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管理策略分析(7篇)范文

商业银行管理策略分析(7篇)范文

时间:2022-08-10 03:33:47

商业银行管理策略分析(7篇)

第一篇:政府与商业银行管理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银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银行业处于向上发展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变得越来激烈,金融创新的速度十分快速,加快了金融国际化的步伐。政府具有双重的身份,但是这种身份也给银行的监管以及商业银行的秩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政府对于银行的行政管理存在一定的干预,因此,本文将研究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关系,这对于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提高银行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政府;商业银行;管理关系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他们吸收了大量的居民储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是主要的资金供应者。政府既是商业银行的公共管理者,还是他的所有者。因此,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银行的利益与政府的目标不相同时,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就会在牺牲银行利益而保存政府的目标。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发展到干预的状态,使商业银行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因此,研究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关系,这对于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提高银行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商业银行的独立性,提高金融效率。其次,有利于政府通过股权管理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相互制约和平衡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灵活运用西方国家的经验,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在最初,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很高的风险,政府为了推动它的发展,进行了投资。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政府的缺点开始显现出来,政府主导型的商业银行发展模式阻碍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2、政府直接主导——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政府应当转变职能,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政府不应当采用直接主导的方式,而是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推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从而提高金融效率。比如说,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1)减少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2)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政策环境

(3)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如今,政府在经济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倘若管的过多、过死,就会阻碍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必须准确定位政府与商业银行的管理关系,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二、政府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必要性

1、保证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良好的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的增长,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有缺陷的金融体系会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以存款、贷款以及结算为主要从事的任务,他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降低了人们交易的成本,促进了国家资金的流动。但是,商业银行面临着汇率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等,都会严重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对商业银行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保证商业银行的体系安全。良好的金融秩序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银行应当坚持公平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如果银行业市场失灵,其带来的后果将会比其他的行业更加严重,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是不可能降低金融恐慌的,必须通过政府的监管白能够维持好金融体系和安全。

2、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我国的金融秩序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它还需要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到管理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政府是商业银行的委托人,是属于所有人民的,政府与银行经营管理者追求的经营目标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银行的管理者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一致,政府的信息缺乏,因此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三、政府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大多数国家的共有银行,国家就是银行的股东,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是商业银行,因此,政府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中,不仅包括金融体系的管理,还有很多管理内容。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有以下内容:首先是对金融秩序的管理。政府是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的,通过政府的有效管理可以消除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提高金融的效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采用运行监管以及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是业务营运活动的监管。政府对银行的管理范围是受到限制的,主要是有关证券投资等领域;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政府会对银行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即分散风险。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政府还会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因为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是进行金融监管的重要因素,健全的法律框架反过来也会建立一个透明的监管环境。政府对国有银行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股权管理实现的,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内容多种多样,包括预防性监管、应急监管和退出监管等等。政府对金融体系和秩序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多种多样的监管模式,包括一元化监管模式和多元化监管模式和跨国化监管模式。

四、改进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管理了的建议

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银行的共同努力,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所有者的职能是有区别的,改进我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弱化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干预,理顺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关系,增强政府的服务,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加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存在问题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差,并且带来大量风险。五、

五、总结

银行和政府之间应当理顺彼此的关系,由于事物是在矛盾中变化和发展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运作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彼此联系和发生作用。商业银行正面临着紧要时期,这关系到他们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政府对于商业银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只有改进我国政府鬼商业银行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和安全性。(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倩,李颖华.政府干预下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行为[J]金融论坛,2012(05)

[2]黄建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J]财经科学,2010(05)

[3]钱先航.官员任期、政治关联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J]经济科学,2012(05)

[4]盛东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新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3(63)

作者:杨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二篇: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管理研究

摘要: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动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金融市场变得愈发成熟,商业银行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新时期,商业银行的运作,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平台来予以支撑,商业银行专用的应用软件逐渐得到应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用软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软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非常关键。现阶段,由于应用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对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受到严重威胁,强化软件的缺陷管理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缺陷管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缺陷;管理 

商业银行是相对于央行、投行而提出的,其以营利为目的,主营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负债筹集资金等,属于现代社会的重要金融机构。请在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主要的业务有公众或企业等的存款、贷款、票据贴现等,旨在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金融的需求,属于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所受理的业务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与信息,应用软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软件系统中富含有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信息的安全性,应及时弥补应用软件的缺陷,强化缺陷管理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缺陷概述

