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

居民消费论文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归纳而言,消费信贷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对消费需求产生拉动作用。

1.1消费信贷能减弱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从而促进消费增长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是制约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减弱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约束,改变预算约束线的位置,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并且缓解大额刚性支出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居民一生中会经历置业、结婚、子女教育、养老等阶段,这几类支出可以称作“大额刚性支出”,当不存在消费信贷时,居民为实现“大额刚性支出”就不得不提前进行储蓄,在积累足够多的储蓄前,居民会尽量减少开支,谨慎消费。而且近几年,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的成本大幅提高,居民为购买此类产品,需要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储蓄,这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当居民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时,那么就能摆脱预算约束,提前实现“大额刚性支出”,从而减少目标性储蓄,增加当期消费。若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消费信贷来实现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根据个人需求相应调整消费品组合,则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1.2消费信贷通过扩大货币创造乘数从而刺激消费需求由于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的不均衡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在满足法定准备金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并不能全部与需求者匹配成功,从而产生部分沉淀资金,即超额准备金。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信贷市场效率得到提高,信贷资金的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从而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货币创造乘数也随之增大。这样,等量的基础货币供应创造的货币供给总量增加,若货币需求保持不变,社会上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利率就会下降,又投资为利率的减函数,因此投资需求会增加,社会总产出和国民收入随之增加,从而拉动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

1.3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消费的边际倾向从而提高消费水平消费信贷能够促进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是收入的递增函数,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现实生活中,边际消费倾向一般与收入呈反向关系,即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通过发展消费信贷,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和能力,使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会受到影响,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第二,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居民的消费不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由一生的收入所决定。居民会根据生命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将一生的收入均匀地分配至生命的各个周期,以实现消费的最优配置。居民的一生可以粗略的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一般来说,中年时期收入较高,收入大于消费支出,因为其收入不仅要用来还清以前的债务,还要为养老进行储蓄,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青年和老年时期收入较低或没有收入,只能依靠信贷和储蓄来进行消费,收入小于消费支出,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通过消费信贷,居民可以将未来收入提前用于当期消费,使青年和老年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得到提高,平滑人们一生之中的消费,从而有效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2.1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来源和处理为了实证分析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本章以居民人均消费信贷余额CL反映消费信贷的变化情况,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E来衡量居民的消费水平。鉴于消费信贷的统计口径最近几年才完善,2005年以前的数据缺失,所以选取2005-2013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共36期,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在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以2005年第一季度的CPI为基期,将每个季度的数据折算为实际的余额,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其次,由于所采取的数据为季度数据,包含季节变动因子和不规则要素,为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移动平均乘法比率模型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最后,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以及模型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我们对所有的变量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表示为LNCE、LNCL。取对数后并不会改变变量之间的经济意义和因果关系,变量之间的关系变为弹性关系,变动体现为百分比关系,误差变为相对误差。

2.2实证过程

2.2.1单位根检验对于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考虑的就是其平稳性问题,若把非平稳时间序列当作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就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回归结果变得不可靠。统计学中常用的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方法为单位根检验法,下表1为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由上表数据可知,经过一阶差分后,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即ΔLNCE和ΔLNCL为平稳序列,表明原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记作I(1)。

2.2.2协整检验两个时间序列变量都为同阶单整,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协整关系主要用来说明时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先以LNCL为自变量,LNCE为因变量做OLS回归得到方程,再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的结果如下表2所示。由此可知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说明回归结果不是“伪回归”,序列LNCE和LNCL之间存在(1,1)阶协整关系,即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2.3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协整分析的结果说明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静态关系,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各变量滞后期所带来的具体影响强度,我们利用ΔLNCE,ΔLNCL两个平稳序列作为内生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依据AIC和SC准则取最小值,经过反复比较,将变量滞后期确定1-3期的值作为内生变量。从(2)(3)式的各系数T统计量看,大部分变量是显著的,有少数变量不显著,这是由于模型各滞后项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致,这种VAR模型中常见的问题并不影响模型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不需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剔除。模型有2个内生变量,3阶滞后项,共6个单位根,经AR根检验后发现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都位于单位圆内,因此,该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模型的结果显示,人均消费支出受自身滞后一期的影响很大,从第三期开始,影响逐渐减小。滞后一期的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从第二期开始,才产生正向的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逐渐增大。符合前文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消费信贷会对消费需求产生长期拉动作用。

2.2.4脉冲图形基于VAR模型的结果,我们建立脉冲响应函数,绘制脉冲响应图,以求直观形象地分析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脉冲分析,可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横轴表示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对冲击的响应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支出(ΔLNCE)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刻产生了较强的反映。第一期的响应值达到0.023,前5期的响应程度都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冲击的影响逐渐减小,从第10期开始,消费支出波动趋近于0,受到自身的影响趋于平稳。根据“荆轮效应”的解释,居民的消费不仅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还受以前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所以,本期的消费支出与过去几期的消费支出有较强的关联性。期初,消费支出对消费信贷(ΔLNCL)的扰动做出的响应为负值,在第二期达到负向最大的0.043,从第四期开始转为正值,在第五期达到正向最大值,之后这种响应逐渐减弱,趋于稳定的正向反映。这说明消费信贷在前四期对消费支出会产生微弱的负效应,但在以后较长时期内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正向影响。

2.3实证结论分析

2.3.1协整检验的结果分析消费信贷的扩张对消费支出的增加有着长期拉动作用,消费信贷规模扩大1%,会使消费支出增加0.3214%。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支出的不确定性大,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较强,而通过消费信贷,居民可以在形成较稳定的消费预期,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支出。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的高刺激作用,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正向影响程度偏低。这是因为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信贷体制和结构不完善,导致其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3.2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图的结果分析消费信贷短期内会对消费需求产生滞后的抑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消费信贷能有效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居民在利用消费信贷完成购房、结婚等大额支出后,会背上还款的压力,期初的一段时间内,大额负债的冲击会使居民变得谨慎,从而增加储蓄,减少近期的消费支出。但是会产生一个长期的正向影响,因为消费信贷助居民提前完成了置业结婚等大额消费,居民为未来特定支出进行储蓄的压力大大减小,消费倾向增加,未来时期的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消费信贷的存在,能够减弱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实现消费的跨期转移,使得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具有计划性,将现在和未来的收入结合起来,平滑各期消费支出,提升整体的消费水平。综述所述,继续完善消费信贷市场,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于拉动居民消费需求有重要意义。

