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财务风险体系管理论文(共3篇)范文

高校财务风险体系管理论文(共3篇)范文

时间:2022-06-23 10:59:22

高校财务风险体系管理论文(共3篇)

第一篇: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

从民办高校管理实际看,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是随着高校法人地位的确认、自主权的扩大、教育规模的变化而产生的。目前,民办高校从财务管理上主要体现几大类财务风险。一是财务收支失衡风险。民办高校一般情况下不会面临破产,财务状况总体出现失衡,表现为流动资金出现枯竭。这种风险往往是由于学校决策层的失误、对“长远超规模”发展过于注重、定位不准确、目标超前、严重超前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等原因造成的。

二、是基础设施扩建带来的债务风险

民办高校常会利用银行贷款以加快发展,但有时却忽视了以下的潜在问题的存在。缺乏勤俭办学理念,盲目依靠银行贷款来提高办学标准,导致过度举债的现象;也有部分民办高校本身对于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对于还贷和违约等问题带来的后果认识不清,甚至个别民办高校贷款规模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三是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在实践应用中,资金运作往往会受到周边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常这些制约因素带有的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民办高等学校资金运作活动的风险不断增加,包括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内部管理控制等风险。四是负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民办高校偿还负债最终都要通过现金流量,一些民办高校往往对负债风险系数考虑欠妥当,只顾追求低成本,过多通过使用流动的资金来贷款,导致负债风险迅速增加,再加上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保证,就自然会导致还款的违约,以致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五是投资风险。在对外投资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其管理理论与实际脱轨,对某些新业务不能够及时做出判断,加之缺乏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从而导致盲目投资或错误投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隐藏着投资期满本利难以收回的风险。在对内投资中,由于计划、决策、程序、制度等理论与实际脱节而造成投资无效益或重复建设的项目,造成民办高校资金财产的损失浪费,从而形成投资风险。

三、正视民办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财务预警研究和我国经济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推动下,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警系统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和一些社会群体的认同。他们认为,财务预警指标与财务状况密切相关,财务预警系统能有效判断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虽然不少学者对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议屡屡见于各类报刊,建议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防范,然而由于财务预警系统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的监管部门等尚未对民办高校运用财务预警系统做出相应的规定,加之我国民办高校的一些特有现象,使得民办高校缺乏运用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主动性。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财务风险意识淡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拨款和资金需求的缺口在逐渐扩大,民办高校凭借自身能力筹措资金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使得民办高校面临诸如筹集、调度及运用资金等方面的难题。部分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意识非常淡薄,高校领导者不重视甚至忽视财务风险的预测,这往往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所在关键。民办高校决策者的还贷意识较弱、对违约风险认识缺乏等都会无形之中增加财务风险。

二是对于财务预警的理论研究不充分。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对部属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在研究中对于研究目的、对象、作用、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对预警界限的划分等一一进行分析,然而对高校如何建立财务预警及如何应用财务预警却停留在探讨和使用国外现有的预警模型上,缺少自主创新精神,不能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三是财务预警模型不完全符合我国民办高校现状需求。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对财务预警模型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探索阶段,只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导致模型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如果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而仅仅简单借鉴国外研究模型成果,盲目照搬,往往会与我国现有民办高校的师资规模、办学条件、领导水平及财务核算的方法等不相适应,使得高校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准确,风险必然会上升。

四、健全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预警

财务状况从初始到恶化到扩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有效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在前期就发现指标的变化,便能够对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或化解潜在的财务风险。

一要增加风险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民办高校的决策层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忧患意识。可以通过建立由民办高校的管理层,财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形成风险管理机构。高校的法人代表加强对财务工作监管,落实到位分管领导的责任,明确各基层单位的自身责任,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高校的经济责任制需要得到强化,通过转变筹集资金的自身观念以及提高理财水平,来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对项目预算辅助账加以完善,对预计负债的变动情况予以监控,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或债务的发生;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建立合同审核制度等。

二要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高校提高自身识别防范财务危机的能力可通过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包括对真实财务信息的广泛收集、分析财务指标、评价财务风险、选择与应用预警模型及处理财务风险等内容。民办高校的财务预警体系即实时分析、监控民办高校各项经济活动中的潜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指标的体系,及时、有效地分析管理对象以达到民办高校有效化解风险的目的。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既能够及时地反映民办高校潜在的财务危机信号,促使民办高校尽早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同时也能帮助民办高校有效规避财务危机、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扩大数据来源,保证数据真实性,增强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各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样就会大大提升财务预警模型的效用,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和完整财务预警体系。

