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货币政策下的银行理财论文范文

货币政策下的银行理财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4 02:53:02

货币政策下的银行理财论文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特点

(一)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占据市场绝大多数理财产品按照收益可划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这两种理财产品在账务处理方面存在区别:对于保本类理财产品(又称为表内理财产品)而言,无论是保本固定型,还是保本浮动型,都要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纳入央行的统计范围;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又称为表外理财产品)而言,银行只是销售理财产品来赚取中间收入,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因此不计入资产负债表。2013年银行共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13284个,占市场份额的29.86%,较2012年下降21.5%,发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31208个,占市场份额70.14%,较2012年增长75.1%。由此可见,高风险、高收益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更受到居民的青睐,已经占据了市场中的绝大部分。

(二)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日益扩大,其运作过程中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其中,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不明确成为社会关注的最大问题。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筹集到的资金一般不能进行直接投资,只能通过信托公司进行投资。虽然在投资过程中大部分产品并没有披露其具体投向,但是确实有一部分理财产品暗中给地方政府债券“输血”。例如,建设银行部分产品投向武汉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青岛公路建设集团、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立的信托计划(叶林峰,2013),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绕过贷款规模的控制。此外,还有一部分理财产品投向了难以通过正规的银行贷款来融资的公司集团,如房地产企业。因此,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逃避央行的监督和管理。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我国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居民最佳的投资工具和地方政府、企业的有利的融资手段。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效率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

(一)对存款产生明显的分流效应,导致M2统计失真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与总需求之间保持一定的相关性,而银行理财产品分流了存款,削弱了M2与总需求的联系。卢满生(2012)通过深入分析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剖析了理财产品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认为理财产品业务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政策工具M2统计失真,社会融资规模调控难度加大,并且令表内业务表外化,弱化政策工具运用效果,使得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与真实社会融资总量存在差距,使得监管当局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由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企业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构成,尽管居民持有的理财产品流动性较高,但并没有被纳入M2的货币统计和监控的范围,增加了货币定义的难度。根据2008~2012年的数据,每新增加1元的表外理财会分流0.39元的存款(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银行家,2013年8月)。2013年第一季度银行表外理财筹集的资金为4.1万亿元,而同期存款增加了4.2万亿元,这表明市场上有近一半的新增资产用于投资理财产品,因此,银行表外理财对存款产生了明显的分流作用,使M2与最终目标之间的联系日益疏远,进而导致M2统计失真。同时,银行将理财产品筹集到的资金借贷给政府、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致使居民储蓄存款向政府存款、企业存款和金融机构存款分流,使原本应该记入M2范畴的货币转向M1的统计范畴,增加了中介目标的测量难度和监管难度。因此,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致使央行在对货币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产生偏差,难以准确真实地反应市场的实际状况,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二)形成利率市场双轨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媒介,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变动影响利率的变动,同时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和消费,引起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变动,最终改变总产量的变动,IS-LM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传导过程。中央银行一直加强对1年期存贷款利率的控制,使基准利率长期低于均衡利率水平,传统的利率传导渠道自然无法发挥作用。理财产品的利率基本是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变相突破了存款利率的上限,这种由市场自发形成的金融创新和理财产品供给共同推动了利市场化的步伐,助推了利率双轨制的形成。一方面,中央银行控制基准利率的高低和浮动范围,尽管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但存款利率仍受到管制;另一方面,理财产品收益率随市场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动,严重偏离了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尽管市场利率的形成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流动性的能力,却能提高利率传导渠道的效率。

(三)信贷规模调控更加困难,使信贷渠道受阻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市场摩擦等问题导致企业在筹集资金成本之间的差距,为了降低信贷市场上因信息不完全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扮演着为企业贷款的角色,不仅分散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还降低了大多数企业的借贷成本,因此银行信贷调控构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一种重要渠道(Bernanke&Blinder,1988)。通过收缩和扩大银行的存贷款的总规模,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和扩大,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为了规避存贷比限制,银行将大量资金通过表外理财产品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增加了银行的可贷资金,为所需贷款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辟了另一条融资渠道。但是这部分资金游离于中央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弱化了监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也削弱了我国信贷政策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降低了信贷政策的调控效果。此外,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中央银行严格控制银行贷款比例和贷款规模,使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但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仍可以通过表外理财产品这条“暗渠”获得贷款,无疑削弱了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