3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信贷体制虽然我国消费信贷近几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绝对规模不断扩大,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在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继续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信贷体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个人征信系统和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成立一个专门搜集和保管申请人信用资料的商业信贷报告部门,贷款人通过一定的费用可以从该机构获得申请人的信用资料,这样既能减轻银行系统的调查负担,又保证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另外,可以引入国外金融行业普遍采用的“5C个人信用分析模型”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金(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商业条件(Conditionofbusiness),结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我国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以更好的反映个人资信水平。加强信贷资金风险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贷款发生逾期、违约甚至损失的概率也逐步上升,出现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欠缺。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信贷管理体系:第一,规范信贷操作流程,重点强化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的分工和职责。第二,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在坚持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并重的分析原则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定量分析技术,使决策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强化贷款风险意识教育,重视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3.2优化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同等重要,良好的法律担保体系在规范消费信贷市场,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消费信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第一,构建消费信贷的法律体系。针对日益繁荣的消费金融市场,有必要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明确借贷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防止金融欺诈,切实维护消费者和贷款者的权益。除了制定完善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还应注重提高法律法规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立法时不仅要涵盖所有消费贷款业务,还要对特殊的消费信贷品种做出专章规定;对于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每个程序,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规定,提高可执行性。第二,进一步完善信贷担保制度。在强化债务人担保为主要方式的同时,加快建立专门的担保机构。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的方式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消费贷款担保基金,以此形成稳固的担保网络,降低信贷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机构合作,开发消费信贷类保险业务,如住房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汽车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确保商业银行债权的实现,丰富信贷担保的层次,从而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3.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消费预期前文的分析表明支出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预期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出于对养老、医疗、教育等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居民不得不紧缩当前消费,提前进行储蓄。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较小,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全、保障力度和保障水平不够,使得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变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稳定预期,提高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增强消费信心,从而增加对消费信贷的需求。因此,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缓解居民后顾之忧,改善储蓄率过高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信贷的重要途径。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1.1加快经济结构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根据恩格尔系数公式,在不影响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情况下,总支出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居民越富裕。收入增加了,支出自然也就增加了。因此应加快经济结构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水平提高了,恩格尔系数自认而然也就降低了。当居民食品消费稳定时,增加的消费支出就会用在其他方面上,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可以提高教育环境和资源,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精神娱乐等。

1.2规范食品价格管理,加快食品工程建设

如果居民购买的食品不变,而物价上涨,相应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食品支出增加,自然会压缩其他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会升高。所以食品价格上涨会给加重居民生活负担,降低生活质量,应该加快食品工程建设,规范食品价格管理。

2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

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交通和通信项目费用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图2表明交通通信的消费支出在不断地增加,比例也在不断地扩大。近年来,随着手机、飞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交通和通信工具性能、款式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过去一部手机可以用两三年,现在很多人一年换一部手机。而互联网、电信等相关服务费价格逐步下调,进一步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势强劲,成为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热点。交通消费大幅增长,私家车拥有量增加,居民购买家用汽车成为交通消费热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用汽车车型“日新月异”,加之消费政策的相对宽松,促使城市居民购车愿望增强,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带来的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快速增长。通信消费增速较快,家庭信息化程度提高。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通信设备普及程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通信设施不断完善,通信工具逐步普及,移动电话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普及程度较高。家庭信息化程度提升。家用电脑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网络,对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家用电脑逐渐普及,家庭网络信息化程度快速提升。网络已经走入百姓家中,现实生活中的多数需求,在网上都能实现,网络成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工具,成为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3居住支出

现在普通居民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买房。房屋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归宿。居住消费支出除了购买房子之外,还有房租、水电煤等支出和房屋装修等。居住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居住条件也对居民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居民的住房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是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住大房、靓房的家庭不断增加,居民装潢支出大幅增长,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拉动了居住类各项消费的大幅增长。图3表明我国的居住支出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居住支出从1997年的358.6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405.01亿元,增长291.76%。随着居民家庭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居住面积的日益增加等,居住消费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居住类支出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目前我国房地产消费的主流模式是“置业消费”,即以住房这一耐用消费品为目标的购买行为,以拥有居住空间为核心。而“居住消费”是围绕居家生活而展开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包括量力而行的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低后高等,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具有梯度性、持续性、长期性的特点。随着目前住宅价格的非理性攀升以及住宅最终向其居住功能的回归“,居住消费”的新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提倡“居住消费”就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4医疗保健支出分析

近年来城市居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吃”讲营养“、穿”讲档次“、用”讲品位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质量,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多,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现在居民生活新的问题。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呈稳步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居民健康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升,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得市民的医疗费支出明显增加。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医疗器具、保健器具、药品费、滋补保健品和医疗费等费用构成,其中医疗器具、药品费和医疗费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支出。现在预防疾病成为居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过去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治好疾病,现在如何不得病更被人关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健身项目层出不穷。人们也越来越舍得在这方面投入。过去过年过节送礼都送烟酒水果等,而现在保健品则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图4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数据相对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而言,医疗保健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因此,医疗保健消费水平与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呈密切相关关系。农村实施农村医疗合作之后,农村的医疗保健支出相对历史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舍得看病,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的健康得到保障。

5结语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一)过去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2004年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原因可能是农村居民收入过低,消费也仅仅局限于满足日常生活的商品,而城镇居民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可以在满足居民维持生活必需品以外的其他追求;2004年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大于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可能的原因是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保障力度的增强,也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图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2004年后逐年下滑,虽可能是因为收入增加导致比重下降,但显然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大于消费需求的增加速度。根据相关数据整理,样本期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基本相同,而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则相应的增加,且比例一直比较稳定。

