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无害需求不足与经济危机的探讨范文

无害需求不足与经济危机的探讨范文

时间:2022-07-17 03:21:08

无害需求不足与经济危机的探讨

一、对萨伊定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简评

到底是供给决定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供给?这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者们长期困惑同时又痴迷的问题。

(一)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定律

我们不妨试着打一个比喻:如果供给是人的左腿,那么需求则是右腿。于是上述问题就转变成“是左腿决定右腿,还是右腿决定左腿?”不难想象,当左腿在前时,是左腿带动着右腿前进,此时,被落在后面的右腿快速跟进就成为当务之急;反之,则是右腿带动着左腿前进,左腿跟上并超过右腿便成为重中之重。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凡事都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能离开特定的时空条件来笼统地谈论这个问题———而是应当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不同的行业或者产业来加以理解。如果我们暂时抛开行业或者产业的限制,仅考虑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么从总体上来看,在产业革命发生之前的社会,基本上是满足“供给会自行创造对自己的需求”,即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的。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供给能力不足是一种常态。如果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危机,甚至会危及人类的生存。而人类在经历了数次产业革命之后,由于科技、制度(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等的巨大进步,较之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而言,生产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就总体而言(不包括某些特殊的产业或者少数仍然极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此时再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对自己的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则显然是与现实相违背的。这一时期经济现实更加接近“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定律。比如我国上世纪末就已经达到了多数商品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据国家内贸局统计,自去年一季度开始我国已不存在供不应求产品,而绝大部分产品已供过于求。我国产品过剩已从局部转向全面,自然地,欧美、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形就更是如此了。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对比分析

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有很多,但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现实影响力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这也是本文选择重点介绍和比较这两种理论的理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主要是基于社会制度层面的研究。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也是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随着这一基本矛盾的不断酝酿,又将导致两个具体矛盾的激化: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可否认,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确实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且马克思所说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以马克思、凯恩斯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加上社会现实的“倒逼”,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放弃了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另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比如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因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论断固然正确,但是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之下,由于西方国家尚不具备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基础,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应对方案暂时不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应用,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部分地加以实施。其具体表现是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国家都已经接受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政策主张。

一方面,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受到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另一方面,美国在实施“罗斯福新政”后国民经济逐渐从危机中走了出来。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的原教徒凯恩斯放弃了原来的观点,并于1936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下文中将简称《通论》)。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套理论是基于以下三条著名的心理学规律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倾向递减和流动性偏好。毫无疑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它使得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大大增强,而且在理论上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一套至少在短期内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甚至有人认为是凯恩斯挽救了西方世界和它们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但是,一方面,凯恩斯选择了“有效需求”而非“无害需求”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过于关注短期,对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凯恩斯给资本主义经济所开出的“药方”中本来是包含着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政策主张的,而且从长期来看,这一主张其实是凯恩斯在治理经济危机的全部建议中最为根本性的措施。可是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各国政府总是趋向于选择短期内的总需求调控政策,确切地说就是利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这就为1929~1933年“大萧条”度过之后再次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其实,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凯恩斯都认识到了人们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间接原因,但是他们各自提出的解决方案要么过于激进,在短期内难以真正实施;要么过于“短视”,忽视长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总是选择有利于解决短期问题而对长期有害的经济政策。

二、当前经济危机的形成机理

上文已经提到,导致当代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的增长滞后于供给能力的迅速提高。与凯恩斯主义笼统地认为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看法不同,我们认为导致经济危机更确切的原因是由于贫富差距过大所引起的无害需求不足。在不考虑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危机的形成是家庭户、政府、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实体企业五部门联合博弈的结果。

(一)无害需求与有效需求的对比研究

“无害需求”(HarmlessDemand)这一概念既是本文的理论创建,同时也是本文借以揭示导致当前经济危机真正原因的关键词。“无害需求”是在仔细研究凯恩斯“有效需求”(EffectiveDemand)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它与“有效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又与“有效需求”有着很大的区别。无害需求是指在币值稳定且没有经济泡沫的条件下,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和外国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性与投资性需求的总和。仅从概念上来看,无害需求只是理论上的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经济体不可能完全满足无害需求的全部条件。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理论与对实践指导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比如,“完全竞争市场”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状态,其提出者不可能不知道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完全竞争这样一种市场形态的,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其存在的巨大价值———譬如,为反垄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系。就像“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类概念一样,无害需求虽然只是理论上的一种理想化的需求状态,但是它至少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比笼统的“有效需求”更为合理的关于需求概念的界定。

