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转型研究范文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转型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27 10:32:5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转型研究

[摘要]

从大资管背景下市场竞争的现状入手,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据此指出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其他资产管理模式相比较的不足。随后,通过借鉴国外先进银行资产管理经验,从宏观上组织架构设计、中观上推进资产端创新与管理创新,微观上实现产品净值化与参与二级市场流通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银行理财;制度设计;转型发展

一、大资管业务发展的时代背景及业务现状

资产管理业务作为社会融资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和自我创新能力。2012—2015年期间,随着《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资管业务市场面临着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开始持牌进军,以及更加严格监管的局面。截至2015年末,90万亿的资管市场已经形成。其中银行理财约23万亿,信托16万亿,其余为保险、券商、基金等资管份额[1]。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其他资管形态的严峻挑战。资管业务基本原理与信托类似,是通过代人理财及使用委托人的资产实现对项目投融资的目的。一方面,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依赖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投融资需求的多元化。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万元,比2010年的1.04万元,增长93%。2014年末,中国个人总体可投资资产达到112万亿人民币,相较201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2014年末,高净值人群规模(财富超千万)接近150万人,相较2012年增长了33万人,与2010年相比已经翻番。另一方面,2014年底,国内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113.86万亿[2]而中小企业仍难以从银行体系获得授信支持,因此催生出大量民间融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金融机构在资管市场上形成了全面交叉竞争和混业发展的格局(表1)。券商、基金、保险不仅利用通道业务优势,扩大无风险收入来源,同时积极开展资管产品互投业务。银行理财产品均可以投资券商资管计划、信托计划、保险资管计划。非银金融机构之间,也实现了交叉投资。银行理财业务作为资产管理业务最重要的部分,在产品审核机制、发行速度、销售渠道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资金池运作模式也能通过期限错配为银行资管业务带来较高的收益。但相比其他资产管理业务形态的发展,商业银行优势在逐渐受到蚕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3]。

二、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国内银行理财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2004—2008年的初始阶段,即以外币理财探路,体现为QDII在理财市场的兴旺与衰落。第二阶段为2009年至2012年,主要是人民币结构化产品的繁荣,资金池运作成为主流,银信合作达到巅峰为标志。第三阶段为2013—2014年,主要是监管从严倒逼银行理财改革,以“非标”业务治理、理财事业部架构形成为重点。第四阶段即2015年至今,主要是面对同业竞争和监管趋紧的压力,以转型创新为目标。在前三个阶段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存在的问题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是商业银行将不同时期发行的同类型,或同系列的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集中到一个资产池中进行投资管理。该资产池所匹配的资产符合这一类型产品所规定的各种投资标的,并以整体收益作为各理财产品收益的依据。即资产池预期收益率为各款产品预期收益,有别于单款理财产品与其自身运作收益一一对应的情况。“资金池—资产池”模式非国内创造,在国外理财体系中业已出现过期限错配、流动性错配等问题。但与国内模式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方面,国内理财产品基础资产基本没有重复抵押和销售,杠杆率总体较低。另一方面,国内理财产品缺少SPV等破产隔离机制的支持,资产一旦出现问题,会迅速蔓延至整个资产负债表。“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在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复杂的组合结构,但实际上该业务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可以将资金池看做期限较短的滚动零利息债券,资产池看做长期限的付息债券组合。在该组合下,资金流入是资金池新募集资金和资产池的利息,资金支出是到期需兑付产品的本息。若零利息债券滚动发行过程中断或资产无法变现,即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这一类型产品发售对象主要为低端投资者,商业银行主要获得的是长短期限扎差后的价差收入和手续费收入,缺乏核心竞争力[4]。

(二)“刚性兑付”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金融机构应该通过对实体企业风险的判断,自愿将募集的资金引导致不同的实体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价值创造,最后实现投资者收入的提高。“刚性兑付”并不适合这一资金循环链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刚性兑付”掩饰了影子银行的风险。部分产品的收益率完全背离实体经济的承受范围。如果为解决该问题实施“硬着陆”,必然造成流动性风险,影响社会的稳定。如果继续维持“刚性兑付”潜规则不变,影子银行问题将难以在短时间解决[5]。第二,“刚性兑付”推高了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扭曲资金价格,使市场资源出现了错配。无风险收益率的提高,不仅导致股票收益率估值降低,甚至导致政府债券收益率的被动上升,使社会资金流向更不利于支持中小及微观经济主体。第三,“刚性兑付”使投资者进一步忽视投资风险,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产品收益上,使风险收益基本原则受到破坏。一旦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危机,刚性兑付被打破,投资者情绪将转换为风险极度敏感型,争相进行产品赎回,造成市场全面恐慌。因此,只有打破“刚性兑付”,对产品风险实行真正的暴露,才能降低无风险收益的预期,培养投资者的风险防控意识,使资金流向实体经济[6]。

