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核心价值路径探析范文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核心价值路径探析范文

时间:2022-09-08 02:03:51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核心价值路径探析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教育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

第五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这是对《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新期待、新要求。在新时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业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双一流”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内涵式发展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尤其需要加强统筹规划、深化综合改革、聚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深入分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意蕴,探索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价值及可行路径,对于全面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一、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分析

结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一般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或思想指导下,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通过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过程的总和。主要有以下五个关键点:第一,人才培养体系以一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依据,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人才培养体系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不仅指导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第三,不同于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第四,人才培养体系是由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有机组成的统一体,包含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第五,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教育系统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学校教育系统是国家实施教育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具体包括各级各类具体的学校教育,而人才培养体系是某特定阶段和学校的育人体系,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则存在于具体的学校教育中。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看,相对于人才培养体系,这种“高水平”既表现在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上,也表现在育人机制与管理体制上,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一流育人机制和管理体制为根本保障的育人体系。准确理解该内涵,要把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特征:其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人才培养过程[1];其二,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始终坚持以一流的育人机制为抓手,把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有机融合,作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手段;其四,始终坚持以一流的管理体制为保障,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内外部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各主体参与活力;其五,始终坚持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与体制机制提升内涵式发展能力,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集中体现。

二、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价值

1.明确发展目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攻方向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新方向、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历“以量谋大”和“以质图强”两个重要时期,在“以量谋大”的规模扩张时期,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单项改革予以化解,但到了“以质图强”的提高质量阶段,面对“上好学”的问题,仅依靠单项改革往往于事无补,急需全面、系统的综合改革。近年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就,逐渐步入改革“深水区”,改革内容越来越复杂,改革举措越来越纷乱,改革目标也越来越扑朔迷离。在新时代,随着国家政策的明朗,全面推进“双一流”、一流本科教育、教育现代化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主要目标,也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要点。然而,在理论研究上,高等教育要实现改革发展目标,到底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根本问题是什么、关键环节有哪些、突破口在哪里,这些综合改革的重要问题都还未达成共识。在改革实践上,综合改革推进内容的先后如何部署、应采取哪些措施、力度多大合适、如何评估改革成效,这些问题也都还在探索中。正值综合改革攻坚期,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恰如其分地回答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指明了改革方向。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双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高等教育应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推进并形成集高水平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于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2.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理性选择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第一,学科体系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中心,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存在“前沿性不足,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科总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尽合理,学科方向‘老、同、散’问题突出;学科建设机制不健全,不利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学科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问题明显;学科组织结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对学科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不够,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等问题[2]。第二,教学体系是育人体系的核心,而高校教学体系存在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教学积极性调动程度不够、教育教学研究重视程度不足、教学领导与管理服务水平较差等问题[3]。第三,教材体系是育人体系的依托,当前高校教材建设存在建设观念落后、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教材内容及其创新性不足、陈旧性与滞后性问题突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脱离严重、建设质量不高、缺乏教材编写监控机制等问题[4]。第四,管理体系是育人体系的保障,当前高校外部管理存在政府放权不到位、学校办学自主权不足等问题,内部治理存在治理机制不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格局有待形成等问题。能否科学破解这些难题,是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及其有机融合,成为高等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理性选择。

3.提高发展能力,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的内在需要加快“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建设“双一流”的基础条件,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一方面,一流的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的核心要义,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基础。第一,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教育遵循,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改进、充实、积累、沉淀,能推进高校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双一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能有效地化解人才培养难题,促进高校形成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流的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一项对哈佛大学等八所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现,这些大学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长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办学实践中形成一些共同特征:突出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个性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强调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鼓励交流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践行尊重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隐性课程形式、实现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5]。这些大学都从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学生管理机制、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彰显了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共同特征。

三、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路径

1.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以来,我国正式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聚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院系层面党委领导班子及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推进领导方式改革,将加强党的领导与人才培养实践相结合,始终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的领导原则,盘活领导机制、激发各方活力、聚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创新[6]。第三,改进思想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实现教学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研究和践行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实现科研育人;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管理育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实现活动育人;构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2.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其一,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注入新活力。人才引进应坚持按需设岗、按需引进,不断完善人才的经费支持、平台建设、配偶工作、子女入学、过渡住房等福利保障体系;人才培养应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才培育为重点,建立集继续教育、项目支持、人才计划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成长搭建阶梯;处理好“引才”与“育才”的关系,坚持“引育并重,以育为主”,建立各类人才的分类管理和有机融合机制,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其二,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工作效能。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人才培养团队,充分给予自主权,大力推进组织体系、用人机制创新,增强团队协作、联合攻关能力。其三,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激发教师活力。以破“五唯”为重点,构建全面评价、重点评价、分类评价紧密结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专业素养、工作业绩、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开展全面评价;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重点评价;对不同学科专业、岗位类别的教师实施分类评价。促使教师各尽其才、各展所能、各得其所,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其四,创设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大力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构建服务导向的教师服务体系,倾听教师心声、反映教师需求、回应教师关切,建立健全求真务实、学术自由、鼓励创新的制度体系,营造宽松的教师发展环境。