(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考察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本文选取2014年4月至9月这半年内的城镇和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率。可以看出,2014年乡村的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率折线图,相比城镇的而言,波动较大,且9月的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因此2014年乡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大,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国家颁布的一些惠农政策措施初见成效,农民的消费意识提高等等,不难发现,过去的国家数据往往都显示出农村居民的收入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农村居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值相对于城镇而言差距甚大[2],但我们从以下月度环比增长率数据来看,农村居民现阶段的消费需求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总体上增长较快,也即若外部环境没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潜力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2014年城镇居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4—9月这半年内的平均增长率为2.39,且达到三年内最低水平,整体来看,城镇居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现阶段增长率相对减慢,可能是储蓄、投资等非消费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分流导致的,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进入到了一个贫乏期。

(三)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

考察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选取了反映居民消费心理活动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一指标,基于以往的消费心理,来分析人们对于未来消费的倾向性问题。但目前国内外计算边际消费倾向的方法各有不同,因此所得出的结果也都不一样,并且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改革和消费环境的变化,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不可能是静态的,而应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本文采用了状态空间模型和Kalman滤波法来估算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一指标,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它可以将不可观测的变量并入可观测变量的方程中,并且通过Kalman滤波预测误差分解来计算似然函数,从而可以对模型中的所有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本文选取2000年至2013年城镇和乡村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可观测变量。表1中Y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两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表明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X是Y的格兰杰原因。滞后期为2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2.状态空间模型的构建量测方程:RCt=c1+svt×RIt+μt状态方程:svt=c1svt-1+ηt式中,RCt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RIt代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svt为状态变量,反映了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路径,c1为量测方程的截距项,μt和ηt分别是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的随机误差项,并且假定它们独立同分布,方差一定,且相互之间不相关[3]372。3.实证估计结果在已构建的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的基础上,利用Kalman滤波法估计状态变量即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利用以上方法,同样可求得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2004年后逐年下降,并且一直低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至2004年后进入到了一个贫乏期,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则至2004年后表现出相对高涨的一面,可能的原因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意识的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等等,从居民消费心理角度分析,短期内若没有大的制度或者消费环境的变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会持续高涨且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提升;另外,从居民的消费结构角度分析,近几年内,城镇居民的消费是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为主,从而造成城镇居民的消费主观性很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另外,居民投资和储蓄倾向增长较快也会削弱居民的消费,所以,虽然城镇居民消费对于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起着支撑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隐患导致目前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而现阶段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着上消费支出的比例减少,医疗、交通和通讯的比例增加,消费结构正逐渐优化,这意味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逐渐从保障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因此,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潜力不容忽视,国家应加倍重视。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过去,现状,未来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城镇居民历年的消费总额虽相对较大,但现阶段消费需求的增速放缓,未来消费热情也有所减弱,可能的原因是长久以来我国过分依靠城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导致城镇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进入到了一个贫乏期,城镇居民消费潜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的通过增加收入而提高消费总额,这不是长期有效的方法。而农村居民由于收入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消费总额相对较小,但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现阶段消费需求的增长率有明显提高,未来消费需求也较大,因此,农村居民消费在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上潜力很大。国家应重点致力于如何进一步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效增长,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基于以上结论,本文给予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大量文献已证明,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农民的收入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民增收。1.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研究表明,惠农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大支持力度,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2.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大量文献已证明,收入分配确实会影响消费[4]。而对于通过改善现有的分配机制提高消费水平,社会上很多人寄希望于二次分配,然而,目前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时往往注重效率,不照顾公平,而二次分配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在初次分配中兼顾公平与效率,把二次分配当做一个补充手段。3.提高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性收入目前的城镇居民收入中,单单转移性收入就占到20%以上,而农村居民仅仅只占到5%,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过低也是导致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的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加大对农村居民收入项目的转移性支付,增加各种直接的补贴。

(二)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

目前,我国还处在城乡二元结构阶段,城市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转型,而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的体制化改革成效需要慢慢渗透至农村,并且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也造就了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的非一体化问题。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不仅仅只有收入的高低,居民的消费心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低、商品流通体系健全与否等等都是决定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虽有所改善,但依旧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民的消费环境。1.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5]。2.健全商品流通体系打造电子商务加连锁超市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使得农村连锁店通过网络平台与总部实现开放式的商品及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展农村连锁超市的业务范围及其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一种以乡、镇、村为一体的多级式的三农服务站。

(三)社会保障工作要积极落实到位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数据进行比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虽然我国地区城镇居民平均人均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其变化的总体幅度很小。数据中的统计表格中从90之后,我国地区城镇居民平均人均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间差距明显变得越来越大,表中数据从90年的1.92:1开始变化逐渐变到了2013年的3.24:1。由于我国地区城镇居民平均人均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不均衡从而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此为最根本的原因差异。

二、我国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

1.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水平的统计值为4944.90元(月人均411.16元),这一基本消费占同年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0.4389。此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2012年间的我国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支出是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居民的平均支出货币大约占总消费支出的43.89%左右,而剩余的支出部分则很多用在了享受以及更高层次的发展上,从整体数据统计结果来看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较之以前出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1)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居民的食品类消费需求为2648.07元,此数据占据了平均实际水平的62.16%,此数据占据了消费的最高值。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食品类的消费情况出现的弹性较之整体消费明显较小,但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实际消费之间所存在着差异越来越小。这就使得我国城镇居民将收入绝大部分应用于基本生活的保障之上。(2)我国地区的城镇居民的居住类的占据的地位不断很大,但是却以47.20个百分点占据了第三的位置,这就使得不难想象到当前社会房价持续高涨过程中的紧密关系,因为居民需要不断的花费很多的钱使用在租房、贷款买房上,同时还处于城镇生活之中需要支付必要的煤气、电费、水费等基本生活必须。此也从侧面加大了我国居民的需求消费。(3)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城镇在医疗保健消费上占据了53.62个百分点,占据了基本消费的第二位水平,因此是由于此种消费水平,出现了目前的医疗费用支出上逐年上涨,此时居民就不得不做出选择将更多的钱用来支付基本医疗费用。根据上述的数据统计上看,城镇消费大概有一半的费用在消费和支出上很多都是用于高级享受以及发展上,但是对于那些存在着贫困用户则明显出现了基本消费窘迫的问题。(4)我国居民对于网络通信的消费较少,以9.68个百分点占据了其总体消费的最低标准。所以,我国城镇居民在交通以及通信类的享受和发展上明显不足,此时则表现了我国居民对于通信和享受资源具有很高承受能力,那么不会因为在该项消费中出现减少而逐渐形成了影响基本消费。另外,从侧面可以看出在我国城镇的通信发展市场和潜力的巨大。

