能培育好。特别是对于像金融学这样的应用性学科来说,更是如此。与其他学科相比,金融学学科非常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两者缺一不可。第三,相关学院系所虽然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但在如何深入推进方面不足。绝大部分普通高校的二级管理并未落到实处,更多的是职能部门掌管一切,对二级学院而言,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等。在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前提下,二级学院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都会面临多方面的制衡,最终的结果是科研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或者是即便正常开展了教学科研工作,但在激励缺位的情况下,实际成效大打折扣,这表现在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亦是如此。在国家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背景下,从上到下都开始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重视并不等于成效显著。因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学院层面的强力支持,更需要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切合;或者说,如果是让学院层面具体负责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那么就应该赋予学院相应的权限,确保财权和事权的对等;否则,即便学院再重视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在相应财权缺失的情况下,无法深入推动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真正落实。第四,本科生自身并不能有机协调传统课堂学习与实践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从本科生的发展轨迹来看,继续深造是相当部分学生的首要选择;即便是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考研仍然是不少学生的首选。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而言,要顺利考上本专业研究生,不仅需要高度重视对专业类课程的学习,还需要高度重视对数学类课程的学习;与其他的课程不同的是,短期内学好数学类课程并不现实,需要在平常的学习中付出努力。在现实中,金融学本科学生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创新实践课程学习;从理论上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动手能力的提升,实践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来看,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某方面投入的时间过多,必然会影响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地讲,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大多存在不能有机协调传统课堂学习与实践课程学习之间关系的问题。

二、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本科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导致不能正确看待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是,专科教育更为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更为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研究生教育则相对更为侧重理论培训,注重学生在某些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2]。基于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绝大多数国家都比较重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当然,在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只不过与专业知识教育相比,实践教育相对比较弱化而已。以金融学本科专业为例,国内高校都普遍高度重视学生对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而对于专业拓展类课程则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要求;很显然,选修课的要求无法与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一样,对前者的要求远远低于后者,如果学生自身学习比较积极,则可能达成应有的教学效果,反之,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基于就业要求和国家对本科教育的考核,除上述课程教学外,国内高校还比较重视创新实践类课程教学。比如,学校会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并在毕业之前必须参加相应的专业实践,也支持、鼓励和引导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专业实务类课程;但是,从总体上看,本科教育与实践教育两者并未有效衔接,实践教育被忽视的现象比较常见[3]。第二,大类招生与实践课程的不完善导致实践课程体系得不到高度重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按学科招生、以“基地班”形式招生和以通识教育方式招生,每一种招生模式都有自身的特点。以按学科招生为例,国内高校主要是按照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大类招生,由于每一专业大类下面又可以分为若干具体的专业,不同专业之间虽然大体相同,但专业之间的差别仍然比较突出,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专业需要有与之相匹配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以专业大类的方式来构建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无法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4]。以“基地班”形式招生的代表性高校主要有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试验班”等;在具体实验班的内部,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学习基础课,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接触专业相关的核心骨干课程,而到了第三年和第四年再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即便是以实验班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专业的限制仍然是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很少有学生可以跨越专业大类的限制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当然,基于专业大类考虑,与基地班相匹配的仍然是比较宽泛的实践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具体做法是学生首先进校学习基础课,待到大二的时候再进行专业细分;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做法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都是理性的经济人,热门专业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冷门专业,为确保不同专业都有学生修读,学校一般都会设置基本条件限制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前两者相同的是,通识教育下的学生仍然无法拥有满足自身实际需要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到金融学本科专业自身,无论是哪种方式招收的学生,只要学校对专业选择人数的限制不取消,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就无法得到保障;受专业指挥棒的引导,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就无法得到卓有成效的保障[5]。第三,家长与学生对实践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实践课程体系难以健全。从现实来看,课程效果到底如何取决于三个方面,即一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节。对于学校而言,一线教师比较好考核,且对教学环节也比较容易监管,但对学生的引导则相对较难。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来看,虽然高中生进入大学时都已经成年,但在部分家长的溺爱下,即便是生理年龄达到成人标准,但在具体决策时,绝大部分大学生仍然要依赖家长。进一步地讲,目前高校创新实践课程能否得到学生的支持、配合,不仅仅与学生密切相关,还与学生家长的认识高度相关,学生家长的支持是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课程并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因素。对部分学生家长而言,更多的是觉得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接受专业培训,而不是过多地参与创新实践课程,甚至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校外的实习活动中,这必然会影响学生本人对待创新实践课程的态度。实际上,部分学生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得再好,无论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要走到工作岗位中去锻炼,没有基本的素质,仅靠专业知识很难在工作取得成绩;从短期来看,参与创新实践课程,可能会浪费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影响学生的正常专业课学习,但从长远来看,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课程以便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好处。

