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共6篇)范文

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共6篇)范文

时间:2022-03-10 11:53:54

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共6篇)

第一篇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房地产财务管理还处于基础的会计核算的时期。分析、控制、预测等管理职能基本上处于零状态,较突出的现象是“被动反应型”财务管理,明显的特点是“大出纳”。

2.在战略实施方面财务管理强有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许多企业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也建立了财务预算和工程预算的基本机制,但其管理和内容方法及实现战略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3.财务管理系统的集中和统一程度仍存在不足。许多房地产行业的各个项目公司及项目部核算体系互不相同,核算标准和财务软件不协调统一,不能保证向管理者提供一致的财务信息。

4.有些企业的二级项目开发公司因为缺乏明确统一的财务业务授权制度,公司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母公司无办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制裁,造成公司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5.资金管理分散、多头,客观上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以及房地产企业的相关管理。

6.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仍停留于会计报表以及记账的阶段,在会计账目、会计科目、财务单证至会计报表过程中,决策以及管理支持的信息甚少。

二、解决房地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方案对策

1.房地产企业务必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思想

企业要想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首先要树立预算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互结合的理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编制要和发展战略相配合,其核心就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计划和安排,对内部的资源进行控制、考核及合理的分配。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一个基本手段,是要全面地服务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功能,要以企业治理结构来作为基础,要和各个部门的业绩考核相结合,让其他各级部门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积极配合并协助,这才能全面树立预算管理思想。

2.房地产企业务必合理安排工程进度

一是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设计人员在工程施工之前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将整个工程中每个环节的施工周期进行逐一合理的安排,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该房地产工程能够顺利如期进行,如果因为某种因素影响了工程的进展,那么管理人员要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而合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要保证工程的质量,而且要尽量降低资金上的投入。务必确保超额资金不能够给企业造成任何财务风险。

二是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全部资金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掌握,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部门不仅要认清自己的职责,而且要对企业资金的建设、筹资、经营和投资等工作进行全面准确的预算。基于此,为了确保重要项目的及时完成和重要设备的安装到位,还应该根据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该项目资金使用计划表。

三是优化资本机构,减少企业筹资风险。企业虽然在负债阶段的经营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这不与负债成正比。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企业的负债情况,企业的措施应该是在增大企业经济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筹资风险。此时房地产企业可以进行抵押贷款(利用本身的良好信用或者利用土地)。

3.完善核算管理

企业应该找到核算管理其存在的根本问题,直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房地产企业的完善,即应该使会计科目的设置尽量直观和明细。开发的房屋达到可以销售时,企业根据朝向、楼层、地段、市场等因素拟定一个完善计划销售价格,作为项目成本所需标准。

作者:刘百嬿单位:盈石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现有的科目预算模式属于粗放型,存在预算条目不清晰、预算编制凌乱、预算调整过于频繁等问题;预算模式陈旧,预算的透明性差,预算编制混乱,预算批复不及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预算支出审批不严格,易出现支出范围的扩大,造成资金的浪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专门的团队进行预算的设计、实施、监管及评价,预算的编制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预算程序过于简单,容易造成预算的低效率和缺乏合理性。

1.2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意识

一些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足。部分事业单位还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细则,对于差旅费及招待费等支出采取公款报销制度,致使财务的监管止于形式。甚至有些领导挪用公款,使得大量公款外流。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不健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内部审计功能。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财务的控制缺乏重视,基本没有起到监督作用,造成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严重失控。

1.3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的从业会计有些并不是会计专业毕业,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使是科班出身,许多人也并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没有从业资格。有些部门的会计人员比较复杂,许多是由其他岗位的非会计人员兼职,还有些甚至是本单位在职人员的家属或者朋友,因此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许多问题。部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配套的设施更新换代速度比较慢,先进的管理系统得不到普及。

1.4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损耗在资产负债表中得不到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旧难以及时更新,因此在最终的财务报表中会出现资产虚高的问题。同时,对于固定资产的界定比较模糊。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规范性、完善性,甚至有些会计核算并没有完全按照会计核算标准进行,从而会导致在资产核算时存在错误信息,导致一些事业单位的资金大量流失。

1.5管理体制有待于完善

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所以不会担心亏损问题,即使资金出现断层,也是由国家埋单,这就使得一些事业单位疏于对管理体制的完善,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管理体制存在漏洞。预算的落实与预算的设计存在偏差,容易滋生腐败。

