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湿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究范文

湿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究范文

时间:2022-04-18 11:46:52

湿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究

洞庭湖湿地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重要功能区和全球重要的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但由于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正在减退,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为了持续有效地利用洞庭湖湿地资源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必须构建洞庭湖湿地旅游循环旅游经济模式和洞庭湖湿地产业系统循环旅游经济模式,才能实现洞庭湖湿地旅游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洞庭湖湿地概况

湿地内的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传统农业利用模式,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4种主要的生产模式。洞庭湖湿地区域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一直是支柱产业,耕种、养殖、捕捞和狩猎行为都与湿地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种植业依赖耕地,畜牧业依赖牧草地,林业依赖林地,渔业依赖可利用的水面。水的涨落和携带的泥沙形成了广袤的洲滩提供了土地资源,为屯垦造田提供了空间。湿地可以提供牧草,为发展传统的畜牧业如牛、羊、鸭、鹅、鱼的饲养提供了可能。湿地也可以提供草地滩涂,因而成为人们扩种芦苇、栽种杨树的首选地。湿地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水域,因此成为了渔业捕捞的天然场所。但是由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开发,超标排污,管理不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降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现在狩猎业基本消亡,种植业侵占湿地,捕捞业资源萎缩,畜牧业缺乏空间,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为了持续有效地利用洞庭湖湿地资源必须向循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构建洞庭湖湿地旅游循环旅游经济模式

1.湿地景观旅游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地球上内陆湿地中最具特色的湿地类型之一。由于洞庭湖属过水性湖泊,呈现出“水满为湖、水落为洲”的动态水文景观特征,整个湖区既有明水,又有泥滩沼泽、苔草沼泽、芦苇以及沙滩等,是多种湿地旅游资源景观的综合体。但由于旅游经济和历史等原因,最富有自然生气的水域湿地环境和多样性生物资源的旅游景观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虽然组织了一年一度的观鸟节,但由于湿地景观缺乏有效保护、改造和组织,造成湿地景点凌乱分散,整体乏善可陈。为把洞庭湖湿地营造成为“鸟类的天堂,动物的乐园,植物的王国”,我们要顺应“合理、永续、非消耗性利用自然资源”的国际主流观念,积极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完善湿地景观;积极发挥湿地的社会效应,通过向公众展示湿地,使之成为公众的“博物馆”,达到全社会都来关注、保护湿地的目的;积极发挥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效应,处理好保护核心区与合理利用非核心区之间的关系。除了自然景观,洞庭湖湿地还有岳阳楼、君山、鲁肃墓、屈子祠、城陵矶和湖中岛一明山、朗山等人文景观,同时洞庭湖区域还留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如娥皇女英泪洒君山、柳毅传书、九下洞庭考察、蒋中正四上岳阳楼等,这些都赋予了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集神、奇、新于一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采用投资少、生态效益好、养护成本低、成景与生产结合、野趣浓厚的以植物景观改造为主的方法。具体要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思路,通过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各种措施,对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历史文化等进行科学的挖掘、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

2.湿地休闲旅游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特别希望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闲健身的愿望。洞庭湖湿地处于南北相对较发达、东部沿海发达区向西部相对落后区的过渡位置,其铁路众多,水运网密集,交通十分便捷。湖泊周围动植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水体小气候效应使湖区气温趋于温和,具有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特点,适宜度假休闲。

洞庭湖区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农田水利设施较为完善,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盛产粮、棉、麻、茶、苇等,大宗农产品及茶叶、蚕茧、蔗糖等产量在湖南均排前三位,是国家重点的农副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商品率达50%以上。因此利用高新技术,建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的场所,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等,供游客观景、赏花、采果,体验那种自摘自食的农耕生活,享受田园风光。洞庭湖区特殊的湿地环境,拥有大量的哑河、池塘、小型湖泊,极适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其特种水产养殖极大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也可为游客开展水上垂钓、观赏特种水产以及享受美味水鲜等开辟了游乐活动的最佳场所;同时低山丘陵区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且珍稀濒危种类较多,是开展野生动植物观赏的最佳场所,可适当划出一定的人工养殖狩猎区,为游人提供观光、狩猎和参与牧业活动。此外,洞庭湖区开发历史悠久,多民族杂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可利用农村地域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浓厚的村庄,建立乡村民俗农庄,开展假日休闲旅游,让游客寄宿农家,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谈农家事、享农家乐,充分体味浓郁的乡情民俗文化。

