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9篇范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9篇范文

时间:2022-07-15 10:36:0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9篇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

(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在雷锋精神中都有具体的体现。雷锋同志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长期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雷锋精神鲜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雷锋同志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雷锋精神产生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激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雷锋同志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不断丰富发展着的雷锋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道德楷模,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交相呼应的,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可以说,雷锋精神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雷锋身上体现出的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弘扬雷锋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生动、有效的载体,学雷锋活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学雷锋活动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化过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人们、传导给社会。同时,以弘扬雷锋精神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趋生动化、大众化,易于大众内化认同与日常践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这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不断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雷锋精神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被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就为新时期学雷锋活动指明了方向,为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雷锋精神光焰照人,历久弥新,有利于学雷锋活动现实化、具体化、常态化和机制化,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雷锋活动的新高潮。

二、雷锋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机理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建立高校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

(一)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元素。高校要不断拓展学雷锋活动的新领域、新载体、新形式,引导大学生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使大学生在思想深处认同雷锋精神倡导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二)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感染力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榜样来示范、来引领。雷锋就是大学生学习的好榜样,雷锋精神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鼓舞和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奋力前行。用雷锋精神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主流价值取向,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新时期,以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性弘扬雷锋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并付诸行动的实践课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贵在实践、重在落实,应探索以价值体验和践行为形式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模式和路径,高校开展好学雷锋活动也就在实践层面有力地推进和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广泛的实践平台和社会引领效应,可以使学生立足实践,知行统一,将崇高的道德追求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性。

(四)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雷锋精神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要义,高校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学雷锋活动立足常态化,保持长效性,通过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大学生并形成长效机制,使学生自觉塑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营造学习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效性。

三、以雷锋精神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宣传体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首先,大力宣传雷锋精神。高校应充分利用校报、学报、广播、板报、橱窗等载体以及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大力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同志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继承雷锋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既是学雷锋的典范,更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可以通过举办报告会、宣讲会、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多形式宣传雷锋式模范人物,宣传他们的高尚风范和优良品格,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引导广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实践中。

(二)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高校可以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体系。首先,将雷锋精神融入课堂教育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将雷锋精神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其次,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学校班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学雷锋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活动,集中开展学雷锋主题班日、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引导大学生了解雷锋先进事迹,崇尚雷锋高尚品德,感悟雷锋时代精神。同时,坚持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鼓励辅导员、班主任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健全大学生对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机制。

(三)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把学雷锋活动作为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与接受。第一,开展学雷锋“四进”工程。深入开展雷锋精神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四进”工程,让雷锋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合到一起,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第二,开展学雷锋主题文化活动。定期开展学雷锋主题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摄影大赛、DV大赛、“身边的雷锋”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注重运用文艺形式传扬雷锋精神,鼓励学生创作一批弘扬雷锋精神的短信、诗歌、博客、小品、话剧、微电影等,不断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文化样式,营造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第三,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人文景观。通过雷锋展览室、雷锋雕塑、雷锋语录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感受和学习雷锋精神,营造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四,打造“雷锋”主题校园网络文化,在主流媒体、网站开设学雷锋活动专栏和微博,搭建学雷锋网上交流平台,不断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实践体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各种实践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活动,既可以使大学生切身感悟雷锋精神的巨大魅力,还可以引导他们自觉践行雷锋精神。高校学雷锋活动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与拓展志愿服务功能相结合,大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基地“四位一体”的学雷锋活动实践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立“雷锋岗”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成为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要通过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的学雷锋活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构建弘扬雷锋精神的研究体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高校具有理论研究优势,应全面构建机构支撑、教师主导和学生参与的雷锋精神学术研究体系。首先,鼓励教师加强雷锋精神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研究阐释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模式与方法,形成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将科研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解决当前在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其次,带动学生参与雷锋精神研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雷锋精神研究,如鼓励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项目,支持学生申报雷锋精神研究方面的科研课题等。要通过研究使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架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推动以雷锋精神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作者:王志堂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电子工程系分团委书记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1发现学生发展需求、通过人文关怀深入理解

