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4篇)范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4篇)范文

时间:2022-03-28 08:57:0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4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校园的改革中被提上日程。如果良好的实施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能够决定大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并且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起到导向的作用。这也是现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认同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认同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石,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进步。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形成,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样的也在根本上肩负着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能够在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本文重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同教育工作展开分析,以期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大学生思想上的进步和认识上的提高。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认同教育概念

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学生能够在其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快速发展和进步,同样也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被付诸于行动之上。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对于这一核心观念的认同,其中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现阶段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开展的认同教育观念之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占比重非常高。同样的在大学校园的教育工作中,还需要把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作为主要的培养内容,同时针对其中的内容也需要进行准确的培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状态做出贡献,并且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价值观念中存在的认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二、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想要保证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主要就是在其心理上开展教育,其中主要的一个过程就是,个人和团体通过认同感去模仿其中的行为规范,并且把个体和他人之间进行联系。其中认同的过程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情感、行为、状态都是认同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价值观的认同路线的实施,实际上具有两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通过宣传、教育和影响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影响,同样也是使用主体对某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有一种指的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认同感和接受的观念,这一点在价值内涵和路径中观察,也是价值观实现的一种路径。同样也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众认同感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价值观的认同

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处于心理上不是非常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情绪起伏相对比较大,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出现情绪化和不能接受的状态,还需要外界给予指引。思想和情绪之间是相通的,这也是反应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情况的基础内容。大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是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大的一项阻碍,也是学生抵触社会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也比较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会对社会出现一定的想法和看法,这些情绪都不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中认同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二)多元化社会加大价值观认同的难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我国和外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变得密切,同样的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呈现出良好的变化。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所以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在不断的变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状况,因此价值观的冲击也日益变得强烈。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也是受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样学生是西方价值观念传播的主体,因此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对我国的很多现实问题产生怀疑,但是又难以深入的分析,这也会导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造成价值观念的混乱。

(三)教师自身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较低

很多大学校园的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其教育工作会受到知识给予的局限性,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识还不是十分透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难以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导致教学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不能够和学生以及校园的实际内容相结合,甚至教学的内容也不具备说服力。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存在着不认同的现象,因此缺乏对于这一观念的信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这也是造成核心价值观中的认同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的主要原因。同样在教育人员的自身上观察,教师的特点和个性以及自身的魅力还不够,所以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造成影响。

四、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原则

(一)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身为校园中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重视学生自身特点发展的原则。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特点的关注是学生个体的重要体现,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和特点之间的差异,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所以学生接受这一教育内容的观念也不相同。但是不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是那种程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依然需要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特点的个体,大学生时期学生的性格开始形成,并且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些学生趋向冷静、孤僻,有些学生则趋向开朗和活泼,这时候对于学生尊重就需要在开展不同教育方式之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实施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宣传工具,同时也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这一教育方式能够在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热情。所以教育人员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以学生为核心,按照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重点的把理论内容向实践转化,同时把其中的涉及到的国家内容转化为生活内容。只有利用这一手段和方式,才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造成影响,同时也能够保证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保证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坚持价值观主导的原则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现阶段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展现学生生活意义的重要内容,学生们作为一个个体,需要互相重视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的人生导向,和未来发展的价值追求,所以教育人员还需要坚定其教育理念,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快速形成,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受到感染,最终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的领导人强调,社会想要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况,所以还需要大学校园中不断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这样才能够保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的发展。

五、对于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方式

大学校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为静态和动态的方面。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在学生的心里方面能够管擦汗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同时还需要在学习之后对后期的信息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知识点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认同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工作,还需要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上入手,分析其中的内涵,并且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这也是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开展方式。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下大学生认同教育的培养路径

就现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认同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必然结果,同样很多相关学者经过研究能够看出,校园中开展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状的思想观念。

结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想要进步需要保证其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还需要保证其认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其发展的内涵,同时需要关注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的价值观培养,只有保证这些工作顺利的进行,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11-12+29.

[2]陈佳薇.心理认同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64-168.

[3]郭朝明.谈“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J].教育探索,2015,(04):112-114.

