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范文

我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19 03:53:47

我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摘要]社会大课堂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和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的产物,社会大课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核心关切。社会大课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机制难题包括: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推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和常态化应用,探索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实现的途径,形成社会教育资源建设联盟。促进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是:强化各级政府建设社会大课堂的公共教育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对社会大课堂建设价值的认识,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建立国家、省市、区县政府社会大课堂建设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社会大课堂管理机制,形成社会教育资源联盟;尽快把社会教育立法提上议事日程,使社会大课堂建设获得法律法规保障。

[关键词]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社会资源

一、建设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大课堂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和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的产物

广义的社会大课堂意味着社会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大课堂、大舞台,狭义的社会大课堂指的是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工程。社会大课堂是对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蓝天工程”的拓展和提升。“蓝天工程”以青少年学生课内外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对各类可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通过网络化、数字化的课外活动管理信息平台,创设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外校园,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1]2008年9月1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推出社会大课堂工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十余家委办局,整合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本着“合力建设、成果共享、服务学生、双向需求”的原则,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2]2011年,北京市统筹市、区资源1260家。2015年,市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达628家,涵盖博物馆、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生态环保、农事体验、养殖类、户外拓展、野保救护、网络媒体等,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样、自主选择的实践平台,也为社会参与教育、服务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渠道。[3]该活动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融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普惠、均衡和优化,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中央领导、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社会大课堂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均衡化、教育优质化的产物,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全国推广价值。2011年5月以来,教育部联合国务院各部委和有关部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更多面向中小学生、推动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活动基地,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将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4]

(二)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问题成为核心关切运行机制

问题决定着事物发展的速度、效度和持久度。在一个系统中,机制往往起着基础性、根本性作用。理想状态下,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系统接近于自适应状态,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迅速作出合理反应,实现最优化目标。社会大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日趋明显,可持续发展机制问题,特别是社会大课堂建设的价值导向、内驱力、服务形式、资源结构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核心关切。指出,可持续发展才是好的发展。[5]急功近利教育观念的内在影响,条块分割、资源碎片化分布、各自为战的体制壁垒,教育改革热情的自然衰减,发展中的高原现象与社会公众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日益强烈的期待之间形成的教育反差,社会大课堂从短期建设走向常态化应用的政策设计和法律设计欠缺等问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教育决策研究。这需要汇集各方面力量,发挥集体智慧,非单一部门所能为之。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负责的基于行政决策的研究,有利于实际工作的推动,避免不必要的决策环节堵塞和智力浪费。[6]

二、社会大课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机制难题

(一)价值导向: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教育的本质是回归生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需要在校内外活动中系统培养。人才培养价值导向滞后、实践模式陈旧问题,主要指应试教育模式下儿童青少年生长环境的封闭割裂、功利化过载和培养方式方法上的因循守旧。探索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常态化应用机制,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隔阂,解决学校与社会资源整合问题,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欧洲、美国、日本等近年来在国家层面提出的教育战略目标以及推动社会资源服务学校教育的成功实践,值得借鉴。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法、途径和模式,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以及落实终身学习理念,需要打通社会资源单位和学校间的藩篱,进行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研究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就是寻找社会教育资源如何配合学校培养新型人才的方法、途径和模式。

(二)内驱力:推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和常态化

应用推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就是动员与组织全社会持续全面关注、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推动社会大课堂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实践发展的同时,加强运行机制的科学研究和政策设计,从管理体制上寻找突破,探索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建设及有效利用的规律。可持续发展内驱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大课堂建设的短期行为和配套政策跟进滞后。制定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等政策,才能解决动力不足问题,有效推动社会大课堂的常态化应用。本课题针对北京市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进行文献研究,加强了对社会大课堂建设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认识。通过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对市、区、校(博物馆、基地)三级部门工作效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社会大课堂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只有通过对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的管理体制、政策措施、法律法规设计、运行模式与激励评价等环节进行再认识,才能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发展机制与运行模式。

(三)服务形式:探索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实现的途径

从公共服务角度看,社会大课堂建设是政府加强教育公共服务的创新举措,为全体学生健康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也成为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行动。我国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在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矛盾和挑战日益明显,社会服务教育形式单一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是,一些政府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全员育人意识与责任感不强,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学校的渠道少,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学习的空间有限,实践效果欠佳。社会大课堂建设不只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支持教育的问题。社会大课堂建设已突破德育、教育范畴,涉及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非教育职能部门独立统筹,需要政府综合协调,多个领域协作。社会大课堂建设既涉及课程改革、综合评价、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等教学问题,也涉及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保障、政府职责等管理问题。研究社会大课堂建设发展运行机制问题,积极探索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社会教育资源统筹整合体制,可为解决其他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寻找突破口。