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商业银行的应用软件系统得到了不断的革新与升级,旨在为商业银行业务的有效运作提供保障,是当前业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商业银行运作的过程中,应用软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软件缺陷就代表是软件在实施过程中的“副产品”[1],缺陷使得整个软件系统的稳定与安全系数逐渐降低,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严重影响着软件的质量。商业银行主营金融类业务,一个数据出现差错或泄露可能就会为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可见,应用软件损失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考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行业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一些金融机构为了陷害竞争对手,选择一些违规违法的操作,窥探商业银行的机密性文件成为时下最为常见的手段,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是一项挑战。软件的缺陷会为软件后续的应用埋下后患,潜在的缺陷与隐患,会使得软件的应用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切身利益[2]。因此,在开展银行应用软件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各项元素,科学鉴别与采纳有助于软件品质完善的建议,及时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监督与跟踪,可能一些潜在的错误就会对商业银行构成严重的经济威胁。严格对待软件应用过程中的每一个观点与问题,强化软件缺陷管理,将安全隐患与漏洞降低最低,进而提高软件应用的实效性[3]。

二、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缺陷管理的重要目标

在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的应用软件出现缺陷,这些缺陷的产生,导致银行的重要金融信息面临着被窥探的危险。为保证商业银行运作的安全性,必须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及时发现与找出缺陷,并将缺陷排除在外,提高软件的质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目标制定上,通常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为了增强商业银行的运行质量,必须及时发现应用软件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及时发现所有的缺陷,并根据缺陷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解决与摒弃。若想提高缺陷管理水平,必须尽量找出全部的缺陷,以为后续缺陷的解决提供重要前提。第二,为了避免缺陷的发生,前期应建立一个缺陷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对所有的缺陷进行收集,并对缺陷进行分析、统计与排除,且为了降低缺陷的发生概率,应强化对缺陷的预防,制定缺陷管理的详细流程。此外,应加强对软件缺陷的及时测试,针对测试结果来提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方案,利于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高效开展,增强业务信息制定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第三,缺陷相关数据与信息收集完毕后,应及时开展统计与分析工作,对缺陷出现的主要原因、情况与类型等进行识别,根据缺陷类型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与意见,通过积极的措施处理保证此类型的缺陷不会再次出现,也是做好缺陷预防的有效方式。

三、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缺陷管理措施

(一)加强对应用软件的升级与安全防护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最未关注的当属软件的安全性问题,保证软件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基本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原有应用软件的升级与防护,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置应用软件专业维护小组,维护小组必须定期对软件进行管理与维护,能对缺陷问题做到预测与防护,以避免缺陷与漏洞的产生,最终影响商业银行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技术员应具备最新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与软件安全维护技术,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禁止软件系统被破坏而影响商业银行信息的安全。

(二)及时了解软件的缺陷类型

若想实现对缺陷的有效管理,必须对软件的缺陷类型分析与掌握,对缺陷有了明确的了解,才能为缺陷管理提供前提条件。通过对缺陷类型的分析,能及时找寻出哪一种缺陷发生的概率高,对发生频率高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与排除。同时,前期做好软件开发工作,加强软件开发的管理,及时了解其在开发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利于降低缺陷的发生概率。通过对缺陷的合理化分类,分类后重要的缺陷得到控制,会让整个应用软件的质量得以提高,以保证商业银行的运行质量与安全性。为了帮助缺陷更好的分类,可设定缺陷分类标准,包含来源、严重程度以及紧急程度。此外,还应强化对缺陷生命周期的控制,且其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初始状态、修改状态、验证状态、关闭状态、删除状态和延期状态l4]。凭借生命周期来对整个缺陷的生命与存在状态进行透视,直至最终解决缺陷问题。

(三)加强对缺陷的测试力度

为了提高缺陷管理水平,应加强对缺陷的测试力度,做到最早发现、最快处理,降低缺陷所产生的危险系数。首先,应强化程序员的自测,采取交叉式测试的方式,以避免作弊,保证缺陷管理的严谨性。其次,应加强对缺陷测试团队的专业性建设,提高测试员的专业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职业性的技术性队伍,能为测试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缺陷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加大测试力度,注重设计人员、程序员与测试人员间的交流,及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反馈,是测试信息的公开化,利于缺陷问题的处理。测试完毕后,会产生大量的测试文档、缺陷类型、数据以及图表等,开展专家会审,就缺陷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与布置[5]。

(四)加大对缺陷跟踪软件的应用力度

为了降低缺陷所带来的损失,必须对商业银行应用软件的缺陷开展实时的跟踪与管理,运用缺陷跟踪软件来开展管理,实现对软件运行情况的全程监控。在缺陷跟踪软件的应用方面,应结合实际的软件应用情况,开发与研制合理的软件类型,如基于Notes开发缺陷跟踪管理软件。缺陷跟踪软件的应用,必须能及时将缺陷记录下来,可实现缺陷的查询与检索,更要满足报表统计的功能,然后将所跟踪与监督到的缺陷信息传递给测试人员,利于缺陷的及时发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软件是商业银行运作的重要系统部分,主要负责整个银行各项业务的运行,对软件的功能要求很高,且挑战巨大。为了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应加强对应用软件缺陷的严格管理,增强应用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实现加密性设置,避免信息泄露或被窃取,保证诸多机密性信息不被窥探,是对应用软件的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强东商业银行软件项目外包风险分析及应对田.中国金融电脑,2013,09:74一77.