(三)委托关系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本质上是建立在委托关系上的银行服务,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服务,二者是委托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理财实质上是信托关系,体现出一种财产转移和管理制度,实现财产的保值与增值。第一,投资者将资金交付于商业银行,是基于对商业银行信任而发生的财产转移。第二,商业银行对受托资金进行专业运用,并以自身的名义进行投资。第三,受托资金独立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或其他委托人资金,并由专门的托管机构实施托管并独立核算。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客户风险偏好的不同,以其需求为投资方向,帮助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而不是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盲目推荐产品,忽视客户风险偏好。这是与商业银行完全听令于客户的委托关系,以及以自营资金投资于市场,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行为有着本质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将上述关系混淆,导致了理财乱象[7]。因此“资金池”现象反映出银行混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按照银行自身意愿进行统筹管理,让投资人承担与其投资意愿不符的投资结果;“非公允价值关联交易”现象反映了商业银行通过非公允价值转移投资风险或收益,违背投资者信任;“非真实投资”反映了商业银行违背了投资者对其专业化投资水平的信任,仅仅作为资金中介,收取中介费,没有承担专业化投资的责任;“非正常销售”是指银行夸大或隐瞒产品收益或风险,剥夺了投资者对产品的知情权,使投资者在产品存续期间无法监督商业银行的履约情况。

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较其他资管形态的劣势

大资管背景下,与其他资产管理形态相比,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发展,需要将其与其他资产管理形态充分比较,从而未今后的改革打下基础。

(一)与信托资管相比的劣势

银行理财与信托资管计划相比,在投资范围上存在劣势。在实际资金运用中,信托一般可分为投资类信托、事务管理信托、融资类信托。其中融资类信托占比最高。该业务主要是将受托资金归集后,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在该类业务模式下,信托公司需要通过甄别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然后为其发放价格、期限匹配的产品进行融资。包括了项目类信托、融资租赁信托、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类基金信托、银信合作类信托。融资类信托社会需求量大,收益率稳定,同时该模式一般不容易被保险、券商所复制。尽管银行理财产品也可以投资于实体,但目前主要渠道仍为表内贷款,通过资管计划对实体经济融资手段仍不成熟,在项目选择和实务操作上难以和信托竞争[8]。

(二)与券商资管相比的劣势

银行理财与券商相比,在业务链条、行业研究能力上存在劣势。证券公司由于其行业性质,拥有从证券一级发行市场到二级流通市场完整的业务链条。同时,其内部的研究部门、投资部门、资金运作部门往往相互联通,能为客户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资产管理服务方案,银行面临着显著的劣势。特别是在《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等文件颁布后,券商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空间。这主要包括在审批制度上,预先审批制度改为报备制度,券商资管服务效率和灵活性得到极大提升;在产品设计上,分级产品设计得到批准;在投资范围上,中票、利率衍生品、券商专项资管计划、信托资金集合投资计划,以及其他投融资双方所约定投资范围的资管计划均可以涉及,投资范围大幅度增加;在流动性上,集合资管计划份额允许在一定条件下转让,这些都极大促进了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而商业银行面临的是趋紧从严的投资环境。

(三)与保险资管相比的劣势

银行理财与保险资管相比,在保障功能和税收规避上具有劣势。保险资管产品主要包括万能险、分红险等。保险理财产品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方面,保险产品可以获得部分税收减免,例如国内保险产品免缴所得税和遗产税,银行理财产品不具备这一优势。另一方面。保险资管仍然具有风险保障职能,和传统保险产品一样,都能形成一种保障制度的安排。保险理财产品投资人在事故发生后,仍可以获得产品条款约定中的赔偿,同时保险资金无需抵偿债务,不会受到任何单位的冻结,这是银行理财无法比拟的。

(四)与互联网理财相比的劣势

互联网平台理财门栏低、流动性强、资金成本低,能对社会闲散资金最大范围利用。互联网理财在网络平台进行电子支付,申购和赎回均无实际交易场所,交易快捷方便。同时,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一般挂钩货币基金,流动性极高,一般采取T+0模式,在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上均可操作,赎回资金可即刻通过支付平台进行消费活动[9],使投资人真正实现了在获得高于普通存款收益率的同时,不影响投资人资金的日常周转和使用。因此,互联网理财与当前年轻一代的投资消费理念以及股票、期货等投资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高度吻合,形成了对这部分人群中高净值群体的强大吸引力[10]。

