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重转化范文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重转化范文

时间:2022-03-28 02:38:0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重转化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它反映了全社会凝聚共识的迫切需要,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清晰、层次明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相辅相成。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是认识与实践互动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内含着理论向心理、心理向行为、行为向示范的逻辑转化。通过这三重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三重转化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是认识与实践互动的动态过程,它内含着理论向心理、心理向行为、行为向示范的逻辑转化过程。只有实现了这三重转化,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理论向心理转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广大师生

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创新,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和群众要求,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道德基本要求四个层次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重视理论建设,更要重视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化。不能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建设层面,而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的转化,在社会成员中建立起广泛的心理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心理意识和价值追求。理论形态向心理形态的转化过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师生当中的价值内化过程,是核心价值体系向实践转化的基本前提。实现这一转化的主要方式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即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方法、载体,坚持“以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到高校各项工作之中,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

1.深入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逻辑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理论体系框架。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这一理论体系框架的核心内容,位于最高层次;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激发民族情感和动力的内容,在理论体系框架中位于中间层次;荣辱观则是基础性内容,属于最低层次。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不断前进的理论指导。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实际和国情出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的阶段性目标;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渐形成的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动力;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渐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风尚,体现了社会鲜明的价值导向,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落脚点。

2.建立覆盖全体师生的立体教育格局。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针对理论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加强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吸收最新理论成果,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自觉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将专业课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高校要注重专业文化课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从而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发挥好政工干部的主力军作用。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政工干部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专职政工干部、学生辅导员、兼职宣传思想工作人员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养教育,政治上进行引导、情感上给予关心、生活上提供保障,确保其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3.在分类教育基础上创新教育方法。

由于理论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性质,所以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教育,通过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专题讲座、研讨会、交流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使领导干部真正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好表率和示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和教育。这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教学的主力军,他们与学生沟通互动多,思想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大。要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和思想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政治觉悟、理论水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相对较高的群体,要对这些学生骨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加强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大学生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积极培育和拓展网络教育载体。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网络无处不在,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运用微信、微博、QQ、手机网络等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二、心理向行为转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价值意义的建构并不是以单一主体性为中心,意义的建构是在主体与客体基于实践中形成的。”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完备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秩序,但这仅仅是第一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使高校师生逐渐认同、遵循并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用于指导实践,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1.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电视、横幅等传播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抽象的理论用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宣传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事迹,挖掘师生身边的优秀代表,传递“正能量”,使师生明辨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在浓厚的氛围中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积极作用,推动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展社团文化,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依托社团及学生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主流价值观,有效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修养的同步提升。加强和谐校园的软件和硬件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有学者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②要凝练和总结高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积淀、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传承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加强校园景观、教学场所、生活区域等硬件设施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物化”在校园之中,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2.分不同年级开展教育。

大学生是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转换的过渡阶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着阶段性差别,因而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素质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一年级重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一年级新生面临着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全新的大学生活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适应,容易在思想、心理、人际交往、学习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大一阶段要重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二年级着重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鼓励大学生实践求是、探索创新,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二年级的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后,其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开始逐步形成,理论学习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但还不十分明晰,容易被各种不良思潮所蛊惑。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奋发有为,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意识。高年级重点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经过两年的积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这个阶段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要用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坚定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建构的力量,凝聚的纽带;又是导向的坐标,批判的武器,价值选择的依据。”③因此,高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构建一套具体有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和素养提升,使学生自觉形成和践行正确的思想。通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自觉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思想,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价值追求,自觉规范行为习惯。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其融于干部选拔、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综合测评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有不良行为表现的学生,依据制度通过界定记入本人档案。

三、行为向示范转化,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辐射作用

“大学是社会的晴雨表,是时代的风向标。”④因此,高校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文化传播、宣传教育等方面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符合社会实际,既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又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是当前乃至很长一个时期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高校要按照时代要求,发挥知识人才密集、科研基础牢固的优势,解答基本理论问题,回答时代前沿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

2.争夺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新自由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潮也随之侵入,对我国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领其他价值观,形成“一元引领、多元共生”的局面。在主导引领、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既互相适应,又有一定张力的动态调适关系,争夺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深入开展舆情调查,结合师生员工的心声,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形成高校全方位、多层次示范带动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否落到实处,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否发挥充分,关键在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教师先进分子、学生骨干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形成高校全方位、多层次示范带动格局。高校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校党委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分工协作,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完成好宣传思想工作“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充分挖掘教职工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以“三育人”先进个人、“文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等表彰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职工党支部建设,发挥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出一批优秀教职工典型,以点带面,加强宣传,带动全体师生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积极引导优秀大学生在实践中奉献青春、服务社会。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教师最可信赖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和党支部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模范带头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各种机会使其锻炼和成长,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广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①吴岳军.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34.

②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J].求是,2012(2):24.

③杜向民.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重维度[J].社会科学家,2011(1):120.

④向仲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高校论战线,2011(11):53.

作者:刘洁 单位:新乡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重转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shzyhxjzlw/68955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