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范文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范文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金融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又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所以,如何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银行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文章拟从会计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1.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与银行会计十分密切,几乎每一笔业务都需要银行会计的核算与操作。所以,银行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银行会计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

(1)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基础性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佳、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发生风险。因为,会计核算工作的环节非常多,在资产、负债及中介业务中,每日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查、科目运用、帐户登录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风险发生联系,很多银行风险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

(2)票据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一项重要的中介业务,它是通过银行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转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也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票据当事人看,有其本身票据填写不清带来的风险;第二,从结算中介人看,有操作失误或任意违规而造成的风险;第三,从结算环境看,有票据犯罪日益增多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有银行、企业以及司法部门对处理票据纠纷依据的法律、规定理解不统一而带来的风险。

(3)结算编制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的不真实,其中尤其是利润反映不真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的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它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另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留盈利的目的。结算利润是反映经营者最终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其数据不实,不仅会影响单位,也会对上一级部门(如总行一级法人),乃至对国家隐藏风险。从技术或制度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合理性问题,如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否合理,应收利息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等。

(4)会计监督风险。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对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对于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正在进一步加剧,发展严重将会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前途。

(5)人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目前有些金融机构会计岗位的设置面临两难局面,因业务量上不去,人员配备就不足,这样会计岗位的设置就无法达到科学合理,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会影响会计人员经办业务的质量,同时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模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目前,从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而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又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情况下,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各地金融机构剧增。大量增加的金融机构,虽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性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从而银行风险日趋增大。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因为,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可以使某些银行享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现代银行的发展,要求现代会计手段的配套。现代会计手段一方面表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优化的内容上。会计电算化既可以简化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量,加快会计信息的传递,也可以严格会计操作手段,规范会计核算程序。而后一方面对于防范银行在会计核算方面的风险尤其重要。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优化,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完善。但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会计电算化仍较落后,应用程度不高,覆盖面不广,会计软件的开发跟不上实践的需要。在会计核算监督制度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不能仅停留在满足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上,而应该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银行风险的发生。

(4)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3.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

(1)强化会计业务制度体系。会计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它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化解风险。

(2)重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在建立了全面的会计制度体系后,接下来的具体工作是严格执行。我们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而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而严格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3)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

(4)加强银行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任务。我们认为,首先是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最后是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5)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必不可必的。另外在会计工作中,要设置一系列有效的指标体系,通过日常核算,反映出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银行决策部门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