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优化既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既有金融课程内容。一是要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考虑到金融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开设针对金融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要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与既有学生的就业机构相联系,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要加大力度开设与学生就业密切联系的金融衍生品课程、金融营销课程以及演讲与口才类课程,前两者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赢得就业机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后者对于从事服务行业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帮助,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二是要注重对实践课程环节的考核。与理论课程考核不同的是,任何高校对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可能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因为部分课程内容可能是在校外金融机构完成的,单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明显不科学;因此,对实践课程环节的考核,需要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更多的是要采取措施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三是要注重学生特殊素质的培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金融学本科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金融学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与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有效沟通;为此,在创新实践体系构建方面,需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第二,搭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拓展金融专业课外实践体系。一是要强化校企合作,搭建符合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践平台。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机构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与高校合作,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实践机会;高校应该按照自身的选择标准,选择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并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6]。二是要推动“平台+模块”融合,全面激发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激情。在校企关系不断稳固的前提条件下,学校需要对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需要吸收和采纳校外金融机构的合理建议,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尽可能以市场导向为目标来培养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要以校外金融机构为平台,对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进行剖析,以模块的方式优化本科课程知识体系,有机衔接校内理论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课程学习。三是要出台配套的相关政策,拓展金融学本科专业课外实践体系。考虑到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学校应该支持、鼓励和引导一线教师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自身根据金融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既有的校企合作基地,引进最新的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为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第三,高度重视一线教师的培训体系,确保金融专业实践课程质量。一是要创造条件让符合要求的一线教师出国交流访问,全面与国际接轨。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高校应该敞开大门,支持、鼓励和引导一线教师到国外交流访问。通过交流访问,不仅可以把国内金融领域的成功经验传到国外,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夯实基础。二是要创造条件让符合要求的一线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访学交流,竭力与国内前沿接轨。与一线教师到国外访问交流不同的是,国内的访学交流一样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金融市场反映更为灵敏,能够快速有效地传递最新的市场信息,对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倒逼机制更为显著,这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是要支持、鼓励和引导一线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拓展一线教师自身的专业视野。通过到实务部门挂职,可以让一线教师明白实务部门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第四,高度重视实务教师的引进体系,畅通实践课程师资流通机制。一是要建立实务教师的遴选机制。能够进入大学做实务导师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丰富的业务经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校应该与金融机构共同遴选实务导师。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高校甚至可以直接委托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招聘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到高校担任实务导师;当然,实务导师不是志愿者,需要高校支付相应的报酬。二是要建立实务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机制。高校和企业两者存在显著差别,要让实务导师站好讲台,能够从容自如地把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传递给学生,高校需要按照授课的基本流程对实务导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告知实务导师高校课堂的基本要求、基本纪律;不仅如此,高校还需要与金融机构合作,对参与到高校教学中的实务导师进行考核,对优秀的实务导师进行相应的奖励。三是要建立实务教师的奖惩机制。高校课堂是严肃的,不允许授课教师有违背教师行为规范的地方出现,对遵守纪律、授课效果好的实务教师,可以由高校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对于出现违法乱纪行为的实务教师,高校要加强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实务教师及时清退。

参考文献:

[1]李政,杨思莹.《财政分权、政府创新偏好与区域创新效率》.《管理世界》,2018年第12期,第29页-第42页.

[2]郑庆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10期,第9页-第14页.

[3]成伟.《从背离到融合: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1期,第80页-第84页.

[4]陈寿灿,严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第96页-第100页.

[5]李海萍,上官剑.《自由教育、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西方高等教育思潮谱系溯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第132页-第139页.

金融学论文范文第8篇

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而教材就是这一环节的起始。目前在选择专业教材方面,任课的专业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因此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任课专业教师在选择版本方面主观性比较大。一旦更换教师后,面临是否淘汰原定教材、是否另选版本等问题,选择余地较小。致使选用教材及版本的变动较小。有部分经典教材又没有后续版本,跟不上金融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也有发生[3]。因此,从教材选择这一环节就应当体现出求新,求发展的观点,不能贪图备课方便,不想更换新、优教材。这方面可通过如下建议来推进:①引进多家出版社,通过出版社介绍对口书籍,申领样书以备使用,这样可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吸收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为更好的选择教材提供途径。教材的使用,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国内的教材,要进行优化整合,提高本土教材的水平,同时,金融学领域,要不断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实行纯英文原版教材,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②鼓励教师编纂教材,对自己的专业、自己讲授的内容更加清晰,同时自编教材也有助于教师后期发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笔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编写内部自己使用的教材。

2从教师反馈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是主体。就教学含义的实质而言,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这个教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键核心就是“人”,需要以人为本。目前高校教学反馈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反馈,但是教师自身作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本身对于教学的反馈途径较少。这主要体现在:①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较少,只能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答疑和作业环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有反应、课后会参与答疑和讨论的只是部分学生,教师对其他学生了解较少。甚至只能通过导员来间接接触,直接交流情况较为少见。②教师对于学生反馈情况了解不及时,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通过层层环节才能转到任课教师手中,时效性较差。对此,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教育以及最新兴起的“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致,从而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从实验教学提升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

从高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应该联系到金融业行业背景,密切关注金融业改革动态和各种发展变化,不断推进金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此,金融学专业在实验教学上加大了力度,并将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①建立金融实验室,购入了丰富的金融数据库资源,与强大的硬件资源一起,为学生实验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金融专业相关软件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对金融专业各个领域的知识,并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金融学专业与实际金融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在金融实验室中,通过先进的硬件资源,及时准确的传输资本市场的实时动态数据,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模拟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证券分析能力。每年的模拟炒股大赛,不但吸引本专业同学,还吸引外专业乃至其他学校同学参加。保险软件引入多项真实案例,丰富同学们的保险知识,并锻炼他们开发险种的能力。理财软件使得同学们能够分析个人理财情况,并出具相关理财报告。②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环节,在多门课程中,新增了实验环节,使得同学们了解了课堂内容如何实际应用,并亲自动手操作,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并促使同学们课下进一步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实验环节,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原始创造力,金融学对学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实验,可以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推演逻辑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③在四周的教学实践环节,用整块的时间对同学进行某方面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训环节虽然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但为了突出与现实接轨的特色,保证了综合业务实训的模拟仿真性好、实用性强。实训的内容与做法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和现实情况,设置了“真实”的岗位和流程,设计严格执行“真实”的制度、规范、条例的方法,准备各类“真实性”的软件、数据、资料、合同、点钞纸等等。通过设计灵活的场景和要求,由学生自主的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地去完成训练任务。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