学生到了大学时期,个性及思想都已经成形,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人生导向需要、思想政治需要、人际关系发展需要、职业发展需要等,这些合理的需要如果能够与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结合,那么大学生就会主动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从这几个主要点看来,这些都是对于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发展有良性指引的,在大学生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校方和老师要想办法帮助解决和处理,让大学生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先感受核心价值给自己带来的受益,也能更好的认识这一关键点,并且自我发挥核心价值作用。

2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校园生活就像个实践的课堂,又像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人的思想、感官意识、自我认知都开始呈现出来,学生对于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给出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营造一个好的校园氛围,要尽量将传统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找个契合点,融入进校园生活,当这个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时,也会给学生一个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变化,逐渐接受和认知。大学生是即将走入社会开始工作生活的,所以也可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大学实践生活,像校区法制宣传、关爱孤寡老人、暑假下乡体验、社会积极事件分享等,从这些实践和参与中能够更好的认识总结社会核心价值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人生路的正确展开。

3关注社会新闻、利用学校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社会新闻网络讨论区,也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实际事例的宣传教育,有事件有结果,可以让学生从他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善于运用好学校大环境的教育环境,很好的利用起辅导员、教导处老师、心理辅导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思想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融合,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大学生长期的处在这样一种健康的氛围中,也能让学生将核心价值成为一种习惯衡量自己的处事标准。

4结束语

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应用,才能对学生的未来工作和进入社会起到一个正确的指引和促进他们事业的积极发展,应用模式是多样的,要在不断的尝试中不断总结并改进,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国、利民、利己,开启他们的美好人生路。

作者:肖丹儿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一、妨碍高职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理念偏差的影响当前,受到国家就业形势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和高职大学生只是片面看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持漠视态度。学校和学生为了提高就业机会,单纯地迎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在价值观教育上把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简单等同于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只强调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影响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对价值观教育认识片面,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是思政老师的事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其实,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堂,应当是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并将这种育人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还有一些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差,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以榜样的示范作用来感染和带动学生。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诸如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悄悄进入到校园中。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互相炫耀攀比,入党成为其捞取个人资本的途径,校内外实践活动成为走过场,搞形式。在多元价值观影响下,一些高职大学生将评判事物价值的准则建立于是否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和是不是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有利可图之上。在与人交往及社会生活中,内心仅关注自己或是和自己有紧密联系的人,而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的需要、请求、尊严、权益甚至是生命置若罔闻,导致社会中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危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不良网络内容缺乏鉴别能力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为其就业、创业提供平台,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世界、放眼世界,提升高职大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继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多为18至22岁的青年人,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内容庞杂不一、良莠并存的信息,还有一些错误思潮与极端主义思想等为自己披上追求民主自由、实现民族主义的外衣,这就使部分思想不成熟、甄别能力不强的高职大学生产生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和消磨他们的意志,影响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使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一)切实转变价值观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应转变狭隘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改变重专业课、轻思想理论课以及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偏差。要切实从根本上重视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切职业价值观的基础的正确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有意无意地去仿效、重复和追随自己确立的榜样人物的言语、行为、价值观及态度作风的特点。许多高职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往往是自己的任课教师或班主任,他们认为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深刻的人生感悟与丰富而有效的社会经验。为此,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认同自己欣赏的老师所具备的态度作风、言行举止或所持有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鉴于这一事实,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只有教师自己深刻地理解、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深入理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只有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才能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力;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还应力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文明的言行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学生,使其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身具有示范效应的行为力量感染学生,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的自觉性,深化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全员全过程参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传播主导价值观的主渠道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一言堂”或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其次,切实落实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教学部分,采用多样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杜绝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强制灌输。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尝试运用小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利用思想政治课提高对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因势利导地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能使教师与学生间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景中展开价值互动,实现学生的价值内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脱离具体情景而去空洞地说教,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所以,要利用或制造具体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最后,真正按照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安排,把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及在实际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三)积极创建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必须积极创建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首先,强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物质文化除了美化校园外,还能够带给学生精神和心灵上的影响。为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物质文化中,在文化熏陶中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举办各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实践活动。具体形式可以表现为相关内容的学术研讨、知识讲座、报告会、技能竞赛、演讲征文、论坛沙龙、展览等,以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教育和感染学生;再次,利用校园广播、报纸、板报等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迹、案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

