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金融发展趋势(4篇)范文

我国金融发展趋势(4篇)范文

时间:2022-09-12 09:13:37

我国金融发展趋势(4篇)

第一篇: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高附加值特征的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金融和资本是产业的血液,发展文化产业金融既有宏观层面的增值价值,又有微观层面的重要意义。文化产业金融不仅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金融服务竞争的结果。

[关键词]文化;金融;政策建议

1文化金融合作发展轨迹概述

针对文化产业的抵押担保存在的瓶颈,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体,合理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探索新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当前主要存在三种探索模式:一是创新担保方式和信用结构,拓宽抵质押物范围。以专利权、版权、商标权、发行权、播映权等无形资产质押,结合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中小企业联保等组合担保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这种方式在广播影视行业采用较多、相对成熟,其突破了文化产业的抵押瓶颈,但贷款余额仍然较低,处于发展初期。二是探索文化信贷的差异化信用评价体系,实行利率差别化定价,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满足文化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三是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与管理创新,设立文化产业专营金融机构,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专业化。目前大型商业银行支持文化金融的动力不足,中小商业银行是推动文化信贷创新的主要力量。新兴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一是天使投资、VC等风险资本已经成为初创期文化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当前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商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城市,且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设定工商注册地等门槛,对中小城市文化投资的拉动相对有限。二是文化众筹等互联网新兴金融服务发展迅速。

从筹资方式来看,以委托持股、平台持股为主要筹资方式;从行业来看,影视、出版、音乐类项目众筹发展相对较快,动漫游戏、文化艺术品项目众筹相对滞后。三是债权融资工具创新。目前大中型文化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较多,中小文化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债券融资主要基于实体资产收益,无形资产的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尚无实例,且由于国有文化资产收益处置问题较为复杂,大量的文化资产难以证券化。大多数文交所以产权推选、登记、权属核查、价值评估、交易监管、资产处置等产权服务为基础,通过组合信贷、抵押(质押)、担保、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实现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整体上看,各地文交所在无形资产确权、评估、流转等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不足:一是交易项目类别单一。多数文交所公布的交易范围基本涵盖文化产业的所有类别,但最终成交的项目类别单一,集中在书画、陶瓷、宝玉石、邮币卡等细分领域。二是艺术品等实体交易所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无形资产交易所,如影视剧本、演艺剧本等无形资产评估交易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各地仍缺乏推动无形资产评估的可靠方法和有效实践。三是多数交易平台的配套服务设施并不健全,缺少具有专属税收优惠和监管功能的艺术品交易所。

2文化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企业一般以轻资产为主,融资上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传统融资方式无法满足众多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是间接融资层面,重抵押的传统信贷产品和重报表的传统信贷评价标准不适合文化企业。对于风险偏好水平较低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其提供的信贷产品主要以历史业绩、财务指标、抵押物为主要授信依据。文化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在无固定可抵质押资产、无担保机构担保的情况下,很难通过银行信贷获得充足融资。同时,由于多数文化企业是小微企业,单个企业的融资规模小,获得贷款的难度大。二是直接融资层面,文化企业“小、散、弱”等特点不适合股权和债权融资。多数文化企业的财务业绩难以达到上市融资的门槛。虽然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为代表的风险偏好型资本较适合文化产业,但仍存在资本利得税等配套政策滞后、权益类资本退出渠道不足和退出机制不畅、企业担心核心股权流失等诸多约束。债权融资层面,目前集合债券、中小企业债等债权融资方式无法满足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无形资产是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和运用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一是无形资产确权难。版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没有实物载体,权属不清晰的问题十分突出。

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侵害。二是无形资产评估难。文化产业的产品形式多样化,无形资产评估的标准化程度不一。国际经验表明,影视剧本、演艺作品等可以实现高标准化评估,而书画艺术、动漫等作品则属于低标准化资产,极易出现评估溢价或折价现象,增加了无形资产商业价值评估的难度。三是无形资产流转难。我国缺少全国性的、权威性强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公开的无形资产价格形成机制,难以实现产业要素大范围、跨领域流动。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之间缺乏整合,造成市场分割和交易壁垒。文化企业无产品完工和稳定收益保证是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这与文化企业盈利模式单一有关。当前我国多数文化企业依然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原创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较弱,原创文化品牌和精品内容稀缺,基于内容资源深度挖掘的全产业链模式较为少见。基于多次授权收入的盈利模式更是难以实现,缺乏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此外,文化艺术创作者往往就是企业经营者,具有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融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导致文化企业融资受限。