2.针对2013年低收入家庭支出与消费分析。2013年在我国的低收入家庭的总体消费支出4522.88元,从数据的对比分析来看,还未能够达到最基本的消费水平,所以从各类消费来看,此消费支出较之平均基本的消费支出更低。因此,人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使用物品上也较之平均水平低,那么形成了基本生活保障上需要不断的进行改善,否则难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3.基本消费需求改变历程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从2002-2013年这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逐渐呈上升趋势,虽然在此过程中有极个别的年份出现下降,但是整体趋势还是上升,所以随着人均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下降,说明人们的收入正在不断上升,同时应用于发展和娱乐的支出增多。(1)食品类消费需求。食品类消费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会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出现每年不同,但是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根据数据统计食品消费占据了很大的基本消费比重,往往会存在着先升后降的规律,但是从整体来看,却是下降形式。统计结果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享受型餐饮消费等形式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多。(2)衣着类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衣着类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比例略有不同,呈现下降趋势,但从绝对数上看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的提高,而且从人们对于服饰消费观念的逐渐变化使得在衣着上的消费更加注重。根据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追求衣着的个性时尚、品质和品牌等,从而形成了追逐品牌、个性、高档次以及多元化的衣着消费理念。(3)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需求。家庭设备以及用品在应用过程中换代频率较慢,因此其应用和服务的消费商占据的消费支持较之衣着、食物来说比例都要小,同时这也说明了家庭设备在使用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属于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从数据分析来看,从1998到2007年这10年来看,家庭设备和服务逐渐普及到大众家庭,并且慢慢的成了生活必须品。(4)医疗保健消费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事到医疗卫生的保健事业之中,因为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在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还是消费支出的主要支出点,从选取的调查时间段来看,此间出来了很大的消费支出变化,但是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消费出现了缓慢上升的态势,不再是以前的医疗费用巨大,人们难以看病的状况。(5)交通和通信消费需求。交通以及通信的消费从总体趋势来看正处于下降趋势,因为在绝大多数的消费中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比较固定,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也从另外一面说明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和通信发展越来越快,更多的是应用到基本的消费上。此说明了人们的消费理念的变化,以前的生活保障为根本、一切为生活的说法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自己的消费投向了发展和娱乐上,这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大。(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文化的不断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给予教育很大的投资,教育文化以及娱乐服务的消费所占据的比重在总支出上出现了下降趋势,此则说明教育文化和娱乐属于发展享受型消费,它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的不断增长,逐渐会呈现出持续升高趋势。(7)居住消费需求。随着房地产的不断事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昂贵的特点一直持续着发展,虽然国家给予了很大的宏观调控但是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房地产不断发展过程中依然是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消费。事实不容改变,所以人们在不断需求消费时,房屋居住消费需求一种呈现较高比例发展,而且随着年份的增长有小范围变动,但是不大。

三、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比较

(一)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上始终坚持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导向,从根本上对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改善,而这种改善状态使得人们的居民逐渐向着边际消费方向倾斜。但是,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经济差距也由此拉开,甚至出现经济差距悬殊。但从本文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经济支配情况统计得出:从1978~2013年实现从319~11432元的经济增幅,根据数据统计得出,1978年的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相当于当时全国水平的92.8%,但是较之2008年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却仅仅相当于全国水准的72.45%,从1978年~2013年此10多年之间,经济增长的涨幅为10.48%,但是较之全国的平均经济水平来看,分别降低了46.12%和5.76%,从数据中看出其增长速度明显趋于缓慢。

(二)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项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我国不断对西部地区进行大开发,使得内地居民的收入情况逐渐有所提升,但是其收入的个体状况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疆发展的政策,使得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政策也会逐渐的发生改变,而且还会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出现差异性和变化性。那么本文主要针对新疆、浙江以及河南等地方的人均收入对比来研究在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为提出相应的提升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提供借鉴性模板。

(三)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东西,主要指的是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基础物品,例如较为常见的服装、食物、家具、医疗保健、通讯、文化以及住房和其他。由于我国城镇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镇收入和消费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源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总结出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从而达到对不同人群的消费结构改变。对于消费结构的认识最早的是恩格尔,他最早提出了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分开研究,因为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对于产生的政策制定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而在消费过程中还要对消费与人民的消费计划进行需求协调,这样才能够满足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如果未按照需求进行协调,那么则会造成部分经济紧缺的情况,导致了在研究经济结构中出现误差。当居民拥有了最基本的消费能力才能够实现其最基本的需求。

(四)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弹性针对我国居民间的收入弹性研究,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结构进行比较,主要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住房以及其它。这些都可以反映出我国城镇经济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性造成了整体的经济结构差异。从整体的收支经济结构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弹性研究,显示出对收支弹性研究的重要性。文章之中主要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弹性研究着手,从根本上将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住房以及其它联系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结构。针对收支的弹性研究有些基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价格弹性,但是对于城镇、农村居民的一些固定性消费来说变化很小。

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具体对比分析

(一)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对比分析首先根据恩格尔的系数进行新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的趋势比较,将表现比较明确的的趋势进行比较,从整体数据来看,恩格尔系数出现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升高。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出现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趋势,从20世纪九十年代的57.4%下降到2007年35.2%,从数据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型逐渐向富余型进行转型。但是从开始数据统计到1995年之前恩格尔系数一直保持在50%以上,但是从2002年则下降至50%以下,此则说明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这也说明了人们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这个结构的变化说明了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我国城乡居民服装消费支出数据分析根据以上的数据统计得出,服装消费在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中占据第二位,此说明了除了食品支出,人们还进行了发展和享受型支出。根据当前的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升高,逐渐从基本的温饱需求到小康,然后朝着富裕的方法进行努力发展,整个过程中服务的消费水平有着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形成了当前形势下的基本国情变化水平。所以产品从服装的总支出水平来看,很多都是从服装消费的总支出来看,从先上升再到下降,整个过程中符合一般的消费规律。但是从农村的发展上来看,虽然农村衣着水平不高,但是继住房水平之后居于第三位。2000年进一步下降居交通通讯之后,为第四位。从支出比重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比重2000年以来维持在14%左右,而同期农村居民支出比重稳定在9%左右。从支出额绝对数来看,城镇衣着支出从2000年616.26元大幅度上升到2007年1183.69元;而农村居民服装方面的支出增幅相对较小,从2000年的113.26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18元。此外,我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支出以中高档为主,更加注重服装的品牌消费、名牌消费,对于款式也追求时尚、高档和个性化;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理念则渐渐由低档向中档转变,但是总体上消费仍以中低档为主,更注重衣着的实用性、经济性。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采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将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以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八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对ELES模型参数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可得到ai、bi的估计值。具体数据见表1。估计结果中,参数估计值和回归方程在显著性水平a=5%下都非常显著,说明人均纯收入对8项生活消费支出的线性影响显著。