[2]姚林.地市级商业银行软件外包风险亚待关注田.金融科技时代,2016,02:64一65.

[3]高松,姜帆,王攻.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研发风险分析与模型研究田.中国金融电脑,2013,12:65一70.

[4]胡凤翔.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软件项目研究田.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份%.

[5]闰静.商业银行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策略探讨毋信息通信,201划:5277

作者:阮强 单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第三篇: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管理研究

摘要:

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是银行增加利润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加强银行成本费用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经营成本

商业银行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一个项目最终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管理的有效性。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是保证企业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是围绕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支付的各项利息、费用而进行的计划、核算、分析、控制行为的总称。银行成本管理是银行经营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是银行发展下去的一个重要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银行经营成本过高

银行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包括费用,税金,用户存款利息,贷款回收成本费用等。主要的办公费有工资水电费、办公用品、各项资产折旧等等。银行的经营成本随着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的成本提高以及社会各家银行竞争日益加剧,经营成本过高,要想更加长远地发展,银行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成本因素,从费用、税金、用户存款利息、贷款回收成本等几个方面控制好成本才能在这个竞争中获得生存。

2.部门网点成本费用过高

网点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和最有效的发展资源,长期以来,增设机构,拓展网点,似乎有了机构,占了“地盘”,财源便滚滚而来,存款会直线上升,效益会成倍增加。为此,各行便见缝插针,争设网点。尽管存款会随水涨船高,但经济效益却向下滑坡。并非每家网点的利润都达到预期值,很多网点面临着关闭的危险。

3.信息化平台的落后

从金融信息化投资方银行金融机构来说,我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水平仍相对较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制约了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从金融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商方面来看,行业竞争比较激烈,除了部分细分市场如某些硬件设备提供商如ATM制造提供商方面市场出现垄断竞争之外,其他行业的竞争仍相当激烈,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但由于外资在多个领域均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优势,而国内银行的品牌知名度以及服务技术水平尚难与大型跨国银行相提并论,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因素。

4.缺乏全面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全面成本管理工作机制是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要求。全面成本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商业银行目前处于全面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初级阶段,对财务系统和核算系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成本管理系统还存在相当大的漏洞。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确认成本责任中心制度,不能达到成本责任中心确认与现行组织结构相适应的要求。其次,没有将核算会计体系转化为管理会计体系。同时增加部门、客户等标识不能满足全面成本管理的需求。同时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时候对基准利率的确定都是没有确立出明确的原则和标准。

二、加强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管理对策

1.降低经营成本

财务部要在经营中对成本支出进行定量分析,避免各项成本支出超过预算值。财务部与此同时还应该将这项方法落实到业务部门。具体落实到产品和客户,所以银行应该向推行单一的成本管理变成全行的每个部门岗位转变的方案,形成全面成本管理意识。银行的人员结构也需要调整,减少不合理支出。可以多聘用劳务工用来减少工资开支。占用了大量的资源的正式员工应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成本管理必须与绩效进行挂钩,业务部门经营性支出大量的费用由部门承担,考核绩效标准不仅要重视利润指标,而且对成本管理也要更加重视。

2.合理增开网点短期内,金融机构将闲置

资金上存实现了风险可控,通过拆借,也获取了较多收益。但从长期看,可用信贷资金的外流和沉淀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而不佳的经济环境必将反过来挤压银行业的盈利空间,形成经济金融相互制约、共同衰退的恶性循环,最终银行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显然,要让银行长足发展,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商业银行应将资金投放到盈利能力更强、风险更小的外地项目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3.加强银行信息化建设

息化建设应纳入整个商业银行的战略范畴。要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化建设之中,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商业银行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和规划研究,研究确定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建设方案,加快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采取投入少、成本低、简易实用、贴近客户的方式,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发展之路。

4.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开展成本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体系来保障全面成本管理的运行,包含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报表体系的考核体系等。首要,完善全组织体系以及配套设施。在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设立成本管理员的岗位,建立业务核算方式,使全面成本管理由财务部门管理转变成为财务部门牵头各个部门均参与的模式。其次商业银行必须兼顾责任业绩考核将目标转化为责任成本,使成本控制更加有效。对于现代化商业银行来说,数据是基础,信息是依据,决策是关键,效益是目的。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数据的应用,使之能适应业务数据大集中的优势,提供经营决策功能,从而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肖伟.商业银行会计问题研究上.金融会计,2013(04)

[2]李杰华.对商业银行的应用管理会计的思考.北方经济,2012(05)

[3]胡启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探析.工作研究,2012(04)

[4]才颖.浅谈商业银行成本管理.黑龙江金融,2014(03)

作者:马小会 肖鑫 单位: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四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银行行业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提升科学管理能力,是影响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有很多种,特别是操作风险,影响极为巨大,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进行研究分析,阐述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操作风险存在的几种形式,提出具体的操作风险防范管理措施,以此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