三要加强对财务预警系统的日常监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校集中的资金越来越多,投资和筹资等资金活动日趋频繁,对于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民办高校必须予以日常的监控,确保资金的安全。民办高校的主管部门及发放贷款的部门在对高校贷款管理等方面要加大宏观监控力度,当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时,应立即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构建合理有效的负债结构,选择出综合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组合。

另外,民办高校也应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措施与对策,开源节流,对全面预算管理加以强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资产管理保值增值,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形成以内部控制、风险预警为导向的管理审计,第一时间发现并消除相关的财务风险;充分考虑多方利益,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综合来说,就要努力控制风险在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以便实现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我国民办高校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很薄弱,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也不成熟。面对日益严峻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问题,风险防范机制亟待建立,迫切需要正确地认识风险、及时地防范风险。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民办高校财务预警机制,预先测定民办高校的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可能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并加以分析判断。民办高校为了能够让财务危机消灭在起始阶段,就必须加强对预警指标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作者:郁翠红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及管理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筹资风险。

我国高校的筹融资体系很不完善,高校大幅扩招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所导致的诸多问题相继凸现。1999年,高校获准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解决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临时资金紧缺问题。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高校对贷款规模、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风险缺乏专业论证,未对贷款合理使用和还贷能力做出系统、有效的规划,更谈不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方案,部分高校贷款远远超过了自身还贷能力。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包括改扩建投资,校办企业投资,正常运转中固定资产投资等。由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资本运营方面的经验与技能,投资存在普遍的缺点,即立项前决策简单,对项目缺乏论证。很少有高校在基建项目上马前组织专家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很少进行科学评估,最终出现盲目上马、重复购建、采购混乱、闲置浪费等,产生了极大的投资风险。

(三)管理风险。

我国高校财务收支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学生欠费呈增长趋势,不合理开支、重复购置、奢侈消费等现象严重存在,给学校运营带来潜在风险。这与我国高校内控不严、管理弱化、缺乏有效监督直接相关。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性

(一)客观性。

高校在教育改革带来财务运作自主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校只能采取风险管理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二)普遍性。

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学校的各种经济活动之中。随着高等教育竞争进一步加剧,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

(三)潜在性。

决策者对资金利用效益如何、举债是否适度、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等重视不足,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普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四)破坏性。

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高校财务风险具有比企业财务风险更强的破坏性。万一资金链出现断裂,将会产生极坏的社会效应。

(五)可预测性。

人们可以根据预先知道的各种可能结果,通过概率模型技术,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先评估预测,从而有效应对风险,这是风险管理存在的先决条件。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众多因素诱发高校财务风险,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下面从国家、高校两个方面分析风险的成因。

(一)国家制度的缺陷。

1.法律法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是法人主体,承担一切民事责任。然而,长期以来公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家拨款,缺乏不断增长的资金保障机制,不具备完全偿还能力,又要支付大规模融资的高额利息,这必然带来财务风险。

2.管理体制。高校采用行政单位的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者没有真正把高校作为一个法律主体。高校一旦缺失“独立经济人”地位,其经济行为不会符合经济规律,其经济活动将会导致高校出现财务风险。这也是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的根本原因。

3.监管机构。我国目前没有针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估标准,有关方面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这是高校财务风险存在的制度因素。

4.人事制度方面。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隐患。机构臃肿、人员庞大、效率低下的现况,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使本来就紧张的办学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二)高校内部管理不利。

①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高校资金流量一直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致使高校管理层不能有效开展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这是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观因素。②财务风险管理滞后。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侧重原始凭证的合法性、记账凭证的合理性、签字手续的完整性,很少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筹资、投资风险高。③内控弱化产生日常管理风险。高校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和控制手段不健全,缺乏衔接与综合管理,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存在很多漏洞,致使高校经常出现一些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行为,最终导致高校在资金日常管理上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四、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风险防范与管理也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入手:

