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危机经济消费主导范文

金融危机经济消费主导范文

金融危机经济消费主导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十五”期间,随着多年积极财政政策累积效应的释放,投资率不断攀升,消费率则持续下降,我国经历了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时期,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42.6%,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由34.6%上升到41.5%,消费率则从2001年的61.4%,迅速回落到2007年的49%。在投资的推动下,经济增长加快,GDP年均增长10.1%。从贡献率看,投资贡献率迅速回升,消费贡献率则持续下降。这一时期投资贡献率平均为50.5%,其中固定资本形成贡献率为49.0%,消费贡献率为36.9%,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贡献率在70%以上,我国的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投资率最先呈上升趋势,到了一定程度后稳中有降。但在这个过程中,投资率一般最高不超过28%左右,显然,相比之下,我国实际投资率要高出许多。我国投资率偏高,不仅意味着社会产出中更少的比例被用于消费,而且带来生产能力过剩、大量银行呆坏账、长期贸易顺差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乔为国,2007)。由于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明显不足,大量产品只有对外出口,所以我国的出口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继续增长,出口依存度已达36%。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紧缩效应

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疲软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加速下滑,其中,金融风暴中心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2008年前7个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9.9%,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实际上,当危机初步爆发时,我国部分出口企业转向欧洲市场,同时,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保持强劲,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然而,当危机进一步深化,这些国家经济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进口需求显著下降。我国到欧洲出口已从2008年年初30%-40%的高增长降至8月的22%。我国出口日本的情形与此类似,且下滑趋势可能延续。此外,我国对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涨幅也明显放慢。

我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自200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自2007年9月以后,我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降至10%以下。2008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隆国强,2008)。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将在未来数年延伸,受其影响,我国外部需求增长将明显下降,导致工业增速相应放慢。同时,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并降低企业投资收益,还减弱我国部分出口企业的投资能力。为了缓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转变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刺激内需增长,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型,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消费主导型经济的特征和实现的可能性

(一)消费主导型经济的特征和实现形式

相对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经济,消费主导型经济的特征包括消费者主权表现明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强、经济结构轻型化、买方市场形成、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方式呈现多样化等(李新家、冯强、王军、杨华辉,2003)。从其他国家的情况看,可以把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市场经济自身发展和完善,自然实现这一转变。这种转变方式的典型是美国和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类是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那样,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主动实现这一转变。

(二)我国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的可能性

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人口转变对消费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人口对消费起着主导与决定作用。其次,人口的生育周期会对消费结构形成周期性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四次人口生育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7年)是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生育率35.56%);1962-1971年是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生育率32.32%);1981-1990年是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生育率21.34%);现在是第四次生育高峰。第二次生育高峰的人口正好处于35-45岁时期,这个年龄段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消费能力都是最强的。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如今正成为新一轮消费高峰的“主力军”,并且将导致新一轮婴儿潮的消费。同时,随着城镇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收入增长方式的改变,各项促进消费政策的推出和巨额的银行储蓄资金,都奠定了我国消费高峰的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的人口形势对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宏观政策上,也是提振消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有利时机。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型的实现途径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居民消费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大致相当于投资率提高1.5个百分点。尽管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非常明显,但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仍然面临一些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尤其是消费环境不容乐观、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社会保障不全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成为影响当前消费增长的突出障碍。因此,政府要努力创造条件,多管齐下,加快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型进程。具体措施如下:(一)改善民生且扩大居民消费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保证责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

(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为此,一是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二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三是要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五是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三)整顿市场秩序并净化消费环境

混乱的市场经济秩序会恶化消费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中心内容是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因此,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既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条件。

(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且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看,消费者普遍的心理预期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确定性。为此,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等。

同时,把扩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供给体系作为扩大消费水平的重点,促进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当前消费不振原因之一在于消费结构断档,供给与需求结构不衔接。一方面,高档消费品供给过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适合中低收入群体的房地产、汽车、教育、医疗等产品供给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当对高档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通过税费形式加以限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手段,加大对普通大众可承受的廉价商品供给,从而有效引导普通大众消费潜力的释放。

综上,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依靠投资拉动增长、靠出口为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提供出路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两者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我国经济模式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使我国经济今后能靠国内民间消费的增长来带动。否则,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对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