二、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2.1事业单位应对财务管理领导及其会计人员及加强培训

任何部门的领导都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事业单位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增强领导的财务管理能力。针对会计人员素质欠缺的问题,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要制订全面的计划,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法》,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使财务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步骤。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强化会计人员对组织内部的纪律观念和理解能力。培养会计人员的协助能力,提高其与领导、同事以及有关部门人员的沟通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加大对审计部门的财政投入,更新审计部门的办公系统,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增强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提高会计人员操作技能,帮助会计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2增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的监控意识

强化领导的监控能力,使领导认识到实施财务内部监控的必要性,充分发挥其领导职能,增强领导的感召力,领导与会计人员共同进步。逐渐建立并健全会计制度,保证各部门和会计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制定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使监管工作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内部监控意识,加强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完善财务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借助计算机实现自动的监控功能,简化会计人员的工作,节约人力,增强监控的可靠性。

2.3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

逐步规范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水平。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管职能,逐渐向管理型过渡。完善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这些人员的监督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协调监督与服务之间的关系。会计人员应该树立服务人民的理念,严格遵守相关纪律法规,尽职尽责。建立会计人员绩效奖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4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的预算管理

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实时监督财务支出情况。规范预算制定的过程,重视预算监控,建立预警机制,尽量避免预算超支情况的发生。预算报表要由领导及时审批,根据审批结果进行合理的修改。强化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将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记入事业单位年终目标管理的考核范畴。建立健全预算监管体制,并招聘专员负责经费的监督,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事业单位经费的利用效率。

2.5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体现适应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尽量避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出现违纪行为。加强对财务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将责任细化到个人。定期核算现有资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编制具体的财务预算时,应该统一规划,提高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论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对于其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存在消极作用,因此,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提高制度保障。并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到一个全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应有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齐红波单位: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

一、高校食堂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预算方面

当前,高校食堂对于财务预算不重视。不能够结合学生的进餐量和消费额来编制预算。高校食堂由于没有很好的结合师生的需求量和各部门的经营状况来制定战略,造成了成本过高和利润低下。缺乏预算的指导,对于一些原材料(油盐酱醋以及一次性的包装袋等)使用会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造成了营业成本的偏高。

2.食堂支出方面

(1)物资采购和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首先,大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单一固定的供销商供应,采购的蔬菜和肉制品的价位都偏高并且质量较差。其次是采购员和保管员不能够及时的对库存进行盘点,造成了采购的数量时常超过需求。对于食物的采购检查不严格,造成了原材料的不新鲜。再次,食物的采购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是根据营养学制定采购计划,而是根据市场的价格随便采购物资。最后,高校食堂大型设备的采购并没有招标,虚报价格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的损害了学校的利益。

(2)食堂工作人员福利支出和水电费支出计算方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中含工作餐,后勤管理部门往往把这部分工作餐的费用当作食堂的支出。大多数学校食堂没有设置单独的供水和供电线路,仍采取食堂承担一定比例的学校总费用。由于不是按照食堂实际的用水用电来计算,十分不利于食堂财务的管理。

3.内部控制方面

内部控制不完善,不能够有效的管理高校食堂的各项工作。首先,内部控制不全面并没有具体到食堂管理的每个环节,缺乏指导意义。高校食堂的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其次,制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强,不能够结合各个窗口的品种和规模量来进行调整。各个窗口的竞争力不强,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收益。再次,内部控制并没有贯彻到整个餐厅的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不能够带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餐厅的经营中。

4.会计核算方面

(1)会计核算不具有独立性。多数高校并没有采取单独建立账目,单独开设银行账户,造成许多贪污行为。许多与食堂无关的费用如教师的加班费,差旅费,食堂的维修费以及学校其他的公费支出,出现在食堂账簿上面。

(2)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方面是账目的设置不合理,特别是收支明细账,食堂往来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以及库存材料明细账目的设置不全面和不细致。另一方面是收据的不完整,造成会计人员账簿与原始凭证不相符合。甚至会存在总的账目与明细账目不相符合,财务报表不具有指导领导者决策的作用。

