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3篇)范文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3篇)范文

时间:2022-06-27 03:45:25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3篇)

第一篇:我国经济增长理念的传承与超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瞩目。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与我党的领导与制定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经济的增长理念也经历了由“单一“到”包容“这样的转变。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重大会议,因此,我们可以从历届大会报告中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理念的传承及发展。

关键词:发展;包容性增长;经济增长理念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传承与超越

1.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被称为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主要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或者部门内部之间的结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是研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重视基础设施的构建,要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五计划的成果显著,但是根据我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农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欠佳,信息化程度不高。中国人民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重视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重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个时候,我国的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十八大报告中,我党强调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我们要重视问题的存在,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传统产业更新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改革开放到了今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把目光更多的放在战略新兴产业上面,我们还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们一直坚持做的,但同时也要改造一些传统产业,更多地发展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朝着更加适应我国国情的方向发展,传承一些合理的方针政策,鄙弃不合理因素,并且增添了新的内容,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在思考如何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1.2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对于劳动力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出现了一些剩余劳动力,把这些劳动力有效利用起来,既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收入。因此,中国人民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强调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既要发展乡镇企业,又要更好的提高农村服务,小城镇的发展要结合实际,合理有序地进行规划。中国人民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以上的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城镇化进程有了很好的发展,“四化”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发展方式更加多维,发展形式更加科学。

1.3国民收入分配

中国人民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在分配问题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人民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发展问题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的这部分人带动其他人的发展。但是政府也要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决不允许收入的严重两极分化。中国人民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则把公平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强调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我国收入分配的原则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更加注重效率,这就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认识到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性,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发展的成果分配问题更加重要。我们在不断做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如何分割这块蛋糕的问题。效率和公平二者并不是割裂的两个方面,强调无论是什么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这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化解了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

1.4市场与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还不够深刻,十二大确立了我国的计划经济策略。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有计划的进行。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流通都在计划内,市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十二大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时我国市场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生产和分配主要是在计划下进行,供求关系不能很好地调节价格,厂商也不能根据价格调整生产规模。这时市场调节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邓小平同志就社会主义问题作了解答,提出著名的“猫论”,这时我们意识到以往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缺陷并进行反思,并且形成了新的认识。十四大首次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重视市场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的作用,提出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期,我党更加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原来的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肯定市场规律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由辅助作用到基础性作用再到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了市场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的作用下,供求关系能够更好地反映和调节价格,厂商可以自发调节其生产规模,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同时,为了防止市场失灵、市场混乱现象的发生,政府也要进行监管与干预。只有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何为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写入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包容”原意为“宽容、容纳”,这里被用于经济学,指的是经济公平合理的增长。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可否认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收入分配不均、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类似于这种以牺牲环境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包容性增长”。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公平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民众,让发展机遇更公平地给予人民,避免两极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发生,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到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的统一。

3经济增长战略的变化所折射的发展理念的改变

由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发展理念的变化,我们从原来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和谐、健康、可持续,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化取得很好的成果,国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效发挥作用,更加注重创新与创业,这与我们改革开放多年的探索息息相关,我党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结合国际国内实际,不断进行改革,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在从“单一“地追求效益的理念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发展。

4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还存在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破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我们要不断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承以往发展过程中正确的方针政策,超越以往战略中不合理因素,真正地实现“包容性”成长,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更好地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程萍.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J].农村工作通讯,2013(09).

[2]王玉安.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的枢纽——学习十八大报告笔谈[J].现代商业,2013(11).

作者:孙冬 单位:吉林大学

第二篇:我国造纸产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从我国造纸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经济环境探讨影响造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其创新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造纸产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发展途径

进入工业化社会发展以后,我国造纸产业发展迅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化生产模式的引进,2015年,我国造纸行业主营业务收入80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然而进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带来的竞争压力,造纸产业在近几年发展之中屡屡受阻,难以通过自身经济的增长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今,“十三五”发展规划已拉开序幕,为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国家部委先后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及“互联网+”等多项政策,引导社会产业对自身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及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在此期间根据造纸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梳理当前影响我国造纸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相关政策创新其发展途径则显得更具实际价值。

1我国造纸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及挑战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已有2000多年发展历史。我国造纸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较晚,虽在10多年发展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然而,进入21世纪发展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冲击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改变,我国造纸产业经济发展局势依然十分严峻。