四、银行理财转型发展的思路

通过将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形态的比较,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以下从宏观上组织架构设计、中观上推进资产端创新与管理创新,微观上实现产品净值化、基金化与参与二级市场流通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转型发展建议。

(一)宏观上组织架构设计

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一般只包括3~7个一级业务板块,按照条线管理制或事业部管理制度,一级业务板块的收入、利润、资本回报率已经完全实现独立核算。一级业务板块是按客户加业务的复合维度进行区分,单纯以产品部门作为一级业务板块的银行已经非常少见。因此,资产管理或财富管理板块能形成强力的盈利能力。利润贡献度在集团内部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之一。如表2、3、4所示。反观国内银行,总行端一级部门通常在30个左右。前台业务部门又分为零售、公司、同业、金融市场等,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参见表5)。因此,在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可做出如下调整。第一,从品牌管理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应在尽快打造出属于自身的资产管理品牌后,可通过强化统一平台或精品店模式实现业务扩展。对于处于资管业务扩张初期的银行集团,应首先打造统一的投资业务品牌,在实行跨区域新建机构,或通过收购资产管理公司以扩张其资管业务时,应一律统一到唯一品牌之下(例如招行集团的金葵花品牌),所收购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只保留其渠道和客户群,不再保留原有产品结构或品牌,从而集中力量重点打造单一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对于资管业务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甚至开始进行跨境扩张的银行集团,可针对所扩张地区高净值客户不同的偏好,或所收购的金融机构的经典品牌,进行差异化管理,在不损害自身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营销。第二,从业务板块设置来看,尽管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将资产管理部设为一级部门,或是大金融市场板块下最重要的条线,但该部门绝大多数仍为产品部门主要向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资管产品和投资服务,对客直接销售能力仍没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各家银行应该首先尽快完成资产管理板块的事业部改革,并且在一级分行建立起全面的业务发起和销售的对应条线部门,逐步实现单独的会计核算、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明确其利润中心的职责定位。同时,有条件的银行集团应该加快其下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与银行母体间的联动合作。将银行母体的流动性与非银机构的灵活性、客户多样性相结合实现最大销售利润。第三,从业务联动来看,做好与交易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联动。理财业务的实质是“代客理财”,由客户承担产品的绝大部分风险和收益。因此,除了自身的利润贡献,资管业务在增加客户粘性,带动范围经济上有重要的作用。国内银行应该高度重视资管业务板块与其他板块的联动作用,深刻认识到银行业务模式归根到底是客户关系驱动所致。例如,加大对企业IPO之后,为公司高管提供财富增值后的资产管理服务和继承服务,向集团授信客户高层提供私人银行服务。商业银行要从总行角度出发,做好条线间的利润分配,形成有效的联动合力[11]。

(二)中观上推进资产端创新与管理创新

1.资产端创新资产端创新,是商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支撑点。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完成,传统固定收益产品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资产端的创新,是未来商业银行需重点制定的战略规划。一方面,实现资产配置的证券化和多样化。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完成,将倒逼商业银行将传统的业务模式由“发放贷款—到期还本付息”,转变为“发放贷款—资产证券化”,佣金收入将会逐步替代息差收入。随着监管机构进一步达成共识,资产证券化覆盖范围正由企业和个人信贷资产,逐步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涉农资产所扩张。目前商业银行已经通过信托或券商通道,推出了部分“类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结构分层,现金流重组的主要特征已经得到初步体现。未来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到信贷资产交易平台、理财与直融项目对接中去,做好“非标”项目的筛选,通过分层级结构提高投资收益。同时,要加大对资本市场投资的参与,将理财资金通过与券商对接,在股权质押融资、一级市场配资、两融资产包上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最后要密切关注国企混改、并购、夹层基金、房地产合伙基金、中小企业私募债、票据集合理财、资产公司收益权抵押回购等新型投资方式,确保资产供给多元化。另一方面,实现资产运作模式的层次化与结构化。随着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利率管制背景下的传统理财模式在存款市场化定价后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基于风险定价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将取而代之。结构化理财产品可选择投资范围广、结构搭配随行就市,能同时满足投资者与投机者的需求。这一类产品在部分甚至全部保障本金安全的情况下,能挂钩衍生产品,进行更高收益和风险的投资。该类业务已经成为国外先进银行的主要资管模式。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加快嵌入适当衍生合约和对相关合约进行多层级拆分的能力,使结构化产品更好的为国内投资者服务[12]。