银行的自身性质决定了其操作风险的存在。现阶段,很多较为发达的国家成立了比较完善、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由于我国银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是相关金融部门和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点工作。本文结合现代银行操作风险分析,探究风险防范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内容如下。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表现形式

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操作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人为因素、管理不当、突发事件及系统故障等因素。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将操作风险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所谓人为因素,包括内部欺诈、雇佣状况以及操作失误。人为因素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操作风险,往往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2.管理不当造成风险

商业银行管理不当,直接影响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众多纠纷与风险。其中交易过程管理、资产管理及人员管理的不当,对商业银行影响巨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些问题,银行将损失惨重。3.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问题商业银行风险来源中,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引起的损失同样占据一定比例。其中突发事件方面包括安全事故类(如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等)、自然灾害类(如台风、地震、洪水等)、人为事件(如抢劫、盗窃等)。系统故障是由于重大设备运行事故、信息中心事故、计算机网络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操作风险,此类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对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及数据质量产生重大挑战。

二、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1.人为因素带来风险的原因

给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带来影响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员工行为触犯法律、违反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盗用资产、或者欺诈等,导致商业银行受到资产损失的行为;其二,工作雇佣状况因素,商业银行因违反劳动合同法、就业、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法规和协议造成个人工伤赔付或因歧视或差别事件待遇导致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其三,操作失误,基层操作人员由于粗心大意、缺乏必备技能、对内部规章制度学习不到位等原因,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或声誉方面的损失。

2.管理不当造成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管理不当通常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人员管理不当。人事管理是任何企业的核心管理,如果人员管理不当,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将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直接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其二,资产管理不当。商业银行的有形、无形资产缺乏科学管理,对于资产管理的方法和方向缺乏指导,常给银行带来风险;其三,交易过程管理不当。在商业银行具体的业务流程办理阶段,由于业务人员相关数据输入错误、访问客户时未经批准、法律文件不完备、经济纠纷以及合作伙伴的不正确操作等行为,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经济损失。

3.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问题

造成操作风险的原因突发事件引起操作风险问题主要指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商业银行资产受到损失,其根源在于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日常工作中缺乏预案演练,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等。而由于系统故障引发的操作风险,则主要是由于系统设计不完善、系统维护不完善以及系统稳定性、兼容性、适宜性方面存在问题。

三、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

1.针对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只有实施健康向上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针对员工,组织相关的风险管理培训教育,以此提升员工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防控意识。在实践业务工作中,银行员工需要谨遵全员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能够全面意识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性。在银行范围内全面营造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努力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2.针对管理不当因素的应对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综合管控。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全额的风险管理计量。其中全球是基本表现,全面起到整体核心作用,而全新和全额是具体实施方式,全员和全程是重要保障。

(2)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防范操作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建立具有权威性质的内部监管制度,确保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得到持续性运转。首先,可以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内部监管职能,以此科学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内部审计监察制度以及非现场审计制度,不仅能够提升商业银行内部监察力度和频率,同时能够有效的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开展持续性监管,进而促使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逐渐完善。

(3)建立独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是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逐渐升级和完善,进而提升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首先,组建操作风险的专管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流程,形成以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为核心,逐步扩展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其次,成立风险评估系统和风险识别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方式,成立具有监控、评价、预警功能的银行业务风险系统。再次,成立有效的决策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规模情况,成立责任落实到相关个人的决策制度。最后,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保证监管制度科学可行,能够防患风险于未然。

(4)完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当前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针对下列工作内容着重考虑:①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制度,保证贷款审批、贷款审查、贷款发放、贷款资格审查以及贷款使用等几个步骤得到严格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内部监控约束责任;(2)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情况,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级计量,进而开展管理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3)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以此提升风险预警能力;(4)加强操作风险的预判性工作。

3.针对突发事件与系统故障的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往往不可预期,只有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的预防措施,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才能够降低风险损失。针对系统故障问题,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检修,检修过程不仅仅针对系统硬件设备,同样针对系统软件程序,如果发现重大漏洞,及时针对问题进行程序优化,避免系统多发故障给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带来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和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探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8):40-42.

[2]高玲,范美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基于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师,2013,(4):9-11.

[3]曲国权.探究基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时代金融旬刊,2014,(27):75-76.