1.1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情况

造纸产业与农业、林业、化工、出版印刷及机械工业等诸多产业交融,既确保了造纸产业自身在市场经济之中的地位,也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上升做出贡献。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造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5年我国纸及纸板产量10710万t,2011年纸及纸板生产总量为9930万t,增长率为7.8%。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发展初期,我国造纸产业的纸及纸板产量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5.6%~6.9%左右,与我国国民经济GDP的年增长率相差较小;除此之外,在生产技术水平及企业管理规范上我国造纸企业也在此段时间发展中取得明显进步,不少外资企业通过投资的方式进军我国市场,大量资金的流入为我国造纸企业技术的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造纸企业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及装备,进一步缩短了我国造纸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将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入我国造纸企业的生产、管理当中,使得我国造纸企业迈上新的台阶,逐渐成为世界造纸业的中坚力量。然而,自2011年以后,受经济发展新常态影响,面对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我国造纸企业的纸和纸板产量增长率略有下滑,2013年、2014年及2015年我国造纸产业的纸和纸板产量分别为10110万、10470万、10710万t,同比年增长率仅在-1.37%、3.56%及2.29%。

1.2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所致,全球经济增长日益缓慢,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在此期间也面临诸多发展挑战,尤其是欧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领先的国家推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后,我国传统行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造纸产业也是其中之一。此外,为进一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中共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多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国家整体市场经济格局进行了调整,要求各大产业的经营方式、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并相继出台了多项与宏观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望以此改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2013年,坚持创新、调整结构、节能减排及重质重效等发展口号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诸多传统生产企业纳入自身发展战略之中,造纸产业也响应国家宏观战略需求,进一步对自身发展进行创新改革。如今,伴随“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顺利施行,为协助社会传统行业实行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再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及“互联网+”等诸多发展政策,引导企业改革创新,而造纸产业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与诸多行业发展有着较强内在联系,在实际发展之中更应该积极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对解决当前实际发展问题,以自身经济发展为基础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2影响造纸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任务为:其一,迎合时展趋势实现自身转型升级,解决自身产能过剩问题;其二,加快自身科技创新,迎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通过自身生产模式、经营方式及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创新走上规范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然而,就现阶段发展情况而言,当前我国造纸产业的经济增长依然存在阻碍因素,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原料对外依存度高

因气候、地理位置等客观性因素所致,常年以来我国能用于造纸生产的林业资源相对较少,企业的木材原料都需从国外进口,木材原料的对外依存度相对较大。近年来,因国家造纸产量的上升,每年进口的木浆与废纸等原料的数量上升明显。据统计,2014年我国木浆进口量占全年木浆消耗量的62.52%,废纸浆进口量占全年废纸浆消耗量的36.24%,并呈增长趋势发展。虽然原料整体进口数量的上升,侧面体现了我国上阶段发展成效,但较高的进口成本也直接降低我国造纸产业的利润空间。据统计,在造纸产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之中,造纸行业的原料进口成本约占生产总成本的60%左右;与之而来,人民币升值对其造成的影响,尽管从原料进口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理应降低造纸企业的原料进口及国外设备的引进成本,但与此同时我国纸制品的出口企业却迎来发展挑战,需在经营之中承受更大发展压力,也不利于整合产业的协调发展。在目前我国市场化经济环境之中,鉴于造纸产业在生产原料方面过度依赖原料进口,造纸产业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的传统产业类别之一。如今,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将人民币升值的优势体现在造纸产业生产之中也是当前我国造纸企业思考及发展的问题。

2.2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除解决发展方面的问题以外,鉴于行业发展的特殊性,造纸产业自身发展对于社会环境带来的污染,也是其发展受阻的因素之一。由于制浆废水之中含有一定量的污染物质,若将其直接排放将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为此国家机关还相继出台诸多环保政策,要求社会工业生产企业逐年降低自身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尽管根据数据资料显示分析,造纸企业的废水、COD、氨氮、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及烟(粉)排放逐渐下降,但造纸工业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问题也使其难以在发展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3造纸产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创新意见