(一)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高度重视高校财务风险。

国家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有责任对高校财务加强监督管理,以保证高校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例如,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体制,审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审计法规对高校财务安全进行监督检查;银行及银监会等机构加强对高校贷款管理,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高校贷款风险;财政系统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缩小授权支付份额,以求最终实现全部直接支付,同时加强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

(二)高校管理层加强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

众多因素致使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职能弱化,而体制与制度缺陷是首要的,国家和高校应从机制上解决问题,从体制上加快创新。虽然我国高校管理层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精英和教学骨干,但是,纯学术人才未必都擅长专业资产管理与运作。因此,高校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的始终,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

(三)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全程监控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立一套科学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隐形问题,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尽早提供预警信号;对于长期财务预警,可以借助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对有关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识别潜在风险。高校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全面反映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一旦预警,财务人员要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加强会计核算和开支控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化解和分散风险。

(四)构建科学分析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高校应根据主管部门、债权人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科学、可比、适用、可行的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债务风险、融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根据分析对象、目的和内容,科学地选用分析方法,注重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等指标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五)形成风险评估机制,量化主要财务风险。

可以采用最佳猜想定性法(best-guessqualitativeapproach),以及一些详尽的、非常精确的定量方法对贷款融资风险及重大项目投资风险进行评估,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利用工具和专门技术,正确地量化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针对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

(六)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查出潜在财务风险。

高校内审部门对高校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内控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审计测试与评价,及时反馈制度执行结果的信息并提出意见、措施和建议,由注重查错防弊的监督型审计逐步向风险防范、管理促进的管理型审计转变,真正起到内部审计监督检查的作用。

(七)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避贷款融资风险。

①合理利用银行信贷,控制偿债风险。各高校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合理分摊教育成本,准确计算项目收益。只有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才能给学校带来净收益。因此,在利用贷款融资决策时,一定要深入分析贷款的可行性,根据学校用款进度,确定贷款的额度、时间和还款方式。学校要根据自身现金流量,安排好日常资金使用及归还计划,将偿债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②多渠道筹资,化解贷款风险。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社会资助、融资租赁(包括TOP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等其他方式筹集资金,降低贷款比重,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的、具有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确保高校财务风险可以接受。③多管齐下,降低融资风险。在筹资方式上,要坚持长短期资金结合;做好货币资金需求量预测,尽量采取季节性短期借款,严格控制长期借款规模;做好内部资金调度,不能出现既有长期存单,又有银行贷款的情况;在资金投放方面,按规定程序和方法科学决策,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

(八)健全内控机制,控制资金管理风险。

完善授权审批、财产保护、绩效考评等相关控制手段,在加强事前监督的基础上,同样注重事中控制与事后评价。严格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堵塞财务管理漏洞,减少财产损失的发生,建成责权利相结合,奖罚分明的全方位监控体系。

(九)加强预算管理,尽早识别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贯穿于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执行和财务控制的全过程,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应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规划、整合、控制与评价功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例如,购置设备时要从价格、质量、性能及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年终时对资产购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考核,通过有效控制预算,杜绝资产购置的随意性,降低资产管理风险。

(十)改革会计制度,适应风险管理要求。

①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财政部2009年8月12日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新会计制度)提到:“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这是新会计制度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了资产价值不实、教育成本失真、绩效评价困难等问题,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供了法律依据,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使资产利用率分析更有针对性。②增减相关会计科目,修改有关财务报表。原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无法恰当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的事例屡有发生,新会计制度取消了经营结余、固定基金等科目,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在建工程、预算收入等相关科目;财务报表编制上,也根据新会计制度的理念做了很大修改,这将更加适合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③采用学生学习年度作为会计核算年度,与收入费用发生相匹配。高校的费用发生以学年为循环,而相关的学费收入也是以学年为周期。建议将学生学习年度(如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作为会计核算年度。

作者:姚玉彬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财务风险体系构建

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基础

(一)指标体系评价法

(1)单变量判定法。

该方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常被应用,一般是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其财务占有率和正常运营企业财务占有率比较有差异性。但在企业经营不断复杂化发展,单变量判定法的片面性已经无法满足风险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实际评估中通常会结合其他评价法进行评价。

