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建设研究(3篇)范文

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建设研究(3篇)范文

时间:2022-09-01 11:12:54

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建设研究(3篇)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设节能减排的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进行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便促进我国建筑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房地产业作为一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生活和谐、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地区纷纷强调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主要目标的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被逐渐引入进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中。建筑设计作为建筑项目工程的起始阶段,主要的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的任务或者目标,把施工过程中以及以后投入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设想,并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规划和预测。随着建筑设计相关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承担着设计的功能,更多地是承担着社会需求的满足度。随着人们生活观念改变,生态宜居称为人们选择建筑项目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贯穿到整个工程设计的始末,切实从设计上对建筑的可持续性利用作出合理、可行的判断和行动,以符合社会群体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原则

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大的收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强调“4R”原则,即Revalue(再评价)、Renew(创新)、Reduce(降低、减少)、Reuse/Recycle(回收,重新利用)。“4R”原则符合我国目前资源匮乏,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差的现实,注重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与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融合。

1.1再评价原则

长期以来,人类已习惯了对自然的索取,各种活动的开展对于大自然的破坏是严重的,传统能源的枯竭和空气质量的恶化,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良性效益与负面效益之间的均衡性。建筑施工的大量开展破坏了城市地区的自然格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需要重新对发展的观念进行审视,并对发展的模式进行再次评价。

1.2创新原则

资源是有限的,传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观已经被完全颠覆,需要更新我们的资源价值观,用创新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所潜在的价值最大可能地挖掘和发挥出来。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对于已有的旧建筑,在仍存在利用价值的情况下进行更新、改造和重新利用,满足社会的需求,尽量减少因为一些瑕疵而废除整个项目工程。

1.3降低能耗原则

人类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一定的资源支撑。对于建筑业来说,降低能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设计的时候,将新型的天然气和太阳能引入进来,替换传统的煤炭能源消耗,是一种很好的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量的方式。

1.4回收再利用原则

建筑领域存在的废旧物料比较多,对于这些物料要采取妥善的保存和合理的利用,对于那些旧的材料,只要存在使用价值就要充分进行回收和再次利用,使这些物料的价值发挥到最好。例如,对于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围挡铁皮,要在施工结束后进行重新的清洗和保存,等待下次施工时可以继续使用有智者言: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更是如此,要抱着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来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

2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式

生态建筑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三种方式:

①依靠高技术的支撑,以新的科技手段和方式来对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以实现建筑节能、空间布局合理和使用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②依靠有关的干预,对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的环境进行较高标准的要求,注重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③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最大化的建筑开发,同时融入本地的传统建筑形式和特色。

由于我国地缘广大,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对于西北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多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将维护生态平衡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般选用第三种生态建筑的建设方案;对于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和地区来说,宜采用第二种方式,有关要充分发挥宏观布局的职能,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调查,对建筑施工和投入使用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测,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对建筑业进行硬性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对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来说,由于人口多、承担的职能和对于建筑的质量和外观要求比较高,宜采用第一种方式,将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美与实用的有效结合。例如对新型可持续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建筑设计元素的美观设计等,重点实现人文元素与自然元素的有效结合。

2.2将地表植被和地貌的改造降低到最低

建筑设计和施工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基于一定的场地开展的。在建筑设计时,要注重对施工场地的设计,在尊重设计地段内的自然环境的同时,重点了解植被的特征和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于土壤的破坏。地貌对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影响是大的,需要根据预施工地区的地形情况进行全面的测量和调查,同时要根据地形特点,善于利用周边的环境来合理处理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对于地面的绿化和水分的保养要事先进行考虑,以达到生态宜居的建筑目的。

2.3利用新技术来促成清洁能源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新型能源的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对于这方面的市场需求也是很大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尽可能地利用这些新型能源。例如可以把新型的太阳能资源利用到建筑物的设计和使用中,即通过设计,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高效、优化地利用到建筑物上,形成太阳能建筑。

3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质量的恶化,人们对于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这适应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我国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建设生态型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新的途径。我们要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建设更加适合居住和工作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舒扬.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刘洋,李亚光,吴冬宁,等.浅谈平原城乡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5,(28).