我国造纸产业上阶段经济增长成效有目共睹,但面对市场经济新常态及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新政策,部分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致使部分企业现金流和贷款融资方面遭遇困境,预计这些企业处境会越发艰难,有的将会被迫退出市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各方压力都会进一步增大,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政策和制度将更加系统、完善、严格,会迫使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成本。随着造纸产业调整进程深入,行业相关政策也会相应调整或改变,因此,各企业要关注投资发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及税收等相关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各自发展战略。另外,使用外汇较多的企业也要注意汇率变化风险。综合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造纸产业经济增长途经的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强同行合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及市场经济实际情况,中共中央提出的新兴发展战略,要求各省区间产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对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及经营方式进行调整,引导企业实现优质化发展。目前,各企业要关注投资发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及税收等相关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各自发展战略,而此方面问题的解决则可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施行机遇,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对行业资源进行整合,达到“1+1>2”的发展效果,进而弥补早期生产规模小引发的发展问题;其次,在产业集中度问题的解决上,各省区间也可充分借助相关政策机遇,效仿当前新兴互联网企业的扶持方式,建立造纸企业的“孵化园”区,对行业进行资源整合,为其生产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21世纪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造纸产业的发展亦不例外。面对人民币升值及生产原料进口给造纸企业带来的生产经营压力,我国造纸企业若想在实际发展过程之中取得突破,应根据实际市场需求不断对自身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从多个方面降低企业自身经营成本,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对于人才的依赖。政策性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生产企业数量,改变区域供给形势,将给部分企业留有发展空间,从持续化发展角度分析,对于外界资源的过度依赖,并不利于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自身难以在国际化竞争中占领优势,为此在下阶段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国造纸产业应在上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建立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理念,发展自身地域优势,通过与高校及其他制造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持续引入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可借助“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施行,与海外同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方面合作过程之中,鉴于我国造纸产业已有多年发展及生产经验,可效仿当前不少电子产业的经营策略,将生产厂商引入到造纸产业发展相对较为薄弱且林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充分解决我国林业资源紧缺给造纸产业带来的经营成本压力,进而实现我国造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其逐渐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

3.3加大经济扶持力度,解决产业创新资金方面问题

除自身生产模式、产业集中度以及生产原料等因素影响我国造纸企业经济增长以外,全球整体发展下滑依然对于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在讲究大规模、高效率及高产量的国际化竞争市场当中,现代造纸产业的发展若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建立在较高的资金密度上。在上阶段发展过程之中,我国造纸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取得多方面发展成效,与上阶段海外企业大量资金的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2005—2011年期间,各省区间造纸企业获得的投资资金基本保持在90%以上,自筹资金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基本维持在4%左右;但自2011年以后,我国造纸企业的投资日益减少,尤其体现在海外投资方面,如外商与港澳台地区对于我国造纸产业投资,与早期发展相比投资年投资下降率分别在4.2%及4.8%左右(来源:国家数据网)。社会各界投入资金的下降,使得我国不少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之中陷入发展困境,为此进入“十三五”以后,各省区间应根据时期情况加大造纸产业的资金福利力度,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引导省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助造纸企业的创新发展,为我国造纸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相信在国家及社会各界关注下,我国造纸产业的经济增长能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再创新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结语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随着我国造纸产业新时期的持续发展,不仅要突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还要通过扩大产能、提高生产集成度来提升市场份额,保障造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绿色造纸业建设,有效提升我国造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邝仕均.2015年世界造纸工业概况[J].中国造纸,2017,36(1):62.

[2]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工业2015年度报告[J].造纸信息,2016(6):10.

[3]杨咏明.我国上市造纸企业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4]李苏颜.中国造纸及纸制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5]何双希.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6]陈翔,肖序.中国工业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化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来自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160.

[7]王海刚,王永强,周一瑄.新常态下对造纸工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造纸学报,2015,30(3):57.