3.健全学科建设制度,创设学科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高水平学科体系建设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高校应坚持完善学科建设及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制度环境。首先,加强资源统筹,做好学科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发展定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中长期发展目标与近期发展目标、硬件资源与软件条件等的基本状况及相互关系,促进学科合理布局、协调共进、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其次,打通融合渠道,加强学科群建设。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围绕已有主干、特色和优势学科搭建学科群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学科融通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组建全新的优势学科群,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营造良好的学科群发展环境。再次,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机制,提高建设效能。学科、专业、课程是高校建设的三项基本内容,三者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共同支撑着整个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树立一体化建设理念,坚持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完善一体化建设组织体系、管理模式、制度环境,明确主体责任、建设内容,理顺内部逻辑关系,推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最后,健全学科管理机制,重塑学科发展生态。建立健全学科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院作为统筹、协调、推进全校学科建设的核心作用,科学分配学科管理的权、责、利,落实院系学科建设主体责任,实行以学科负责人为核心的学科团队问责机制,提高学科团队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学科发展生态。

4.改革教育教学制度,提升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一是重视教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正确认识教学的重要地位,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机制,将鼓励创新与兜底保障紧密结合,激发教学改革积极性。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知识专业性与广博性、知识系统性与前沿性的关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对话教学、研讨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实施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评教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的水平转化为学生“学”的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引进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能。三是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处理教学管理中校级集权与院系分权、教学监管与教学自由、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的关系,妥善协调学校上下级机构、平行机构、机构内部的关系,完善教学管理组织、工作、激励制度,落实院系教学监管服务责任,突出教师教学主体地位,构建立体式、网络式的现代教学管理体制。四是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回归教学本身。创新评价理念,坚持以促进师生发展、教学优化为目标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明确教学评价主体、内容、方式,规范评价过程、革新教学文化,突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全面提升教学质量[8]。

5.创新教材建设模式,强化教材的开发、管理与评价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充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把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统一,做好统筹规划,对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加大专项资源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强化教材研究,促进教材建设科学化。健全教材研究制度,成立教材研究工作小组或专门研究机构,设立教材研究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引导开展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教材内容、教材评介、教材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促进广大教师了解教材、会用教材。三是强化教材立体开发,扩展教学资源。革新教材认知,扩展教材媒介,推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开发,处理好不同类型教材之间的关系,推进同步规划、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四是完善教材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各级各类教材的规范管理,推进选用最优秀、合适的教材,适当引进国际高水平教材,实行教材信息化管理制度,及时更新、补充教材信息,实施动态化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五是建立教材跟踪评价制度,提高建设质量。健全教材编写、使用、评价、评优制度,使教材编写、选用有章可循;建立教材使用跟踪评价机制,把握教师、学生对教材质量的意见;通过评奖评优,扩大宣传、推广应用、做好示范;通过兜底评价,发现问题、判断优劣、及时改进,把好教材体系建设质量关。

6.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制度机制第一,牢树以人为本理念,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转变传统行政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理念,将师生的需要、诉求、愿望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坚持一切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培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创设友爱环境、营造积极氛围,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9]。第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健全管理人员聘用制度,扩大管理专业人员聘用比例;落实培训上岗制度,促进对教育规律、岗位职责的认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建立继续教育制度,推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坚持依法依规管理。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制度;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等组织的作用,畅通师生参与管理渠道,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治校,促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10]。第四,推进管理实践创新,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学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对分离的体制机制,以及关键环节的管理举措,坚持以“放权”为重点,建立结构清晰、责权明确的校、院、系等三级管理机制,以“计划”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工作计划及跟进制度,以吸纳师生参与为核心完善师生参与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长林,黄春平,韩丽华.高校建设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何与何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9.

[2]黄争舸,叶松.大学学科建设问题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9):46-48.

[3]温恒福.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2.

[4]戚鹏,邢鹏.高校教材建设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9(4):80-81.

[5]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基于对国外八所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4-87.

[6][9]赵长禄.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9(Z1):40,42.

[7]孟繁华.高校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8-10-11.

[8]李广,冯江.回归教学: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追求———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6(10):150-151.

[10]林建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习贯彻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1):81.

作者:胡万山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核心价值路径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shzyhxjzlw/74094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