(3)核算的周期比较长。出纳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月底不能够及时到开户银行进行账目核算,不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资金的运作情况。核算的不及时就迫使高校食堂把大量的资金作为备用金。过多的备用金不仅有很大安全性隐患而且也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效益。对年末的核算不及时,不能够在学期结束时完成资产负债表以及收支明细表的编制。核算的不及时,不能够有效地发现食堂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根据问题提出对策,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收益。

5.监督方面

(1)高校食堂的财务监督机构不完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监督机构,对食堂的日常事务进行监督和检查。由于缺乏监督机构,造成学生对食堂的服务质量不满意。食堂的卫生情况和就餐质量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

(2)高校食堂的财务信息公开程度比较低。对于师生比较关注的信息,比如菜价、肉制品价格以及食堂采用的油等,没有在公告栏中进行公开。对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投诉渠道。师生对食堂存在的问题进行投诉后不能得到及时地反馈。年终时候,学校不能够全面的核算食堂账目,对核算结果也未完全公开。对原始凭证缺乏有效的监督,不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

(3)采购缺乏监督。采购人员和检查人员多为同一个人担当,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购人员之间的监督性比较差,导致采购的材料价格普遍偏高。采购的种类、数量、质量存在很大的自由性,严重影响了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6.财务管理人员设置方面

(1)人员的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多数是由学校的老师来兼任或者教职工的亲属担任。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比较匮乏,财务管理的理念比较淡薄,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甚至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记账的不科学性使会计报表失去了监督和提供决策的意义。

(2)职位设置不够完善。首先,会计与出纳的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的会计与出纳由同一个人担当,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出纳与会计两个单独职位,但是职责不明确,效率低下,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其次,食堂的采购员与验货员设置不独立,或者不进行轮班。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导致食堂采购来的原料质量不足,采购的数量虚报。再次,食堂缺乏保管人员,对采购的原料不能很好地进行质量把关。

二、强化高校食堂财务管理的对策

1.强化高校食堂预算管理

首先,高校要结合学校食堂的组织结构特色和学生近几年就餐的情况编制预算。确保编制的预算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以把目标定的过大,要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其次,要根据高校食堂的经营目标和最近的经营状况,确定下一年度的经营目标。要综合分析成本控制、营业收入与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统筹兼顾。再次,编制预算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综合分析学生的就餐量和消费额后确定各项指标。制定预测指标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并结合大量的调研数据,确保编制的预算准确无误。最后,编制的预算必须收支平衡,不能够出现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编制的预算必须上报学校财务部,经审议部门批准才能够执行。财务部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预算的执行要层层落实,并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

2.加强对高校食堂成本支出的管理

(1)物资的采购必须做到高质量、低价格。物资的采购者必须是两人以上并且要定期进行轮换。供应商的选择依据:卫生、安全的生产厂家。对大型设备的采购要进行投招标,从而降低成本。做好采购物资的验货,对采购的食品要经过严格的过秤验收。对物资进行严格的质量检察,有效的杜绝三无产品。对大米、食用油、调料、面粉等物质要记录好入库时间,并且要定期进行库存检查,防止出现过期产品。同时在采购物资时候要索要发票,必须确保具有经办人、验货人、审批人等的签名。一方面是作为原始凭证,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对于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很好的落实责任。

(2)食堂燃料费、水费、电费等的记账要分两种情况考虑。对于单独安置电表和水表的食堂而言,要打印发票,按照发票进行记账;对于使用学校提供水电费的食堂,食堂所缴纳的费用要低于学校总水电费的一半。

3.强化高校食堂的内部控制

首先,对高校食堂的库存进行定期的盘算与清查,根据库存对物资采购计划进行严格的控制。准确的掌握库存量,有效地避免出现浪费和货物供应短缺的情况。其次,对价格进行控制。对价格波动较大的货物,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获取当前市场价格,比如网络、市场调查以及走访菜农等方式。采购部和检查部要提供本部门拟定的货物价格表,不同部门之间要进行交流分析,共同定价。再次,加强对供货应货款的控制和货物的控制,有效地避免供应商与采购员联合造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食堂的经营效益。

4.规范会计核算

(1)确保高校食堂核算的单独性,必须建立单独的账簿,单独开设账户。与食堂收支无关的费用,不得出现在在账簿上面。对比较含糊的费用,必须严格的确定其归属。比如食堂的维修和装修属于学校设施建设,不得作为食堂的支出。

