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范文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范文

商业银行现金管理业务

现金管理服务指的是银行协助企业对现金、银行存款及货币等价物等广义现金进行统筹规划,在保证流动性的基础上,使客户减少财务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财务控制更易实现。其基本内容包括收款、付款、账户管理、信息服务和融资服务。现金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一项重要产品。许多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现金管理部门来研发、管理、营销这项产品。

一、现金管理业务现状及简介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金管理是一项较为成熟的金融服务。在亚洲,最优秀的现金管理服务提供者都是世界知名的大银行。根据2002年《亚元杂志》(AsiamoneyMagazine)公布的最佳现金管理银行调查结果,花旗银行(Citibank)连续4年获评为亚洲区域最佳现金管理银行。《亚元杂志》的调查是通过亚洲地区超过2500家公司的财务部门主管,以问卷方式投票选出当地及区域最佳的现金管理银行的。这些受访公司包括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及非上市公司等,这些公司有4成左右都拥有区域性的财务部门。被评为第二至第五名的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及荷兰银行。

在中国,现金管理业务是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大型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向中国迁移而为国内商业银行界所熟知的。1999年,花旗银行开始在中国推出现金管理产品,主要从3个方面发展现金管理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国内人民币资金管理和跨境外币现金管理。为了开展这一业务,花旗银行谋求获得中国各家银行的支持,对它们所提供的账户信息进行汇编,然后转交给花旗银行的客户。这种合作的结果一方面使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弥补了其在中国网点不足,没有全国性资金清算系统的劣势,另一方面也使许多中资银行开始提供自己的现金管理产品。2002年,中资银行开始全面抢滩国内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现金管理业务,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在跨国公司方面获得了突破,中国农业银行则与中国光大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包括现金管理业务在内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在2002年们月5日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对优质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其主要客户有中德合资上海克虏伯、柯达(中国)、东方航空等中外大企业。目前由工商银行直接协助现金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已超过100家。

随着目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向国内的迁移及规模庞大的跨区域企业集团的形成,集团总部对集团内部资金控制、调度的需求与日俱增。集团下辖分支机构在同一时期,有的有资金结余,以相对较低的利率存在商业银行,而另外的分支机构可能有资金缺口,需要向商业银行以较高的利率借款。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业务就是利用银行遍布全国的资金清算网络,实现各分支机构间资金的实时调拨,使集团总部充分利用整个集团的资金,从而使融资费用最小化。在集中资金的同时还能加强总部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控制能力。例如,一些有大量销售分支机构的公司所广为采用的“收支两条线”模式,可确保公司的销售款完全置于总部控制之下。

二、现金管理业务的主要功能及实现方式

现金管理业务是一项综合性金融服务,基本功能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资金归集功能,也称流动性管理。银行针对跨国公司、集团(公司)统一调度资金的需求为总部提供资金归集、资金下拨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为集团(公司)结算内部资金价格提供依据。

2、账户信息查询功能。为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内部资金,总部需要实时掌握集团(公司)的资金情况,因此对账户信息查询功能的要求较高。跨国公司一般都会要求将国内账户信息在当日送达海外公司总部。

3、快速融资功能。集团(公司)总部对资金的集中控制,会形成总部或下属企业资金临时性短缺,而此时又要保证各类款项的顺利支付,这就要求银行提供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如法人账户透支服务等。

4、快速收付款功能。确保集团(公司)总部、下属企业对外收付款的安全高效。这项功能虽然是银行的基本服务项目,但诸如向收款企业提供通知服务,全国范围工资、财务报销等业务对于中资银行来说依然是一项新的挑战。

由于现金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以上诸项功能往往会通过电子银行平台向客户提供,这也就是为什么现金管理服务会经常与电子银行相提并论。许多外资银行的现金管理系统也正是以核心电子银行平台为基础经过功能扩展而形成的。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其现金管理产品由以下部分组成:核心电子银行平台、与企业ERP系统接口、流动资金管理系统、银行账户信息服务系统、企业应收款应付款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可见,所谓现金管理系统是核心电子银行系统功能的扩展。

在现金管理产品的组成中流动资金管理系统是整个现金管理产品的核心,所谓流动资金管理系统是指,集团(公司)内部企业之间资金调度的方式。最大限度使用集团(公司)内部的资金,是实施现金管理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合理地调度集团(公司)内部的资金能避免集团{公司)内部部分企业有闲置资金,而另一部分企业又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的情况。集团(公司)内部资金的调度也存在许多难点;如母子公司之间特别是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其非全资子公司之间的资金调度的法律问题及相关的税务问题,集团(公司)内部企业之间利益分配问题等。

