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讨(4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讨(4篇)范文

时间:2022-11-16 10:35:01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讨(4篇)

第一篇: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艰巨的社会转型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转型的直接产物,把社会资本引入大学生就业的分析框架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有必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资本意识,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充分开发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能力,并加以有效运用,帮助他们更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就业的潜在特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力。

关键词:

社会资本;大学生;毕业生;就业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如何保证大学生平稳毕业、实现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对就业的影响也在加深,网络上用“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来形容当前就业形势。据人社部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20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2.9万人,下降4.5%。同比去年,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减少了1.2万人,而求职人数却增加了14.1万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把社会资本引入就业的分析框架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为更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就业的潜在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如何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对于社会资本,学术界开始从各个领域和不同的群体开始研究并给予界定。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1]哈佛大学的教授普特南,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2]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面对我国当前的急剧转型,高校毕业生作为转型的受益者和尝试者,很有必要学习和研究个人的社会资本,学校也有必要对高校毕业生加强帮助和指导,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社会资本,实现充分就业。追溯中国国情,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在很多事情上喜欢寻找“非正式渠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资本。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对北京、哈尔滨、广州、上海、武汉、沈阳等地的2000位公众的问卷调查中显示造成大学生就业壁垒的是社会关系。53%的学生和家长认为相对于个人的能力来说,关系似乎更加重要。2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喜欢的、如愿的工作岗位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对全国14个省市5990个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关系在落实工作关系的重要因素中排在第二位[3]。

2.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中国人很认同关系取向,这种关系取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逆袭的重要路径,但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把握社会资本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1)会使毕业生产生不合理信念。很多毕业生会片面地认为自己出身贫贱,父母没有关系,自己更不可能有份满意的工作,从而自暴自弃。(2)不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社会资本的引入,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不平衡,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公正。(3)造成社会团体和信息的不流通。如果过分重视社会资本,很可能导致一些本身素质不错的大学生没有获得应有的职位,妨碍了社会的流动。社会资本的在就业过程中也发挥着许多积极作用。(1)社会资本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获得就业信息。我国现阶段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没有建立起高效的、流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这信息不对称的现象[4]。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习惯网上求职,但网络的虚拟性增加了大学生选择有效、正确的职位信息的难度。对用人单位来说,要想完全获得毕业生的较为全面的信息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职业搜寻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社会资本,可能会对就业求职和岗位匹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有利于毕业生节约求职的成本。按照新经济学的观点,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就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进行交易的过程,交易必然会涉及到交易成本,如果拥有社会资本可以直接获得就业信息,减少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财力的投入。(3)有利于毕业生获得就业的机会。学生追求的薪酬好、性质好的单位用人需求有限,大学生就业是“买方市场”,如果能依靠社会资本,很可能就能获得一个就业机会。(4)有利于就业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借助于社会资本,可能会获得更高薪水或者是更好的地区的就业职位,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提高了就业的质量和就业的满意度。

三、有效开发大学生社会资本的路径

1.开发校友资源。很多学校的辉煌骄人成绩不仅归功于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很多时候也依赖于该高校与毕业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这样的关系网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友资源,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成为他们拓展自己社会资本的一个有效的途径[5]。想要更好地有效运用校友资源这一社会资本,学校要建立校友长效的联络机制,让其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真正的社会资本。

2.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大学生想要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需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仅仅在学校参加各种组织社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际的社会中去磨炼、探索,才能拓展自己的社会资本。所以大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到社会上做些兼职,利用大四时候的实习机会锻炼自己,或者是参加一些义工队等公益性的活动,从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

3.不断提高自我完善。在现代社会中,仅仅靠美貌、热情还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完善的人格和能力。只要一个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诚实善良,就会有一个不错的人际关系网络。所以,德才兼备、人格完善也是我们拥有和拓展社会资本的必要条件。

4.发挥学校的优势。学生要学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用人单位联系,建立起了强大的一个关系网络,利用企业和学校形成了稳固的关系,搜索可靠、有价值的就业岗位,让其成为拓展社会资本重要路径。

四、提高大学生利用社会资本就业的能力

1.提高对非公共社会资本的利用能力。提高大学生对非公共社会资本的利用能力,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聚会,保持与他人的联系,现在的人更多地喜欢用网络或电话联系,其实这些是不够的,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此外,毕业生要与社会资本的主体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可以维护现有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保持信息传递的通畅和及时性。

2.提高对公共社会资本的利用能力。公共社会资本相对于非公共社会社会资本来说具有公开性和公正性的特点,大学生需要对公共社会资本的信息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如信息在哪里、信息时间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利用。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公共社会资本,如通过电话、海报、网络等,更好地利用公共社会资源。如前文所述,社会资本在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要放平心态,正确地看待社会资本的作用,不能把它当成获得职位的唯一途径,在利用社会资本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2]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25-27.