作者:王泰宁 单位:滨州学院

第二篇: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的社会思潮处于比较活跃的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家各派的思潮观点琳琅满目,中国思潮界也开始进入到一个繁荣鼎盛时期。聚焦当下影响中国大学生尤为广泛的社会思潮,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挖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价值观

一、社会思潮以及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社会思潮的释义

在不同的理解和维度下,有着对社会思潮的不同释义,例如《现在汉语词典》把社会思潮解释为:“①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想潮流。②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而《辞海》有着不同的说法:“①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②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两个定义在其本质上分析了社会思潮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梅荣政教授认为:“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这个解释突出了思想理论的核心地位。综合各方解释,本文对社会思潮的释义如下:“社会思潮的实质是社会意识的特殊运动,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是特定背景下矛盾冲突的产物和表现。”社会思潮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它在内容上是对当前社会重大问题的反映,因此,人们很容易与它产生共鸣,同时它在影响上具有持久的时间性和广泛的空间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下思想纷繁复杂的新局面,大学生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从而使社会得到进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及伟大的“中国梦”。

(三)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价值观就是不断的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而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囊括了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及文化传统在内的思想意识,通过对人们价值心理、价值观念产生作用,再以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个人价值观,并且借助社会问题不断深入,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了或好或坏的影响。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具有反作用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是根据自身价值观对某一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判。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对自身价值观做出更新调整。人们对外来的价值观念,如社会思潮,都有各自的理解,总是以自己的思想结构去理解和领会新的信息。大学生在学习社会思潮后,会将学习中自己认可的那部分新的价值观放到自己的价值观中,实现对从前的价值观的修正和完善,以此形成新的价值观。在这种新的价值观影响下,他们再去做出价值选择和判断,并转化为现实行动去追求新的价值内容,新的社会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当代主要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的人对社会思潮的评价有好有坏,但不可否认某些社会思潮也有其积极影响。例如,一些社会思潮引导了大学生注重个性的发展,强化其自我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其勇敢向前、发展自我的观念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值得提倡,而对于当代社会思潮本身而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要辩证地进行分析。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涵。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是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自由竞争,是一种以“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存在的理论;对于个人主义的倡导者而言,其实他们也是自私主义,他们觉得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自己获利,接着才考虑他人;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的自主调节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原则;“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化是促进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促使共有资源的改革。”

2.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第一,新自由主义思潮使大学生怀疑社会主义。为了打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新自由主义还通过肯定资本主义,宣传资本主义的先进性来论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科学性。这使得我国部分的大学生信仰开始动摇,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他们通过简单地对比现代东西方发展水平的差异,得出西方国家发达,认为社会主义无用。第二,新自由主义思潮使大学生过分追求自由与公平。新自由主义推崇个体,提倡自由的选择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种自由是凌驾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上,模糊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自由,把自由扩大到极致。新自由主义虽然提倡法律面前每个人是一样的,但这是基于社会两极分化之上的,其实是一种不平等。部分大学生就是在这种看似很合理的看法下,对社会公平正义产生认知差错。

(二)民族主义思潮

1.民族主义思潮的内涵。保护自我民族利益而进行活动的一种社会思潮就是民族主义思潮。究其性质而言,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具有意识形态区别的社会思潮。就今天看来,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但过激的民族主义将成为支持霸权的土壤。

2.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第一,民族主义思潮误导了大学生的民族观。资本主义下的民族主义认为只有与他们有同样的名称,说同样的语言的民族才值得他们关心,对其他民族的一切不予理会。这种民族情绪会损害我们的自由与平等,甚至会使领导者去破坏那些不属于我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在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国梦”后,国家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它展开。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是让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有利于缩小经济差距,真正实现“中国梦”。第二,民族主义思潮激化了大学生排外情绪。民族主义由于眼光狭隘会排斥其他民族,这种情绪很容易产生矛盾,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一系列暴力事件。比如,在钓鱼岛事件和“占中”事件中参与最多的就是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最后产生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这就表现出了激进民族主义使学生产生了排外思想。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内涵。此社会思潮倡导将社会主义在民主体制内进行,主张放弃一元论,接受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民主;在经济领域主张私有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同时存在;社会改革上主张通过经济发展将资本主义转化为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具有双面性,它反映了劳动人民要求社会变革,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某些愿望,但同时也否定了暴力革命的斗争策略。”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第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使大学生混淆社会主义概念。民主社会主义会让人以为自己就是“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相加。民主社会主义是在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实质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它会使部分大学生以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这种错误的认识会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概念产生歪曲的看法。第二,民主社会主义使大学生倡导建立“混合经济”。从理论上来说,“混合经济”的观点主要继承了“凯恩斯主义”,即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以此来调节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民主社会主义强调“混合经济”是为社会和人民的利益而实行的,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这一观点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维护和肯定。所谓的“国有化”也只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的经济措施,它根本不等同于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然而部分大学生会被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先进的科技水平迷惑,认为“混合经济”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的经济模式。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当代社会思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最新的价值观内容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价值观。”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理应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要学会对社会思潮进行“扬弃”,吸收其有利部分,防御和抵制其不良影响。如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二者来源于西方国家,不过,这些思潮中仍然有一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主要是进行辨证的否定。在教育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加强大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内容的批判性吸收