目前国内已经实施的流动资金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资金归集(cashsweep);(2)资金池(cashpool);(3)多边资金借贷(netting)。三种方式都能达到流动资金管理的目的,但三种方式又各有其特点。

资金归集模式下,日终集团(公司)内部企业账户清零,即子公司账户每日日终保持零余额,而将所有资金归集到集团(公司)开立的总账户内。这种方式下,总账户汇集了集团(公司)内部的所有资金,适合总公司统一对外投资。实行资金归集模式需要集团(公司)总部对内部企业有较强的控制力。

资金池模式下,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一般不存在实际的收款、划款过程,资金池只是概念上的资金汇集。这种方式下,集团(公司)以资金池中的余额与银行结算利息,从而达到降低集团整体财务费用的目的。资金池模式由于没有资金的划转,因此对于集团(公司)和银行来说实现成本较低。

多边资金借贷模式适用于子(分)公司之间资金分布不均匀的集团(公司)。银行帮助集团(公司)形成借贷中心,将原本子(分)公司之间的直接借贷转化成各自通过中心的借贷行为。多边资金借贷模式有利于集团(公司)简化内部借贷关系,有利于总部整体调度资金。

三、对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现金管理业务的建议

(一)中资银行在国内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网点和客户优势明显,资金清算速度快捷。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规模较为适中的建设银行为例,其营业网点数超过2万个,遍布全国县级以上城镇。四大银行都拥有自行开发的全国资金汇划系统,基本实现了对重点客户异地资金2小时甚至实时到账。

2、金融创新投入大,对重点客户收费低。中资商业银行在对重点客户营销过程中往往愿意为客户开发个性化强的金融创新产品,外资银行则由于内部风险控制等原因,向客户推荐其现有产品。另外,中资银行在现金管理服务的收费方面对目标客户极具吸引力。一般来讲中资银行除向客户收取由人民银行规定的结算手续费外,不再向客户收取其他费用。

3、央行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及金融监管的放松。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商业银行开办法人账户透支、国内保理等业务,为商业银行完善现金管理系统提供了帮助。另外,企业通过银行投资债市、银行为基金管理公司代销基金等投资渠道的建立,为商业银行开展现金管理服务留下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现金管理整体方案理解、现金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普遍不及外资银行。

目前外资银行采用将其国外的系统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电子银行系统对接,利用中资银行的资源直接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的方式占领市场。在这种服务模式下中资银行只能取得相当低的手续费收入,甚至失去了直接与客户接触的机会。

现金管理对于许多外资银行来说已经是一项较为成熟的金融产品,但在中资商业银行经营中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仅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中资银行已经具备了同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但要在现金管理业务领域保持相对的竞争优势,中资银行还需要在许多方面缩小与国际一流银行之间的差距。

1、进—步拓展现有电子银行系统,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现金管理产品。

各大商业银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系统,基本实现了账户的实时查询、系统内资金实时到账,但是这些系统并不是专门化的银行产品。银行的产品不同于系统的开发。系统仅仅是构成产品的基础,产品开发则是将客户需求变成银行解决方案的过程。系统的开发不仅是系统的改进,更是服务的改进。例如资金池产品的开发不仅需要利用电子银行系统的实时转账功能,还要将法律问题、企业内部资金定价问题、税收问题等全盘考虑。中资银行可以利用外资银行要求与中资银行作系统连接的机会,向有经验的国际化大银行做产品和系统设计方面的咨询,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使中资银行的产品迅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建立产品开发体系,规范产品管理流程。

中资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现金管理项目竞争中普遍存在对市场反应慢,产品开发周期长的问题,这与银行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中资银行在部门设置中缺少明确的产品研发的部门,导致开发一项产品需要许多部门的参与,而各部门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职责和考核目标又不甚明确,最终使产品在开发完成后,没有人对产品有细致入微的了解,从而影响产品在市场中的推广。中资银行应加快产品经理体系的建设,使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的职能分离。客户经理强调对客户的营销,对客户的经营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对银行产品有广泛的了解。而产品经理强调的不是广度而是深度,产品经理必须对所负责的产品有深刻了解。中资商业银行可以参照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纵向分工的方法将产品开发分为营销、开发、实施、维护等多个岗位,使产品开发流程化、制度化,从而改变目前各自为政的产品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