3促进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建议

3.1多元化金融产品,加快金融服务创新

继续鼓励银行探索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开发专利权、版权、著作权、商标权、知识产权、收费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产品,尤其是为中小商业银行创造宽松的金融管理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文化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并在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3.2积极鼓励股权、债券融资推进

推动文化产业类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风险偏好型资本发展,规范并推动文化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上市,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规范文化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加快完善互联网众筹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条例。

3.3规范无形资产发展,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制

明确无形资产资本化是推动文化金融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针对当前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领域专业调查、专业评估、专业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无形资产为载体,发挥无形资产评估交易平台的专业职能,完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文化类无形资产的评估、登记、托管、流转、监管服务;借助大数据手段,创新版权价值评估、版权流转监管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和技术方法,协助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文化金融服务能力,规避文化金融创新风险。

3.4加快建设文化金融服务媒介建设,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推动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大力合作,形成专业化的文化金融创新配套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作用,为文化金融服务提供财政资金配套支持;创新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鼓励通过多种政策杠杆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扶持,尽快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制度,逐步建立财政适当投入、文化企业联合出资、市场化运作的担保机制。鼓励发展一批专业从事文化金融服务的中介组织,如专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版权托管机构、评估机构、信用管理机构、版权机构等。推动文化要素市场快速发展,规范和提升各类文化产权交易所。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立茹.文化产业金融创新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2]李颖,肖艳曼.中国文化产业金融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作者:赵云峰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第二篇: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有效利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政策红利,宁夏农村金融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从宁夏农村金融的政策体系、机构发展现状、涉农贷款余额现状以及农村金融产品等四方面全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宁夏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宁夏农村金融发展遭遇的瓶颈,并紧扣宁夏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宁夏农村金融

1宁夏农村金融的现状

1.1宁夏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

金融政策促进“三农”发展在宁夏已初步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宁政发〔2012〕72号)对“三农”模式的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拓展等做出了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4〕166号)对如何开展“涉农信贷投资”、“农村普惠金融”、“创新金融支持三农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实体经济”、“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等给出了二十四条指导意见;《“五优化两对接”普惠金融工程实施方案》(宁政发〔2014〕46号)以“形成合力、先行先试、一县一品、一行一策和防控风险”为指导原则,详细制定了宁夏普惠金融发展的五个“优化”和两个“对接”;《关于印发灵武、盐池、彭阳、永宁等四县市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宁金融办发〔2014〕160号)更是针对四县市的实际情况,对其金融改革试点做出了详细指导;为贯彻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现“一县一品、乡有机构、村有服务、户享成果”的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6年专门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

1.2宁夏农村金融机构

1.2.1大型金融机构。宁夏大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两家政策性银行和两家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宁夏农发行共有11家分支行,截止2014年底累计发放贷款15.8亿元,涉及新农村建设、农村路网和水利建设等方面;国开行宁夏分行则创新推出了盐池惠民妇女创业微贷款、永宁闽宁镇肉牛托管等项目,助力宁夏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脱贫致富。大型商业银行中,农行宁夏分行重点支持宁夏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特色化,截止2014年底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达43.2亿元,创新农村特色抵押方式8种,并积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宁夏农村“惠农通”项目实施;邮储银行宁夏分行针对宁夏农村实际创新了土地经营承包权贷款等一系列农村金融产品,其探索的“蔡川模式”和“固原三农服务站”更是宁夏农村金融中的典范。

1.2.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时期宁夏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资金需求小、需求急、担保抵押少的特点,而大中型金融机构往往无法满足其需求,诸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便应运而生,发展如火如荼。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由最初4家试点小贷公司起步,截至2015年,其数量已达到160家,覆盖宁夏区内所有市县和基层组织,从业人员也达到了2101人,实收资本也增长至81.52亿元,净增长36.03亿元,贷款余额为77.58亿元。