(2)严格规范会计核算。一方面,要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可靠性。学校食堂在采购物资以及销售食品所有的交易过程都必须使用合乎规定的票据。保证账目与原始凭证相互对应,总账目与明细账目相一致;另一方面是,严格规范成本支出项目。食堂的成本支出仅有八项主要包括燃料费、水电费、荤素菜等。核算要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要尽快的提出对策。

5.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高校要尽快建立独立且完善的监督机构—食堂膳管会,可以由学校领导,食堂管理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监督整个食堂的运营。其次,对师生比较感兴趣的信息在信息栏中及时进行公示。同时也要将采购者、审核者的信息进行公开,无形之中对采购的整个过程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渠道,对于师生反映的食堂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回馈。在师生的监督下,提高食堂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后,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将经营目标细化到具体的部门。

6.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独立的设置会计、出纳、采购、保管和审计部门。它们之间的职责不能够相互影响,确保独立的行使职权。其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能够熟练准确的完成业务。引进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从业资格证,还要具有丰富的财务知识并且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最后,要强化责任,对于违法乱纪的财务工作人员,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严格奖惩机制,提高财务人员业绩,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三、总结

高校食堂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的单位,在当前物价不断上涨的时代,必须强化食堂的财务管理。各高校要尽快地完善食堂财务管理机制,规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内部控制的落实,充分的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实现食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保证高校食堂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赵九龙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第四篇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

(一)教育财务管理粗放,处于“核算型”水平

一些学校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没有制定中长期财务规划,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重视不够。有的学校除执行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制度外,未建立适应本校管理体制的财务制度体系,包括预算管理、收费管理、收入分配管理、科研经费管理、财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资产管理等内容的各类专项管理制度、财务工作规范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没有发挥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教育会计核算不规范

1.出资办学者变更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些学校的出资变更手续不完备,未及时进行财务清算,撤资的会计核算不合规,错误使用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导致撤资改变为学校的长期股权或债权,不能真实反映撤资经济活动的性质及内容。

2.出资办学者获取合理回报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年度办学结余或净收益的分配核算不规范

一些学校将合理回报作为当年办学成本的组成部分列支,结果是没有办学结余也可获取回报。一些学校即使有年度办学结余,也没有按照规定计提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

3.税务筹划薄弱

一些学校对国家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不准确,利用不充分,增加了税负,甚至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全面,出现抵触情绪。有的学校误解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就不主动申报纳税,存在偷漏税的现象。

4.会计制度选择不规范,会计核算与会计报表体系不匹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目前,民办高校选择适用的会计制度至少有三种:有的参照公办高校,选择适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的参照出资单位,选择适用企业会计制度;有的选择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然后,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转换成规定格式的会计报表予以披露。但是,无论选择适用哪种会计制度,均不能涵盖民办高校财务收支活动的全部范围与内容,加上财务人员对制度的运用有较大的主观误差,容易出现账务处理错误,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三)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

1.基建财务选择的会计制度及科目比较混乱,没有明确的规定指引

有的高校错误选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使用结转自筹基建、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会计科目核算工程各类款项,归集在建工程成本,并设置项目进行辅助核算;有的高校选择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使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进行核算,但在建工程的借款费用没有按照规定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而是列支当期费用,增加当年办学费用,导致在建工程成本的核算内容不完整,违反了国家有关基建财务的管理规定。

2.固定资产投资借款的核算不规范

有的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不完整,不具备申请银行贷款的合格条件,由出资者作为债务人,贷款用于高校基建项目,但贷款本息由学校承担,由于实际的债务主体是出资者,学校设置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或长期应付款等负债科目核算贷款本金,贷款利息在学校建设期内由出资方承担,以后作为当期费用列支,在负债本息的账务处理上做法多样,比较混乱,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引。

(四)资产管理薄弱

许多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不完整,办学出资者投入学校的资产未按规定办理过户手续,其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地产权属仍归属于举办者的名下。此外,公办学校以学校无形资产出资参与办学,即以国有资产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未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定,聘请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依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出资额,并报对该国有资产负有监管职责的机构备案。有的公办学校采取变通方式,收取管理费,作为参与办学的合理回报,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抽逃、挪用办学经费的情况。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民办教育的外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1.我国没有制定适用于民办高校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

