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29 10:04:32

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

1新品种选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四川省三系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5]。1983年以来,四川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超过1200个,通过国家审定品种近350个,国审品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部级良种在全国推广。2013年四川省共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31个,审定品种产量平均水平较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通过国家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5个;审定品种质量提升。杂交水稻达国颁一级优米标准1个,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水稻品种3个,达国颁三级优米标准的品种3个;新品种授权量全国领先。截至2013年10月,四川省累计申请植物品种权834件,累计获得植物品种授权444件,占全国授权总量的11.1%,授权总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制种技术和种子生产能力优势突出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和应用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杂交水稻制种已成为四川优势产业之一,20多年以来,杂交水稻“川种”品牌享誉全国[6]。全省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7万~3.0万hm2,占全国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35%~40%,制种单产平均在3t/hm2以上。2013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为30666hm2,产种约8300万kg,较2010年增加1000万kg,约占全国30%;向省外销售水稻种3500万kg,占省际间调剂量的40%;出口水稻种1200万kg左右,占全国出口量的50%。2013年杂交水稻制种产种量、省际间调剂量、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攀西安宁河流域玉米制种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繁育基地,2013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为7333hm2,产种约3000万kg,较2010年增加1200万kg。杂交油菜制种面积近2666hm2,产种250万kg,2014年供种约470万kg,制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对长江中下游油菜种子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已在四川7个区县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共1600hm2;四川省绵阳市和梓潼、罗江、彭山、东坡、邛崃、安县、江油、泸县共1市8县(市、区)被确定为首批部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占总数的29%,居全国第一;西昌成为我国南方唯一的玉米制种基地。

2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的劣势分析

2.1种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四川省尚未建立起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机构与企业联手协同创新能力不足,部门、学科界限尚在,80%的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商业化育种的人才、种质资源、技术基本都掌握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手中;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不健全,种业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相互分离,“育繁推一体化”水平较低。尽管四川种子企业综合实力正在逐渐增强(目前全省有部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但大多数种子企业规模小,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2.2种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四川省2011年启动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每年新增投入2500万元,扶持现代种业发展。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差距甚远,跨国公司一般将销售收人的10%左右投资于研发,每年用于研发费用都在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而四川省种子企业本身科研投入非常有限,很难满足种业科研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以及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等方面投入更少,这无疑将削弱农作物种业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目前,有的现有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所育成的品种存在遗传上的脆弱性和突发毁灭性病害的隐患,骨干亲本材料远远不能满足种业发展需要。而各国又十分重视种质资源的战略地位,引进外国优良品种的亲本异常困难,再加上缺乏品种保护意识或相关保护措施,很多本土特有的优异种质资源频频流失,许多地方特色种质品种甚至消失。

2.3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流动意愿不强目前育种科技人员基本来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事业体制和相应的成果、论文考核机制,使科研目标与生产实际脱节,育种目标与市场结合不紧,育成品种转化难度较大,重大突破性新品种较少[7]。据调查,目前全省水稻、玉米可推广销售的品种均超过200个,推广面积达到或是超过6.67万hm2的品种仅仅各有2个,油菜和小麦在售品种近百个,推广面积达到或超过3.33万hm2品种仅各有2个。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向种子企业流动的意愿不强,在农业科研院所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后,如何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技人才队伍,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好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的衔接问题,将关系到四川现代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的威胁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种业的进入和现代种业市场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种业已进入寡头垄断阶段,跨国种业渗透控制我国种业的态势不断加剧。跨国种业积极在我国进行研局,通过科技创新,对特异种质资源、优异基因产权与关键技术专利等实施源头垄断,我国种业研发存在陷入“技术锁定”的风险,部分农作物品种外资种子市场占有率较高,且呈进一步提高的态势。目前,我国高端蔬菜种业50%以上和花卉种业9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被国外企业占领,并已开始向大田农作物扩张。国外企业近10年间,在全国审定玉米品种113个(次),仅美国先锋公司就先后推出了先玉335等7个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大优势,已占我国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40%。中国种子市场尚未形成垄断状况,目前还是一个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企业间竞争加剧,行业洗牌速度加快,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的转型和种业发展的危机。尽管四川农作物种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四川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突破性品种少,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缺乏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行业发展格局还未形成,阻碍了四川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