(四)创造利于高职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当今社会,高职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同网络建立起了深深的联系。良好网络环境的创建不容忽视,其为高职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首先,建立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专题的宣传教育网站,其中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在线的互动讨论区,帮助学生及时解答价值困惑;其次,在校园网上建设“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专题讲座、视频资料、电子书籍等,使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最后,在大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网络社区”内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一些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金航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体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文明友善、团结互助的体现;是社会经济繁荣、崇德尚礼的深化;是国家法制健全、教育完善的彰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地一份子,在传递社会文明,弘扬国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不仅引领着前沿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更是能促进国家教育的健全和中国梦的实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完善大学生自我修养、促进个人发展,亦能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体育正能量对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体育在学校中的功能可归纳为:身体教育功能、德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心理品质教育功能、智能教育功能。体育正能量是学校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升华和融合的产物,并在高校中将体育的五大功能表现得尤为明显。高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在大学生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其概括的“三个倡导”的内容为依据,从三个方面学习和贯彻党的思想和宗旨,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育正能量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思想、道德、文化财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影响深远。

2.1激发体育正能量,展现国家魅力体育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国际化的体育赛事能让人们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严谨的法规制度和拼搏竞争的观念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我国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让世人更充分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和热情好客的待人理念,也让国人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祖国经济的腾飞、体育的强大。短短十几天的体育盛会,却形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体育正能量在无形中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当越来越多的国际大赛落户中国,我们感受到的是祖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和社会的安康;当一位位体育明星在赛场上披金戴银,我们看到的是祖国体育的强盛和运动健儿的拼搏。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专为大学生创造的展现体育魅力的舞台,也是大学生代表国家参加比赛,为祖国争得荣誉的国际大赛之一。大学生在赛场上更能激发出满满的正能量,为展现国家魅力、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因此,作为未来的国家建设人才,深入推进大学生的祖国荣耀高于一切的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保证。而体育正能量所展现的祖国经济的富强、体育的强盛将根植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中,能让他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和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塑造民族形象,展现国家魅力。

2.2传播体育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体育能反映出团队作战的正能量因素,这种因素在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体项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集体的配合,相互的掩护、助攻,得分、赢球之后相互拥抱、击掌庆祝等等都展现出了团结互助的正能量。体育能够造就体育明星,体育明星参加社会活动可以传播体育正能量。姚明每年都会举办篮球慈善赛,林丹拍摄公益广告,NBA球星在休赛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不仅将体育的精神传播给每一个人,也将体育的正能量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更容易迸发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激情。大学生是新科技的强烈追求者,也是科技创新发展最活跃的群体,能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感受体育正能量所带给他们的动力与斗志。高校社团既是一个小的社会,也是大学生走出高校,步入社会的载体。大学生以社团为载体,将体育正能量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细化到社团活动中,始终秉承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通过体育正能量与社会的融合将这种精神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大学体育与社会相融合的纽带,不仅可以强化学校体育知识,也能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通过体育正能量的传播,提升民族自豪感,能够更加深入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凝聚体育正能量,完善品德修养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锻炼身体,健康身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从欣赏体育比赛延伸到了关注体育文化传播和道德修养上。体育健儿争金夺银,为祖国赢得荣誉是一方面;公平竞赛、乐于助人、文明礼貌是另一方面;承办者为参赛者和观赛者的交通、饮食、安全保驾护航也是一个方面。例如,在2013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四川帆板选手马娇舍赛救人的事迹就是把体育正能量传递到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虽然舍弃了比赛,但她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和感谢,赢得了社会的赞扬和人生的金牌。高校是树人育德的园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的载体。如何把这种崇德尚礼的精神真正融入高校中去,关键在于对大学生的教育完善和自我的品德修养。近年来,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的奉献。大赛期间的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运输、安全保卫、观众指引、沟通联络、竞赛组织支持、场馆运行支持、文化活动支持等都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赛场内外的体育正能量,而且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会有更加深刻而全新的理解。在做志愿者期间,大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体育文化知识,更加提升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崇德礼善的品质。大学生通过自身正能量的凝聚,更深刻地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意义。