[3]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

[4]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7).

[5]张芙蓉.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西北大学2007届本科毕业生为例[D].西北大学,2008.

作者:万生彩 单位:济南大学

第二篇:互联网环境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日益严格,大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缓和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但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扰。因此,本文浅析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就业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世界,而互联网的发展便是实现这一变化的重要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时展趋势提出“互联网+”行动,打开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正是由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求与信息化的优势,加上政府对于自主创业的支持与引导,对于推动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于此同时,各高校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设立了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辅导课,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当前,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就业的情况最为普遍。

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的普及化

1994年,随着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由此拉开序幕。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提升至7.10亿,也就是说,互联网普及率已过半,其中以北上广深的普及率最高,而我国也继续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说明了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人民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就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主的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企业针对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统计、分析内部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寻求企业所需的信息,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发展以及拓展销售路径的目的,实现互联网企业的优化和转型。尤其是以购物为主的销售平台,更是将这种技术发挥到极致,这类电商平台通常会根据客户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水平,推出一系列的产业链(如阿里巴巴衍生的支付宝),来带动电商企业的发展进步。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智能家居、购物、求职招聘、房屋买卖等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对互联网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互联网应用多样化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人民消费需求激增的年代,互联网的应用早已不再局限于电子邮件、通讯、网络游戏等服务形式,而是逐步渗透到生活、医疗、教育、金融、交通、农业、政府行政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将群众生活、工作、教育等有效的融合为一体,人们在充分享受时展带来便利的成果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生活更加娱乐化、多元化。在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其主体就是人,因此人的需求处处都指引着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人的需求越多,互联网产生的内容就越丰富。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一)就业机会增多

互联网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其发展势头过猛,容易出现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人民在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等各方面的需求也拉动的互联网企业的产生于发展。加之高校对于大学生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培养,无疑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尤其是一些技术型大学生一直都是紧缺型人才,如大数据搜集员与分析员、软件开发工程师等,都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另外,互联网企业线上线下的一些服务专员、销售专员也是企业所必须的人员配置。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国家积极鼓励等背景下可以根据自身能力与素质进行自主创业,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与价值。

(二)就业平台更广

时代的发展无疑为科技的进步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平台。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方式,通过直接进行网络应聘的方式从以往人才市场集中应聘的背景中跳脱出来,解决了传统应聘模式下人员耗费、信息传递不及时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企业与应聘双方能直接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相互的筛选,一方面,企业能直接在公司获得应聘者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应聘者也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简历的投递与面试,大大提高了应聘效率,也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三)就业态度更积极

正是因为有互联网这一平台,大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招聘信息的获取与筛选,同时也能更主动地对比自身条件与爱好进行简历投递工作。可以说,大学生无论是应聘信息的获取与简历的投递还是面试,都能利用网络以及各种软件获得更高效的应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应聘的积极性。纵观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大学生就业率从08年的70%提升至15年的90%以上,这就说明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科技的发展也推动的大学生群体以更开放、更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其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力量。

(四)就业环境更公平

互联网的运用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局面,企业或多或少都要依赖互联网进行运营,即使是传统型行业甚至是政府机关也不得不顺应时展规律转变其以往模式。而互联网本身就具有统一性,群众对于企业或者政府机关信息的具有平等的获取机会,不存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差异。同时,政府对于互联网以及创新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因此,互联网大环境下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公正、公平,优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增强了大学生对自身的自信心其推动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招聘信息真假难辨

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运用网络平台实现就业,但互联网本身不具备鉴别网上招聘信息真假的能力,包括各大中介网站也可能一些不实的招聘信息,例如大学生通过中介网站找兼职,很多空壳公司打着媒体运营公司的旗号招聘兼职信息,以长短期提供兼职的名义骗取大学生的入会费,实则挂羊头,卖狗肉。诸如此类的事情数见不鲜,但是网络平台依然不具备甄别其真假的能力,更没有相应的破坏网络安全惩治手段,使得大学生上当受骗,在不同程度上蒙受损失。