2.管理创新在大资管时代,随着资管产品规模的剧增,资管产品的边际收益会随之降低。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提升主动和委托管理、风险管理、人才管理三方面的核心能力。第一,提升主动和委托管理能力。银行与其他资管形态相比,目前在固定收益资产投资与全投融资链条的参与能力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对于未来银行资管业务,不仅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参与到包括劣后级份额投资当中,同时提升资产委托管理能力,通过专业的评估与筛选,与优秀的投顾机构进行合作,扩大在资本市场、海外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资产配置能力。第二,建立立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资产管理是通过不同类型的资产组合,获得对应的风险与收益。针对不同的资产类型,需设计多层次的风控手段,并在投前、投中、投后全方位的加以贯彻。因此,商业银行要能够按照市场原则创设标准化、可流通的风险资产和采用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来缓释风险外,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计量风险,以及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重新定价平滑风险。最后通过互联网等自助化服务渠道,充分揭示和传递风险。第三,强化对资产管理业务人才的管理。随着银行复合化经营的深入,只有拥有完备的资产创设能力、投资能力和营销能力的银行才能引领资管行业的发展。而这一切的载体都是“人”。因此,商业银行要从战略高度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和直销团队,以“融资+融智”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转型。

(三)微观上实现产品净值化、基金化与参与二级市场流通

1.实现产品的净值化与基金化基金类产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优化与延伸。尽管大部分以“资产池”的方式进行运作,但资金由第三方托管,一款产品对应一个“资产池”,收益根据“资产池”的表现体现为净值型收益,风险由客户承担,银行不做刚性兜底。这样,一方面能引起投资人对风险的高度重视,认识到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与投资风险的必然联系;另一方面使资产价格能充分反映其中蕴含的风险,打破刚性兑付,反映代客理财的本质。此外,基金化的理财产品使投资人可以根据自身现金流的需求,自主决定投资期限,自主决定申购或赎回。对于银行而言,理财产品基金化运作后,能按照公允价值计算投资收益,避免刚性兑付,使理财市场之争真正成为银行在市场研究能力、投资交易水平、流动性管理能力、风险控制体系上的全面竞争,银行将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让市场波动反映资金供求,使理财业务回归本质。

2.理财产品参与二级市场流通自2012年7月,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乾元”2012135期(183天)固定期限产品可以在投资5个工作日后,在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进行转让后,2015年3月,浦发银行推出了同样可在二级市场转让的理财产品。按照目前的市场报价来看,投资方自己寻找买方银行,产品发行银行将收取50~100元每笔的固定手续费,如果由银行协助寻找买家,则按照投资金额的0.05%~0.1%收取手续费。目前,理财产品在二级市场的转让仍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监管机构希望通过二级市场的交易,进一步提升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透明度,增加投资者对风险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希望通过该业务开辟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商业银行单独搭建二级市场交易平台非常困难。因此,行业中规模较大的银行应首先联合有能力的第三方资产交易中心,搭建理财产品交易平台,并推荐更多的主体参与,保证产品的流动性,同时引入专门的产品解读机构,提升被交易产品的价值透明度。其次,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理财产品中“面签”问题,并使参与主体尽早签署互认“面签”的协议。最后,确定可参与平台交易的理财产品类别,尽可能扩大产品覆盖面。总之,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是巴塞尔协议III中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是投资者思想观念转变和社会融资需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尽快做出实质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国泰君安研究院.银行、理财和保险资产配置2015回顾与2016展望[R].国泰君安证券,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15(3).

[3]吴佳其.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跨业合作的新路径探讨[J].西南金融,2014(3).

[4]肖力晟.人民币理财产品:概况、运作、风险与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13(5).

[5]李将军,范文祥.金融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困局的成因及其化解[J].现代经济探讨,2014(11).

[6]胡伟.大资管时代金融理财监管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金融,2013(6).

[7]马俊胜,张龙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4(2).

[8]李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5).

[9]胡增永.互联网理财与传统银行理财业务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4(11).

[10]薛小玉,许争,郭甦.大资管时代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定位[J].经济体制改革,2014(9).

[11]柳邓,杨董.银行理财十年蝶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12]许淑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转移与监管制度[J].新金融2011(3).

作者:王轶昕 贠菲菲 程索奥 单位:东亚银行成都分行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中国农业银行成都锦城支行

被举报文档标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转型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yhlclw/6967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