(四)资源结构:形成社会教育资源建设联盟

社会资源壁垒障碍问题主要指社会资源单位存在部门、行业壁垒和各自为战的态势,资源的整体优化程度低。实现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常态化应用,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突破。只有打破资源整合的壁垒,跳出部门利益的局限,才能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相应的配套政策能跟上,社会大课堂就会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而难点在于,教育部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局限性,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社会各部门、各个资源单位共同建设社会实践大课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联盟。应把教育嵌入社会中,把教育从教育工作者这个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从社会实践活动切入,使全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三、促进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各级政府建设社会大课堂的公共教育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大课堂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宽广舞台。建设社会大课堂是各级政府履行自身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将为全体学生健康成长搭建新的平台,推进教育公平和内涵发展。解决人才成长所面临的瓶颈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区县层面的制度设计和资源统筹力度,明确社会各界进行教育协作的职责;尤其要关注和解决边远省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山区学生及城市流动儿童等群体的教育资源支持问题,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需要从改进各级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角度寻求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建设社会大课堂作为新时期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工程,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发展,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新领域。

(二)深化对社会大课堂建设价值的认识,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价值认同是巨大的动力。应该从国家层面开始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实现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发与中小学生进入社会活动的常态化制度、机制保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与政策环境。社会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内在需求。要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服务学校教育,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思路。社会大课堂建设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和系统社会工程,绝非某省市、地区的自选教育动作,社会大课堂还是一项面向学生、服务学生、惠及学生的政府实事工程,有利于深化推进素质教育,倡导实践育人,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社会大课堂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场革命,也是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特别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一次革命性变化。[7]只有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对社会大课堂建设价值的认识到位,其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恒动力。

(三)建立国家、省市、区县政府社会大课堂建设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社会大课堂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为促进实践育人、全员育人起到保障作用,使社会大课堂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逐步加大国家、省市、区县财政投入,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增加社会大课堂费用,用于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的门票、交通补贴、保险及其他活动费用。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对社会资源单位服务学生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建设、管理、应用、保障、评价等环节,而稳定的财政经费投入机制是基础性保障。以北京市为例,虽然市区两级财政已为社会大课堂建设投入了超过1亿元的经费,但这种经费投入尚缺乏稳定性和机制性保障,需要列入市区两级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生均经费标准是多少,国家、省市、区县财政如何分担,流动儿童所需费用如何解决,如何使财政经费发挥效益等,尚需明确。应该不断摸索社会大课堂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以满足中小学生有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商业保险费应该由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统一为本区域全体在校中小学生购买校外活动商业安全保险;租车费拨付中小学,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使用;门票补贴直接拨付到中小学生学籍卡内,专款专用。政府根据中小学生在社会资源单位的实际刷卡情况,购买教育服务,从而激活社会服务教育的积极性。

(四)健全和完善社会大课堂管理机制,形成社会教育资源联盟

我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建设,呼唤教育资源联盟和教育共同体的形成。社会大课堂管理机制要着眼于我国教育资源联盟和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在政府统筹、部门推动、区域管理、社会资源供给和中小学有效利用的全员育人链条中,确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激励评价、活动安全保障和社会协同机制。在巩固“国家支持、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管理方式基础上,逐步向“国家支持、市区统筹管理、资源单位制订计划、学校合作落实”的机制过渡,建立国家、区域间的社会教育资源联盟,以保障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的秩序性、常态化运行。应该在教育部主导,文化部、科技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配合下,依托国家、省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立社会大课堂议事制度,定期研究社会大课堂常态化应用问题。

(五)尽快把社会教育立法提上议事日程,使社会大课堂建设获得法律法规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我国社会教育资源服务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政策和机制保障很重要,但法律法规的保障更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教育立法领域还明显滞后。建议国家和各省市、区县人民政府逐渐把社会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而北京市作为全国率先启动社会大课堂建设的省市,应该在这方面作出表率,积极出台社会资源单位服务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学院.继往开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学院制”改革创新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1):66-69.

[2]刘煜.社会大课堂教育模式新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11.

[3]郭莹.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新推第五批市级资源单位[EB/OL].(2015-09-12)[2017-06-12].

[4]刘华蓉.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N].中国教育报,2011-05-28(001).

[5]的“真”“好”发展观[EB/OL].(2015-09-29)[2017-06-12].

[6]关国珍.社会育人之道: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

[7]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意见[EB/OL].(2011-12-16)[2017-06-12].

作者:刘利民;关国珍

被举报文档标题:我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kcxfzlw/70816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