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假日旅游现状及策略探究范文

假日旅游现状及策略探究范文

时间:2022-04-17 04:58:24

假日旅游现状及策略探究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日益富强,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开始有时间和金钱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假日生活。假日消费支出愈加庞大,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假日经济。中国的假日经济主要是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综合经济,假日经济以旅游业为龙头,铁路,民航,公路,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租赁,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全面增长,获利与日俱增。

一、假日旅游经济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加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实际增长10.9%。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表明人们有更多的财力用以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刺激了假日经济消费日益旺盛的需求。

(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与闲暇时间的长短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互影响有关。当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函数的改进增加社会财富,财富效应促使较少的工作和较多的消费成为可能;同时替代效应促使人们更多地工作来提高消费。经济发展时,财富的积累促进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消费。当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相抵消,因此休闲时间变化不大,但消费继续增加。随着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借助“黄金周”提供的机遇,以旅游消费为特征的假日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三)消费结构和消费意识的变化。随着居民逐渐走向小康、走向富裕,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7.7%下降到2010年的35.7%,下降了2.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10年的41.1%,下降了5.1个百分点。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旅游、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所占比重稳步提高。信贷消费也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一种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而消费观念的转变又进一步推动假日旅游经济进一步向前迈进。

(四)商家的价格战激励。假日旅游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商家为了抢滩假日旅游市场纷纷大打价格战,掀起规模的降价狂潮。这无疑极大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使假日购物经济异常火爆。

二、假日旅游经济运行的积极方面

(一)以黄金周为代表的假日旅游促进假日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黄金周长假对旅游、商业、餐饮、交通、景区、文化、体育、银行、保险、通讯等各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成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00年“十一”至2010年春节,19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旅游1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04亿元。实行新假日制度后,仅2008、2009年十一和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就接待国内游客3.3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6亿元。2010年春节黄金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提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增速与去年相比明显提升,提高3.3个百分点。

(二)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假日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针对黄金周长假实施之初出现的游人“井喷式”增长和行、游、住、吃、购、娱各方面出现的供求紧张情况,在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成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省一级和旅游城市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逐步建立了指挥协调、信息、预警预报、投诉受理、24小时值班等工作制度,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联动,中央与地方条块结合的全国黄金周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2003年,根据假日工作的需要增加成员单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黄金周制度,为假日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有效拉动城市周边、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经济的联动发展。新的假日制度形成城市周边短线游的一个热潮。大量城市居民离开拥挤、喧嚣的环境,选择到城市郊区休闲度假,直接拉动了城市周边的旅游投资和消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分布在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和景区周边的各种“农家乐”。此外,依托毗邻城市的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大批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等应运而生,一些现代新村、生态村庄、民俗村寨、古老村镇开发了旅游,成为城市周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假日旅游经济运行的消极方面

假日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热点,在给旅游及其相关行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超负荷运转带来的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边际效益递减,暴露出了许多急需改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的利用不均衡。

1.交通拥挤。2010年中秋节、十一期间正值上海举办世博会,客流相对往年有较大增长。据铁道部报告显示,2010年10月1日中国铁路迎来客流最高峰,发送旅客达730万人次,创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七天的长假730万人次的迁入迁出就好似一次规模浩大的迁徙,加大了交通部运力的压力。

2.景点爆棚。假日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各景区游人倍增,景点的容量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一些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宾馆、景区等相关行业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地扩大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转,不仅使游客怨声载道,而且盲目扩大景区规模势必造成旅游淡季的资源闲置和从业人员的季节性失业,从而产生新的浪费。

3.食宿困难。大出游带来的直接矛盾是接待能力不足,随着游客的蜂拥而至,一些热点城市的基础设施呈现明显的供需失衡,宾馆房价更是成倍上涨。与出行难相比,住宿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服务质量下降。假日旅游集中的消费模式对整个社会的供给造成压力,服务短期供求的矛盾也开始显山露水,由此导致出的旅游纠纷和投诉大量出现。个别地方旅游市场秩序不好,出现“黑车”、“黑导”、零负团费、欺客宰客等损害旅游者利益的现象。全国假日办接到游客投诉中,反应旅行社合同不达标、擅自拼团,景区强行销售套票,宾馆硬件设施差、饮食不卫生,航班延误及后续服务不到位及公路乱收费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

(三)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业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但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又给环境带来破坏,主要表现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污染和损害。旅游景区管理粗放,旅游管理者、导游的素质偏低,游客的环保意识薄弱,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法规不完善,对违规者惩罚力度不够,景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落后等均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假日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假日经济已经显示了极大的市场潜力,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进一步地做大做强还需各方的配合改善,这对保证假日旅游经济的持续繁荣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化带薪休假制度的改革。从近期看,通过扩大供给水平、调控需求、引导消费和建立行政协调机制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假日人流高峰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全面实施和深化带薪休假制度。深化带薪休假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优先安排度假计划,从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采取“节假分离”和“弹性工作时间”的休假方式也有助于平衡“黄金周”供给不足、平时供给过剩的矛盾,使旺季与淡季、热点与冷点有机结合。此举还将释放目前因余暇时间制约而未完全转化单位实际消费的经济潜力,大幅提高旅游消费收入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二)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对旅游业进行宏观规划、管理和规范,也应在人力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交通运输、旅游设施的改建和扩建方面发挥作用。要求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国有旅游资产的管理向宏观的行业构建、开发、营销和规范方面进行转换,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协调各部门关系,为开发利用本地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引资和融资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在地位上从行业的直接领导者转变为行业的繁荣和发展服务的部门,成为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部门。

(三)促进假日休闲方式的多样化。首先,设计具有针对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特点的休闲项目,使休闲项目百家齐放,为经济发展延伸新的触角;其次,壮大乡村旅游业。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采取政府扶持、社区参与与产业化开发的CBD模式,以农、林、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使旅游业充分切入农业,实现与“三农”的直接对接,带动农村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最后,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开展网上旅游、网上消费、网上娱乐等,为假日经济嫁接新的亮点。

(四)完善假日景气状况的监测与分析工作。在我国加快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程中,需要产生一套反应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指数体系,以作为政府和各经济主体运行决策分析的基本依据。可在全国假日办增设旅游信息中心,切实做好对假日旅游前期的预测以及假日旅游期间的跟踪监测,假日旅游之后的统计汇总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应随时对假日旅游市场进行全程总体动态信息控制,按游客的需要层次和消费心理,建立全面具体的旅游服务信息指南,将各种旅游资源、交通、食宿、服务机构等信息提供给游客,作为他们的出行参考。以准确反映假日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规范假日旅游经济市场秩序。

被举报文档标题:假日旅游现状及策略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lyjjlw/59775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