目前,民办高校选择使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及其报表体系的较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用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而且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不享有学校的所有权。该制度对出资者的办学目的设定单一,不能满足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需求。对出资者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使用该制度,不能满足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财务及资产状况,难以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容易产生诸多矛盾。

2.在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扶持政策方面,由于缺乏实施细则,同一扶持政策的执行容易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

其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高校能否同等享受公办高校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尤为突出。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一些模糊、不能明确界定优惠范围及性质的细节问题,引发各地税务管理部门对优惠政策的执行解读有不同理解,尤其是学校涉及的税种是否达到了适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设定条件方面产生分歧,导致在实务操作上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民办高校收取的学费等收入是否免交企业所得税、举办者投入学校的土地及房产权属办理过户手续时是否免税引起争议,一些民办高校对此意见较大。举办者不以营利为目的,学费收入、资产过户却要承担沉重的税负,严重影响办学的积极性,导致一些民办高校迟迟不按国家规定,自学校批准设立之日起1年内将民办高校的资产过户到学校名下,不能确保学校依法享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引发潜在的办学风险。

(二)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分工不明确

办学理念不清晰,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突出,基本复制母体学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的民办高校出资者关注投资效益,参与管理的力度较大,出现权力越位,尤其在人事及财务管理上加强控制,董事会成员构成出现“家族化”倾向,容易滋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治理作用。有的学校未按规定为教职工交纳完整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及补充保险,教职工工资偏低、福利待遇不完善,退休后进入企业养老保障体系,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不但引进高层次人才较困难,就是现有培养的人才也容易流失,师资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对教师的培养不够,科研工作薄弱,办学设施不足。

(三)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有的出资方派出的财务人员熟悉企业会计制度,但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掌握及应用不够,容易误用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校各类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会计信息输出的质量偏低。另一方面,有的财务人员对现行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不够,没有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做好税务筹划,申请税收优惠时不能提供符合税务主管部门要求的完整材料,形式审核不合格。

三、对策

(一)必须落实国家及政府颁布的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及法规

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出台现有法规、政策的实施细则,切实解决民办高校快速发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及时纠正严重违规问题,规避办学风险,增强办学自觉性,积极构建政府依法管理、民办高校依法办学、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高校管理工作格局。

1.落实民办高校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政策待遇

包括在教育用地规划及过户、税收优惠、基础设施配套、优先使用水电等公共资源服务及价格核定、招生及学生就业、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及课题、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培训进修、资格认定及职称评定、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奖励评优等方面的平等待遇,确保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法律地位,消除民办与公办高校的体制内外差异。

2.制定明确的不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适用

公办高校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细则,解决教育事业收入及法人财产权过户的税收优惠问题依照我国税法规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大体上是以国家承认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区别的,不是以公办和民办相区分的。在人们眼里,投资教育事业已经是一项赢利产业,要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现行教育税收优惠政策重新进行梳理,在严格区分出资办学是否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条件下,完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制定细化的实施细则,解决民办教育税收优惠中出现的政策适用争议问题,发挥引导示范作用。目前国家对教育税收的优惠政策范围广,力度大,包括学历教育的学校取得的各种收入,如,学生劳务收入,技术、餐饮服务性收入,租金收入,培训收入,捐赠收入,教育奖金、学校自用的房产及土地,土地及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的等等。涉及的优惠税种多,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增值税、关税、消费税等。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加大对教育的捐资、投资力度,缓解教育财政经费的不足,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制定、颁布统一的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针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多元化特点,可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制度,能够涵盖民办高校的各类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实施分类管理。对不要求回报的民办高校应考虑适用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应考虑适用企业类会计制度。为民办高校多元化的办学方式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

4.加强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重视税务筹划,防范财务风险,规范办学行为,确保办学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教育部门每年检查民办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各省教育部门对民办高校实施年度检查,均有涉及财务和资产管理的检查内容,但检查的深度不够,评估内容泛式,针对性不强。财务指标权重分配结构不合理,没有重点突出影响办学风险及持续经营的财务指标。财政部门要会同教育、审计等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高校财务状况的监管,可考虑实施财务专项检查工作,重大事项定期报送备案制度,增设预防为主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建立民办学校风险准备资金和专项账户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对学校的负债风险、经营风险、学校资产资源的利用率、经费使用结构的合理性设置指标进行评价,严格控制学校的财务风险。定期公布检查结果,重视结果的利用,作为公共财政资助的影响因素。建立起教育、民政、财政、社会保障、税务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民办高校管理的协调机制,形成监管的合力。随着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学校必须重视各种来源收入的税负筹划,合理避税,研究掌握并充分利用国家对教育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减轻学校税负,减少办学成本,通过税务筹划管理,提高办学经济效益。