1.3宁夏农村金融的涉农贷款余额

宁夏涉农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始终较高。2007~2015年,宁夏涉农贷款余额由最初的384.82亿元,连年增长,至2015年已达到了1682.6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率为20.25%,可见宁夏涉农贷款余额的发展较好,未来持续增长的趋势也较明显;宁夏涉农贷款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也始终处于30%以上,2013年最高达到35.84%。

1.4宁夏农村金融的产品代表性的创新

产品包括: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创新涉农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如“彭阳烟草订单”、“红寺堡信用社模式”等;国开行创新“一县一品”,助力宁夏的奶牛、灵武长枣等特色优势特产发展;石嘴山银行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枸杞行业贷款”。

2新常态下宁夏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

2.1宁夏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推行“惠农通”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ATM、POS机等在农村的覆盖率显著提高,但宁夏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仍较落后,各项金融设施一般只是覆盖到乡镇,少部分宁夏农村地区受益于“村村通”项目建设了一批转账电话,不过其形式过于单一,宁夏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并未完全打通。

2.2宁夏农村金融产品有待改善

宁夏农村金融产品的缺陷主要在于信贷产品的贷款期限和额度。由于“城乡二元化”和金融产品非“城乡二元化”的矛盾,宁夏农村金融市场多数产品仅仅是传统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复制或转化,并不能适应农村生产经营“小、散、快,周期长”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贷款期限短,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加之农村对贷款的需求多为周期长、需求急的信贷,宁夏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贷款多为一年期左右的短贷;二是贷款额度小,伴随宁夏农业特色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户往往需要开办农场、小作坊或厂房,进行专业化生产或规模化经营,对贷款的需求额度较大,而宁夏农村金融机构普通的放贷额度仅为几千元,杯水车薪,而对于额度较大的贷款,往往要求严苛,满足贷款条件的农户少之又少。

2.3宁夏农村金融的风险较大

宁夏农村金融信贷风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农业发展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和个人素质影响较大1,且宁夏农业发展条件较差,风险因素过多;其二,由于宁夏农村和农户的分散性和自由化,宁夏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农村信用体系,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评估农户的信用状况和偿还贷款的能力,此外,由于成本和人力问题,宁夏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也缺乏有效的时候风险监控机制;其三,担保抵押的缺失,由于宁夏农村金融多为政策性优惠贷款,农村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缺少对抵押担保的重视,甚至有的基层机构“暂缓担保”或不用担保,对“三权”抵押的执行也流于形式;其四,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由于宁夏“三农”的高风险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开展相关农业保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引导农村保险的正常发展,进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

2.4宁夏农村金融的资金难题

宁夏农村金融多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其他机构融资,资金难题始终是其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融资困难,由于宁夏农村金融的高风险性,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输血”和部分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外,其他渠道的融资少之又少,甚至出现了部分商业银行抽离农村的现象,此外,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只贷不存”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资金的融通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再融资困难,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部分只是短期的,加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风险较其他金融机构大,往往难以获得追加投资。

3宁夏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策

3.1优化宁夏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优化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一方面,以基础设施完善为重点,加快农村相关的ATM机、POS机、支付电话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并完善相关“市县乡镇村”五级的网点布局,特别注意网点向宁南贫困地区和其他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地区的布点,以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和“村村通”工程为抓手,以自助服务终端和电子支付、互联网支付等为主要方式,扩大金融覆盖;另一方面,除对包括信用和支付在内的农村金融规范立法和明确界定外,也要强化对农户的金融培训和金融宣传,并试点进行当地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外地金融人才的引进,全方位加强宁夏农村金融发展的软环境建设。

3.2创新宁夏农村金融的产品

针对宁夏农村金融产品期限短、额度小的问题,要结合“三农”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不同市县乡镇村的特点和实际,延长或扩大信贷产品期限和额度,制定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农村信贷产品;对农户进行初步信用评估和偿债能力分析,进行信用、等级分层,实行“梯度”放贷,信用好偿债能力强的可考虑多放贷,信用差且屡教不改的少放贷或不放贷;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担保抵押,以平罗县为示范县,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新模式;三是,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广农村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

