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共生理论在旅游协作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共生理论在旅游协作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18 12:00:47

共生理论在旅游协作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旅游产业关联性程度高,旅游供给的分割性和游客对整体旅游产品的依赖性,决定了旅游协作发展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协作是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元素。随着旅游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区域认识到单凭一地之力已难以做大市场,区域旅游协作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成果从不同角度为解决相关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现代旅游业发端于西方,国外对旅游协作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Jamal[1]提出了旅游协作的3阶段;Timothy[2]得出了旅游协作的4种类型和5种模式;Selin[3]提出了旅游协作的5个阶段,总结了影响旅游协作的5种指标,建立了4种旅游协作模式;BillBramwell[4]就地方旅游业协作的决策制定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中国对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获得了很大的进展,相关文献很多,详见薛莹、杨效忠、马晓冬等对区域旅游协作的综述。此外也有很多学者就特定区域的旅游协作发展从不同角度开展了探索和研究。但是,随着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推进,人们逐渐发现,区域旅游协作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多,参与主体多样,具有复杂性与耗散结构性,仅从经济、管理等角度研究不利于推动区域协作的进展。共生理论最早产生于生物学界,后来被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借鉴应用,对区域旅游协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总的来说,国内把共生理论运用到区域旅游协作的研究还较少,多是在社会经济其他领域的应用。袁纯清[5-6]首先系统的运用共生理论广泛研究了社会经济问题;冷志明[7]运用共生理论探讨了城市圈的一体化机理;冷志明、张合平、朱俊成[8-9]基于共生理论进行了区域协作发展研究。诚然,也有部分学者把共生理论借鉴到了旅游领域:吴泓、顾朝林[10]应用共生理论研究区域旅游竞合;侯国林[11]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商业区研究;杨永刚[12]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对旅游资源的整合;饶品样[13]在共生理论下研究了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基于此,笔者尝试把共生理论引入到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发展中,将区域旅游协作各方视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共生单元,从共生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协作发展问题进行探索性理论研究。

1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区域旅游业深度发展的需要

河北省境内的太行山旅游资源丰富,是河北省旅游业最具发展潜力和独具特色的一张王牌。丰富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设区市,各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使得太行山区具备了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深厚物质和社会基础。但长期以来,各地旅游发展主要着眼于本行政区的范围之内,形成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行政区旅游经济”现象严重,难以实现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致使人们对太行山旅游的整体印象很模糊。很多游客都知道保定有野三坡、邢台有崆山白云洞、石家庄有驼梁等独立的景区,但对太行山却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甚至不清楚这些地方就是太行山。而区域旅游协作发展可以从整体上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产生互补增强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形成太行山旅游品牌,真正实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1.2便捷的交通为旅游协作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内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在太行山前和山区纵贯南北,石太、邯(郸)长(治)铁路、石黄、津保高速公路等横穿东西,并与京九、京沪铁路干线及青银高速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其东临的华北平原更是全国少有的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相当规模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各种交通方式紧密结合与衔接,将太行山沿线城市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使河北省太行山区成为环京津地区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1.3互为客源市场,便于发挥整体优势

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基础是协作方各自拥有具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整合这些资源就可以达到市场竞争优势。该区域整体上石家庄、保定比较发达,邢台、邯郸、张家口较为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水平、旅游产品种类特色、居民消费习惯、收人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强化了各地区的相互关联程度。因此,协作发展旅游业、共同分享区域内部客源市场,不仅能降低游客的出游成本,提高出游效率,而且还会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较高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2共生理论在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中的应用

2.1共生理论与区域旅游协作

共生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生物学界,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14]。一般而言,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3要素构成。3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5]。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系统中,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共生思想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研究的诸多领域。生物种群的共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8]。区域旅游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旅游发展现象,区域旅游协作发展是区域内各旅游区单元之间的协同共生,通过自组织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的整合,实现区域内各旅游区单元互利互惠、一体化共生的区域旅游发展方式。共生理论所研究的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及协作共生模式和环境,对区域旅游协作问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