作者:韩焕新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宝坻中心支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从近年来,随着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阶段,非法集资、民间借贷等外部金融风险正加速向银行业传导。从很多银行业暴露的案件和监管实践反映出,由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逐步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每逢银行业的大案要案,都必然存在操作风险的因素。但从国内银行业管理实践中来看,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柜面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平台,也是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不可回避的问题,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70%以上的案件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了柜面业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经营风险和发展风险,必然波及到银行的合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引起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及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特点,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在柜面合规文化建设、预警和监督系统建设、业务流程风险分析控制、加强柜面业务监督检查、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进行了有益研究,从而促进银行柜面业务的平衡运行。

关键词: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过渡期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非法集资、民间借贷等外部金融风险加速向银行业传导,影响了银行业的正常经营。同时,中国金融改革不断加速,银行业竞争日趋同质化、激烈化,银行业在追求着业务规模和利润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内控管理。作为商业银行向个人客户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性平台,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是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国内银行业发生的各类案件中大量发生于柜面业务中,再加上差错事故或其他涉诉事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视。近期,全国银行业发生了多起存款丢失、飞单等案件,引起了社会的质疑,也暴露了银行业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改善之处。进一步提升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抵御内生和外在的风险隐患,重塑银行业社会形象刻不容缓。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概述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银行网点柜台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理财销售等业务过程中由于流程设计和执行缺失、系统设计和安全缺陷、员工素质不达标、内外部欺诈等原因而使柜面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和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它存在于银行每一家营业网点,存在银行柜面的每一项业务中,是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领域。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内部管理不健全,人员基本素质不足,有内外部人员相互勾结作案等等。随着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及高科技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风险多样化趋势明显;二是柜面案件破坏性越来越大,给社会、银行、客户及柜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不可估量,影响深远,对银行品牌形象损毁巨大;三是风险不可预知性,由于涉及的人员多、流程复杂、业务量大、风险形成原因多,因此很难完全识别全部柜面业务风险。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

一方面,在基层网点一线柜面人员对操作风险的概念还停留在日常的业务差错、核算监督上,认为做到“账实相符、账平表对”就履行了工作职责,疏忽了对于柜面全面操作风险的日常识别、评估和预防。当面对基层网点局部利益与风险存在冲突时,往往从局部操作出发,逃避风险识别责任,盲目执行基层领导的指令,导致银行柜面的监督审核工作多为走过场。另一方面,虽然商业银行都已引进了柜面操作风险的经营管理理念,但与经营发展指标、信用风险管理相比,各级管理人员在认识、重视程度上仍明显不足,经营理念的扭曲和升迁唯指标论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行为的非理性选择,基层柜面管理人员履职能力、敬业水平不高,使员工职业操守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渗透到银行柜面风险的方方面面,大量的银行柜面案件均与之密切相关,由此导致的经济和声誉损失已经明显大于信用和市场风险。

(二)柜面操作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业务发展与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普遍存在“错配”现象。相比于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流程与制度再造,内控机制建设与柜面操作风险防控容易被放在次要位置。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未在业务开展前真正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范性控制措施,使业务创新与操作风险控制未能同步。二是缺乏对规章制度落实的有效监督,对柜面风险分析、识别和判断不到位,重视案件查处,未能全面分析案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三是注重对会计操作风险的控制,而对柜面操作风险的监测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基层柜面管理人员的有效权力制衡机制,形成“用权无监督,权力必乱用”现象,对关键柜面岗位员工八小时以外行为缺乏有效的排查管理手段。四是柜面操作风险识别还不够全面和准确,尤其是银行理财、电子支付等新业务领域,风险评估更显得不够充分。五是未能形成对柜面员工操作风险防范的正面引导、培训和激励机制,重风险处罚,未能发挥一线柜面员工操作风险鉴别和防范的主观能动性。

(三)柜面员工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是柜面员工配置与业务发展规模不相匹配,基层网点因人员不足经常存在一人多岗和混岗操作情况,使柜面岗位相互制约失效,再者柜员长期疲劳操作,工作压力较大,主观容易形成疏忽、省略、误操作等风险因素,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二是柜员基本业务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管理者也未对风险文化培育足够认识,导致柜员没有形成合规操作理念,尤其在一些新成立基层网点,由于柜员待遇不高招不到人,经常使用大量无银行工作经验员工,潜藏着较大风险。三是部分柜员责任意识不强,违规简化操作流程,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使柜员存在侥幸心理,随意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三是柜员激励措施存在不合理,重业务差错惩罚、轻业务奖励,未能给柜面员工规划一条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使其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银行内部监督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现阶段,银行大多加强了对基层网点的监督检查力度,形成了一线业务管理部门、内控合规部门、审计部门的三线监督检查体系,2016年第5期下旬刊(总第625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5,2016(CumulativetyNO.625)TimesFinance每年有许多检查项目,使被检查网点迎接不瑕,但实际检查效果却不理想。一是各线检查并没有相互合作协调,检查结果得不到相互借鉴应用,存在检查项目重复现象,但某些柜面操作风险易发环节却无人问津。二是银行对内部监督检查部门不够重视,检查人员数量配置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突发检查项目较多,检查时间不充裕,检查深度和广度不足,易形成走过场或隐瞒篡改检查结果的行为,使内部监督作用和权威性大打折扣。三是内部监督检查部门重视检查发现问题,而忽视对于问题的后续整改落实情况,忽略对问题深层次的剖析,问题解决不彻底,使某些柜面问题屡查屡犯。