4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的机遇分析

4.1政策支持国家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和农业科技发展,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财政部设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扶持大型种子企业发展。科技部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并将农作物商业化育种列入2012年备选项目。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加速推动种业科技发展的新阶段。四川省也出台一系列“重磅”新政:2011年7月四川省率先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全年新增投入2500万元。2012年省农业厅、发改委制定《四川省部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2~2020年)》,拟建立以成都、绵阳、德阳及眉山为核心,泸州、巴中、遂宁等为辅助的制种优势保护区,推进种子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省级财政每年投入种业专项资金3800万元以上,并在全省范围内整合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67万hm2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等项目,年均投入基地建设总资金达1亿多元。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密集出台为种业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2市场需求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估算种子市场价值有600多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抢占我国市场。目前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共有25家,其中,4家经营玉米品种,1家经营棉花品种,其他从事蔬菜花卉种子经营。此外,我国每年进口种子量在15000t左右,主要是蔬菜种子和部分向日葵和甜菜种子。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保障粮食自求平衡、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突破性优良品种,为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农作物种子市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既给四川种业带来压力又带来动力,迫使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一批满足市场需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5促进四川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5.1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物质。发达国家多数自有种质资源并不丰富,但依靠高效的种质资源引进和管理,最终实现后来居上。目前美国部级植物材料保存中心保存的植物材料已达464901份,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四川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约10000种,占全国总数的1/3,居全国第2位,植物种质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在全国居重要地位。但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滞后,种质资源利用佷低,大量的植物资源以初级产品投放市场,且对种质资源缺少系统鉴定和深入研究。必须加大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新力度,建立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带动科研单位与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和推动种质资源扩增计划实施,促进种质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完善现有种业科研育种项目设置,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及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单倍体育种、杂种优势预测、转基因等基础研究,为构建高通量分子育种、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及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平台提供基础支持,强化其原始创新的主体地位。

5.2强化机制创新,建设农作物育种创新体系就现阶段农作物种业创新的基础研究、材料资源、重大成果等来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仍然是四川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四川省种子企业多,但实力弱,担当创新主体重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国外种子企业既是市场流通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因此,从现代种业发展战略上推动企业尽快成为创新的主体,促进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离、科研院所与所办企业脱钩,突破种业科技创新瓶颈,从而助推四川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

5.2.1鼓励开展合作育种目前,四川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大部分都集中保存在科研院(校),由科研院(校)选育的品种,产权也属于科研院(校)。如何将这些资源和品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享或分割,就必须建立一套利益分享机制。因此,在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之前,有偿转让、共同开发现有成果;企业提出育种目标,提供科研经费委托科研院(校)育种;利用科研院(校)的科技资源合作育种等利益共享机制,无疑是一种稳妥、高效、实用的过渡办法。

5.2.2逐步推进育种资源向企业集聚鉴于四川省种业及企业研发现状,在继续巩固常规育种的基础上,鼓励骨干企业采取企业强强联合、与优势科研单位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聚集各方研发资源,按照商业化育种理念和模式的要求,坚持常规育种为基础、生物技术为手段,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提升商业化育种效率和水平,逐步构建从育种研发、繁育制种到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

5.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是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大量的高端育种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应尽快制定四川省种业人才长远发展规划,大力培养种子科技、制种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稳定提高种业人才队伍素质;二是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着眼未来种业人才培养,打造农作物种业研发前沿团队;三是建立科研人员的有效流动机制,制定有利于专业人才向种子企业流动细则或过渡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身份待遇、激励机制、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支持事业单位从事商业育种和经营管理的中高级科技人员转换身份,进入种子企业创业。给予向企业流动的科技人员一段身份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双重身份,并通过必要的合理利益补偿机制,允许他们把种质资源和技术带到企业去,以实现资源和成果效益的最大社会化。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帮助企业组建育种科研团队或以项目为纽带,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的育种项目,通过项目吸引人才,为企业培养人才。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宽松的条件,使更多科研人才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5.4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树立川种品牌新品种是种业竞争的基石,在种子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优良品种,谁就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品牌不仅代表产品质量,而且也代表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种子企业把建立品牌、拓展品牌经营,进而创立名牌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之一。实施川种品牌战略是四川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在所在,也是川种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市场竞争,只有从全局出发、综合谋划、创建具有良好质量和信誉的川种品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品种保护意识,尤其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套购、套牌等侵权企业实施严厉的经济惩罚并追究其相应责任,使研发企业有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能够获取合理的利益回报,调动企业继续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促使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坚持科技创新,从而形成研究高投入与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作者:向平郭元林唐江云万志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作物种业科技发展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kejifazhanlunwen/6620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