作者:胡飞 单位:河南智博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

介绍了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设计原则,指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及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促进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越来越重视,而建筑领域随之应运而生的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目前来看,生态建筑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广大建筑设计者也更加关注生态建筑的设计,并将这一思想更多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

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现状

生态学是一门探索物质与周边环境关系的科学。不同物质之间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的关系,是生态学重点研究的内容,它同样指出了自然界中物质资源是有限的。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或者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顾名思义即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分布的特点和现有能源情况,结合生态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的知识,协调建筑物与人、自然环境等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建筑物和环境纳入同一个体系,同时对环境的大气候以及室内的小气候具备一定的调节功能,以满足人对建筑物在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条件方面的要求。生态建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较好的地区。美国、新加坡等地也有代表性的生态建筑。各国建筑师都在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目前来看,生态建筑设计从技术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周边环境的特点,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纳入同一个循环体系,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利用资源的目的,也更经济。相对传统建筑来说,这种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更加紧密,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改变。第二种是将建筑物上点缀自然物质,如在建筑物上种植一些绿色植物,通过高科技知识的运用,使人工环境自然化。

2生态建筑设计的特征

生态建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生态建筑相对普通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节约能源。主要是在设计中能够有效利用像太阳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煤和天然气)的依赖性。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能源的可利用情况,如:太阳的运行规律和潮汐的形成规律,来达到节能的效果,或调查当地的能源情况,尽量使用高科技的材料,为提高建筑物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可以应用一些具有蓄热和隔热性能的材料。

(2)材料的再生利用。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对此可以多使用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3)减少废物排放。生态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而建筑内部环境的污染会危害建筑内部居住者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或在污染物排放前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上的生态建筑应当考虑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如周边学校状况、通信及其他设施的协调配置问题。这涉及到了环境与文化属性。

3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从人、建筑物、生态环境三方面出发,设计出能使三者协调统一的又能有效保护周围环境。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就应该从此三方面入手,遵循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合理建筑的原则以求达到其和谐共处的状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1)以人为本。建筑就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为人而建,由人而生的。所以作为生态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满足人身心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需求,这也是设计的根本。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充分把人的主要地位体现在设计中,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多样性的需求。

(2)尊重自然。自然界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大环境,自然中的各种组成因素都是人所不能离开的。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为发展自身而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后果最终都会反馈给人类本身,这就告诫我们在进行建筑活动时,必须保证尊重和保护自然、尽量减少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合理建筑。存在于自然的任何事物其发展和变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建筑活动亦是这样,而建筑的优劣是由其合理性,即是否满足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上的要求,同时也没有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生态建筑作为两者的链接纽带,能够满足使二者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人、建筑物、自然环境三者的联系,协调好三者的关系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生态建筑设计。

4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建筑在建筑领域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就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认为只要单纯的节能、在建筑物周围点缀一些绿色植物、将建筑物的平面进行整理规划就是所谓的生态建筑。这种观念仅仅停在生态建筑概念的表面含义,并没有全面理解其本质意义。生态建筑的核心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运用生态学和建筑技术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合理协调建筑物和人、自然环境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物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整体,并具有节约能源、提高能与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等优点。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研究。我国作为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上城乡差距较大,在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方面也极不平衡。目前生态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科技都相对较发达的城市。而且各个学科(建筑学、生态学、能源学)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虽然我国建筑界已经对生态建筑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而且也有一些关于生态建筑的,但是这些论文大多是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设计原则等的介绍,没有很好的进行针对性的实践。缺乏工程实际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5生态建筑设计的建议

针对我国生态建筑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1)推进生态建筑向农村的发展。农村对于城市来说经济比较落后,资源比较稀少。但是同样的,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清新的环境、土地资源丰富、植被面积较大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优势。生态建筑的发展必然会面向全国,应结合城市乡村各自的环境特点进行适合的生态建筑设计。

(2)遵循节能原则。传统建筑的节能方式主要围绕能源廉价的原则,导致能源消耗快、利用率低且产生大量的污染。因而,应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采取节能措施。可以设计太阳能装置来替代铝合金百页,或利用太阳能发电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做好绿化工作,好的绿化设计具有美观、改善环境的作用。

(3)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要协调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护自然,合理的利用土地。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对污染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筑室外使用透水铺装,以保证地下水资源平衡。多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源,多利用当地的建筑原材料。

6结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包含的内容值得探讨的地方尚多,今后的研究必然漫长且艰辛。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生态建筑最终必然会回归到自然这一大环境,人们不应只关注眼前一个系统的发展和平衡,而是大范围生态系统的稳定。但这种生态意识的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筑上的生态和绿色,体现了人们思想和素质发展与进步,也体现了民族整体的发展。我们必将进行更多的尝试、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郭大坤.浅析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2]沈锦林.试论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其实施要诀[J].科技风,2009(20).