3结语

随着“正能量”一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并深入人心,体育正能量正逐渐成为大学生自我激发、相互激励的能动力量。十八大报告之后,灌注了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逐渐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体育正能量因其独特的动力情感和激励精神,能够对大学生培育与践行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并激励当代大学生争做时代先锋、社会楷模,为全面引领社会进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作者:金成吉潘飞飞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

(一)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教育思维,形成价值认同

当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遵循主旋律一枝独秀,千人一面,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1.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要在高校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中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化主导”作用,但是“一元主导””并不是“一元独断”,还是要尊重和引领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不能一味的否决,应加以批判的吸收。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在形成价值认同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呈现多样的思想形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尊重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所以目标不能千人一面。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形成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任何好大喜功的倾向、知识化的倾向和政治化的倾向,都忽视了大学生的接受度,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二)拓展文化视野,挖掘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内涵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理念变成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融入教学中,从文化整合的视角构建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殿堂,应该注重“三个结合”:1.德育教育注重政治性和文化性相融合。多年来,高校的德育教育一直秉承着“德育政治化”的思维。而忽视了德育文化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育人活动,它既行使“以文化人”的文化功能,又承载着“以德育人”的教育使命。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在理论灌输中融入人文情怀和提升文化内涵,在教学思想上注重文化渗透,不断进行文化整合,在各种文化形态中挖掘丰富的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染。2.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文明、和谐都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纳入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建设范畴。引入传统文化资源和人类文明成果,使大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3.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借鉴美国、日本高校核心观教育的经验,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高校教师应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展示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怀。

(三)开创文化视角,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为高校优化教育环境、实行环境育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从文化的视角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开发高校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彰显精神形态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是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硬实力的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是凝炼大学文化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重要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文景观、名人雕像、图书馆、博物馆等打造高品位、高层次的隐性育人环境。通过环境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音乐、舞蹈、电影这些艺术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教育。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如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电影节、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精神文化的形式彰显主流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几年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宣传载体传递价值观的信息和正能量的现实功能,注重采用红色网站、博客、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欢迎的文化传播形式,积极抢占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通过网络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同时针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加以积极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网络文化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制度文化反映着大学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在制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彰显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管理功能,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体系。1.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思政课教师和班导师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努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从而为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其次,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职称晋升、薪金待遇和工作业绩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管理机制。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表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三个维度。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践行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信、行三者统一。要建立一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评价和管理体系,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高校要建立一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套稳定的实践活动经费保障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为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3.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全员、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一个引导、激励、规范、约束和纠正大学生行为的综合评价机制,包括细化行为标准、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等。引导学生及时纠正认知存在的偏差,使学生明确行为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长效机制。

作者:徐雪松郭海娜刘娇娜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第六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

1.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有效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校园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无意识教育。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和影响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形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良好心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要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制度,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各类评奖、评优过程中。要充发挥舆论的监督警戒作用,开展自我对照、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反省的自我教育,让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习榜样,中止不良行为并改过自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党支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腐朽落后思潮侵蚀、树立良好学习风气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坚强堡垒。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为大学生竭诚服务的活动。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月,各种文化讲座,社团活动和各项评比活动,培养高尚情操,提升综合素质。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能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离不开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当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大学生几乎从小就没离开过学校,与社会接触较少,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总感觉与现实有差距。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们身临其境,反复体验,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其思想修养与行为修养保持一致,把认知的思想政治观点与理想信念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形成符合价值取向的行为习惯。大学生应走出校门,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使自我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思维敏锐性,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信息的传播,同学之间的互动沟通中是一种经常用的载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机遇。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占领这一阵地,消极腐朽的东西就会蔓延滋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特别是高校校园网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4.通过充分发挥体验教育与自主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于理论形式,怎样让高校的教育不流于形式?体验教育和自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体验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的政治理论课成为要靠中考高考这样的指挥棒“点石成金”,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推动力,难道就该成为大家不感兴趣的课程。有教育专家提出:“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规律。”始于三四年前的体验教育寓德于“乐”,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获得了孩子们的欢迎。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师生平等对话。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作者:张洋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第七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大学生价值观认同路径错位的深层原因探析