作者:张培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第三篇: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分析

摘要:运用Tapio的弹性分析法对2006—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的脱钩弹性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大都小于粗钢产量增长率,只有2008年例外,可见中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脱钩状态多为弱脱钩,说明钢铁工业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从废弃物排放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增长率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小于该年的粗钢产量增长率,但是两者增长率之间的差值较小,虽处在脱钩状态,实则为弱脱钩。

关键词:钢铁工业;脱钩弹性;总能耗;二氧化硫;经济增长;碳排放

钢铁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对钢铁工业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或耦合状况进行评估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在1996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开始,连续多年保持着第一的位置。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04亿吨,占全球比重为49.54%。我国钢铁产量的迅速增长伴随着极高的能源消耗,2014年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烟尘排放量等分别占全国的15%、12%、8.3%,废水排放、粉尘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废气排放分别约占工业的15.65%、15.65%、7.4%、21.31%。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吨钢综合能耗高出10豫~15豫,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高出50豫以上。煤炭是我国钢铁工业中最重要的燃料,在我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69.9%,电力占26.40%,燃油占3.2%,天然气占0.5%。这种燃料结构提高了单位产量的耗能,并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变化。鉴于钢铁工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钢铁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等特征,对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或耦合状况进行评估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直接涉及到我国钢铁工业以及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潜力。基于“脱钩”理论,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实际数据,对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增长、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并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测度,分析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深入分析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工业能耗增长加速的趋势和结构特点,预测我国钢铁工业今后资源供需矛盾的变动趋势,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及原因探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脱钩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Kraft(1978)[1]首次提出能源消费与总产出的脱钩关系。在90年代初,英国政府在一份战略报告中针对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提出了第一套脱钩指标,并用于衡量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2002)[2]研究了经济增长和环境的脱钩状况,并计量了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的环境问题和经济增长指标国家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认为可以通过相关措施来逐步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并给出了评价模型来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脱钩关系;Juknys(2003年)[3]运用了初级和次级脱钩理论,分析研究了立陶宛的脱钩状态;AvidGray,JillianAnable,LauraIllingworth和WendyGraham(2006)针对苏格兰地区分析研究了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与交通运输量直接的脱钩关系;Tapio(2005)[4]首次提出“脱钩弹性”的概念,并对其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负脱钩,同时根据不同的计算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增长负脱钩、增长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八大类,使得各种组合状况都可以根据得分得到合理界定。国内关于脱钩理论研究方面,邓华、段宁(2004)[5]是较早使用西方脱钩理论对循环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的学者;贺秀斌等(2005)[6]将脱钩概念引入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评价领域中,并分析评价我国农业生态发展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王明霞(2006)[7]通过引入生态效率指标,运用脱钩理论,对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赵一平、孙启宏、段宁(2006)[8]通过引入脱钩理论,构建了以GDP代表经济增长,用能源消耗总量代表能源消耗水平的脱钩评价指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间的脱钩状况进行了分析;庄贵阳(2007)[9]使用Tapio脱钩指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不同时期的面板数据,分析国际间脱钩状态的差异。总体来看,当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研究一国或某一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关系,较少有研究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三者之间的脱钩关系,另外研究大都集中在地区或国家层面,较少集中在行业,尤其是钢铁行业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聚焦在我国钢铁工业,对其2006—2015年的钢铁工业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三者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到影响脱钩的因素,无论理论还是现实都有着较强的研究意义。

二、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脱钩分析

环境、能源消耗评价往往使用“脱钩”理论,而脱钩指标是用来衡量“脱钩”的状态和程度指标之一,主要以GDP作为驱动变量,能源消费或碳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变化量综合分析法、OECD的脱钩指数法、Tapio的弹性分析法、计量分析法、脱钩指数组合法和差分回归系数法等[10],根据各方法的计算结果可将脱钩状况分为连接、脱钩、负脱钩等类型,具体可分为衰退连接、增长连接、衰退脱钩、强脱钩、弱脱钩等8种类型[11](见表1)。在脱钩的8种状态中,“强”和“弱”是用来衡量研究变量间变化方向以及变化率情况,如若研究变量同方向变化,变化率小即为“弱”;相反,研究变量反方向变化,变化率大即为“强”。而“脱钩”“负脱钩”“连结”都是用来说明所研究的两个要素间的关系;GDP增长而能源消耗或者碳排放降低,即为“脱钩”,相反即为“负脱钩”;GDP增长而能源消耗或者碳排放也一起增长即为“连接”,反之为“衰退”。脱钩是理想的状态,负脱钩是不理想的状态。

