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范文

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范文

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

[摘要]人力资源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无形资产是人力资源智力劳动的成果,其本身在生产过程中不创造新价值,但作为无形资产的技术在价值创造中会起作用,但不是独立地起作用。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依据来分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在劳动中的联系,以探索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界定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技术价值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以人力资源为主要支柱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突破了传统的现代技术和工业内容,转向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源会计及无形资产会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开始在实践中初步运用。而在对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的界定方面,不少学者将其列为同类,有的直接将人力资源列作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有待商榷,本文将以马克思价值理论为基础,围绕这一问题作提出不同观点。

一、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内涵

1.人力资源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的脑力和体力,是某一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以下内涵:

(1)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能、知识、技能等,体现在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这是人力资源不同个体或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的关键。人力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是指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量,可以直接用其绝对数,也可以看其相对数——人力资源率,即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口总量之比。人力资源率越高,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越多,作为单纯消费者的人口越少。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较差,甚至不能替代。

(2)人力资源包括个体能力与群体能力

人力资源的能力不仅包括了人力资源的个体能力,而且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往往个体能力不能做的事或不能达到的目标而群体作用却能做到或达到,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且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群体作用并不是每个个体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高素质、高智慧的所有个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空间技术,就是一项动用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神经”组织起来的系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飞船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就是人力资源群体作用的代表作。

(3)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的结果,是由劳动者通过其劳动来推动的。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初期,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本身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区别还不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不能改变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地位——不能改变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基本点。

2.无形资产的内涵

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指由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概念是指一定主体拥有和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资产。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能否用货币进行计量和能否辨认。

无形资产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附着性。是指无形资产往往附着于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其功能。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往往成为无形资产的载体,从而无形资产具有伴随作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作用的因变性。无形资产物化于有形资产的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无形资产作用的范围;二是共享性。无形资产区别于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由不同的主体同时共享。一项先进技术可以使一系列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一项专利技术在一个企业使用,并不影响转让给其他企业使用。但是,由于市场的有限性和竞争性,当无形资产的使用者超出一定规模妨碍垄断利润时,这种技术或专利可能就会被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代替;三是积累性。一项无形资产的作用往往建立在一系列其他成果的基础上;四是替代性。一种无形资产总会由新的无形资产所取代,这取决于该领域内技术进步的速度,无形资产创制的竞争,从而注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二、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生产中的联系

1.无形资产是企业人力资源的资源

无形资产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创造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惟一具有主观能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并由劳动者组织、控制、协调等,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能力,是企业中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设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人来运作的,人才素质决定着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和管理的优劣。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今天,专有技术和专利等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些要素无疑都是作为人力资源重要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这种成果一旦产生出来,就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对生产活动和整个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人力资源创造新价值

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的使用并不属于一般的消费,而属于生产和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使用同生产资料的作用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生产资料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前者却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它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还往新产品中加进了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剩余额即剩余价值。人力资源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就在这里。如果说,在简单商品与货币关系中,使用价值仅是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表现价值的一种被动形式而起作用的话,那么,在资本生产场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创造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了,即变成了一种规定经济形式的因素了。因此,即使是智能机器的产品,也仍然有活劳动的对象化和客体化,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仍然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3.无形资产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无形资产作在生产过程中和人力资源紧密相联系,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无形资产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如将专利等具体体现在其生产的产品之中,就会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更高的产品,人们使用了这些新产品之后能够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能力是主体生产力,而体现高新技术的机器和无形资产、原材料则是客体生产力,一旦人使用了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当这些原材料被活劳动之火点燃和发动,生产中的客体生产力就转化为主体生产力,高新技术就转化为被增强了人类的活劳动能力。而人类进行新技术革新机器设备,提高原材料的科技含量和品质的一切努力,都缘于增强人类劳动的物质装备,把更强大的客体生产力转化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力。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活经营过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说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再单纯是体力劳动,而是要有知识、技术的高素质的脑力劳动力。而作为无形资产的技术、技能、专利等是脑力劳动的产物。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转化成劳动者的劳动力,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当我们说劳动创造价值时,已经包括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而这个脑力主要的就是技术。技术必须是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要素,但它不是和劳动并列的一个要素,更不能说无形资产包括了人力资源。技术在价值创造中起作用,它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在劳动中起作用,是劳动的内在因素。不能设想没有技术的劳动力,也没有不在劳动中发挥作用的技术。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有明确界限又相互联系,那种把人力资源当作无形资产的说法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