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大学生价值选择路径的“视野融合”是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强大牵引力把传统社会的同构差序格局解构成领域分离的市场整合模式。但是,价值观培育仍然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社会结构而建立起来的路径模式。在这种路径模式下下,路径依赖的惯性忽视了人都有一个潜意识世界,其间的变化是靠接受者自身完成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动机和行为的自我调节是通过内部标准和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反应实现的”。在变化的形势面前,价值观培育的传统路径难免会显现路径错位的消极影响。我们认为,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价值观培育主体差序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实践中体现为以下具体的矛盾形态:

1.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主体性相对缺失与大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之间的矛盾从价值观认同的效果来看,在学生喜欢不喜欢、认同不认同中折射出一个核心问题,即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价值观培育路径中能否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尊重与张扬。然而在实践中,教育者多基于集体选择的目标而做出路径安排,甚至以集体代替个体进行选择,将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部分自由让渡给集体,而集体的选择未必就是个体的选择。在这种“单子式”的模式下,教育习惯于在课堂上灌输价值理论与道德知识,而不是寓核心价值观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的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理分析并引导学生。

2.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拓展能力不足与对象性关系生成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所在组织的力量来完成,其路径拓展能力取决于所在组织的社会状况和完成任务的自觉程度。当下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削弱了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拓展能力。这使得价值观培育路径自身的应对能力发展陷于尴尬境地。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影响是深刻的,但却非教育系统所能驾驭。同时,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社会性安排中缺乏提供个人交往的机会,存在着文本教育的倾向,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故而常常使学生感到乏味而难于感受到其价值,进而产生质疑与疏离,容易造成求知欲极强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的麻木和情绪上的低落,从而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

3.教师“搭便车”与大学生主体性提升诉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更多地依赖于制度性安排下的“拿来主义”和承袭惯性下的“经验主义”,教师失去了对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育设计,忽视对学生选择机制的探索。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变化过程中如何选择、整合的信息始终处于“黑箱”状态。当面临大学生主体性诉求时,教师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在主体性不断发展的大学生面前表现出适应发展的主导能力。例如,一些学生入党不再是为了信念和奉献,教师对此了然于心却不去思考解决方案。同时,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新校区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助长了礼节性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价值观培育的旁观者,使得所有路径都被贴上主体单一的标签,缺乏应有的活力,致使价值观培育路径内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价值观培育路径与价值观认同路径主体选择的矛盾,不一定是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冲突,有时候只是“价值输出者的定向要求与接受者的自由选择要求的冲突”。然而,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道格拉斯•诺斯的忠告:“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因此,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一既定的目标下,要正确选择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并不断调整路径方向,把教育主体选择与整合的视野融合在共同的客体之上,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建构

路径不仅仅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条件的教育”,在高等教育日趋开放的今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因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的路径,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维度进行整体建构。

1.优化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重视制度建构核心价值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制度精神’,它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赖于立足、借以扩展、得以持续的灵魂。”所谓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就是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它需要理性、统筹、战略眼光与全局观念”。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从战略研究的角度看,它必须在制度上进行设计并且需要不断优化。这就需要科学建构价值观认同的制度体系。当前,重点要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设计多责任主体的有效约束制度,建构科学利益机制。如果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那么多责任主体的有效约束制度设计就成为落实责任的关键。否则,多责任主体在实践中往往蜕化为无责任主体。而实现有效约束的前提是责任边界要明晰,既要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边界和相应的工作内容,同时又要落实问责,把职责框定和底线问责作为有效约束制度设计的两个要件。如,在高校内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体涉及教学机构、科研部门、学生管理、党政部门、后勤服务等层面,他们都应该承担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使大学生在他们学习生活的场域时时处处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熏陶。在如何使应然要求落实为实然的绩效这个问题上,底线问责的制度设计是优化顶层设计的重点。有的学校尝试使用“负面清单”来划定各责任主体的底线,不失为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努力。同时要科学使用利益机制,稳定核心价值观认同,约束价值观分化。利益机制包含多种类型“,如利益驱动机制,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利益平衡、协调、共享机制,利益整合机制”等。利益机制对价值观认同有基础、动力和杠杆作用。大学生是具有各种利益需要的“现实的人”,是现实的利益关系中的人。他们如果在事实上成为了科学利益机制的受惠者,就很容易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产生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当前尤其要持续做好价值观的正向利益激励,下大力气约束价值观的分化“,集中力量对人们反映强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拓展社会公共利益空间,将个人利益导向整合为共同利益,使整个社会构成一个程度较高的利益共同体。