(二)个人信息泄露

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应聘过程中对于招聘信息真伪的判断存在不足,自我保护安全意识较弱,社会经验匮乏,容易让不法分子钻空子,非法盗取个人私密信息,从而危害大学生及其家人、朋友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同时企业对于求职人员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行为也有所缺失,对于求职人员身份信息的处置也没有明确的公示,致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便利与成功,但是其无法自动辨识网上的真假信息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就业观念扭曲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网民,其中大学生就是其中的主力军,加上当今各种社交软件的流行与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增加,出现不少所谓的“网络红人”,当然这里的网络红人指的是出卖自身肉体或者是做出格的事情博取眼球且收益颇丰的群众。但是大学生喜欢跟风的特性使得一些学生的就业观念扭曲,甚至不少大学生以成为“网红”为豪,认为自己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同时还能带来不错的物质享受,形成错误的就业观,这种扭曲的就业观与道德观实则破坏了社会风气,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互联网环境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大学阶段,学生的就业经验还十分不足,就业意识还未成熟,仍然需要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以及网络环境的优化,帮助其平稳步入职场的同时提升其职场能力,另外,大学生自身也应该逐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就业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平台

当前就业平台鱼龙混杂,就业形势多种多样,大学生难以辨别就业信息的真伪,因此,建立一个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就业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当严格填写注册信息之后方可就业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应当建立企业信用考察制度,把信誉度高的企业设置在就业平台最为明显的窗口,方便学生筛选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

(二)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和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灌输正确的就业观,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就业方向,并且对其进行悉心的就业指导。同时,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虚假信息的甄别能力与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能顺利进入职场。

(三)提升就业技巧,强化就业能力

大学生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因此,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主体优势,寻找网上已有的就业技巧,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在实际面试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己更专业的一面。也可以请教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与师兄师姐,咨询其就业经验以及就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强化自身的就业能力,为今后自己的就业道路减少障碍。

参考文献:

[1]李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1).

[2]程煜,李鹏.大学生就业创业与“互联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7).

[3]金印,刘琦,荣天骄.“互联网+”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J].通讯世界,2016(04).

[4]饶先发,安桂焕,胡义锋,刘姗姗,郭诚君,李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导师制”研究与探索[J].商,2015(46).

作者:叶金梅 陈凯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第三篇: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学生就业研究

摘要:

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与就业增长的重要支柱,被公认为具有知识密集属性,其发展水平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由此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根据实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从不同层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上市公司;大学生;就业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背景与分类

(一)发展背景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当代世界经济与就业增长的重要支柱。尤其是近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部门,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它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人,相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众所周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密切,但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因此,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展开研究,可以针对高校供给结构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矛盾性,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就业给出有效建议。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最早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目前,各国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已逐步形成共识,他们对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探讨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企业进行服务的行业。根据这一定义,我国相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范围。本分类的范围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物流、信息、租赁、培训等服务。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平稳增长,一批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引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1.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值明显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为341567亿元。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0.5%,首次突破50%,比2014年上升2.4个百分点,比2010年上升6.3个百分点,比2005年上升9.1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生产性服务业对GDP贡献稳步上升。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加值在服务业和GDP中的比重也稳中有升,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各细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14年,在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6664.6亿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5.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比2010年上升1.0个百分点,比2005年上升3.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创造增加值28494.2亿元,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9.3%和4.5%。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在2010—2013年期间总体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66574.1亿元增至2013年的103819.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00%,高于服务业年平均增长率4.9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增速显著。

2.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我国的服务业总规模仍然偏小。从服务业的内部构成来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在整个服务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虽然快,但占服务业的比重仍然较低。201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除金融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均低于10%,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3.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9家样本生产性服务业上市公司中按地区分类,位于东部地区的有172家,位于中部的有22家,位于西部的仅有15家,东部地区的产值也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产值位列前五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这些省份均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这五个地区的产值占2014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比重高达83%,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4.吸纳就业的成效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势必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推动行业发展。在2010—2014年期间,其就业人员占服务业和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都在逐年走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从2010年的1889.1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2621.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8.53%,增长趋势明显。因而,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吸纳能力平稳增长,就业吸纳作用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服务业。

