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范文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范文

时间:2022-09-29 09:39:07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核心区,以乡镇为发展轴线,以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中国自秦置郡县以来,“县”就是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基本单元,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郡县治,则天下安。而我国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扎兰屯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端,与黑龙江省毗邻,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由汉、蒙古、达斡尔等20个民族构成。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草场、水、野生山产品等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异彩纷呈,旅游资源独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风景名胜区。

一、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分析

根据二元经济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等发展经济学理论,本文选择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等8个方面15项指标构造扎兰屯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综合指数,以此判断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的类型。

(一)单项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2013年,扎兰屯非农人口比重为39.4%,大大低于呼伦贝尔69.7%、内蒙古58.7%的平均水平。①城镇化水平偏低,不利于第二、三产业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本文采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指标以消除人口因素对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2010—2013年,扎兰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呼伦贝尔的70%左右、内蒙古的58%左右,其增速分别高于呼伦贝尔和内蒙古2.4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①第二、三产业比重。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区域产业重心将逐步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2010—2013年,扎兰屯第一产业比重由28.4%下降至25.6%,下降2.8个百分点,调整幅度缓慢。2013年,第二、三产业比重达77.4%,分别低于呼伦贝尔(81.6%)、内蒙古(90.5%)4.2和13.1个百分点,但提升速度快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速度。②城乡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既能反映地区经济效益、发展水平,又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扎兰屯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6404元增至2013年的10450元,2013年比呼伦贝尔市高出460元,比内蒙古高出1854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5713元增至2013年的22822元,比呼伦贝尔市多1340元,比内蒙古低2675元。③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既反映区域筹集发展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又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2013年,扎兰屯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14481元,而呼伦贝尔市和内蒙古分别为26064和3067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反映了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潜力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0—2013年,扎兰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1917元增至2268元,2013年人均财政收入比呼伦贝尔市低3703元,比内蒙古低8375元。⑤可见,扎兰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自我积累能力尚薄弱,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有限。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该指标反映了改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能力。2010—2013年,扎兰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总额由82.02亿元增至150.01亿元,人均数由1.91万元增至3.56万元,反映出扎兰屯投资力度在加大。但其投资规模依然偏小,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呼伦贝尔(1080.03亿元)的13.9%、内蒙古(15375.7亿元)的0.1%。⑥科教文卫支出。技术与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劳动力素质及县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县域整体发展的基础,并影响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上述单项指标,从多侧面反映出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活力。为使单项指标更加直观,本文把以上各指标按不同构成方法合成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综合指数。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综合指数1.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扎兰屯各项评价指标值在呼伦贝尔、内蒙古的比重作为权重,各权重之和乘以指标项目数的倒数即为综合指数。指数小于1,表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好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详见表2)与呼伦贝尔相比,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0.72,表明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呼伦贝尔的72%;与内蒙古相比,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0.67,表明扎兰屯经济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内蒙古的67%。因此,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2.经济发展活力综合指数。经济活力是指一个区域发展中所具有的发展能力与潜力,预示着发展潜力与开发价值。以经济发展水平8项指标为基础,把各指标2010—2013年发展速度与呼伦贝尔、内蒙古发展对比,得出各指标增长活力指数,而后对各增长活力指数求几何平均数,得出经济发展活力综合指数。指数大于1,表明扎兰屯该指标项增速快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指数小于1,表明扎兰屯该指标项增速慢于呼伦贝尔、内蒙古平均水平。与呼伦贝尔市比,扎兰屯经济发展活力综合指数1.04。与内蒙古,扎兰屯活力综合指数0.90。表明2010—2013年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高于呼伦贝尔平均水平,接近于内蒙古平均水平。3.结论参照克劳森区域类型划分法,以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潜力综合指数把扎兰屯划分为四种发展类型,如表4。分析得知,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呼伦贝尔、内蒙古水平,综合指数与呼伦贝尔比较为0.72、与内蒙古比较为0.67;而发展活力综合指数与呼伦贝尔比较大于1(为1.04),与内蒙古比较小于1(为0.90)。因此,扎兰屯在呼伦贝尔、内蒙古均属于发展中地区。

(三)经济发展阶段分析1.从人均GDP指标判断钱纳里发展阶段划分法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GDP水平,把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依据上述模型,[1]参照全国人均GDP增幅,利用回归法得出:2013年扎兰屯人均GDP为39298元,相当于1996年工业化发展阶段标准的3188美元,①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2013年扎兰屯工业仍以食品、建材等初级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农畜林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8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77.4%,实现现价产值164.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故可判定扎兰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从产业结构指标判断2010—2013年,扎兰屯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8.4%下降到25.6%,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46.1%上升至52.3%,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5.5%下降至22.1%,根据配第-克拉克、库茨涅兹关于三次产业划分法把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理论推断,扎兰屯第一产业比重为25.6%,高于20%标准。②故扎兰屯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3.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指标判断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地区工业化水平提高,社会劳动力将逐步由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工业化水平越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越少。按此规律,将工业化划为三个阶段:当农业劳动力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比重在45—60%区间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当比重在30—45%区间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当比重小于30%时,将达到工业化最高阶段。[2]2010—2013年,扎兰屯农业劳动力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人数比重分别为54.9%、64.1%、63.8%。③表明扎兰屯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4.从城镇化水平判断根据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理论,工业化发展会带动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集聚效应又会促进工业化更好发展。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间;工业化高级阶段,城镇化率在80%以上。[3]2013年,扎兰屯城镇化率仅为39.4%。④表明扎兰屯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5.从社会消费水平判断根据霍夫曼定理,恩格尔系数低于48%时,即进入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3]2013年,扎兰屯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4%,均低于48%。①表明扎兰屯正处于刚刚进入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综上,扎兰屯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属于经济发展重要转型期。