对于当代社会思潮,它存在的多样性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要客观地分析它存在的原因与其内容。而这个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思潮不完全是片面、偏激、错误的思想,它内涵的包括了一些促进人类进步的内容。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社会思潮的内容是值得提倡的。而对于当代社会思潮本身而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影响、局限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也值得我们探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指导学生,可以用丰富思想理论课的内容,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等形式,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解读,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危害,使大学生吸收当代社会思潮有利方面,抵制其落后腐朽方面的侵蚀。

(三)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够把握住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下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规律,还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对于高校而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做到:第一,充分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培养,多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课程,让工作者在课程中基本素质得到提高;第二,要对工作者进行正面的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和马克主义的理论教育;第三,改革对工作者的评价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工作而言,评价应该多元化,从而激发工作者的教育热情。

总之,对于当代思潮的研究,不能回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要看到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式各样的思潮不断涌现,面对这些复杂而又有深意的社会思潮,我们对它们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对这些思潮的本质研究,分析这些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思潮的基本条件。以后,在高校的建设中要注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探索出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有效形式,创新出引领社会思潮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语词分册(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刘金芝.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大众社会心理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07,(02).

[5]、[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梅荣政,张晓红.论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刘书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佘双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作者:陈雪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养成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具有深层影响,尤其是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调节大学生负面的社会情绪、引领大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以及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积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立体化模式,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促进大学生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

积极培育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当前我国心理建设的重要目标。近日,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纳入国家未来发展纲要。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呈现盲目从众性、情绪易感性、价值观多元性、多重矛盾性以及分层差异性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具有深层影响,是全面涵养和调节大学生社会心态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因此,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新常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全面推动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代表征

社会心态是在一段时期内存在于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涵盖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其中,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其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进而影响其社会行为。当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众价值观、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社会心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整体日趋开放务实,但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的社会认知。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感受主要涉及生活压力感、安全感、公平感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其对各种社会现象、理想与现实的认知片面,特别是在选择多元化、信息模糊、真伪难辨的新媒体环境中更易形成消极的社会认知和感受,看待社会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直观化、表面化、情绪化、片面化、盲从化。大学生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逐渐增长的同时,其面对收入分配公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等方面的不公平感也逐渐增加,缺乏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成就感等,存在厌学情绪、感情问题、过度消费攀比、就业压力大等心理偏差。部分大学生因网络时代信息不对称、负面信息的影响以及社会阅历的匮乏,使得他们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和辩证的思维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出现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等认知偏差。

第二,大学生的社会情绪基调整体上呈正向,但集体焦虑、迷茫、浮躁、倦怠等负面社会情绪有所增长。当前,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压力剧增以及网络新媒体影响等,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内心冲突和心态失衡,容易产生恐慌、压抑、郁闷、迷茫、浮躁、激愤等负面的社会情绪,这种负面的社会情绪在大数据时代更容易相互传染、增长和爆发,产生情绪汇聚效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大学生也日益关注各种社会民生问题,在房价、物价、食品安全等领域也表现出一定的群体性焦虑情绪,对腐败、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就业机会不均等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负面社会情绪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增长趋势。

第三,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但存在主流价值观弱化的现象。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主流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影响,特别是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呈交汇与融合趋势,其不再盲从权威,崇尚人格独立,追求自由与平等,注重自己的利益得失。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友善关爱价值观与现实感受存在较大落差的现象,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也呈现出较为现实的态度。

第四,大学生社会行为趋向成熟稳定,但部分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行为偏差。目前,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与行为有所增加,化解矛盾和应对冲突等行为表现日益成熟,但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行为表现,出现道德失范和诚信行为缺失,如学术造假、诚信贷款危机以及急功近利等行为表现。同时,随着大学生社交行为和网络行为日益突显,其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信任度、人际信任度逐渐降低,人际关系问题逐渐突显;尤其是在虚拟网络媒体中,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盲目、盲从的非理性行为,出现偏激的言语甚至是对他人的攻击等不理智的行为表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养成的深层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具有深层影响,尤其是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调节大学生负面的社会情绪、引领大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以及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民众广泛认同、接受、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它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相对一致的认知或理解,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模式,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最大限度地调整大学生对现实中的人、事、社会的认知偏差,用理性、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消极社会心态,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节大学生负面的社会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疏导和调节大学生的消极社会情绪,帮助大学生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观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适大学生存在的焦躁、偏激、怨恨、抑郁等负面的社会情绪,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利益诉求,增强其社会情绪调控能力,全面提升其正面的心理感受,促进大学生社会情绪良性发展,形成健康、理性、平和、包容的健康社会心态。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它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最本质的价值诉求,对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具有最深层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最深层次的信念系统,贯穿于个体知、行、意全部的心理过程,决定和控制着个体心态发展的走向,具有指引、激励和调节的功能。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从根源上消除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混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与和谐的生活观,学会理性地调控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筑牢价值观根基。

