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额外汇储备范文

高额外汇储备范文

高额外汇储备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双顺差(1998年除外),外汇储备也逐年快速增长,截至2005年底,外汇储备已高达8189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标志,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但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发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那么,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为多少?本文根据相关材料,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一、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定量分析

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外汇资源的低效和浪费,应是中国最明智的选择。传统观点认为:一国外汇储备能够满足该国的2-5个月的进口用汇需求即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对外汇储备又有了新认识: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能低于该国短期的外债规模,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但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提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的规模应当能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事实上,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市场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交往程度的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证券投资整体规模不大,外商证券投资收益汇出的用汇需求不大,所以这一因素可以忽略。另外,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刚刚启动,对外投资的用汇需求也不大,这一点我们同样忽略。因此,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满足以下四个方面:

1.外汇储备支付进口用汇需求(D1)。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在《黄金和美元危机》(1960)提出:若排除一些短期或随机因素的影响,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它的贸易进口额之比,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以40%为标准,以20%为低限。按单位时间(月)进口额来换算,约为满足5个月进口需要为标准,满足2个月进口需要为最低。

2.外汇储备支付外债的能力(D2)。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一种新的关于外汇储备的理论观点,认为一国外债规模与储备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即一国应把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30—40%左右。

表1单位:亿美元

进口总额外债余额外商直接投资余额GDP

6601.22810.56224.322257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2单位:亿美元

D1D2D3D4D

1980.361124.20622.43534.174261.16

3.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的用汇需求(D3)。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国外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10%左右。

4.干预外汇市场、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稳定(D4)。这一指标一般用外汇储备占本国当年的GDP比重来衡量,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比重大约为2.4%.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种测算模型:我国适度外汇储备水平(D)=D1(进口总额的30%)+D2(外债余额的40%)+D3(外商直接投资余额的10%)+D4(GDP的24%)。根据表1所示的2005年我国的相关数据,可计算出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为4260亿美元左右(由表2得出)。因此,目前我国818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大高于最优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4260亿美元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是一个动态概念,当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国家可对适度外汇储备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国家经济形势安全和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

二、过高的外汇储备对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1.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形成不同的经济影响。

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说明国内总需求不足,外需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过大的顺差也表示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利用,不利于国内居民的生活福利提高,而且持续的顺差往往引起贸易磨擦。外国直接投资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说明外国资本看好中国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提高。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因为它增加了资金易得性和可融通性,但是过多的短期资本特别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

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不利于对外贸易顺利开展。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加大,尤其是美日等国更是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而且过去外逃的资金也在回流,期待人民币升值后获利。据有关专家估计,2005年进入我国的短期投机资金大约有500亿美元。流入的资金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总体规模,引发了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新一轮争论,我国有可能陷入“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预期—资金流入—外汇储备继续增长—进一步的升值和资金流入”这种恶性循环。自2005年汇率调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小幅上升,到目前已突破1美元兑80人民币的关口。

3.高额外汇储备并不经济,降低了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与日本、香港、台湾相比可能有很大差别,后者是自有储备为主,而中国则借入储备的比例比较大,过高的借入储备也就表明容易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因为,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以活期存款和国库券等方式放在海外生息保值、套利套汇,这种行为实质就是国际货币流通国无偿或低息长期使用外汇储备国资源,并可获得大量的铸币税,使我国变相地成为资本输出国。另外,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债券,而美国债券的收益仅为35%左右,美国人将这一收益率戏称为“傻瓜收益率”。相反,外资投资于我国的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7%的收益率差额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过高的外汇储备实际上一种资金的闲置即放弃了国内众多的较高投资收益,形成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无法实现货币这种资源的最优配置。

4.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

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5.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所有外汇必须交于指定结汇银行进行结汇。因此,外汇储备规模增大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相应增加,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1—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外汇占款分别为3565.29亿元、5366.91亿元、11623.58亿元、17745.72亿元及16199.97亿元人民币。从中可以看出,2002年末以来,我国每年新增外汇占款增速呈逐年上涨之势。外汇占款增加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这不仅加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弱化了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能力及其效应,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化解高额外汇储备的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

外汇储备规模应是适度的,并非越多越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适当地控制其增长规模,可采取如下对策:

1.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政策,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政策有两种:一种是稳健的储备政策;另一种是充分利用的储备政策。两种政策的目标不同,政策的效果也不同。前者使一个国家在资金力量上有备无患,产生较高的信誉;后者可避免资金积压的损失,充分利用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当前中国执行的是稳健的储备政策,虽然这种政策使中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增强,但缺点是造成外汇资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因此,当前中国决策部门应改变观念,摒弃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想法,实现由原来的稳健的储备政策向稳健与充分利用并重的储备政策调整。这一战略性的调整将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和高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国家在外汇储备资金的使用上仍然要坚持: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盈利性的四性原则为出发点,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持贸易进口、外债和QFII境内资本市场变化等支付需要的安全前提下,要更好地实现股权、债权及信用支付权等多元化投融资运用的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外部均衡,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2.适度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适度减持美元资产,改变“美元独大”的状况。按照“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原则,美元越是下跌,美元资产越是不能轻易抛售。因此,当前对外汇储备进行大规模存量调整是不明智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外汇储备进行增量调整,即停止购买新的美元资产,使新增的外汇盈余以其他硬通货形式储备起来。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量相当可观,如2004年、2005年的增量分别为2067亿美元和2090亿美元。这样,我们就可在不声张之中改变目前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的局面,使币种结构变得较为合理。

3.通过鼓励资本输出,控制资本输入,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一方面,引入外资要有战略性安排,应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适当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调整外资的结构,引进外资需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应重新审视中央与地方引进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平等“国民待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加强外户管理,抑制各种渠道的非法资本流动,可以尝试收取跨境资本交易税或引入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URR),要求特定项目的资本流入交存无息存款准备金,以抑制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一方面,要拓宽外汇使用渠道,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统筹制定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进行资源战略储备,并以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市场策略与海外经济取得互利共赢的局面。

4.加快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这样既能藏汇于民,分解外汇过度集中于政府的汇率风险,又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更是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同时,也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消除短期套利资本投机空间,防止经济的泡沫化。

5.提高外汇储备在国内的运用效率。在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的基础上,可考虑动用部分储备资产发行美元债券或其他外币债券(2003年9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在我国境内首次发行了美元债券,但只在银行间市场面向具有外币业务经营资格的中资金融机构发行),允许企业和个人用人民币购买,这样做可以缓解储备增加的压力,减少因外汇存款增加而增发的基础货币,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可考虑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以减少到国际市场筹集资金,并替代部分外商直接投资。

6.可以用外汇储备成立一个“战略发展基金”,用于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基金”主要从事两类投资:一是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二是对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战略投资,而后者其实是针对长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政府消费。

这两个投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海外投资业务方面,可以以控股的形式来投资于类似于高科技及自然资源之类的战略性行业,要求取得有竞争性的回报。海外投资可采取直接投资或收购股权的形式。为避免政治敏感性,有些投资可通过间接控股的形式,比如基金可投资于海尔这样的民营公司,然后通过后者进行海外投资。

而国内投资方面,可以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原油来充实战略石油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此外,还可以部分储备进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某些救济,将外汇储备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但必须是从国外获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