2.健全价值观导引机制,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一个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以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因此,建构一个有效的价值观导引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建立价值观导引的“网格化”联动机制。所谓网格化,就是将社区(高校纳入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价值观引导的主体资源、提高价值观引导效率的现代化管理路径。网格化联动机制的建构,有助于大学生直接获得来自于政府、社会的公共服务,真切感受到政府执政为民的主流价值导向;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深入社区基层实践锻炼的机会,培育其从社会最基层做起、服务社会的意识。网格化联动机制能够及时处理突发社会舆论事件,用主流声音统一社会思想,从而实现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二是打造主流群体道德示范的有形平台。有形平台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企事业经济体的支持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就是一个成功的有形平台。走上道德讲堂的不仅有优秀的党员干部,也有明星、社会活动家、知名学者,还有社区“平民英雄”,他们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

3.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适应大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增强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其前提是价值观的灌输、说服和引导方式要受到学生的欢迎。要给与他们更多的时解,在此基础上寻找价值认同与成长需求的契合点,在社会核心价值意识与大学生自主的个体意识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促进价值认同。一是学校做到“五个注重”一起抓。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价值观知识的课程间渗透,注重校园文化涵养,注重课外实践锻炼,注重网络环境建设。持续开展关心学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的教育价值回归活动;把抽象的价值观引导具体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把价值观说服与具体化、即时性的热点问题讨论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二是教师要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内在关系讲透彻、说明白;辅导员老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引导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关系讲透彻、说明白。班主任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回答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难题。“形成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既顶天又立地,又入脑入耳入心”,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大学生不要把自己简单地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被灌输者,而是需要思考如何认清自我、摆正位置、端正态度,从而卸掉受教育、被灌输的错误观念,努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中汲取自己成长的需求满足,变被动为主动,变安排性参与为创造性参与。如此双向互动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契合并提升认同度。

作者:赵欢春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第八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情况

此维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优化路径。1.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愿调查中发现,有61.40%的被测试者选择“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余被测试者“不愿意接受”。2.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大阻力问卷对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大助力进行划分,分为“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个人切身利益的考虑”“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的形式化”,各选项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13.63%、38.64%、25%。3.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接受的因素在影响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即说教味太浓”和“理论与现实存在差距”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分别为“个人信仰的缺失”“社会上腐败现象造成对理论的不认同”“长期以来陈旧的说教造成的逆反心理”“内容没有实用功效”和“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的影响”,影响因素被选择的比例依次为41.29%、36.36%、31.80%、25%、13.6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问卷中,对被测试者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原因调查,发现了75%的被测试者选择了“内容不具有实用性”,其余选择依次为“教育方法难以接受”“教育手段落后”“身边因素影响”“内容的不科学”“社会负面影响”。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推行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推行对象进行调查,120个被测试者认为是“社会”,而选择“自己”和“学校”的人数基本相同,分别为60人和61人,其余23人选择“家庭”。可见,超过45%的被测试者认为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决定者是“社会”。6.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有效途径调查中发现,被测试者认为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有效途径分别是“社会实践”“宣传”“两课”,其中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途径,各选项选择人数分别为160人,54人,50人,比例分别为60.42%、20.46%和19.12%。7.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个人更容易接受的情境问卷中,在问及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有40.90%的被测试者选择“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其余分别选择了“在实践中逐渐感悟”“通过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实际收益中认同”“网络影响”和“校园文化的熏陶”。8.做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如何做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被调查者也给出了心目中倾向的选择顺序,依次为“实现教育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净化网络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理论宣传和教育队伍”“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及时予以关注和引导”。其中前三个选项的选择比例都超过50%,最高的比例为63.60%。9.促进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接受的原因调查中,72%的被测试者认为,“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有益”可以促进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接受,选择“内容的实用性”为原因的为63.64%,选择“教育者讲授的方法具有感染力、亲和力”的人数比例为47.73%,选择“内容的科学性”的最少,仅有25%。10.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动因问卷中,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动因是“可以提高自身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选择的人数与选择“可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差别不大,分别为84人和78人。选择“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达到66人,选择“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作用”作为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动因的仅有6人。

