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劳动力迁移农村经济发展范文

劳动力迁移农村经济发展范文

劳动力迁移农村经济发展

一、我国劳动力迁移的特点

目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迁移有两种基本情况,即“离土又离乡”和“离土不离乡”,其中又以后者为主体。因此这里我们探讨的是“离土不离乡”式的劳动力迁移。所谓“离土不离乡”是指这种劳动力迁移是劳动力临时的流动,迁移人口无法享受和城镇“正式”居民同等取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机会和权力。当前中国的劳动力迁移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劳动力迁移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并且在劳动力迁移的同时,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二是劳动力转移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去向。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模式,表现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迁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而农村迁出人口占全国迁移人口的6成以上,其中几乎有7成以上迁入城市。因此,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可以简单概括为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带农村地区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带城市地区;三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例越大,但由于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农村迁移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二、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人口流动的决策可由下列公式表示:

其中,Mt:第t期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P: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

Wu:城市工资水平(P.Wu):预期的实际工资

WR:农村的实际收入(P.Wu-WR):即为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这一模型表明,只要预期的实际工资大于农村的实际收入,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就会继续下去。只有当预期的城市工资和农村收入水平相等时,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才会停止。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数量和工资水平。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在农村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也就是说即使只能获得很低的工资收入,他们也有向城市转移的倾向。而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迅速崛起,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使得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东部城市转移。这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劳动力的持续转移,造成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迁移劳动力工资增长非常缓慢,最终造成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缓慢。

由于我国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多年来没有显著提高,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进而人均收入收入未能因农村人口的转移而得到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收入较低,纯收入更低,使得其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的迁移,虽然迁移的速度在放缓。正如托达罗模型所告诉我们的,迁移速度的放缓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在城市收入差距减小造成的。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少,并非归因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迁移人口在迁入地收入水平的缓慢增长、无增长,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甚至是负增长。因此,过去二十多年的劳动力迁移虽然曾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并不足以使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二者收入的差距,造成相对贫困的增加。另外,农村人口的迁移使农村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迁移比率越高,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的人才大量流失,使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农村的相对贫困。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模式下的人口迁移,短期内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而言,并不能消除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1.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劳动力迁移模式。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城乡隔离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分立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及其由此派生的各项歧视性政策,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迁移,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降低人口迁移的成本,使迁移人口在迁入地得到应有的保障,是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

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劳动力大量迁出时,便出现了土地抛荒、产量下降等问题。因此以技术置换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3.加快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劳动力的本地转移。我国乡村工业的主要形式是乡镇企业,一般来讲,这种企业经营方式和用人制度比较灵活,技术和资金投入要求不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便于留住高素质劳动力。因此,政府应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优惠政策,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