二、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优势条件1.区位优势。扎兰屯是呼伦贝尔向南对接东北三省的门户,绥满(绥芬河—满洲里)发展带上重要节点城市,更是扎兰屯—莫旗—阿荣旗发展轴上的龙头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联通南北之功能。随着国家加快“沿边开放”战略、向北开放战略升级,中俄蒙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扎兰屯与俄罗斯之间铁路运输便捷,是俄蒙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节点,具有建设对俄蒙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先天条件。2.机遇优势。国家对我国西部和东北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内蒙古也提出支持东部盟市加快发展思路。国家及自治区相关规划中对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也给予了重要支持。这些政策为扎兰屯培育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政策支撑,为其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将使扎兰屯后发优势加快释放。3.区域发展格局需要。从东北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东北已形成了以“哈大发展带”为一级主轴、“绥满经济带”为二级次轴的“T”字形发展轴带。扎兰屯位于绥满经济带中心城市哈尔滨与满洲里之间,向东对接哈尔滨,承接辐射;向西对接满洲里,后方协作。从内蒙古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扎兰屯是满洲里至大连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向西通过滨洲铁路满洲里口岸与俄罗斯对接,是发展对俄出口的后方基地;向东通过哈大线铁路连接至大连,形成通俄达海大通道;从呼伦贝尔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扎兰屯与东北三省联系便捷,是呼伦贝尔对接东北的重要区间。4.县域综合实力优势。在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扎兰屯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财政收入均高于阿荣旗和莫旗,区域中心地位已然形成。扎兰屯是岭东地区交通枢纽,是其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的聚集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汇集地,生产型和消费型服务业基础较好。

(二)主要问题分析表明,扎兰屯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大市、工业弱市、城镇小市、财政穷市依然是其基本市情。一是经济总体水平低。其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在呼伦贝尔所占比重小。2013年,扎兰屯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呼伦贝尔的11.6%,地方财政总收入仅占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11.2%。②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扎兰屯三次产业比例为25.6:52.3:22.1,呈现工业化初期阶段典型的“二一三”型结构。传统农业比重大,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工业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结构单一,层次不高。服务业结构中,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偏大。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比较突出。商贸物流企业尚处于多、散、小、弱状态,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偏低。三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2013年扎兰屯城镇化率仅为38.9%。比全国的53.7%低14.3个百分点,比内蒙古的58.7%低19.3个百分点,比呼伦贝尔的69.7%低30.3个百分点。③四是自主增长能力弱,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2013年,扎兰屯高中(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共占18.6%,低于呼伦贝尔市域(24.2%)和内蒙古(25.3%)平均水平。④财政收入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与建筑业拉动,增长途径单一、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偏高,持续增长能力不强。2013年,扎兰屯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仅为4.27%。①

三、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核心增长极,提升区域增长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是扎兰屯县域经济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一)加速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确定绿色无公害主导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专业化发展方向,构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牧业,发展农牧业基地、农牧业设施,突出特色农牧业和观光农牧业,提高现代农牧业生产比重。发展高效现代畜牧业,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规划建设现代化牧业园区,提升畜牧业生产集中程度。扶持壮大优势农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畜林产品加工转化率,拉长产业链条。鼓励农村服务组织体制和机制创新,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二)突出项目驱动,加速壮大特色工业经济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初期,都是立足于资源禀赋,走资源开发型路子,从而保持一定时期的市场竞争优势,构筑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5]扎兰屯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需进一步汇集产业资源,强化项目支撑,加快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业集聚,培育优势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加速工业向精深加工、链条终端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和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和北药资源,发展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培育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强绿色农畜林产品加工业集群。优化发展煤电产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能源、化工、建材、冶金、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扩大与齐齐哈尔等地区装备制造优势产业的跨区合作。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三)突出品牌拉动,加速做强特色旅游产业以打造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依托部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深度策划和创意,集中培育度假休闲、观光体验、民俗风情三大系列旅游产品,优化构建优势资源突出、冬夏季节互补、旅游精品纷呈、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四)突出园区聚集,振兴升级商贸物流业以建设内蒙古东部重要的商贸物流集散地为目标,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努力提高产业档次和服务水平,提质升级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以扎兰屯及周边地区物流集散、市区货物配送和大宗货物运输功能为主体,利用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高起点规划建设岭东商贸物流园区,建成为呼伦贝尔乃至内蒙古东部地区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五)突出城镇化带动,推进城乡统筹逐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重点小城镇为主体、其他小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健全城镇化发展机制,建立城乡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并加强对城市发展空间的管制和资源保护,建立促进和规范城镇化发展导向的协调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城镇经济,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吸纳周边地区人口、资源、产业、经济活动等重点向中心城镇集聚,打造城乡一体的特色经济,形成紧密协调的联系网络,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六)突出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与毗邻旗县和东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集聚,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把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引进来,把更多产品推出去,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对俄蒙开放与交流合作,扶持发展外向型企业。以承接东北和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为主,广泛开展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企业资产重组,整合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发挥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对接黑龙江的前沿区域优势,做好与毗邻地区间的合作,着力打造“哈大齐呼”经济协作区重要节点城市。

(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应用环保技术,合理布局不同产品的生产企业,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间的代谢平衡。[8]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目标,落实好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形成生态市—生态乡—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形生态示范区体系,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文进磊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qyjjlw/67971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