在长期经济运行正常的条件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扩大“无害需求”,而非笼而统之的“有效需求”,那么国民经济的运行将会平稳得多。有必要指出的是,“有效需求”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并不是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早在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RobertMalthus)在其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马尔萨斯还指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但是这一概念的真正扬名是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后。在《通论》中,凯恩斯重新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从此以后,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政府应当“相机抉择”,采取财政和货币手段管理总需求的策略就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理论“武器”,而且这一“武器”往往被各国政府滥用———即使是在经济处于正常状态时,这一“武器”也常被用来刺激总需求,以期加快经济增长。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仅仅具有购买的冲动和欲望,却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并不能对产品和服务产生现实的购买力。“有效需求”概念的提出将仅有购买的欲望却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排除在外,给经济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无疑是一种理论上的进步。但是它却忽视了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需求是否“无害”。很容易理解,只要手中持有的是具有现实购买力的货币,无论该货币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还是通过诸如抢劫、偷盗和欺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至少在卖主不知情的条件下,必然是具有同等购买能力的。但是,不同性质的需求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不相同。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金钱的手段无疑是有害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这种货币(支付能力)本身对社会尤其是经济运行是有害或者无害的。由于学科分工所限,获取钱财途径的“有害性”或者“无害性”并不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需求本身对经济长期平稳运行的“有害性”或者“无害性”。“有害需求”(HarmfulDemand)是指会对经济平稳运行产生潜在危害的需求,主要包括过度投机需求、过度负债需求和过度通货膨胀所导致的需求。过度的投机需求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资源配置无效和浪费。过度的负债需求是指借债规模超出债务人可偿还能力范围,存在很大违约风险的需求。由过度通货膨胀所导致的需求则是指由于纸币不断贬值,为了降低因币值快速下降造成的损失而导致的非理性需求。这三种有害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合,而且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最终会陷入一个自我加强的缪尔达尔式“恶性循环累积”过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有害需求还是无害需求都属于有效需求,而且有效需求等于无害需求与有害需求的加总。

(二)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有害需求过度膨胀、无害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它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数值越小表示贫富差距越小,数值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0表示绝对平均,1表示绝对不平均,0和1是两个极端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国的基尼系数如果超过0.4将会造成社会不安定,比如导致违法犯罪活动增加。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显然已经超过了这一警戒线: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统计报告称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61,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9。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提出一国的贫富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形”曲线,即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然而,杨春学利用美国最近一百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呈现出“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美国近几十年来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随经济发展而缩小,反而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当然,我们并不能据此断定库兹涅茨曲线必然不存在。因为单纯从理论上来讲,也许是因为一百年的时间还不够长,现今的经济、技术还没有高度发展到使贫富差距自动由扩大转为缩小的“拐点”。但是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尚且没能达到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那么我们至少可以非常肯定地认为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具体时间不确定),不借助制度的创新和改进,单纯依靠“无形之手”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自动达到贫富差距由扩大转为缩小这一“拐点”的。

(三)当前经济危机形成的机理分析

为何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有害需求过度膨胀、无害需求不足,最终造成经济危机呢?这可以用一个由于家庭户消费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家庭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房地产公司以及实体企业五部门联合博弈模型来加以解释。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一国的财富过多地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而大多数普通民众则处于相对贫穷的状态。一方面,富人占有的财富总量很大,但是人数很少,再加上受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这一人群对能够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品(服务)的需求必然是非常有限的。在个人或家庭消费方面,在支付能力过旺且受“虚荣效应”与“攀比效应”影响的条件下,他们会倾向于选择购买价格昂贵但是对经济健康发展无益甚至是有害的奢侈品。另一方面,占人口绝大部分相对贫穷的人群对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活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由于受收入状况的约束,这种需求往往属于仅有消费欲望却无支付能力的“无效需求”。

因此,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整个社会对一般商品(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家庭户的消费需求不足,政府部门就会倾向于选择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企图利用政府需求来代替私人部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如果政府行为也遵循“理性人”假设的话,根据公共选择等学派的观点,政府将会追求自身规模的最大化(因为扩大政府规模能够提升官员的威望和权力)和经济政策行为“短视化”。这是由于一般而言,每一届政府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任期,为了在自己的任期内使经济快速增长且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无论是否会造成经济波动甚至是经济危机,都面临被采用的利益驱动,因为即使发生经济危机,那也很有可能只是下一届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这同时也说明,短期内的权宜之计往往会造成长期的潜在危害。为了获得良好的“政绩”,争取连任或者得到升迁(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政府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之时甚至会不顾财政收支状况大规模举债,借以维持扩张性政策的需要。而且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和“功能财政”的提出又在理论上为这种赤字财政披上了“科学”的外衣。