(二)健全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贯彻落实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分工,限制出资者对校长权责的越位干预,由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创新办学模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大师资培养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凝练办学特色。

(三)加大公共财政的资助力度

创新分配机制设计,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类投入的原则,缩小地区办学水平的差距。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基建修缮、教学设施及设备购置及奖励等方面。但各级政府对民办高校没有形成常规的、持续性的公共财政经费资助体系,民办高校的举办资金及年度教育经费全部自筹。相对于学校的规模而言,专项资助经费投入总量偏小、覆盖面过窄、资金分配竞争性不足、自筹配套比例偏低,对资助经费的管理及监督力度不够,存在立项不规范、不设专账核算、招投标及验收不规范等问题。应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的政策体系,示范并带动社会办学资源的有序投入。在公共财政经费的投入上,应增加资助总量,扩大资助范围和内容,优化资助结构,形成学生奖助学金、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办学基本条件、教学设施、信息化建设、奖励等多种用途的资助机制,带动地方政府及学校自筹经费的配套,并兼顾地区差异,对办学水平高的地区强化专项经费分配的竞争性,对办学条件差的地区,强化专项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对经费的使用,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支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采取追加项目、运转经费、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利用,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通过参加培训、讲座、校际交流、自学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展财务人员的专业视野,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掌握高校经济活动的规律,提高理财能力,为决策者提供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开源节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者:杨年立单位:暨南大学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

第五篇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体系规定的程序、方法和原则等已经不能与信息化的环境相符合,从而对财务信息的应用产生和输出产生影响,更加制约了财务数据的加工与收集,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发挥出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的优势。所以由于外部环境和财务管理两方面等原因,导致我国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形势并不理想。

1.1财务数据不真实

因为大部分部门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提供更多的信息,导致一些“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阶层无法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这样使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都不够透明。更严重的,一些部门私自制造虚假的信息或截留信息,使许多事业单位的信息严重失真,使整个事业单位决策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信息管理是新时期管理的主流,所以事业单位在控制资金流动的基础上,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2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由于长期以来工作人员用手工操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突然变为用计算机联网进行工作,工作方式变化极大,对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思维上的转变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所以信息化需求不明确,就是不明确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哪些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具备哪些功能。

1.3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制度建设及内部管理上参差不齐,原因是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没有系统性,很不健全,不能建立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尽管事业的规定与制度很少,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产生的效果都非常好。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上,事业单位也跟不上事业的信息化程度。

1.4财务软件安全稳定性差

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包括财务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是财务管理的软件稳定性差、安全性低,这样一来对事业单位的信息等多种情况就造成损害。

二、推进财务信息化的主要控制措施

我们必须开动脑筋,改变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让财务信息化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联系实际,加快会计信息化的进步,为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由于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而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体制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包括各个事业本单位的数据和财务数据,数据多并且复杂,而且对数据的准确度和数据集成化要求高,更要保证数据库能高度一致共享,实现账务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的机构结合,对动态进行监控、有效的监督。

2.1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

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正确认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是推进事业单位的建的基础,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视为落实国家政策、提升单位职能的重要任务来进行。事业单位要根据其财务信息化的具体的任务,改革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流程,明确各个层级的管理关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个科学并高效的管理系统,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在具体的执行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保障包括:增强对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和流程等方面管理制度的需求,同时增强一些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健全与财务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会计制度建设,科学的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这样最后才能完成制度的建设。

2.2科学分析明确信息化需求

从本质上讲,建设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要求,依据科学管理的思想,明确内部管理关系,改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业务的流程,使财务管理更高效、科学。所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细致、科学的研究,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予以重新展现,另一方面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过去依靠人工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2.3财务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创建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系统的基础财务信息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上实现了基础会计电算化,为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够深入的发展财务信息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建立起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平台,是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系统的下一步工作。让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实现高度的统一,达到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的转换的目的,实现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财务信息,达到实时控制财务核算和业务处理的目的。