[3]周兰兰.新时期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1(5).

[4]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006,20(2):126—127.

作者:强全 单位:承德旭圣创景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第三篇:生态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

21世纪以来,工程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出现了诸如生态失调、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不良问题。由此可见,生态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就生态工程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环保、资源短缺等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协调

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是许多地方接受了单纯的快速增长建设工程的发展模式,而以牺牲环境质量,延期环境消费,轻视环境保护为代价。实行强制发展建设,在短时间内促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有:大气、水资源、噪声、食品等等受到污染。这一系列问题正危害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促成建设工程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协调生态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一些见解。

1有关部门控制审批

(1)生态优先,环境提升:建立自然保护意识,保障城镇化的有生命力的资源,把健康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建设工程生态化的全过程,着力推进低碳环保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建造宜居的城乡系统化空间。

(2)统筹协调,一体共建:统筹协调好中心城区与县村化的良好发展,兼顾建设区域的用地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大型基础设施、城市安全设施等,实现区域共建共享。

(3)产城互动,转型发展:以大中城市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把生态建设工程促进人口集中,实现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和融合发展。加快淘汰落后污染能源企业,大力发展新兴清洁性能源,拓展大家认可的环保服务业。培育发展大众旅游建设生态工程,推动城市各个行业的升级,向建设工程和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和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

2从空间区域进行管制与分区建设管理

(1)适宜建设区:包括城市的核心区和各乡镇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域、规划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区、风景旅游用地等其他建设用地范围。

(2)限制建设区:包括蓄滞洪地方、河流水系的源头部位、大中水库的地表水源二级保护界限、地下水源防护区、南水北调干渠及其他引水渠的准保护警戒线、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古城的非核心旅游胜地、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红线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矿产资源储藏的非禁止开采部位、泥石流高发地方、地质环境不适宜建设工程的地理位置、山前后生态保护林业、基本农田保护耕作田、坡度介于15%~25%的著名山体及其他需要保护区域、绿化隔离以及机场噪声控制界限内的地方等。

(3)禁止建设区:包括重要河流干支渠等各大水系、各种水库及其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资源核心部位、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和拟建设的原生态警戒及其核心区、风景名胜的旅游区、大型市政管道控制带、绿线控制红线范围、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界限、泥石流高易发区、坡度大于25%或相对高度超过250米的山体等等。

3从建筑材料和科学报告方面控制造价

(1)走低碳节能建设的新思路:城市的大型管廊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内涝和抗洪的几率等等。

(2)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和新兴建筑材料的科技发展战略:例如真石漆、硅藻泥等新兴材料应用到建筑工程上。

(3)编制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善审批制度和登记备案制度。

(4)对编制工程概算、编制工程预算以及工程决算等进行层层控制和把关,尤其是有关性投资建设的项目。

4从资源的压力和报告历程分析

(1)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说,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环保”这条老路。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建设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和阶段性,但总体特点是能耗高、污染重、创新低,可持续性较差。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建设进程,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巨大,而资源有限、耗能大是我国建设工程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随着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住房的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从资源储备上来谈,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消耗的资源仅次于美国,但是比日本、英国、法国三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得多。按照我们现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如果中国想要达到美国同等发达程度,就算我们使用全世界所有的资源也不够用的。所以,我国不能再按照这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否则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从环境保护来说,简单铺摊子式的城镇化工程建设,已经引发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化病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化,甚至造成大量的群体利益受损、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局面。况且,环境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空气、土壤、水资源等污染事件无不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牺牲环境换建设工程发展”、“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老路,就会严重挑战社会的“承受底线”,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环境生态问题。这种思路显然不是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2)十七大报告中,国家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观点,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当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国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十八大报告中,有关部门将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规划,并将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法律法规中。并且,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和人民期待的社会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使工程绿色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及其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全面地建设美丽的中国。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就必须使生态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于同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姚志勇,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作者:董海强 单位:河北风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建设研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kcxfzlw/69762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