二、ELES模型结果分析

1.边际消费倾向分析由表1的bi值可知,中国农村居民“十二五”时期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3998,即收入每增加100元,用于生活消费支出为39.98元,用于储蓄和投资的数额为60.02元。而“十一五”时期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958,比“十二五”时期高0.096,二者相差较大,说明中国农村居民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其消费趋于保守。“十二五”和“十一五”时期中国农村居民新增购买力的投向并没有很大的区别,边际消费倾向排前五的依次为: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衣着。这说明了随着收入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依然还是很重视对于吃、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支出。从个值来看,“十二五”与“十一五”时期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差较大,“十二五”时期为0.081,比“十一五”时期的0.113下降了0.032,这可能是由于前期的住房需求得到了部分满足,导致后期没有持续强劲的需求;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衣着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说明中国农村居民一直在追求生活便利化、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外在形象。可见,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衣着仍然是中国农村居民追逐的消费热点。

2.基本消费支出分析由式(5)可求得各类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表1),可知:①十二五”时期中国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中,食品(42.16%)、居住(17.81%)、衣着(6.53%)列在第一、第二和第六位,则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支出占66.5%。仍然说明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还停留在吃、穿、住等基本的需求层次上。②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总和为4504.5489元,比2007年的2247.2071元高出2257.3418元,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同时可以将4504.5489元作为2012年划为贫困线的标准。③在分类消费品中,2012年的交通和通讯无论是数值还是结构上都较之2007年明显增加,表明中国农村居民对于交通和通讯的消费一直有较高的需求。

3.恩格尔系数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为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根据实证结果计算可得,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二五”时期有了较大的改善,恩格尔系数从2007年的48.68%下降到2012年的42.16%,下降了6.52个百分点。可知,中国农村居民目前处于小康阶段,逐步向富裕阶段转变。

三、结论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一)鼓励消费政策逐步形成1993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中央政府继续实行诸如上调存款利率、开征消费税、加强工资管理、开展全国消费基金检查等抑制消费的政策,一直持续到1996年。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需明显减少,而这时我国买方市场又全面出现,经济发展受到消费需求的约束。从1998年开始,国家确立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原有的抑制消费政策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消费政策有降低利率、鼓励个人信贷消费、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革休假制度、税收政策向鼓励消费方面倾斜等等。在“十五计划”中,国家把消费的历史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制定消费政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各项鼓励消费的政策更是进入密集期。除了加强社会保障投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之外,还采取了取消农业税、降低利息税、调高个税起征点、调整汽车消费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等政策措施,并实施了“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创新了消费促进方式。

(二)消费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调控的目标日益多元,消费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首先,消费调控的目标变得多元,不仅强调要鼓励居民消费,而且更加注重居民的可持续消费。例如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小汽车消费税税率的调整,以及2008年“限塑令”的执行等等,其目的都是倡导绿色消费。其次,在调控方式上,政策主导取代计划主导调节。与此同时,调控手段也更加多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消费调控的主要手段”,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政策、消费信贷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成为我国消费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居民消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改革开放后,尽管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多,它们对于维系以往居民消费制度的运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首先,立法模式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采用的是“一般法律模式”,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直接规定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而有关物价、广告等行政管理立法,以及电信、金融、旅游等行业立法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与其构成一个消费保护法律体系[5]。已颁布的几部法律是居民消费内容和非居民消费内容混合在一起,但又不能作为实施有关居民消费制度的直接法律依据。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原则无法寻找到其“载体”即立法表现形式,由此一来,消费者保护法必然成为一团散沙,难以达到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目的。其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仍需改进。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现较晚,与许多发达国家同类法律规定相比过于笼统。虽然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了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首次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确认为经营者的一项义务以及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虚假广告者的责任,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作了细致、突出的规定,但是依然存在对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全面性以及维权操作的可行性设计考虑不足的问题。“如新法赋予消协发起公益诉讼的职能,但是否发起公益诉讼的主动权、选择权在消协”[6]。最后,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是虽然制定了法律法规,但是许多地方过于简略,缺乏实施细则的制定,从而增加了执行上的难度;二是执法方面队伍不健全、执法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二)消费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虽然我国消费市场体系已经建立,但是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结构完善的消费市场体系。第一,与消费品市场相比,消费性服务业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消费性服务行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和强调的概念,主要是指为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其内容主要包括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体育产业。虽然我国的消费结构已经明显升级,但消费性服务业市场的发展依然滞后于消费品市场的发育程度。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水平保持两位数增速,然而服务消费从未出现过两位数的增长,因此,消费市场的‘短板’主要是服务消费。第二,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消费市场的发育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消费市场无论在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和商品种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小。“以2006年为例,农村(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89.5亿元,仅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46%”。其次,在市场竞争方面,城乡消费市场也有较大差异。在城市消费市场上,虽有价格竞争,但更主要的是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而现阶段农村消费市场的竞争则是低层次的竞争,即以简单的价格竞争为主。这种低层次的市场竞争态势为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最后,农村消费品市场商品种类较少、供需结构失衡。农村消费市场的商品种类少,品种单一,大大限制了农民就地购物的选择面。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高于农村居民,所以,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过多地关注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忽视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造成供需失衡。此外,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各地区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部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消费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政府逐渐认识到居民消费的重要性,但客观地说,长期以来我国对消费政策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制定和运用消费政策上显得不够成熟,往往是出现问题之后才去从政策上想办法解决,未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消费政策”[9],导致消费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首先,各项消费政策之间不协调。消费政策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环保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单项推进的消费政策的功力是有限的,甚至存在两种政策效应相互抵消的情况。其次,当前的消费政策大多是短期性、临时性的政策,不能确保消费需求的长期稳定增长,政策措施一旦调整,极易引起消费需求的反复和波动。例如,由于“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和“家电以旧换新”三大拉动政策到期,家电类消费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销售额4056亿元,增速为21.6%,比2010年却回落6.1个百分点。2012年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的补贴政策,6月份家电消费增速企稳回升,进入上升通道。

