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院校后勤可持续发展探究范文

民族院校后勤可持续发展探究范文

时间:2022-07-02 05:22:27

民族院校后勤可持续发展探究

中国民族高等院校(以下简称“民族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不仅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特殊地位和使命,使民族院校的后勤工作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院校后勤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进入到非常关键的时期,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实现民族院校后勤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民族院校的后勤组织必须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促进民族院校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后勤工作的特殊性(民族性),大力践行后勤育人之功能

众所周知,高校后勤具有服务与育人的双重职能。民族院校的后勤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对后勤保障诉求的同时,也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各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重要职责,而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更是民族院校后勤育人工作的重点工作。因此,充分发挥后勤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第三课堂”的作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具备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复合型民族人才,是民族院校后勤组织的特色职能。正可谓:“小后勤,大政治”。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和学生活动室等后勤服务场所,以文化墙、宣传栏和电视大屏幕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意识形态铸牢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环境育人。二是充分利用后勤资源,举办宿舍文化节和美食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弘扬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育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营造出“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践服务育人。三是加强与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团体的互联互通,通过发放“后勤爱心大礼包”、举办“节能宣传周”和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等优秀品质和品格,实践管理育人。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导向作用,继续加大学校的扶持力度

从国家层面来讲,高校后勤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后勤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正确导向的作用。尤其在当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是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要明确中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宗旨和目标。二是教育部、民委和各省市地方政府在制定改革规划、政策法规(如学校水电气价格优惠政策、后勤场地零租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物价补贴和资金补贴政策等)和实施办法中,应特别考虑民族高校后勤的特殊性,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原则,给予民族院校的后勤保障适当的优惠和照顾。三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应适时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或发生的各种矛盾问题,尽可能为后勤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合力推进后勤改革的发展。从学校层面来讲,后勤改革作为民族院校改革的组成部分,既要保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又要使后勤实体得以生存及发展。当然,后勤要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学校。学校也应把后勤改革纳入到全校的教育改革之中,而且要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给予后勤必要的支持。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后勤改革的延续性。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办学环境和财政状况等因素,明确后勤改革发展的宗旨和目标,提出后勤改革发展的远景规划。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要大力支持,让改革与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加大学校对后勤保障型和服务型领域的经费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三是学校要强化对后勤实体的监督与服务职责。四是学校要通过宣传,让师生感受到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对学校发展和保障服务带来的变化,从而更加关注、支持、配合和理解后勤工作,推动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科学化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规范化的后勤服务机制

在后勤工作中追求一流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是后勤改革的目标。一是实行后勤管理服务领域的全成本核算,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讲求成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和目的。二是应用市场运行机制和实施行业规范标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讲求效益,既满足服务对象对高效、快捷服务标准的需求,又减轻学校办学成本。三是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讲政治、将大局,承担必需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由于民族院校后勤是一个特殊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后勤保障工作的特殊任务。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功能,促进高校后勤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初衷来说,要建立科学化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规范化的后勤服务运行机制,就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但是,由于高校后勤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有其特殊性,因此,高校后勤市场更加需要行业指导和行业规范。通过行业协会的嵌入方式,为促进后勤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构建科学、规范和健全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系统行业协会建设工作正处在探索阶段,全国主要以地域为单位成立诸多后勤行业协会。如上海、重庆、天津等省市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协会。另外,以特色院校为单位形成的后勤行业协会,如民族院校后勤协会、师范院校后勤协会和外语院校后勤协会等。这些后勤行业协会,一方面,制定行业规范,并履行行业自律、协调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后勤系统中起到信息传递和沟通中介的桥梁作用。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推动高校后勤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推进“农校对接”、搭建“能源监管平台”和建设“智慧后勤和信息化后勤”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上涨给后勤带来的压力,降低了后勤运行成本,提高了后勤生产力和效率,减轻了高校后勤运营的困境。

五、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内部控制管理,使后勤工作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良性运行

制度是后勤工作的根本保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使后勤工作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一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行业要求及自身的管理服务特点,全面构建后勤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控制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财经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组织文化体系等)。这些体系主要由制度控制、程序(流程)控制、预算控制、考评控制等方面构成。它们从主体来说涵盖后勤组织内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从客体来说涉及人事、财务、资产、行政、生产、采购、信息化和安全等多个领域。二是要配备专职人员履行对内控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控执行情况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量化考评,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纠正。真正做到“前期有规划,中期有监控,后期有评估”的控制流程,确保后勤组织发展目标的落实和实现。三是学校应聘请国家和社会第三方组织对后勤内控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独立测评,形成多极化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和改进内控缺陷,确保后勤体系不偏离制度控制。