(五)柜面操作风险

电子化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一方面,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国际银行业越来越多采用电子化系统管理手段,将其镶嵌于各个应用系统之中,在确保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及时性的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而国内银行业尚未建立相对集中化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或实时预警系统,风险排查和核实手段相对较为落后,系统集中化和数据利用程度不高,制约了操作风险识别控制的效率。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银行进行了柜面业务流程改造,对部分柜面业务风险进行了集中管理,但从运营的现实情况来看,遗留风险仍然较大,机控技控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识别控制,以电子化手段管理柜面操作风险对国内银行业而言还需时日。

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柜面合规文化建设,创建合规经营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培养良好的内控合规文化必须得到银行各级管理人员的支持,这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良好开展的必要条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减少损失事件的发生、提升内部运行的有效性、减少处部监管部门处罚、提升识别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水平等方面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间接收益。因此,管理层应积极参与到银行合规文化建设和监督中来,提供的充足资源实施操作风险管理,把其视为构建良好合规文化的关键点。二是要积极开展员工合规教育,加强柜面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和合规意识传导,明确员工可为、不可为的行为规范,制度红线绝对不能触碰,根除以往的惯性思维,提高柜面员工的诚信意识和合规意识。三是以人性化的考核激励制度促合规文化的形成,鼓励为维护内控做出贡献的部门和员工,树立行内榜样和典型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合规操作的重要性,并以经济行政办法、业务权限调整等方式,推动风险考评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应进一步提升违规成本,完善问责机制,一岗双责,一案四问责。

(二)加大操作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完善预警和监督控制体系

一是设立实时监控柜面业务系统,监督人员可根据预先设定的风险控制模型,实时从系统中检测到账户单笔大额或累计大额资金变动情况,尤其是监控大额“跳板”账户的资金动向,实时分析账户资金变动合理性,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风险排查并向上级部门反映,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全方位跟踪反馈系统,在短时间内将柜面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二是根据银行实际风险控制情况和每个柜面案件特点,充分利用行内各个应用系统业务数据,创建非现场交易风险分析模型,较为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判断柜面员工操作、客户资金交易中的潜在风险,进而与突击性现场检查相结合,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三)加强业务流程操作风险分析,完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机制

一是要充分分析新业务、新产品操作风险分布,对风险关键环节加以严格控制,结合银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通过岗位、流程制约来实现操作风险控制。二是对于流程再造业务,要考虑由此所带来操作风险关键点的转移,不能完全依赖原有控制标准来实现对新操作风险的控制,应从整体考虑再造后柜面操作风险体系建设,在流程设计、制度建设、岗位设置、检查监督、数据采集等多个方面控制潜在的操作风险,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加以修复完善。三是要持续完善柜面业务机控水平,不断根据各个业务操作环节制定详尽的风险控制标准和受理权限,逐级授权,授权有度,超过此标准或权限业务会被系统自动阻止,形成员工身后的另一道保护墙。

(四)持续加强行内监督体系建设,以风险为本提升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加强银行内部三线检查的协调力度,统筹分配银行业务检查资源,明确各条线检查工作的具体内容、频率、重点,并将各线检查结果进行相互共享,相互促进,互为补充,避免重复检查。二是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和柜面业务案件特点,加强对重点柜面业务环节的检查力度,如账户开立、对账管理、资金收付、凭证印章、客户信息安全等关键环节,提升对柜面案件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及时对照梳理自身流程、制度是否存在不足,开展有针对性专项检查,切实避免同类柜面案件在本行再次发生。三是创新检查方法,在传统检查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案件防控要求、网点内控状况,建立非现场监测模型,提高非现场检查的技术含量,辅以开展不告知时间、不知被查单位、不告知检查内容、不告知检查人员的突击式现场检查,对重要操作风险信息进行“精确制导”。四是对检查发现问题较集中的业务和环节要适时开展专项治理跟踪检查,保证从制度、流程上予以根本解决,同时对检查问题频发、管理能力差、人员素质低的机构要加大合规支持和检查频率,并将整体检查结果运用于对机构和管理人员日常绩效考核当中,提升违规操作、有章不循等问题的成本。

(五)深入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在柜面操作风险中,道德风险是银行与生俱来的,再严密的流程制度安排与内控设计也往往因此而徒劳。在日常工作中,应将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工作作为防范内部欺诈的工作重点,建立柜面重要岗位人员基础信息库,关注和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状态。定期开展以员工“朋友圈”、“生活圈”、“经济圈”、8小时间活动状况的排查活动,适时开展员工家访,分析员工思想动向和行为状况,如发现近期生活状况和情绪发生较大变化的关键岗位员工,应及时进行岗位调整。通过建立QQ群、微信平台等员工信息交流平台,多渠道了解员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解决。要注重柜面员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划其在银行的职业发展通道,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四、结束语

风险之重在于防范,柜面的风险防范是一件长期且系统的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归纳风险防控经验,推陈出新,集采众长,查漏补缺,才能确保银行各项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银行业属于特殊行业,需要依靠良好的信誉和公众信心维持运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银行出现经营管理不善或违规经营的事件,大大的增加了其曝光率,由此给存款人、投资者、银行监管机构的信心带来负面影响,必然波及到银行合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及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任何风险防控措施都不可能固若金汤或万无一失,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永远没有高枕无忧、一劳永逸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成吟.浅议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规避对策[J].财经论坛.2014.11.