(四)消费调控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我国迅速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间接的消费调控方式,尽量减少了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干预,充分运用价格、利率、工资等经济杠杆,运用各种消费政策间接地影响居民消费。但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消费调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各项消费政策具有“一时一策”和“一事一策”的临时性特征,导致政策效果大大减弱,消费调控能力不强。消费调控缺乏顶层设计的主要表现一是在调控方式上缺乏前端预防性,往往着眼于末端补救或治理,是一种逆风向的事后调控;二是在调控目标上缺乏确定性,如一方面连续降息刺激人们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政策又增加了居民的长期消费倾向,这种不确定性使消费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完善我国居民消费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法律法规作为正式制度,是居民消费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进一步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首先,在立法模式上,可以抛弃外国有关立法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模式”和“一般法律模式”,大胆创新,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和教训,探索和确定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之全新的立法模式。其次,及时更新或修正消费法律法规。由于居民消费本身的复杂性特征以及科技飞速发展,消费形式多种多样,新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如网络消费、预付式消费、信用消费等等,这些新的消费形式要求消费法律法规的及时更新或完善,在立法时加大对新消费方式、渠道、内容的研究和调查,注重具体规则的设计。例如在消费信贷立法方面,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立法思路,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单行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实施这些法规的经验成熟之后,再制定具有综合性、统一性的消费信贷法。在内容上完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信贷交易的担保与保证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消费者保护机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在预付式消费方面,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做法,建立强行性、多元化的履约担保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在消费者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方面,可以增加有关消费者责任的立法。如欧美国家都制定了有关垃圾分类、回收之类的法律。通过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促使消费者抛弃不良消费习惯。最后,加强司法和执法的力度,促进消费法律法规的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消费者权益依然受损害,原因在于虽有法律规范,但审判难、执行难。如“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落实、公益诉讼中对企业的责任进行更明确的规定等,都有待司法解释来确定。对于执法,应从程序和机制建设上入手,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达到法律实现的效果。

(二)健全消费市场体系一方面,出台相关刺激政策推动服务消费的增长,补齐服务消费短板,让潜力变为现实。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等闲暇服务消费,“应加大投资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服务消费,并建立准确可靠的服务消费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让消费者能及便捷地获得旅游、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服务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15]。另一方面,积极消除地区行政封锁和行业分割,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各项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适应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完善农村市场的流通和服务网络,积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完善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继续推进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财政补贴政策,增加补贴品种,促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继续加大政策性住房投入力度,稳定房地产价格。完善消费市场的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并形成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

(三)构建多层次、长短期结合的消费政策体系第一,注重政策制定前的调研,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在制定消费政策时,既要考虑各项消费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还要考虑消费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既要保持消费政策的可行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果。第二,区别对象、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由于我国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特征决定了消费政策要根据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所处消费阶段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更具针对性的政策。第三,建立符合国情的、长短期结合的消费政策体系。尽管当前一系列短期消费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但从长远来看,真正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要在实施短期政策调节的同时,着手建立符合国情的、长短期消费政策。应坚持实行“适度消费”的总政策,即消费水平提高基本上应与同期国民收人同步增长。具体消费政策不仅仅包括财政补贴的手段,还可以考虑对贷款支付方式的消费给予贴息。此外,应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让利于民,比如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退税等等。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7篇

受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政策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2013年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消费品市场总体态势良好。据甘肃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甘南州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信息,2013年全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5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城镇零售额为24.59亿元,增长14.1%。据调查,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有以下特征。

(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但消费率相差不大根据2013年《甘肃省发展年鉴》数据,2012年甘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7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357.49元,消费率为74.13%;同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5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847元,消费率为74.88%。可见,虽然甘南州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甘肃省平均水平低318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低2490元),但消费率与甘肃省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仅0.75个百分点。

(二)储蓄倾向高,消费意愿低尽管甘南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居民的消费意愿却普遍较低。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手有余钱时,被调查的甘南州城镇居民的做法如下:全部存起来的占6.9%;存大部分,其余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43.28%;存小部分,大部分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6.9%;全部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8.5%;基本没有余钱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34.52%。其中,全部存起来和存大部分的共计50.18%。这一方面反映出甘南州“没有余钱”的城镇居民占一定比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地城镇居民储蓄倾向普遍较高,而消费意愿普遍较低。

(三)消费外流现象严重问卷调查中,对甘南州城镇居民家庭高档生活用品的购买地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63%的家庭大多在甘南本地购买;12.27%的家庭大多在甘肃省内其他地区购买;31.41%的家庭大多在省城兰州购买;4.69%的家庭大多在省外发达城市购买。在被调查的甘南州城镇居民中,48.37%的家庭其高档生活消费大多是在甘南州以外实现的。可见,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四)消费层次普遍较低居民的消费层次主要反映在消费结构上。按消费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层次,消费结构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生存型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比如普通食物和衣物等;享受型消费可以使人们感到舒适和快乐,比如高级食品、高档服饰等物质消费以及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发展型消费是人们为了寻求利于自身长期的发展而产生的消费需求,比如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在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消费层次以及生活质量的高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水平是反映消费层次及生活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甘肃全省城镇居民此三项平均消费金额合计为4013.53元,占其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31.25%;甘南州城镇居民此三项的消费金额合计为2398.14元,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23.13%,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8.12个百分点,其消费层次明显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表2是2012年甘南州和甘肃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情况的比较。