2.2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当把河北省太行山旅游协作区域看成一个共生体时,各参与旅游协作的区域就成了一个个共生单元。在区域旅游协作中,各共生单元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相互关联程度,对旅游协作持续、稳定发展,形成共生的状态非常重要。另外,共生单元的多少(即区域协作的范围)也十分关键,区域范围过小,形不成支持旅游协作发展的腹地;区域范围过大,容易形成旅游协作外延太“泛”,而内涵不“实”,达不到区域经济合作应有的“吸附”作用[8]。河北省太行山区位于河北省西部,东经113°30′—115°44′、北纬36°13′—39°30′之间,南北蜿蜒超过400km,呈狭条状纵穿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五市的29个县、市、区(见表1)。总面积约3.8万km2,山区人口约1000万。对游客出游行为的研究表明[15],80%的国内游客出行范围大都在500km以内。河北省太行山区这条路线贯穿了河北省,属于游客中长途旅游的范围,因此河北省太行山区协作范围是可行的。参与旅游协作的各县、市、区都是一个共生单元,各共生单元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使得太行山区具备了旅游协作发展的基础。由于旅游业需要依托不同的区域空间和不同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分布和行政区划紧密结合,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整体性。只有遵循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实质性的协作,才能克服旅游发展中的弊端。

2.3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旅游协作的共生环境包括旅游资源基础、协作发展的机制、自然社会背景等条件。

自然环境方面,太行山区四季分明,部分地区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山体陡峻挺拔,受到拒马河、滹沱河等河流的切割,横谷发育,形势险要;山体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单元;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成为河北省降水丰富的地区。人文环境方面,太行山区处于农牧过渡地带,自古一直是各种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交流和碰撞的热点地区,从而留下了各种文化交流、汇集和融合的记载和痕迹;诸多山清水秀之地,也成为僧、道、文人居士等隐居场所,各种寺院、庙宇不计其数。上述自然地理特征为太行山区孕育了独特的山水、气候、植被景观,再加上特定的人文景观,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太行山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座、部级森林公园12个、部级风景名胜区5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8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43处,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家。

从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来看,各共生单元都纷纷开发旅游景区或项目,极力推出自己的品牌,但由于各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经常出现低俗粗劣、简单模仿、重复雷同的情况。在品牌建设上的力度还不够,影响力较小,旅游形象模糊、过度竞争、收益差的问题日益明显。面对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必然潮流,如何避免弯路更好的发展太行山区旅游业是一个现实问题。

2.4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4种共生行为模式和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4种共生组织模式。旅游协作是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这种竞争是通过共生单元在旅游发展思路、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共生单元之间重新分工定位来实现的。在区域旅游协作发展中,寄生的行为模式和点共生的组织模式表现为共生体中的一个或几个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可能是非常著名的风景区或旅游目的地,与其他共生单元关联性很强,通过龙头带动实现区域内品牌打造、旅游线路互联。这种模式的运行效率比较低,给区域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共生单元“双赢”和“多赢”的理想模式。

太行山区旅游协作共生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以地方利益为基础,旅游协作体共生发展为协作目标;其次,要以市场机制为协作方式,逐步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市场,包括旅游企业联营、促销联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网络共建、客源市场共享等方面的协作;再次,要以政府协调为协作保障,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包括制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统筹管理等方面的协作;最后,充分发挥各共生单元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目标的最大化。

3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区域旅游协作发展过程中,旅游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的不同旅游利益相关主体,为了实现更大的共同利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中的生产力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高的旅游产品市场体系。区域旅游协作的过程恰恰是生物共生理论中共生模式的形成和运行过程。区域旅游协作的机理在于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系统,由若干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单元构成,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是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是客观事实。因而,区域单元间形成了种种彼此相关的关联性,区域共生正是基于以要素流为媒介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发展模式,用于解决区域共生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区域合作、互动、协同与共赢,实现共生协同的放大效应[16]。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河北省太行山区旅游协作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是:形成共生环境—统一规划与共生发展—强化共生界面—联合营销,这样就可以形成太行山区的统一形象,树立品牌,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3.1形成旅游协作的共生环境保障机制

旅游协作是建立在权力和利益分担的基础上,太行山区旅游协作理想的共生环境条件应该是参与旅游协作的共生单元之间在责权利统一的框架之下,形成资源共享、互约互信、双向激励。要保障本区旅游协作的持续运行,使太行山区旅游协作向良性互动方向迈进,建议建立以下机制:(1)激励机制,主要是增强各共生单元在推进旅游协作中的积极性;(2)约束机制;(3)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旅游协作是各共生单元的协作,核心是利益的分配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和有效运作,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即区域各方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前提下,规范各方之间的利益转移,以实现整体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