3.3完善宁夏农村金融的风险担保体系

宁夏农村金融风险担保体系的完善要从信用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三方面综合考虑,具体举措如下:一是,信用体系的完善,各基层金融机构要根据宁夏各市县乡镇村的实际,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农户的有效信息采集,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并辅以“互联网+”技术,实现各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实现宁夏区内范围的信用信息共享。二是,担保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区、市、县、乡、村”的抵押担保机构,各机构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产业,以及参考当地农户的信用状况,积极探索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创新和扩大农村金融担保的范围和灵活性,推广“信贷+服务+抵押物”的模式,除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担保外,还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等无形产品或服务的模式。三是,保险体系的完善,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产品试点为核心,积极推进宁夏特色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硒砂瓜等保险试点,引导保险公司参与涉农保险业务,并将其与涉农信贷结合发展,探索“信贷+保险”模式。

3.4破解宁夏农村金融的融资难题

宁夏融资难题的破解关键在于融资渠道的扩展,具体做法如下:一方面,除政府“输血”和大型金融机构注资外,还应推进农村直接融资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进行债券、票据等融资;另一方面,探索宁夏农村金融的期货市场和服务,发挥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与证监会、期交所等相关部门沟通,推动枸杞、羊绒、马铃薯等产品的期货服务,并适时建立相应的农产品实物交割仓库。

参考文献:

[1]祁永忠.宁夏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及推广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6(03):43-46.

[2]王惠方.宁夏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现状及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5(19):21-22.

[3]党锐锋.宁夏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3(08):140-141.

[4]石健.宁夏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56-160.

作者:王永锋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

第三篇: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机制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国家金融的稳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二者之间存在金融发展门限效应,不同程度的金融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当金融发展水平处于门限值以下的时候,金融发展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本文将针对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从非线性影响机制的角度明确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影响机制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始终是经济学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进行透彻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随着金融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也不仅仅停留在线性角度,逐渐向非线性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门限模型的设计

传统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比较局限,通常选择投资、进出口等相关经济变量来构建相应的研究模型,在表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时候过于片面,难以准确的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本文结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参考了金和莱文、莱文和泽尔沃斯的研究方法进行模型的构建,具体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模型为:y1=α0+α1x1+α2x2+α3x3+α4x4+ε1其中,y1代表经济增长的变量,x1代表投资变量,x2代表进出口变量,x3代表金融发展变量,x4代表政府支出变量,ε1表示随机误差.由此可见,这种研究模型的构建不仅包含了传统模型中的投资、进出口变量,还增加了金融发展、政府支出的内容,在该模型中引入门限变量,利用门限变量对模型中的样本进行分割,就能够得到更加具体的门限模型,深化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1].

2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实证分析

2.1变量分析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2004年到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变量有五个,分别是代表经济增长变量的y1,代表投资变量的x1,代表进出口变量的x2,代表金融发展变量的x3,代表政府支出变量的x4.

2.1.1经济增长变量(y1)

本文选择的经济增长变量为GDP同比增长率,属于被解释变量,利用2004年-2015年间的累积GDP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年份的实际GDP,借助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出GDP同比增长率.

2.1.2投资变量(x1)

本文选择的投资变量为实际投资同比增长率,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代表投资,利用2004年-2015年间的累积投资进行分析,得出该年份的实际投资,借助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出实际投资同比增长率.

2.1.3进出口变量(x2)

本文选择的进出口变量为实际进出口同比增长率,利用当年进出口总额和当年美元折合人民币的平均数进行当年进出口总额的计算,结合当年GDP平减指数计算出当年实际进出口总额,借助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出实际进出口资同比增长率.

2.1.4金融发展变量(x3)

本文选择的金融发展变量为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同比增长率,之所以选择这种方法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国外有更加优秀的方式进行金融发展情况的推测,但是并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无法提供相应的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采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的同比增长率来估算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水平.

2.1.5政府支出变量(x4)

本文选择的政府支出变量为政府实际支出的同比增长率,利用2004年-2015年间的累积政府支出总额进行分析,得出该年份政府的实际支出,借助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出政府实际支出的同比增长率[2].

2.2相关变量平稳性的检验

相关变量的平稳性研究是明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门限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只有确保研究过程中所有变量的平稳性。

2.3通货膨胀的门限效应

本文以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作为门限变量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明确金融发展相应的各项检验值。3结论综上分析可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家应该积极进行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宏观调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金全,解瑶姝.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6(03):8-16.

〔2〕刘金全,龙威.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6(03):71-80+97.

〔3〕刘金全,潘长春.金融稳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J].求是学刊,2016(04):45-50.