构建洞庭湖湿地产业系统循环旅游经济模式

1.合理利用立体空间循环发展模式

洞庭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上百种,其中银鱼、鲥鱼、胭脂鱼等在国内市场都具有一定知名度。此外,在湖区洲滩上还有白枕鹤、白头鹤、白鹳、黑鹳、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大鸨等珍稀鸟类和绿头鸭、罗纹鸭等狩猎鸟类。鸭(鹅)、鱼、鳖、虾分别生活在水体的上、中、下等不同层次,进行鸭(鹅)、鱼、虾混养,可充分利用各水层的光照、生物饵料和氧气,提高单位面积资源的利用效率。

洞庭湖湿地还有面积广大的宜林地区,可充分利用这部分林地的生长空间,在用材林、果林、涵养林的林地间培育喜荫耐湿的旅游经济效益高的蘑菇、木耳、金针菇、平菇等食用菌类。

洞庭湖湿地旅游经济植物资源丰富,据现有资料统计,该区植物资源中可利用的药用植物有360种,工业用植物218种,食用植物174种,农业用植物(绿肥、饲料等)80种,全区野生植物的蕴藏量约为176万吨。区内植物如野芹、菇子杆、芦笋、蓼米是倍受城市居民喜爱的绿色食品。柑属的柑、桔、橙、柚等为本区栽培历史悠久的常绿果木林。药用植物厚朴、杜仲、何首乌是名贵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的主要有青蒿、益母草、鱼腥草、中华水芹、藜蒿、湘莲、芦苇及水烛等。

2.形成产业系统循环发展模式

以产业为链条,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连成一体,使上游产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变成下游产业的投入资源,通过多层次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同一个产业系统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有机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从而使资源和能源消耗少、转换快,废弃物利用高,减轻环境污染。

目前洞庭湖湿地利用的一种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维管束植物——芦苇,处在资源旅游经济的原始状态,只卖原料,没有深加工,主要用作造纸原料,一般以2.2-2.5吨芦苇生产1吨纸。实际上利用草浆造纸废水在盐碱荒地上种植芦苇,能改善土壤质量,使退化成盐碱荒地的芦苇湿地得以修复,所产的芦苇又可作为造纸的原料。芦苇还可以加工成纤维板,用于建筑业;编制手工业产品,出口创汇;打成苇帘,用于各种遮阳帘;提取甲醛和糖醛,用于化工工业和医学工业;茎叶加工成混合饲料,喂养家畜和家禽等,用途非常广泛。

3.立足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以沼气工程技术为纽带,将废弃物和农副产品变成资源再加以利用,形成多环节综合效益。沼气池可以将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经过发酵后,变废物为能源,用以解决农村因能源短缺而破坏生态的问题。充分利用低矮的丘陵岗地发展大棚养鸡,以山地散养为主;利用草洲、湖草、湖底蚬类为饲料发展养鸭、养鹅业;利用退水的草山发展牛羊短期育肥,兼种黑麦草。利用其丰富的地势资源建立采用中温发酵工艺的混合高效沼气池,以生活污泥、污水,禽、畜粪便和秸秆为原料,沼气供疗养院作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中含有生长激素、维生素和抗生素,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腐殖质和多种氨基酸,氮、磷、钾元素,既可用作鱼粮,又可取代化肥,用作肥料,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发挥其杀菌消毒功效,减少作物生理病害,避免农药的使用。所产的绿色农副产品则供前来观光、休息的人享用,从而形成禽、畜、鱼、林、粮、能源互生共存、协调发展的循环旅游经济。

由于湿地保护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洞庭湖湿地旅游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才能实现洞庭湖湿地旅游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湿地旅游发展模式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lyjjlw/59782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