[2]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银行风险防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0.

[3]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课题研究组.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7.

[4]张乐.从内部审计角度浅析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J].海南金融.2010.5.

[5]邱胜利.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M].2009.11.

作者:谢国赞 单位:渤海银行

第六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怎样能够应对目前金融业的变化培养出新型的金融人才,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类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恰当的调整,本文主要从目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入手,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教学改革;实战型教学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偏重于理论的讲解,那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适应;而如果更多的偏重于实践,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过于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目前银行业的一些发展情况,适当地安排一些必要的培训,从理论与实践这两方面共同入手,改变目前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上过于理论化

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满堂灌,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特点、作用等讲解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理解的深度也不够,完全凭借自己想象,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理论知识了解了,实践操作却不了解,更谈不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目前信息化的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我们随时能够将银行的发展与相关理论结合,不断地用实践丰富理论,这一点在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上却体现不出来。

2.课程设置中案例分析偏少

教学过程中,大都是纯粹地讲解,偶尔会有一些案例分析,但整体偏少,使得学生不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是浅层次地了解某些经典案例,并不能更深入地分析案例背后产生的原因,也就不能做到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3.教学与实际脱轨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过程中,从教材的选择上来看,尽管每年都会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教材进行修订,但从总体上看,教材的编写仍然落后于银行的实际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仍然是过去的,了解不到最新的金融政策变化,不能与现在银行的发展相结合,更谈不上能学习到这个领域中最前沿的一些理论。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在最后的考核方式中,往往都是跟其他传统的科目一样,采用试题答卷的这种模式,这种试题答卷的模式造成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最终成绩,认为只要自己平时多背一些理论就完全可以应付最终的考试。造成的结果就是虽然成绩比较高,但是却不能够真实反应出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实践应用水平。既然是实战型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要加入实践操作的内容,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评价实战型教学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以把一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加入到教学中,比如,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直观上的理解,还可以引入专业软件,使学生能够了解银行整体的经营流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增设相关的实验课程

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分成两部分,首先讲授理论部分,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进一步学习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模拟商业银行的运营流程,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银行实际运营模式的理解。类似于ERP沙盘实验,先学习企业的运营方式,再进一步模拟企业的运营流程,进而加深学生对企业整体经营方式的理解。

2).引入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将目前我们国家银行的经营模式与国外银行的经营模式作对比,有利于学生熟悉不同的经营方式,也便于理解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政策制度不能直接照搬过来。比如,可以借鉴次贷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于银行风险管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通过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体现内部控制对银行的重要性;还有美国大陆伊利诺银行的案例,强调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问题。

3).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最后的期末考核中加入平时成绩,主要有课程表现、讨论的参与程度、平时的小作业等这些方式,提高这些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这种方式也能督促学生学习。最后的期末考试中,可以选择一些主观性比较大的题目,方便学生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成绩上也可以拉开差距,还能促使学生不断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尽管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一直对实战型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尽可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并不明显。鉴于此,我们仍然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满足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鹏.将模拟实验引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4):65-66.

[2]孙静.金融投资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9,(11):132-133.

[3]闫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162-163.

[4]姜达洋.构建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14-117.

作者:张路瑶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七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

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贸易金融有密切的联系,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促进了银行的发展,但同时又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业务风险包括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文化差异将会导致合作双方理念不同,产生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通过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以上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等采用风险规避法;对于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操作中出现的风险,则采用风险规避策略等。商业银行还要全面了解供应链下金融业务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相应的契约合同文本做进一步完善,将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使商业银行具备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视角;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探讨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的一种供应服务,主要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借助网络技术将他们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服务体系。是从采购原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的消费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渠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供应链金融是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可控风险,主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各种信息,最终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业务的核心内容,因此,供应链将是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供应链视角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其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

1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一种新兴的管理方法,主要以企业的资源规划为基础,是由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部分组成。将供应链的各组成部分与金融环境结合分析,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由于供应链环节的企业是市场经中的独立部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因而供应链带有一定的风险性[1]。供应链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根据市场经验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分析。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与金融关系最密切,因此,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的风险,首先要对参与资金流动的企业进行全面调查,获取详细的信息资料,并对金融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便有效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资金损失。由于商业银行涉及的项目比较多,因此,要全面分析风险,采取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措施。