〔4〕郝世赫.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4.

作者:杨帆 单位:西北大学

第四篇: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策略

摘要: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本文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几点建议,这对我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中小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地区金融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对穷人和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歧视等问题,使得金融资源配置不平等以及区域金融呈现荒漠化这些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各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要求在获得金融服务面前,每个人都应该被公平对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我国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一、文献综述

普惠金融,也称为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的萌芽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意大利,那时的修道士为了抑制高利贷的利率,开始在民间开展信贷业务;而“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5月联合国召开的“国际小额信贷年”的会议上。2006年,联合国指出,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监管框架下,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有一整套金融机构体系,共同为所有阶层的人员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年,世界银行扶贫小组(2006)提出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让所有人,特别是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金融权利,让金融服务惠及所有阶层。在国内,最先回答“什么是普惠金融?”这一深刻而富有内涵的学者是焦瑾璞,他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这个概念,认为普惠金融是在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但是普惠金融的内涵和意义更为广泛。

有“中国小额贷款之父”之称的杜晓山(2007)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理念的实践,普惠金融是在总结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零散的小额贷款产品和机构服务发展成为金融整体发展战略一部分的“微型金融产业”,也就是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小额贷款或微型金融服务网络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5)对普惠金融的概念作了更加简洁而全面的界定,他认为,普惠金融是为每一个人在有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的各类型的金融服务。距离普惠金融的正式提出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来看,其在各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受到如经营方式、地域、机会、文件程序、金融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从而使得普惠金融在体现其“普惠性”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制约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张彩云,2016)。

二、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出台了诸多支持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文件。自“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以来,中央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继出台了许多的政策性文件,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文件更是频繁出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同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5)74号)文件明确指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6]24号)提出,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明显改善对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特殊人群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进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2)新型金融服务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现阶段,传统金融体系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其服务模式也渐渐凸显出诸多的不足之处。而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大数据平台提供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从而使得传统的支付清算、融通资金、资源转移、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提供等功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此外,普惠金融提供特有的金融服务,不管是在服务客户和服务方式方面,还是在服务价格以及服务效率方面,其优势明显胜于传统金融。

(3)银行网点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产品呈多样化。随着普惠金融进程的推进,我国银行网点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201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年末,我国共拥有22.1万个银行网点,比2010年增长了13.33%。其中,东部地区拥有网点数量8.82万个,占全国银行网点数量的39.9%,其次是西部地区,拥有网点数量5.92万个,占总体数量的26.8%,中部地区网点数量共计5.22万个,而东北地区仅拥有2.14万个营业网点。结合2010年至2015年的数据不难看出,全国范围内银行网点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另一方面,传统的如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爽得宝、易贷宝等金融理财类产品应运而生,使得金融产品呈现多样化。

2、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与广泛惠及最广大集体、最广大地区的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普惠金融”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是“普惠”两字,要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群体、深入到最广大地区,不管是谁,无论身份地位的高低,无论薪金收入的多少,当他有金融服务需求时,能够以可以负担得起的成本获得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而在实际生活中,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中高端客户提供服务,中低收入阶层、难以提供贷款保证的群体很难以他们可以负担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因此,普惠金融的理念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2)金融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由于地理地势等原因,一般都具有获得更多金融资源的优势,而像西藏、贵州这样一些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由于地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使得其获得金融资源时往往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相对大城市来说,获得金融资源的难度也更大。

(3)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银行等金融机构从风险偏好的角度,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时候,往往会担忧这些企业的经营前景不好,贷款无法按期收回会造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不太愿意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的困境一直存在。

(4)普惠金融体系有待健全完善。自“普惠金融体系”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对普惠金融体系的探讨一直是一个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尽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构建出一个完全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普惠金融体系。因此,普惠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仍然有待解决。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创新模式也逐渐多元化,国家政策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也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小微企业以及中低收入人群在获得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金融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因此,构建和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丰富普惠金融服务的层次性,提高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从而使得我国普惠金融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3]焦瑾璞:小额贷款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杜晓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普惠性金融体系[J].金融与经济,2007(2).

[5]张彩云: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青岛:山东财经大学,2016.

[6]焦瑾璞、黄亭亭、汪天都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5(4).

作者:李雪梅 单位:贵州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我国金融发展趋势(4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