(一)状况分析

数据来源于我国2006—2015年《钢铁工业统计年鉴》及《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统计月报》,指标的选取以粗钢产量代表钢铁工业经济增长状况,以总能耗代表钢铁工业能源消耗量。以钢铁工业生产流程中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作为主要碳排放指标。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情况,根据数据分别计算粗钢产量年增长率、总能耗增长率、外排废气增长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率等(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粗钢产量每年都在增加,只有2015年首次出现下降,而2015年与之相关的各指标如总能耗、外排废气量、二氧化硫外排量等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应用分析

1.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的增加,钢铁工业的总能耗也在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2007年能源消耗脱钩弹性状态为增长连接,即能源消耗量随经济增长以大致同比例速度上升,二者呈现线性关系;2008年能源消耗脱钩弹性状态是增长性负脱钩,即能源消耗量伴随着经济增长以更高的速度上升,说明钢铁工业粗钢产量的增加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在增加,能源消耗增加速度大于粗钢产量的增加速度,说明这一年的钢铁工业发展效率在降低[16][17][18][19]。2009年能源消耗脱钩弹性状态是强脱钩,指粗钢产量持续增长,能源消耗量增长指数呈现与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关系,即负增长;强脱钩是经济增长健康良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钢铁工业发展也到了事关重要的阶段,而该年的能源消耗脱钩弹性状态是增长连接,是指能源消耗量随粗钢产量的增长以大致同比例速度上升,二者呈现线性关系;2011—2014年,钢铁工业能源消耗脱钩弹性大都处于脱钩状态,其中2012年和2014年是强脱钩,2011年和2013年是弱脱钩,这说明我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发展良好;但是到2015年,“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钢铁工业能源消耗脱钩弹性状态为衰退脱钩,是指粗钢产量负增长,能源消耗量同样呈现负增长,其负增长率大于粗钢产能的萎缩率。分析原因不难发现,“十二五规划”要求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铁)、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十二五”时期是淘汰落后的攻坚期,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考核问责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2015年粗钢产量不增反降,导致当年的能源消耗脱钩弹性为衰退脱钩。

2.外排废气总量脱钩弹性在2007年、2009年、2010年出现短暂弱脱钩,而2008年、2011年、2014年状态为增长负脱钩,说明这3年中钢铁工业粗钢产量增加速度低于外排废气量的增加速度,进一步说明这3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外排废气的影响较大,虽然一直在节能减排,但这3年间粗钢产品有所增加的同时,废气排放以更快的速度在增加,说明这3年减排效果不够明显。而2012年和2013年脱钩弹性状态为增长连接,是指废气排放量随粗钢产量的增长以大致同比例速度上升,二者呈现线性关系;这样充分说明钢铁工业经济增长、废气外排量还没有达到脱钩状态。在治理结构和政策制定上仍需进一步加强。2015年为衰退脱钩,粗钢产量在下降,外排废气以更快的速度下降,节能减排制度初见成效。

3.钢铁工业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否脱钩,直接反映出钢铁工业经济增长、碳排放的关系状态。2007—2015年,二氧化硫外排量大致逐年递减的趋势,这与中国政府制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同时二氧化硫外排量脱钩弹性状态基本处在脱钩状态,其中2007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为强脱钩状态;2008年、2011年、2012年为弱脱钩状态;而2015年状态是衰退性脱钩,主要原因是2015年粗钢产量大幅降低,而代表钢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选择是粗钢产量,同时二氧化硫外排量在2015年以较大速度减少,说明二氧化硫外排量在该年也处在脱钩状态,主要是因为粗钢产能减少,脱钩为衰退性脱钩。

4.从钢铁工业能源消耗与外排废气量之间的脱钩情况看,随着钢铁工业能源消耗的增加,外排废气量也在增加,并且外排废气量增长率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份都超过了能耗增长率,并且在钢铁工业能耗得到一定控制的情况下,外排废气量仍在增加,这说明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与能源消耗之间至今还没能真正脱钩,并且在2009年、2012年、2014年出现强负脱钩。由此可见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的控制任重道远,各项针对外排废气量的政策还仍将严厉继续执行。