二、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

(一)外部环境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常年平均气温3℃。除舟曲县和迭部县外,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气候条件相对较差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其中,玛曲、碌曲、夏河及合作市的城镇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青藏高原的地域特征。比如,玛曲县因为“全年无夏季”,人们对夏季服饰及夏季生活用品几乎无需求;在饮食方面,因为气候的缘故,对猪肉、绿茶等性寒的食品需求量极小。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对当地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有较大的影响。24.46%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自身消费习惯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环境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上。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甘南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据2013年《甘肃省发展年鉴》统计,2012年甘肃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57元,而甘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70元,比甘肃省平均水平低3187元。可任意支配的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最活泼的因素。但由于收入有限,甘南州大多数城镇居民每月收入主要用于固定的基本生活开支,可任意支配的收入普遍较低。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61%的家庭每月必需的各类固定开支占家庭总支出70%以上;21.08%的家庭占60%左右;14.22%的家庭占50%左右;22.55%的家庭占40%左右;15.69%的家庭占30%左右;6.85%的家庭占20%以下。总体来看,每月必需的固定开支占家庭总支出50%以上的家庭达到54.91%。调查中,49.36%被调查者认为本地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水平。3.社会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教育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于经济、地理等环境因素,甘南州教育领域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造成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差、高考升学率难以提升等问题比较突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甘南州考不过一个天祝县”的说法。因此,甘南州各县市大量城镇居民不得不想办法送子女外出读书。这种情况在玛曲县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师资的原因,玛曲普通高中数次停办,至今还无法恢复招生,当地所有学生的普通高中教育只能转移到外地实现。由于大量中小学生外出读书,加之海拔高、气候条件不利于身体健康等原因,甘南州很多城镇居民在临夏、临洮、兰州甚至成都、海南等地购置了养老房。他们的节假日生活也相应转移至子女读书所在地或养老房所在地。相应的,其大量日常生活开支和其他较高层次的消费性支出往往也会转移到外地实现。可见,教育环境也是造成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2)民族文化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民族文化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此,专门对调查对象中占比71.79%的藏族城镇居民做了调查。就民族文化习俗来看,不同县市藏族家庭对本民族生活习俗保留程度不同。其中,夏河、玛曲、碌曲、卓尼等县的保留较多,而合作市的保留相对较少。在保留的民族生活习俗中,语言位居第一,饮食习惯第二,人际交往的礼仪排第三。总体来看,语言、饮食习惯、人际交往的礼仪等方面保留较多,而服饰、家具用具等方面较少保留。其中还有一小部分被调查对象对本民族生活习俗基本没保留。在较好地保留了民族生活习俗的家庭中,主要在婚、丧、嫁、娶以及重大节日期间的民族服饰以及民族宗教事宜等方面的开支数额较大,而其他对本民族文化习俗保留较少的家庭这方面开支较少。对民族生活习俗基本没保留的家庭,其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与其他民族的家庭没有明显不同。就宗教信仰来看,大多数藏族家庭对宗教活动都非常重视,而且其消费结构中,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消费支出占较高比例。调查中,对家庭是否重视宗教生活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重视的家庭占65.55%;一般重视的占25.26%;不太重视的占5.74%;只有3.36%的家庭不重视宗教生活。在对宗教生活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全年支出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宗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20%左右的家庭占比最高,为30.79%;宗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40%以上的家庭有22.99%;占家庭总支出30%左右的家庭有22.57%;占家庭总支出10%左右的家庭有23.65%。其中,夏河、玛曲、碌曲等县居民对民族风俗和宗教生活相对较重视,与之相关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较高,其他县市相对较低。调查中,认为居民消费主要受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习惯影响的人占15.88%。

(二)消费品市场自身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1.消费品市场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23.6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当地消费品市场很不完善,满足不了基本生活需求;认为不够完善,但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占53.21%;只有8.1%的人认为已经很完善了,可以满足各种需求;认为高品质和高层次服务难以满足需求的占18.02%;认为未能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占16.73%。甘南州消费品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全州消费品市场货品种类少;二是商品和服务质量较低;三是货品价格偏高;四是购物环境差;五是高档商品不足;六是民族特需用品不足,地方特色不鲜明。图2是当地城镇居民对消费品市场的评价及不同评价的人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由于当地市场不完善,加之交通条件改善,有车族增多,当地城镇居民更加愿意到省城兰州或其他消费品市场相对完善的地区消费。调查显示,消费品市场不完善是导致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最主要的原因。2.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居民消费成本高调查发现,铺面租金和人工等成本等远低于省城兰州的甘南,城镇居民所承受的各类消费品价格却明显高于省城兰州,而且各类时尚品或热销品也鲜有因过时或过季而打折促销等活动。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普遍较弱,买方市场特征不明显。从调查来看,其中有当地市场对外依赖性强及运输成本较高等原因,但主要还是消费品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的。这在较高档的服装、家具用具等商品市场以及较高层次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在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实地消费体验时对此深有体会。被调查者中,49.36%的城镇居民认为当地消费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三、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消费品市场的几点思考

基于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本文提出几点建议,期望能够通过对相关工作的改进和调整,增强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合理规划并完善消费品市场,减少居民消费外流据调查,甘南州正在规划建设合作市东二路商业街的城市商贸综合体。本文建议,将该商业街建设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大型综合性商贸服务一条街。比如,引进诸如“西单商场”或“王府井”等上档次的百货商场,提供居民所需高档耐用消费品及高档生活用品等;引进货品种类全、质量有保障的大型连锁综合超级市场,提供居民所需较高品质的食品及日用品等;建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服务到位的大型集贸市场;吸引上档次的服装品牌专卖店及知名快餐店等。完善消费品市场和较高层次的服务,可以大大提升州府合作市居民及其他各县居民就地实现较高层次消费的意愿,从而降低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现象。