(2)多元性评价法。

该方法是在单变量判定法的基础上慢慢被应用起来的,其原则是变量遵循多元正态分布,通过多个变量来评价主体,更为全面,但过程中需要解决线性的有关问题,相对较为复杂。

(3)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所选用原理是财务占有率的标准数值,一般是选择变量指标的最大数值或最小数值,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按照标准值和变量的规律进行指标数据的评分,最终确定标准评分值和占有率。综合评价法的主观性较强,但长期使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会越来越靠近真实数值。

(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实际性和整体性结合。

实际性是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客观事实,可以真正体现出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和现状;整体性则是指要将公立高校的财务风险综合分析,包括偿债风险、投资风险和总体失衡能力风险,都要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然后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评价。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

为了让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就要对公立高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评价者常常会不自觉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部分结果是通过客观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缺乏准确率。因此在评价时,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地结合,尽可能地将公立高校的财务指标定量化,实现定量和定性的优势互补。

(3)动态完善性。

当前,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公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前提下,财务风险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价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让评价的结果更加准确。

二、公立高校财务风险分类

高校财务风险通常指的是在院校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其原因是由于高校资金在运作时会因为主观意识上对结果预估不当或是由于自身无法承担经济开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经济运作中的突发事故而造成的损失。

(一)偿债风险

高校制度改革后,公立高校不再单纯的由政府出资筹建和办学,高校筹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因为高校可以通过信贷、捐助、金融投资等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但部分高校在筹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偿债的能力,最终导致高校设备和教育质量提升时,也出现了偿债风险。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

(1)还债储备率。

公立高校的还债储备一般是指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券投资的总额。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可直接用来偿还债务,在资本市场中的流通性也比较灵活,因此还债储备率是直接体现公立高校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

(2)偿债能力恶化危机。

高校的资金分配最终大多用于物质消耗,比如用于校区的扩建、设备的添置等,但这部分开销最终还是要用资金来偿还,而资金的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学生缴交的学费和校办企业的投资等。但在资金收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部分学生的学费无法按时缴交或校办企业撤资,这就会使得高校的偿债能力出现恶化的危机。

(3)利率水平。

在发生资金周转不灵或负债时,公立高校就必然要面临偿还本息的负担。因为受到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汇率等方面的影响,利率的趋势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贷款的利息率减少,高校的偿债压力也就相对减少了,进而就能极大地减少集资的风险。相反的,如果利率提升,高校的集资成本也会提升,偿债压力也就提升。

(4)流动资金不足。

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若是出现资产结构问题或是出现资金比率太低,则会造成流动资金的不足。如果资金的筹集和开支没有调协好,就有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的不足而造成风险,最终造成日常开销的困难,使得高校教育受到影响。

(二)投资风险

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的含义是指高校将资金用于校区兴建或高校教育中,因为投资的预期收益没有达到目标而导致高校遭受经济损失。公立高校的投资风险主要有:

(1)校办企业连带责任风险。

校办企业所指的是由各级学校开办的、有助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实习就业的企业,与社会企业不同,校办企业不仅能够培养人才还能创造产品。因此可以说,校办企业和公立高校的正常运营有极大的连带关系,一旦校办企业出现问题,公立高校就会出现问题。

(2)设备盲目购置风险。

教学设施是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也是必要的条件,因此在设备购置中,部分公立高校会因为竞争负担问题而出现盲目购置设备的现象。但设备盲目购置也必然就会导致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造成财务管理出现风险。

(3)学费收缴风险。

学生拖欠续费或延缓缴费是当前公立高校面临资金流入的主要问题,学费收缴的完成度直接决定着高校的运营情况。如果能够收到全额的学费,必然就能够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正常运营。

(三)总体失衡能力风险

公立高校的财务总体失衡能力是指高校资金收支中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指收入无法满足开支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必然和高校财务管理不当有关。而分析其结果,会造成高校还债负担,严重的话还会使高校的信誉遭受损失,造成以后集资的困难,而一旦高校集资成问题,财务风险就会变得更加严重。针对此现象,高校应从以下方面解决问题:

(1)处理好银行借款和高校运作过程中筹集到的所有资金的平衡。

公立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联类似企业财务管理中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企业若想控制好成本,保证有较好的资本运转,就一定要调整好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之间的关联,同样,公立高校若想稳定运转,也需要处理好银行借款和资金之间的关系。

(2)要注意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

专项资金,具指专款专用的资金,但很多公立高校并没有严格做到这一点,而是将专项资金部分挪为他用,这就使得这部分经费一部分被占用,而造成专项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能会造成挪用公款等不合法的行径,因此应该慎重对待。