(三)与国际相比就业人口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人口较低

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偏低。有些高度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就业人数有的高达7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到2013年底,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为38.5%,但是所占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吸纳大学生劳动力方面相当有潜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四个行业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能吸纳大量就业人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大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服务业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小,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还未释放出来。因此,我国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使就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二者相互适应,从而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整体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作用明显,吸纳效应显著。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程度不一,但各行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章从产业集聚、研发投入、政府政策、大学生自身技能等因素,研究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

(一)产业集聚的影响

按照我国经济带划分原则,将生产性服务业上市公司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三个区域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产值位列前五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这些省份均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这五个地区的产值占2014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比重高达83%,对带动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园区众多,是东部地区集聚效应明显的主要因素。

(二)研发投入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而能够承受外部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离不开研发资金,技术及研发(R&D)投入势必会对生产性服务业公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加大以及规模的扩张,不仅能带动全社会就业,更能增加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

(三)政策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以及高回报的特点。我国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也为产业吸引人才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人才政策需以经济政策作为基石,产业财税政策为人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发展制定政策以及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吸引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就业。唯有营造好政策的软环境,人才的引进与储备才更具竞争力。

四、建议与对策

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给出相关建议,为今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性帮助。

(一)完善政策措施,增强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效应

在现行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担负着直接组织、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特殊使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产业带动大学生就业。当下,应以产业政策、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各类政策措施为保障,打好政策“组合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效应。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联动效应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自主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弱,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导致我国企业处于该产业的价值链条末端,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准确认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生产性服务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乎大学生能否稳定就业,关乎产业能否带动大学生就业。对此,从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入手,以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广阔大学生就业前景。

(三)协调发展,释放区域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增长效应

统筹区域协调对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意义同样不可小觑。统筹东、中、西各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有利于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各要素的整合,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发展,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在各区域的发展。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化产业,鼓励区域间合作,实行人才流动的管控,实现以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大学生就业,释放大学生就业增长效应。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国际市场的错综复杂,国家有十足的把握,相信中国经济在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依然会实现中高速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技术突破、研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本文从产业与就业的关系切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否带动大学生就业,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陈阳,曾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及启示[J].兰州学刊,2007,(03):68-69,23.

[2]李京文.我国“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目标及新要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

[3]施中良.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3.

[4]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34-43.

[5]鲁宇红.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9-42.

[6]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2-12.

[7]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56-59.

作者:桑培培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第四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

从当前形势看,2016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会太好。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素养。

关键词:

形势;就业;大学毕业生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迅猛扩张,人数不断增加,具体见下表1-1。我国大学生就业人口数不断增加,显然有很大的就业压力。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扩招以前中专教育以上学历的人都能包分配工作。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高校人才毕业后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数量众多,同时人才培养无法有效地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显然大学生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更加强调大学生毕业生育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3、高校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2016年应届毕业生攀升,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但是现在第三产业需岗位增多,学生转向第三产业。就业歧视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二、正确看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清晰认识就业形势

首先要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包括整体形势、本学校形势、本地区形势、本专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理性的看法。目前不少大学生眼高手低,就业心态不好,原因在于对于就业形势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需要改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改变其就业观念,减少将大学生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运用到寻找工作之中,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各种可能的结果,认清个人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可能差距;其次是准备好理性地对待各种竞争结果的心态既然是竞争就会有满意的结果和不满意的结果,大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结果都应该有所准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并不是终生就业,任何结果都有一定的暂时性。

2)积极的应对竞争的心态

就业竞争形势凸显,大学毕业生要树立赢得竞争的积极心态。在心理准备上不能仅仅定位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应该定位在找到最好的和最合适的工作。这是赢得竞争性工作岗位的心理前提和和心理动力;其次是作好为赢得竞争而付出的代价或努力的积极心态准备,不能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抱有侥幸的心理。面对竞争性的就业市场,付出代价和努力越大,对理想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赢得这个职位。

2、了解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时需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学历、毕业院校、专业、政治面貌、在校荣誉证书、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社团实践活动、爱好、才艺、个人综合能力等。

3、珍惜在校时机,培养就业核心能力

就业核心能力包括学习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压力承受能力,通过能力塑造打造就业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具体见表2-1:总而言之,高校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引导当代大学生面相基层就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

参考文献:

[1]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

[2]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

[3]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

[4]“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

[5]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耿卉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研讨(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jrwjlw/69980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