(二)突出藏民族特色,打造消费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吸引流入式消费作为藏族聚居区,甘南州具有浓郁的藏民族文化氛围,而且有为数众多的藏族居民保留了藏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他们很注重宗教生活,对与民族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服饰、家具用具、生活用品等有需求。本文建议利用甘南州地缘优势及藏民族文化优势,将藏民族特色确立为甘南州消费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将甘南州消费品市场打造成具有鲜明藏民族特色的消费品市场,以吸引流入式消费。首先,充分利用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这一宗教资源优势及夏河县即将投入运营的机场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世界藏学府”、“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等宗教资源知名度,并完善配套服务。比如修建上档次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酒店、餐饮、娱乐等服务场所,提供个性化宗教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等,进一步增加对世界各地宗教人士和普通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充分发挥玛曲、碌曲等县的高原生态畜产品及其他高原原生态产品资源优势,实现高原生态牛羊肉、蕨蔴猪、酥油以及人参果、羊肚菌等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以牦牛奶为原料的“燎原”奶粉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在此基础上,修建上档次的甘南优质特产放心专卖店,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对高原生态优质产品的需求。再次,进一步优化整合甘南州藏医藏药资源,突出其在藏医藏药领域的重要地位。藏医藏药在甘南州发展基础较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甘南州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藏医药科研机构,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省级藏医药刊物《藏医药研究》,形成了较完善的资源基地、藏医医疗、藏医学教育、藏医药研究、藏药生产、营销等多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有一批在消化道、肝脏、心脑血管等方面疗效显著的特效方剂及在早期肝癌、肝硬化等疑难病方面的独特治疗方法。甘南州藏医藏药可以通过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藏医藏药产业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以满足各地患者对其独特自然疗法的需求。总之,特色鲜明、服务到位的消费品市场不仅可以改变甘南州居民消费外流现象,而且随着甘南州旅游市场日益成熟,外地游客逐年增多,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完全有可能吸引外地游客大量消费,并将甘南消费品市场由“外流式消费”转变为“流入式消费”。甘南州消费品市场还可以利用当地浓郁的藏文化氛围,在藏民族服饰、藏式家具用具、生活用品等民族特需用品方面有所作为,甚至可以确立一个宏大目标———让它像新疆喀什的大巴扎一样,成为甘南的地域标志之一。

(三)洞察居民消费倾向,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消费倾向是指一定消费者群体在不同时期对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向。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地居民有较强的改善消费结构的倾向。在调查对待可以任意支配收入的处置态度时,选择“旅游”的占31.08%;选择“购置家庭用具”的占25.23%;选择“教育”的占18.02%;选择“购买高档服饰”的占10.36%;选择“宗教生活”的占3.15%。可见,当消费能力允许时,大多数人会在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上增加投入,也说明甘南州在享受型消费市场和发展型消费市场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遇。因此,一方面,要提倡当地居民的消费量入为出,不铺张浪费、注重消费效益;另一方面,也要提倡居民放弃过度储蓄的观念,注重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同时,要创造条件、利用机会,使他们在消费结构中增加旅游、娱乐、保健等享受型消费,并注重精神消费,提高文化、教育等发展型消费的比例。

(四)关注居民消费动态,培育居民消费热点在对近1年的同事或亲朋好友家最热门的较高层次的消费情况的调查中,有55.11%的人认为是购买家用汽车;有21.78%的人认为是子女教育、培训;有17.33%的人认为是旅游;有5.78%的人认为是保健养生。可见,近1年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倾向于享受型消费及发展型消费。对此,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当抓住机遇,努力满足其现有需求,并倡导居民进一步增加对教育、旅游和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当引导其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层次,并在营养健康食品、文化娱乐、新型电子产品、高档家具用具、家用电器等方面培育他们的消费兴趣和消费热点,以扩大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论文范文第8篇

1.1消费价格

价格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意味着消费者可支配的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这就促使消费者在消费和储蓄之间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重新选择,从而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消费品之间的比价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结构。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一些高档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正因为各种消费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比价变化会影响人们对不同消费品的需求量,进而影响消费结构。

1.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决定产品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消费资料主要来源于第一、三产业及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它们的发展状况及在整个产业体系构成中的比重直接决定了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其次,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的具体品种,反映了消费结构微观层次的变化。如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的结构,对人们食物消费结构中的粮食、水果、肉蛋奶的消费有直接的影响。

1.3消费倾向

消费结构和储蓄之间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虽然近年来镇江城市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稳定在63%左右,但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较大差异。

2镇江市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2.1恩格尔系数分析

恩格尔系数是指用于食物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2012年镇江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3%,比2000年的42.7%下降了3.4个百分点。按照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镇江城市居民已处于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不仅源于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急剧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多元转变。因此从总体上讲,镇江城市居民生活仍处于小康阶段,正在逐渐走向富裕。

2.2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2012年镇江城市居民总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13,这说明在新增可支配收入中,41.3%用于了生活消费。其中,食品、教育文化娱乐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分别达到0.077、0.070和0.098。城市居民在基本的生活满足后,更加注重饮食的丰富化和科学化,教育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旅游和美容等成了城市居民十分热衷的消费项目。由于国家住房调控等政策的实施,居民在居住需求方面的意愿降低,居住的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009。

3镇江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镇江经济运行逐步从生产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市场化程度越高,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牵动作用就越大,其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条件之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从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到以家用电器及耐用品等向高档化方向发展的第二次、三次消费阶段的升级,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镇江市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对消费结构传递机制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结构改变→经济进一步增长,具体如下:

4.1经济发展推动消费增长

由于资料的限制,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可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代替。2008年至2012年期间,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491.83亿元增长至2630.42亿元,四年间增长了76.3%;而相对应的,镇江城乡居民收入四年间分别增长了54.7%和66.8%,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了51.6%和60.0%。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消费(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

4.2消费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买方市场,供过于求,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决定着市场的发展导向,消费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货币分配形式增强了消费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拓宽了消费渠道。

4.3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产品引导消费,实现质的飞跃

近年来,信息产品进入家庭,无论是从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都达到相当高的速率。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拥有量成倍增长。十年来,城市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增长49.0%、照相机增长22.0%、摄像机拥有量增长3.7倍;移动电话增长3.7倍,家用电脑增幅达到7.4倍。消费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也预示着未来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对策

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运行发展过程,客观上存在着一些标准来帮助人们判别消费结构是否已趋于合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生理标准(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经济标准(消费结构应与生产力水平、生产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和社会标准(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等。

5.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千方百计提高镇江居民的收入水平,尽快扭转镇江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被动局面,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启动目前较为低迷的消费市场。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将对消费需求的回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镇江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

5.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多年来,镇江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坚持错位发展,扬优求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阶段,镇江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文章。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建设好协作配套园区。按照发展壮大产业链、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的整体思路,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骨干企业。三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