六、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以及新技术和高科技设备设施,构建“智慧后勤”、“科技后勤”、“数据后勤”和“共享服务”等后勤保障体系,实现后勤现代化

新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和智能科技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校园服务的产品、工具、方式和场景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民族院校后勤保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现代技术和智能科技不断融入后勤领域,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对后勤保障的诉求,进而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满意度。一是结合民族院校实际,提升后勤智能化服务水平,建设“智慧后勤”。智慧校园生活作为当下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建设和应用将极大地改变了师生的生活方式,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物联网,可及时快速地与校内各种公共资源和后勤服务职能实现远程访问和信息交互,实现零距离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后勤服务从诉求到结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效率。例如在民族院校中已基本实现了利用手机微信和校园网完成新生报到和毕业生离校手续的办理,以及水电网和一卡通等网上充值缴费、特殊服务定制等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互联网+”的功能还在不断延伸)。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后勤服务的精准化水平,满足了师生对后勤服务“方便和高效”的多元化诉求,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二是后勤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在后勤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后勤生产力,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技能和高科技设备设施的应用,建设“科技后勤”。如在餐饮服务中利用炒菜机器人;在能源管理中应用智能抄表系统;人脸识别技术在餐饮支付和公寓服务与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校园垃圾职能分类、洒水车和扫地机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设施的推广使用;食品安全检测、智能化防火防盗视频监控、水电暖安全检测等技术在后勤科技创安方面的应用;校园快递服务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智能化的校园自助咖啡机、自助洗衣机、自助售货机的运营等。这些高科技、新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既能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和优质化,又能实现节约劳动力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充分发挥科技后勤对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三是整合后勤各主体数据资源,加强服务师生过程中的大数据挖掘力度,打造“数据后勤”。数据不仅可以完整地记录民族院校后勤各部门过去工作的发展情况,更是其未来的发展路径的预测工具。建立有利于信息快速流动和高效存储利用的后勤电子档案数据库,可以切实提升后勤管理的服务效率。一方面,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管理者可以通过便利的共享数据实现更加科学的决策,提高管理整理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对后勤各项服务中生产的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后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分析结果及时查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同时对后续工作进行预测,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服务的水平。四是增进后勤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提升后勤“共享服务”能力。通过学校各部门应用系统之间的紧密联合,可以实现民族院校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形成实时协同和分工网络的服务形态,搭建跨界整合和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最大化实现物尽其用和人尽其才。同时,以更加开放互联和协同智能的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互联网平台与后勤业务的深入融合。此外,“共享服务”体系不仅能在民族院校内部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为自身与其他高校间的联动与交流提供新的渠道和平台,实现更广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民族院校整体的开放、创新与协同发展。

七、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后勤队伍整体素质,创建学习型后勤组织

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一支强大的后勤队伍就无法保障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一是高校后勤工作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不但涉及领域广泛、点位繁杂,而且劳动工时较长。因此,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学校需要成建制地配置一定数量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才能从客观上满足后勤工作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二是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有许多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需要一批具备一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才能履职尽职。因此,在专业人才引进方面,民族院校应通过提高待遇等手段,为后勤队伍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后勤工作对高智能和高技能岗位的需求。三是要改革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绩效挂钩的分配与激励机制。根据按需设岗、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奖勤罚懒、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分配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后勤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根据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场所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创建学习型后勤组织,成为人才培养和持续提升后勤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后勤组织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特殊服务场所的便利和先决条件,通过组织实施学习、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坚持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员工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后勤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夯实后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通过打造学习型后勤组织,可以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后勤组织的整体形象和地位,打造受人尊重的后勤组织,持续增强后勤组织的美誉度。党的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后勤保障。民族院校担负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重任,已经开启了新的改革发展征程。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民族院校教育改革发展重要支撑的后勤组织,必须砥砺奋进,一马当先,完成保驾护航的光荣使命,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后勤人的一份力量,这是民族院校后勤人的历史使命和担当。

作者:路洁;王红曼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院校后勤可持续发展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kcxfzlw/7158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