三、结束语

因为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财务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人们更加关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可行性,也让其成为必须。当今时代,电子政务的实行,成就了服务型的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行成为了公共服务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用信息技术平台,对行财务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够更好履行职能。本论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联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找出当前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得出一个初步的建设方案,希望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进行借鉴。本文的相关研究希望对各级事业单位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吴昊单位: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探公司

第六篇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以及原因

(一)融资受限,资金短缺

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金,由于资金有限,经营规模也受到相应的限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融资难、担保难。一些民营企业因经营不善以及财务报表作假导致其信用度大幅降低,从而影响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外资企业,国家也未增设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极大的限制,致使企业资金短缺,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财务控制不当,基础薄弱

一些民营企业因为没有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导致会计工作的随意性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财务的处理工作和报表的编制。由于会计人员短缺,民营企业的人员工作弹性比较大,会计和出纳同为一人,致使记账、销账、核算等出现各种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影响到了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的管理与控制,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筹资的进行。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很好地制定或实行会计控制制度,以及会计从业人员法律意识的薄弱,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极高的现金和税收风险。民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多为兼职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的执业素质,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民营企业中流动资金过量无法很好地解决经营所需资金问题,一旦资金使用效率受到影响,那么必定引起财务管理混乱。

(三)内部制度不健全

企业要想有序运行,那么内部调控制度是保证。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监管体系,导致财务控制监管不力,企业的财务风险抵御能力也因此下降。一般企业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管理的监管力度比财务管理力度要大很多,因此影响了企业的融资信用度,导致企业承受信贷风险加大,企业等级也无法提高。由于管理欠规范,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造成极大的不便,甚至会使企业陷入信誉和财务危机。

(四)从业人员缺乏管理意识

我国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有着明确规定,要求人员资料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要求各企业已发设置真实完整的会计账簿,多数人员对于《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因此无法做到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其次,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财务管理观念不明确,因此无法提高操作水平,无法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因为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因此导致会计从业人员在操作方面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正确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导致企业财务控制水平下降以及抵御风险能力降低,致使企业管理无法科学决策化。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民营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市场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强民营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以及企业的运营能力。

(一)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制定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出台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虽然有些地方制定了一些法规,但是由于实施力度的薄弱,并没有使民营经济更好地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制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贷款的难题。另外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改善现有民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加强对现有法律政策的实施,同时加强政府管理和行业管理,以确保民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改善融资环境和竞争环境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一方面不仅要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需减少外部竞争环境对民营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竞争力。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处理。首先应该设立担保机构,以降低企业所需承受的信贷风险;其次要规范建设好民企信用信息系统,以方便信息咨询与企业评估,最后应提高银行所能承受的借贷额度,为民营企业的借贷提供方便。由于民营企业与其他各类企业本质不尽相同,因此它所处的竞争环境比起其他企业要更加恶劣。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企业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应该规范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甚至应该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方式来对待民营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另外由于各种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导致民营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待遇。最后要改善人事环境,加强对企业供销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执业观念和财务管理意识,以确保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财产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率

民营企业应该认真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加强对现有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减少甚至消除隐藏的财务风险。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的有效管理,能有效地督促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保持警戒。加强对各部门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资金管理,强化财产安全意识,在确保生产经营能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将企业生产经营成品降到最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首先需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能有效配合,确保收支平衡。为了避免短期内资金周转困难,必须准确预测资金收支动向,最好最快地使现有资金有效运作。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会计从业人员是财务管理的操作人员,但是目前由于民营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多数属于兼职,因此无法很好地做到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投资,集中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好对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定职责的培养,营造好会计社会氛围,落实好《会计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定要求。同时企业需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确保他们能胜任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人员应该通过自助学习来提高个人的专业操作水平和执业素质。

三、小结

为了避免企业在财务决策上的失误,做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国家应该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来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并且改善民营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避免民营企业因借贷风险和投资竞争而停滞生产工作甚至无法生存,针对财务管理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企业应加强对财产的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另外,在人事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执业素质,逐步建立完好的财务管理体制,确保企业能健康发展。

作者:张艳新单位:大连亿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共6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cwgllw/64018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