二、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程度的表现情况1.被测试者内在价值取向比较模糊通过对被测试者关于“您对自己的价值观了解吗?”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没有一个人选择“非常了解”,选择“完全不了解”的有12人。大部分的被测试者选择了解程度“一般”,占到63.30%。由于被测试者本身对于自身的价值观了解程度不高,“应该以什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成为多数被测试者们心中的困惑,因此他们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上就会缺乏“主动性”,间接导致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上的模糊不清。2.被测试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主体性认识不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里面都有涉及。但是调查显示,被测试者对这些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一般”,可见,被测试者对于这些理论课的知识掌握较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存在消极应付的心态,对于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接受质量不高由于现实中,大学生对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接受与自身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相对较为平淡,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们的指导作用认识不足,再加上外界多元文化冲击,使得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受到外界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价值信念的模糊甚至扭曲,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短暂的形式上的认同,没有真正地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也没有外化为自身的实践行为。

(二)原因分析1.被测试者自我认知内化阻隔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人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会对主体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到引导和组合的作用。这也就是说,被测试者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上表现出来的认知程度,实际上是受到他们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影响的。每一个被测试者都会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接受、进而内化这些信息的状态。虽然原有的认知结构可能存在偏差,但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仍然倾向于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这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片面认识带来了被试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上的不重视、认同上的偏差。在这种现实存在的内化认知图式的缺陷影响下,被测试者的观念和思想的认知结构与社会对他们的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等之间存在着抵触。它直接制约着内化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知过程,从而影响着内化的深度和广度。2.逆反心理作祟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障碍主要有来自于主体自身的内部障碍和主体之外的外部障碍。内部障碍主要是认知主体存在着逆反心理,他们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枯燥乏味且与自身实际关系不大,停留在一种纯理论获知的层面,既反对硬性的外在灌输,又缺乏主动去接受的心态。这种排斥的、反感的情绪和行为倾向让他们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不信任,继而存在不科学的评价,产生冷漠抵触情绪,在行为上也出现了避而远之的倾向。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自我内化,同时也是被试主体接受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主要障碍。3.被试主体接受情感调节功能弱化当被测试者主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不同时,他们对其的接受程度及付出实践的行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或抑制。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比较淡漠,这种淡漠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于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话题缺少关注,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缺少足够积极的情感反应,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理论就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注意,从而难以顺利地进入自我践行阶段。这种情感调节功能弱无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是极为不利的。

三、调查启示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推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通过各种载体、方法和手段,使接受主体在非意识性、不自觉的状况下自觉接受并内化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可以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实现渗透教育。其一,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专业课,实施课堂渗透教育,这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二,重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自我教育,结合社会的要求和个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意识地把个体作为认识、改造的对象,营造积极向上的群体文化,充分发挥群体文化对个体的潜在影响,达到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教育作用;其三,营造积极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此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增强实效,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接受多元媒介,扩展和延伸传播途径,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信息多元化的接收渠道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可能带来积极影响,关键是要充分重视媒介的作用,合理利用多元的媒介。通过分析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对象、作用特点、作用方式等,发挥它们的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媒介得到延伸和扩展。这些媒介包括课本、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改善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我们国家全体人民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是维系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的价值取向,而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基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形成的个人价值信念,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赖于个人价值观的实现,而个人价值观又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它包含了个体的价值信念,是个人价值观的集中升华和体现。因此,要改善大学生情感调节功能,当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促进个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自身需要,并外化为实践行为。