第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良好社会行为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对大学生存在的非理性社会行为给予矫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导精神,它不仅能从意识层面去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从潜意识层面引导、推动、限制大学生的各种行为活动。因此,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消除由于心态失衡而引发的各种不良和不当的非理性行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层面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可用它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对策思考

健康社会心态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乃至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积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立体化模式,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全方位地引领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第一,净化现实与网络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创设优良的土壤。应从现实层面与网络层面双管齐下积极打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外在环境。一方面,积极构建和谐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帮扶体系,改善民生工程,缓解民众的各种社会心理压力,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创建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实现真正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等,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养成创造健康的现实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媒体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管理,及时监测各类新媒体传播内容,防止网络谣言、泛娱乐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使网络新媒体环境得到全面净化,成为大学生获取积极、健康信息的平台。

第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提供全程的支持。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和疏导,用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个人的成败得失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合理地调整社会期望值,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并在不断地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中调适不良的社会心态,净化心灵空间。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工作全过程。在学生工作的奖、惩、助、贷等评奖评优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做到以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推行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改善学生住宿、餐饮等条件,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

第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筑牢家庭根基。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养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当代的家庭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家长要树立良好的家风,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家庭美德,从根源上为涵养大学生的健康社会心态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

第四,深入挖掘网络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搭建全方位的媒体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必须在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寻找出大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实现宣传形式、传播方法的创新。当代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具有短、快、新特点的信息,偏爱轻松、愉悦、感性、直观的表述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如网站、微博、QQ、微信、APP、等,采用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陈虹.微媒体化下青年社会心态变化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89-92.

[3]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1.

[4]郭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征、成因与调控[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2):72-76.

[5].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

作者:陈虹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路

【摘要】随着数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建设受到数字科技的影响逐渐开始步入到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也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了相应的培育措施,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失范问题极大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复杂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尝试借助新媒体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希望可以借助新媒体优势提升培育效果。一般情况下,新媒体失范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存在虚拟性和开放性,造成新媒体平台上信息混杂,管理难度大,无法从根源上遏制新媒体信息混乱现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强制灌输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多元信息,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更强,但是受到多种信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心理认知和心理判断方面容易出现一定的多元异化问题,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接收。同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促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认识,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强制灌输手段,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和厌学心理,不仅不会提升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限制教育效果的强化。

(三)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环境诱惑大学生思想认识出现异化。在新媒体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思想,在价值观选择方面也存在多种方向,这在促进学生思想个性化的同时也导致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诱惑,甚至出现思想认识异化现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倾向,严重局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措施

(一)重视高校新媒体建设,顺应新媒体时展要求。基于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高校要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质量,就应该加强学校新媒体建设,保证所开设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能够与新媒体时展要求相吻合。首先,学校应该对本校新媒体教学设施加以完善,加强对学校新媒体平台的利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适当的引入新媒体元素和新媒体时代的多种社会思潮,引导学生对社会相关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最后,有效加强教育人员的新媒体素养,促使教育人员能够合理筛选相关信息,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和高效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相应的辅助。

(二)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保证校园新媒体信息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因此为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就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保证校园新媒体信息的正确发展方向。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以借助行政制约手段,对新媒体信息加以约束,切实加强管理;完善法规制度建设,为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保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稳定发展;

(三)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机制,整合新媒体形式。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加以优化,有效整合新媒体时代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并且能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信息传播机制优化工作的重视,有效促进新媒体形式的整合。首先,应该将新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其次,对新媒体引导和控制功能加以完善,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新媒体的引领,有效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渠道;最后,对新媒体形式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借助优势互补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逐渐开始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充分分析当前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造成的冲击,然后结合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培育措施,希望可以切实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显栋,韩汉青,赵帅等.公安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J].学园,2015(22):1-2.

[2]潘小莹.技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2015(23):20-21.

作者:赖炜;刘林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shzyhxjzlw/70347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