3.2统一规划,共生发展

太行山区旅游协作发展适合资源市场型的共生发展形式,协作潜力大。首先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彻底的清查与整理,确立开发层次、类别、数量及保护状况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产品和客源等,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太行山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互补性强,在各政府协作的框架之下,要树立“大旅游、大联合、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积极主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旅游发展的统一格局。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太行山沿线区域旅游相互合作、增强整体吸引力的重要立足点。各城市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大力培育特色旅游板块,在太行山区旅游整体形象下充分彰显个性,做到和而不同,避免旅游产业同质竞争。同时,沿线城市还可以通过互送游客等多种形式,在资源优势互补方面开展合作,增强沿线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或者说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对共生关系的形成与共生系统达到均衡有重要影响[5]。在区域旅游协作中,各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或媒介,是区域旅游协作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设施,资源将无法流动。相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加速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区域旅游协作的运行费用相对降低。因此,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是畅通区域旅游协作共生界面,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的必要条件。

协作的各景区之间交通不畅是当前制约太行山区旅游协作发展的瓶颈。尽管太行山区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各种交通方式紧密结合与衔接,但进入景区的大部分交通线路的级别低,很多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极差。即使是开发较好的地方,交通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很多落后山区的旅游开发还只是停留在“爬山”的局面,加上一些景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编队式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到位,难以与太行山旅游的主线实行很好对接。因此,下大力气建设进入太行山景区高等级山区公路,尽快打通旅游通道,缩短区内景区之间的距离,实现区内旅游交通的网络化,已成为旅游协作发展的当务之急。

3.4统一形象,联合促销

太行山区旅游要实现共同协作发展,必须注重突出区域旅游的整体风格,以太行山区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和联合促销的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价值提升的重要形式。通过制定实施整体旅游形象宣传计划,实行统一策划形象、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包装线路,大力开展联合促销推介活动,形成整体合力,提升太行山沿线区域旅游的品牌认知度。在整体品牌打造上,以太行情深为情感纽带,以文化之旅为形象基础,把燕赵文化、太行山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融人其中,形成地方景观、文化本色与现代旅游理念的完美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品牌。在联合促销上,区域内的原来单个的旅游产品进行重新定位、组合、包装,形成新的主题旅游产品和线路,然后将太行山区作为营销的主体,以主导品牌为主角,共同促进太行山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4讨论

随着“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想逐步被接受,国内各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协作层出不穷,不仅协作的数量逐渐增多、力度逐渐加大,而且协作的广度、深度也进一步拓展,已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空间格局上,总体是国内发达地区、沿边地区的旅游协作先行,继而带动更大范围内的协作;空间层次上,既有跨国区域旅游协作,也有国内跨省、省内跨县(市)的旅游协作;功能结构上,有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目的地之间的协作,也有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的协作。在各种形式的区域旅游协作中,发展比较成熟的有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为中心形成的区域,如黄山旅游圈、三峡旅游区等,以旅游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区域,如穗港澳旅游区、长江三角洲旅游区、桂林旅游区等,还有一种范围更大、结构更松散的泛旅游区域,如泛珠江三角洲旅游区、东北旅游区等。河北省太行山区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集聚而形成的省内旅游区,旅游协作的概念已经提出很久,但旅游协作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还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讨,许多观念还多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协作进展缓慢,成果难尽人意。

在旅游协作的研究方面,协作机制和模式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最核心的部分,研究难度比较大。目前的区域协作机制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建立更好的协作机制促使区域旅游协作协调发展是可以继续研究的空间。国外区域旅游协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中国有着积极的启示,但旅游协作很多的涉及行政辖区、政府等内容。由于中外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巨大差异,西方关于旅游协作的研究仅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不可照搬。而中国学者在区域旅游协作方面的研究感性认识和一般性理论探讨相对较多,对区域旅游共生的深层机制分析相对薄弱,对区域旅游协作向纵深发展的模式分析有待深入。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区域旅游协作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拓宽了旅游协作研究的学术视野。参与区域旅游协作的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等利益主体都是存在复杂关系的旅游系统,各主体对旅游生产力要素整合、配置的过程恰似生物群体共生机制的作用过程和共生模式的形成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的共生单元。借鉴共生理论,区域旅游各共生单元通过激励、市场调节、博弈、利益让渡和监督控制,实现共生的过程就是协作机制的作用过程。而互惠共赢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又是实现区域旅游协作共生的最有效、最稳定的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形象共塑、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同维护等方面的协作。但把共生理论引入旅游协作的时间还很短,在研究上需要继续深入扩展共生理论的应用面,应运用一些量化手段,通过构建模型等分析旅游协作共生单元之间的关联程度、利益协调机制和共生效果评价等内容。通过以上机制和模式研究,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新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可复制或可借鉴的、系统的区域旅游协作体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共生理论在旅游协作中的应用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lyjjlw/59782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