作者:林荣策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第九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剖析

1.1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同困境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工作之后将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人才,大学时期又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大学生能否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影响巨大。然而,在信息传播非常迅速、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极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如何保护大学生不受不良价值观念的侵扰,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过程是由直接利益层面的认同逐渐发展到理想信念层面认同的过程,前者是价值观的基础构成,而后者是价值观的核心构成。由于利益层面的不同,部分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具有片面性。同时,大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十分薄弱,因而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很难有一个理性、深刻、系统的认识。理论认知的欠缺,使得大学生自身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也产生了一些偏差。然而,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观念,在理论认知欠缺和认同不平衡的影响下,大学生树立的价值观就会十分脆弱,极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此外,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诚信是价值观里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内容,然而,大学里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这种知行分离的现状也需要引起教育者们的注意。

1.2认同困境的原因造成大学生认同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校教育的不足是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还不健全,教育方法依然以单向说教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忽视理论体系的构建。这些问题,使得学校的思想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某种程度上甚至会适得其反。其次,政策调控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奖惩机制还不完善,暴露了学校对此行为惩罚尺度不严、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同样的,学校对于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迹宣传和奖励也存在缺失。此外,我国当前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等引发了各种结构性矛盾,造成多元价值观并存、交替的局面,民众的信念和信仰因此受到剧烈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最先接触到新鲜事务的群体,价值观方面受到的冲击也就特别巨大。陶倩、朱承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异质成分的认同特点,包括选择中性化、价值模糊化以及是非混淆化等情况。”因此,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学校教育、政策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

2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分析

2.1发挥思政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高校应当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以及各类专业课,整合党校、团校等特色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首先,高校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观念。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仍处在单向说教的落后状态,应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其次,高校应当改变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是课堂授课,内容乏味无趣、空洞抽象,这种教育模式毫无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起来很有难度,教育效率低下。最后,高校需要组建优秀的教学、研究团队,强化师资力量。不论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还是教育模式的优化,归根结底还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将其落向实处。高校应当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甚至是所有教职员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个人素养。教师也应当严于律己,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鼓励师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此提升教师的水平,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甚至可以将学生吸引到相关的研究中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2.2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内,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校园文化的影响虽然十分隐蔽,但非常深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首先,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物质层面上,学校应注重提升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在办公场所的修建、活动的开展中应当厉行勤俭节约之风,摈弃浮夸奢靡的风气,强化内在美。在校园中可以树立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字画、石碑石刻等,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在精神层面上,高校的老师们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净化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高校也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应沦为一种硬性的任务或者只是走个过场,活动应当内容实际、形式新颖,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团体的影响力,使大学生既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在活动中宣传核心价值观。此外,学校也应当在学生中树立优秀的典型,比如可在每年评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个人、班级,并大力宣传和表彰。同时在社团、学生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倡导和渗透以“和谐”、“公正”、“诚信”、“敬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出健康、活泼、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巩固。

2.3强化制度规范的规约作用要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规范进行引导。对高校和政府来说,可以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加以适当的奖励,而对于同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以规范大学生乃至所有人民的言行。高校需要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趋荣避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且外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事准则。

2.4注重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强实践教学也是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此外,大学生认同价值观之后、如何将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也是巨大的挑战,广泛的社会实践,正是促使人们将价值观与社会生活相接轨的重要基础。所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对于高校来说,万万不可忽视。在当前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之下,社会实践能够把教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时也拓展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增强爱岗敬业的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节俭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大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因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也确保了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后,在价值观方面能有一个平稳的过渡,避免在毕业后产生迷茫和不适应,无力抵抗其他文化的冲击而造成价值观的扭曲。为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学校应当积极创造实践条件,鼓励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开展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并且表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个人。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更多的认同,而不是产生怀疑。

作者:何新敏单位:安徽大学人事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9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shzyhxjzlw/64905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