5.从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硫外排量之间的脱钩弹性来看,随着钢铁工业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外排量在以不同程度的速度下降,并且在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下降速度比较明显,这说明钢铁工业二氧化硫外排量与能源消耗间大致呈脱钩状态,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强脱钩,这种脱钩状态是主要发展趋势,说明钢铁工业能源消耗不是二氧化硫外排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是由于中国政府对钢铁工业脱硫技术的严格要求和控制,使得钢铁工业二氧化硫外排量逐年减少。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2006—2015年我国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外排废气和二氧化硫外排量等面板数据,计算出各指标的增长率,并证实了钢铁工业粗钢产量、能源消耗、外排废气量、二氧化硫外排量之间的脱钩关系及状态,结论如下。

1.从能源消耗来看,我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大都小于粗钢产量增长率,只有2008年例外,可见我国钢铁工业总能耗大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钢铁工业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粗钢产量的上涨,虽然钢铁工业总能耗脱钩弹性在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处在脱钩状态,但是强脱钩的年份只有一半,分别是2009年、2012年、2014年。而2007年、2008年、2010年、2015年能源消耗脱钩状态或增长连接或衰退脱钩,更有甚者是2008年出现增长性负脱钩,钢铁工业总能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2.从废弃物排放来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和二氧化硫外排量。分析发现我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增长率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小于该年的粗钢产量增长率,但是两者增长率之间的差值较小,虽处在脱钩状态,实则为弱脱钩。且2008年、2011年、2014年我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增长率超过了粗钢产量增长率。说明我国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与粗钢产量之间未实现强脱钩,钢铁工业外排废气量要实现完全强脱钩任重而道远。另一个主要废弃物排放是二氧化硫,从分析结果来看,二氧化硫外排增长率都小于粗钢产量增长率,并且增长率也在逐年降低,基本都已经达到脱钩状态,其中2007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为强脱钩状态;2008年、2011年、2012年为弱脱钩状态。分析原因发现烧结烟气脱硫一直是钢铁工业环境治理的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明确要求,钢铁工业实现全脱硫。鉴于以上分析及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钢铁工业能源消耗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粗钢产量的上涨,降低粗钢产量,淘汰落后产能,增加钢铁工业行业集中度是必要手段。为此,政府应继续坚持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不变,同时分析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状况,制定合理的钢铁工业产能规模,在淘汰过剩产能的同时,提升钢铁工业发展质量。

第二,由于我国钢铁工业废气外排量与粗钢产量之间未实现完全脱钩,甚至在个别年份粗钢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外排废气量反而增加,钢铁工业的外排废气量的压力较大,仅仅从降低产能、淘汰过剩产能解决不了外排废气量的问题。主要应加强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钢铁工业生态技术水平,从技术发展视角降低废气外排量。

第三,煤炭是我国钢铁工业最重要的燃料,在我国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69.9%,电力占26.40%,燃油占3.2%,天然气占0.5%[20]。这种燃料结构提高了单位产量的耗能,并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改变钢铁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第四,钢铁工业规模的萎缩对于能耗强度、碳排放下降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对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有利。当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其结构红利也会消失,致使结构调整停滞甚至抑制经济增长。面对减排目标及压力,钢铁行业应迫切需要支持升级的产业政策,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5]邓华,段宁.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6):46-49.

[6]贺秀斌,等.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土壤侵蚀退耦指标体系[J].土壤学报,2005,(5):852-856.

[7]王明霞.脱钩理论在浙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运用[J].林业经济,2006,(12):40-43.

[8]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3):128-134.

[9]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0]王锋,等.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

[11]尹敬东,穆明娟,周兵.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来自江苏的证据[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1):6-12.

[12]李新运,吴学锰,马俏俏.我国行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J].统计研究,2014,(1):56-62.

[13]万庆,曾菊新,杨振援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援统计与决策,2013,(16):112-116.

[14]王欢芳,胡振华.中国制造行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测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11):1671-1675.

[15]郑凌霄,周敏.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9):19-25.

[16]齐绍洲,林屾,王班班.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Tapio脱钩模型、面板数据的滞后期工具变量法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5):59-66.

[17]李炯,陈宇光.浙江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差异、脱钩状态与EKC检验———基于11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2):97-105.

[18]胡渊,等.中国能源碳排放与GDP的关系及其动态演变机制———基于脱钩与自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1358-1362.

[19]张娟娟,等.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及PSR评价模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6).

[20]《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15[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王俊岭1,张新社2 单位:1.河北地质大学,2.河北省中医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我国经济增长现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zzlw/70511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