2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评估

2.1风险辨识

2.1.1企业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风险

企业文化差异风险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本身的差异、企业员工观念的差异、工作环境的差异等方面。由于商业银行所涉及的金融范围比较广,全球各个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融资都与商业银行密切联系,因此,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文化的差异进而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因而对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文化差异风险也无可避免。

2.1.2自然环境风险

近几年,因自然灾害而被破坏的企业的供应链非常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自然环境风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抗拒性,企业的供应链在遭到大火或者污染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供应链遭到破坏,而人们却无计可施,最终使得企业供应链资金断接,企业无法继续生产经营,给商业银行业务带来巨大的损失,并将银行置于风险中[2]。

2.1.3市场变化风险

市场风险发生的主要有市场经济价格波动、融资企业信息准备的全面与否等原因造成,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具有不稳定性,也具有不可掌控性,因此,如果市场经济价格比之前高,则有利于融资企业增加利润。但是,如果市场经济价格比之前有所下降,则外贸企业将面临风险。也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1.4产业变化风险

市场经济是个不稳定因素,处在市场经济下的各个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不稳定性,每一个行业的发展与本行业在市场中的饱和度密切相关。例如在近几年,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建筑工程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建筑业的市场逐渐达到饱和,为了避免出现产业变化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要对建筑业企业进行严格审核,以免发生产业变化风险。

2.1.5法律、信用风险

由于供应链涉及成员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在产品协议或合同文本中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这给法律风险埋下隐患,再加上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信用比较低,而中小型企业又是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小型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金融供应链的安全,也会造成经济运作的瘫痪,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账款[3]。

2.1.6银行自身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员工自身素质因素、技术操作过程出现错误、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的,银行的操作与资金的流通密切相关,如果银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正确的步骤操作,让资金的流动去向没有详细的记录或无法查询,就会让一些不法分子乘机钻营,最终让商业银行承受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要认真操作,避免引发相关的风险。

2.2供应链风险分析

从以上几种风险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产业变化风险、法律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分析,可知前四种为供应链层次风险,它与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具有密切关系,而且这些因素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时要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补偿的策略。而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则与操作风险具有密切联系,由于操作失误将会导致供应链出现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在此时,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对冲或风险补偿的策略进行风险降低。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3.1风险管理原则

根据风险管理原则,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首先要在实施供应链融资之前做好全面调查,尤其对融资供应企业的信息,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程度、以及日后的偿还能力、负责人的品质等,都要做到详细了解;其次要对风险进行量化衡量,只有准确判断风险,才能预设风险,提出预防措施,以便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后还要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引发风险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引发风险的供应链金融环节进行弹性化调整,确保银行能够在最短时间里将风险降到最低,让商业银行减少损失。

3.2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3.2.1风险管理银行内部组织

针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首先要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并组织商业银行的全体成员参与风险管理,对于面临风险值比较大的业务项目,要建立风险管理负责人,让他对该项目中的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任务,让他们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风险做好预防措施。

3.2.2风险管理指标

确定风险管理指标指工作人员可以管理对企业发展有影响的主要目标中的多个主要风险因素,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4]。首先,要根据融资企业的相关信息或商业银行的供应链操作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因素,比如:融资企业无法到期还款,这就造成信用风险,如果工作操作失误,这将会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其次,对造成风险的因素要统计确切的数据,并根据数据的统计值反映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重点预防。

3.3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3.3.1确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风险就一直存在,因此,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会对企业如何成功地解决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在平时工作中,商业银行要将风险和风险管理渗入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工作中,并将其看作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工作人员在熟悉风险和风险管理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规避措施或补救办法。让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养成风险管理意识。

3.3.2出台风险考评制度

在商业银行将风险管理纳入正常工作内容之后,风险管理也就成了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遗漏的工作内容。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能够及时发展商业银行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降低风险发生频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商业银行应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对风险管理方面做得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优秀的工作人员可以委以重任[5]。

3.3.3促进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结合

实行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控制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主要为了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批准程序,而内控考核制度主要是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薪酬和奖励紧密联系,以此来提高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控制力。

3.3.4适时监督与改进

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对相关的工作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发现风险管理问题,并交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审计部门进行进一步审核,并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对于合格的且比较优秀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评价;对于不合格的供应链业务进行指导改进,让工作人员明白问题之所在,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举一反三,在风险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以此提高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改进风险管理措施,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

4结语

在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只要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那么风险就一直存在,所以,商业银行风险是商业银行供应链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常见的风险有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供应链层次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补偿策略;而对于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则采用风险对冲、风险控制策略,在了解风险的同时,还要对不同风险进行评估,争取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探讨[J].特区经济,2014(06).

[2]卫楠.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4(15).

[3]赵慧玲,张俊勇,杨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01).

[4]陈满连.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J].新经济,2015(14).

[5]丰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3).

作者:孙斐斐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商业银行管理策略分析(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syyhlw/69702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