(四)增加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难度,影响了调控效果法定存款准备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其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信贷资金扩张能力。而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的发行缩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基数,削弱了央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一工具来实现对货币政策调控。目前中央银行只将保本型理财产品计入一般性存款的统计中,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不纳入一般性存款中,因此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发行表外理财产品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极大的缩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削弱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资金的调控效果。此外,当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仍然是在每个旬末,按照当天存款余额为依据来计提准备金,所以大量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致使商业银行存款余额波动幅度加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应缴存款准备金的计算难度。根据惠誉的统计数据,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56.4万亿元,按照平均20%的上缴比率粗略估算,相当于近11.28万亿元的资金游离在应缴存款准备金之外,绕开了存款准备金的约束,影响市场中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使存款准备金的作用范围缩小。

(五)蕴含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一直以来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而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务,中央银行尚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这些业务进行规制,其暗藏的诸多风险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胡明东和宗怿斌(2009)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加剧了市场的投机风险,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目前,相当多的居民对理财产品的认知不足,认为在信誉良好的银行代购理财产品风险性较小,甚至认为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没区别,一味追求高收益,缺乏对风险的意识。一旦出现理财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甚至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极易引起居民与银行的纠纷,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给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例如,2011年交通银行发售的一款私人理财产品“得利宝至尊18号”,客户经理承诺两年收益率可以达到50%至100%。但是2013年到期时,产品不仅没有兑现预期收益,还出现了本金近20%的亏损。虽然部分商业银行对一些理财产品承担担保,挽回居民的投资信心,但增加了银行的表外风险,一旦这些理财产品出现投资失误,银行的不良资产将会明显增加,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而且这种风险很容易传递给其他的金融机构进而波及到其他市场的稳定运行。此外,银行将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大多投向地方政府债务平台①和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当地方政府收入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时,可能存在流动性风险,虽然可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再接盘,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现象严重,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贷款采取的收紧政策,银行为了稳定房地产这样的大客户和躲避信贷规模管控,通过信托机构将理财资金贷给需要的房地产企业,虽然难以估计信托融资准确的规模,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2014年实际到期的房地产信托规模会远超过2479亿元。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和房地产企业的信用状况恶化,很可能使理财产品无力履约。

三、相关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改变了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②,规避监管,间接创造了市场中货币的供给,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对理财产品市场的管控,提高货币政策效果,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疏通“货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开始正式将货币供应量设定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在1998年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管理后,开始利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调控。理财产品的发展使M2的统计失真,削弱了M2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弱化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说明M2已经不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理财产品的高利率变相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推手①,使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完善,这不仅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创造了条件,使资金反映市场供求,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为货币当局进一步运用价格型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提供了契机,而且为“货币渠道”发挥传导作用创造了条件。在存款利率尚未开放的这段时间,央行应积极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M2的统计口径当中,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监管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或者改变原来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适时地将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新的中介目标,通过对长期利率的调整来影响货币市场,不仅有效地调节了货币总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理财产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带来的消极影响。此外,央行还应完善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当前通过存贷款利率已无法从根本上调控货币总量,应更多的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等间接调控工具来改变短期利率,影响货币市场,进而达到调节货币总量的。

(二)制定全面的监测制度在理财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缺乏规范性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表外理财产品的操作具有隐蔽性,资金实际用途也难以监控,从而影响了市场上信贷规模的总量,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2013年3月银监会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13年6月银监会正式启动对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对理财市场进行规范调整,因此监管部门应继续大力推行这些有效的改革措施,加强对理财业务的跟踪和调查,不仅定期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评估其风险水平和持续的信息披露,而且强制性的要求银行发行的所有理财产品实行全国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对于未在理财系统进行报告和登记的理财产品,不得发售②。这有效地防止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业务的途径规避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为金融市场营造了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改进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目前我国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仍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它在商业银行稳定的运行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部分商业银行在月末和季末的考核中通过理财产品的发行期和到期日的安排,一方面加大了银行存款的波动,使计提存款准备金变得困难,另一方面降低了实缴的存款货币准备金总量,削弱了央行通过存款货币准备金制度调控的力度。因此,应当进一步扩大存款准备金的缴纳范围,将表外理财产品纳入缴纳存款准备金之中,完善存款准备金收缴制度,强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约束机制。同时还应调整计提存款准备金的基础,将之前按旬末存余额计提改成按日均存款余额计提,不仅可以消减商业银行存款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有利于用体现存款准备金政策在不同银行之间的公平性。

作者:李琼蔡谦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货币政策下的银行理财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yhlclw/65338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