因此,每一届政府都有可能采取类似的扩张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赤字会越积越多,最终导致西方各国的“主权债务危机”。这种政府不考虑偿还能力,刻意在自己任期内将经济增长速度人为地加速到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行为,本身虽然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但这是主要通过增加“有害需求”来刺激有效需求的方式。如果过度实施,在长期内不但不能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反而会给经济运行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波动,甚至酿成经济危机。为了减轻政府债务,同时也为了扩大所谓的“有效需求”,掌握货币发行权的国家政府必然会存在极大的“冲动”来增发货币,降低币值、利率与汇率,从而达到“稀释”债务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目的。根据费雪方程式,这又必然会导致下一个问题———通货膨胀的产生。而通货膨胀一旦形成,人们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继而形成通货膨胀自动维持与推进的机制。尤其是当通货膨胀率过高,使得实际利率小于零时,将资金存放在银行或者持有现钞将面临资产贬值。为了避免资产贬值,许多人必然不会甘愿简单地将资金存入银行,而是会选择一定形式的投资或投机行为。从理论上来讲,人们既可以选择投资于实体企业,从事生产性经营活动;也可以选择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RealEstate)和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投机市场。然而问题在于由于受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因素的影响,从事实体经营的企业往往销路不畅,营利能力受限。

因此,无论是从事实体经营的企业还是居民户,都可能倾向于将资金转移到购买黄金等贵金属,尤其是房地产等投机性活动当中。由于一方面政府不断增发新的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需求过旺,进而形成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预期,对房地产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这种机制不断地自我推进会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并使房地产市场占据过多的资源,造成其他实体经济部门资金不足,使其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众所周知,通常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物质载体,一旦实体经济部门受到冲击,经济发展必将面临困境,造成大部分经济指标恶化。在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般来讲,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收入是靠赚取借贷利差来取得的。它们本来应当主要贷款给从事实体经营的企业部门,帮助其维持和扩大生产,但是由于受实体经济不景气、贷款收益率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存在对实体企业的“惜贷”行为。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则“突飞猛进”,同样存在“短视”倾向的金融机构经营者(人)会选择将资金投放到为房地产商和购房者融资的业务当中,甚至贷款给许多信用等级很“次”,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购房者和金融“杠杆率”过高的房地产商。当房地产市场这种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大量入不敷出的购房者必然会发生违约退房行为,当这种违约行为变成普遍现象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从而抵押贷款债券价格将面临大幅度下降,最终使房地产市场脆弱而“紧绷”的资金链条在一瞬间断裂,造成局部的经济危机。比如美国2007年8月全面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如此。为了“救市”,原本就负债累累的欧美国家政府在财政扩张方面已经没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因而必然会更加倚重运用货币政策———实行各种名称不一但是本质相同的“量化宽松”政策,增发货币,对内降低利率,对外降低本币汇率。一旦局部危机爆发,就很有可能导致地区性、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接踵而至。这是因为泡沫的破灭与泡沫的形成一样,也存在一种“自我促进”和“自我实现”的机制,而且泡沫破灭的速度往往会比其形成要快得多。此外,当今经济的开放性很强,不同经济部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处于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当中,一旦出现局部经济危机就很可能迅速演变成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三、基本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关于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两个关键性结论:一是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立足点应当是扩大无害需求,而不是笼统的扩大有效需求;二是缩小贫富差距,因为将原本过大的贫富差距缩小并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才是扩大无害需求的根本性途径。

(一)长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立足于扩大无害需求而不是有效需求

现代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有效需求滞后于供给能力的增长。当总供给的增长略微快于有效需求的增长时,不仅不会造成经济的大幅度波动,而且还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如果有效需求严重滞后于供给能力增长的话,将会形成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经济危机。如果说危机来临之时,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现实政策主要是有害需求———的做法是被迫为之,在短期内具有降低经济危机破坏程度之功效的话,那么在长期当中,采取扩大无害需求、控制和消解有害需求的宏观经济策略才是明智和有远见的。要想维持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使供给和需求保持在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大量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在长期中,如果依然采取主要靠动用扩大有害需求的方式来刺激总有效需求的办法,将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破坏,导致经济运行和发展不稳定,为以后更大规模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二)缩小贫富差距是扩大无害需求的根本途径

贫富差距过小或者过大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今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现实情况往往是贫富差距过大。为了真正做到扩大无害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有害需求,最终刺激无害有效需求增长;建立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限制政府的“短视”行为等。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缩小并控制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作者:阳晓伟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无害需求不足与经济危机的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wjlw/64921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