(3)衡量高流动资产对负债的承受能力。

公立高校存在借入贷款的想象,也就导致了要承担按期返还本钱并付利息的压力。而偿还债款的资金一般采用流动性较强的资金,因此在使用这部分资金前就应该做好评估,充分掌握资金所能承受的负债能力,以避免出现超负荷的情况。

(4)重视高校可支配的现金运作。

现金支付率是衡量高校能否实现财务运作的主要标准,该标准计算公立高校开支过程中变现能力强的资金的占有率,标准比例越大,表明可以支配的现金越多,也就更能满足学费的开支需求。

三、公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越差,则表明公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越差,财务风险也就越高,因此构建合理的偿债能力指标对公立高校的偿债能力风险进行评价,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具体包括:

(1)自有资金负债率。

该指标可以评价高校负债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率。指标数值以0.8为准,证明高校的负债资金少,财务风险低;若小于0.8,则表明有闲置资金,利用率低;若大于0.8,则表明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大。计算公式:自有资金负债率=借入款(/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储蓄)×100%

(2)已获利息倍数。

这是评价公立高校财务风险的常用指标,能够表明高校获利能力和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指标的最大值为1,数值越大,表明公立高校偿还银行利息的能力较高,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100%

(3)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

是指公立高校每获得一块钱所需承担的银行借款。该指标的数值越小,表明公立高校年终可向银行借款的总额越多,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年终借款总额占有率=借入款总额/总收入×100%

(4)速动比率。

该指标是评价高校的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可以体现公立高校偿还流动负债的水平。该指标的正常数值应为1,上线限范围为(1±0.5),若超出上下限范围则表示财务出现极大风险。计算公式: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

(二)运营绩效指标

公立高校中资产和资金的使用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能够正常进行,若无法完成任务,则表明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具体包括:

(1)收支比率

该指标能表明高校收支的平衡度,指标最大值为1,若小于1,则表明高校本年的收入比支出少,财务风险较大。计算公式:收支比率=实际收入/实际支出

(2)总资产收益率

该指标能体现公立高校总资产的综合使用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资产利用越合理,学校运营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计算公式: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均额×100%=(年终总收益-年初总收益)/([年初资产+年终资产)/2]×100%

(3)资本增值率

表明公立高校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收益情况。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年度的财务管理能力越好。计算公式:资本增值率=(年终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

(4)招生计划现金比率

该指标反映出公立高校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指标最大值为1,即所有学费都已缴齐,若比值小于1,则表示有被欠费。计算公式:招生计划现金比率=实际收缴学费/应收缴学费

(三)总体失衡能力指标

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机构,因此其总体财务失衡情况和企业也略有差异,出现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流动资金不足则时常发生,进而导致开支资金不足和拖欠教师薪资等情况发生。具体包括:

(1)年终借贷经费比。

公立高校年终借贷的总和占学校总资金的比率,它既体现了公立高校承受财务风险能力,也反映出了公立高校出现总体失衡能力风险的严重程度。计算公式:年终借贷经费=(年终银行借款+其他现金借款)(/政府投资+预算内经费+办学经费+学费收缴+社会捐助资金+其他经费)

(2)专用资金使用率。

该指标是用来衡量公立高校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评估是否有被挪用到其他开销。该指标是变量指标的最小数值,专用资金使用率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专用资金使用率=(借出+应收与垫支款+投资总额-20%收益-事业基金)(/总资产-事业资金-固定资金)×100%

(3)银行存款保障率。

一般用公立高校一元货币资金所承担的负债表示,该指标能够体现公立高校资金调节的能力和承受还债的能力,是体现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主要参考依据。在特定的区间内,该指标的数值和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以及财务风险成正比,数值越大,则表明公立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计算公式:银行存款保障率=债款(/银行存款余款+现金余款)×100%

(4)学校货币资金支付比率。

通常可用年终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持有债券的总额来表示,这是考量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作情况的重要标准。指标数值越大,证明可用支配的资金越多,财务风险就越小。计算公式:学校货币资金支付比率=(现金+银行余额+持有债券)(/支出款项/12)。

作者:徐航单位:广西教育厅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财务风险体系管理论文(共3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