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范文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范文

时间:2022-06-13 11:16:11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

摘要:

文章归纳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的过程与机理,认为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并对当前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机理进行阐释。论证了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属于渐进式变迁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是在内生技术推动下实现的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基础上的演变,海洋技术进步、政府的行政支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制度变迁。

关键词:

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海洋产业结构

一、引言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1]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是以海洋经济活动为基础展开的,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将海洋经济各项基本指标进行有机整合,使其既能反映海洋经济总量状况,也能反映海洋经济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对海洋经济全貌、结构和内部联系的综合描述。[3]随着海洋经济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1952年,新中国政府统计体系建立,最早有关海洋经济的统计核算资料由国家统计局在进行陆域经济统计时向海洋延伸获得。[4]1964年7月,国家海洋局正式成立,在当时主要负责管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调查资料收集整编和海洋公益服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中国的海洋经济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对海洋经济活动的统计核算仅包含在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向相关海洋经济产业部门的延伸中,很难找到能够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完整数据。

1989年,国务院在赋予国家海洋局的职责中明确提出由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统计工作。同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海洋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1990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编订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界定了海洋产业活动指标的定义和实际统计范围,[5]初步确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分类体系。次年,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向国务院16个涉海部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海洋统计工作正式启动。[6]1999年12月22日,国家海洋局颁布了海洋经济统计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阐述了海洋产业的定义,并以其性质界定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2006年,国家海洋局颁布了海洋经济统计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同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海洋局实施了《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调查区域范围主要涉及中国11个沿海地区、53个沿海城市,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并分别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通过《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上年度海洋经济初步核算数据和最终数据。[3]

二、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调整演变

纵观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三次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调整。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目录与标准日渐清晰,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第一次调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一次调整以《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为主要内容。1989年,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之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从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中独立出来,迫切需要有标准可依。通过对当时海洋统计的调查和全国经济的研究,依据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占比重较大、对国计民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等标准,1990年,国家海洋局颁布了《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在第一次调整中,统计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水产、海洋盐业、海洋矿产、滨海旅游、海洋能、海水利用、海洋药物等8类。受数据来源的限制,实际统计中仅统计了海洋水产业、海运和港口业、海洋盐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和滨海国际旅游等6类产业。其中,海洋水产对应之前的海洋渔业,海运和港口业对应之前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实际统计口径变化不大。1995年3月,国家海洋局编制了《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3》,实际统计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水产、港口与海运、海洋盐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滨海国际旅游、海洋科技与教育、海洋服务7类。在统计原有产业的基础上《1994年中国海洋统计年报》中增加了“海洋造船”产业,并将“港口与海运”更名为“海洋交通运输”。1995年,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联合向全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了《关于沿海地方开展海洋统计工作的通知》,全国沿海地方的海洋统计工作也随即开展起来。[3]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第一次调整处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独立之初,它是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以来首次制定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在前无标准可依的情况下,此次调整主要增加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大类,并依据海洋产业的特点为更好反映所涉及经济活动的内容对统计核算的部分产业进行了更名。

(二)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第二次调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二次调整以《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为主要内容。2000年前后,中国海洋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海洋产业增加总值中占据较大比例的产业却未得到统计,部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也未被纳入统计范围。例如,在2001年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82%的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对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其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原有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均未将其纳入统计范围。另一方面,一些海洋科学技术日益成熟并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新兴的海洋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原有统计核算却未对其进行统计。此外,原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指标概念不明确、相关产业分类不确定,部分区域划分模糊等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已无法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的需要1999年3月,国家统计局批准执行《海洋统计综合报表制度》,将海洋统计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制度。

1999年12月22日,国家海洋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为依据,了我国海洋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以下简称代码),规定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随后,我国对海洋经济领域的统计核算均以该标准为依据而进行。依据该标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实际变化最早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得到体现。表1对《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代码》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统计产业进行了比较。从地理范围的调整来看,此次统计体系的调整明确定义了沿海地区是指有海岸线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沿海省(市、自治区),为海洋经济的统计做出了地理范围的界定。从分组与分类方法来看,沿海国际旅游更名为沿海旅游,与之前仅统计国际沿海旅游相比,增加了国内沿海旅游部分。从隶属关系调整来看,以《代码》为依据的第二次统计核算的调整,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将海洋经济统计划分为15个大类、54个中类、107个小类。依据《代码》,《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中统计的海洋产业增加到12类———海洋水产、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沿海旅游、海洋工程建筑、沿海造船、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服务。其中,新增加的海洋产业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信息服务。较之前统计核算的产业范围有所增加,但仍与《代码》统计核算规定的产业存在差距。随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又有了些微调整,主要体现在《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3》将海洋水产更名为海洋渔业,《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4》将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拆分为两个产业分别进行统计。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二次调整处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此次调整,一方面从地域范围角度,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所涉及的沿海地区进行了明确界定;另一方面,在已有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顺应海洋经济作为众多海洋产业活动综合体的特性,对海洋经济横向所包含的产业种类以及纵向各产业下的分类进行了完善,并重点增加了各项海洋服务业,将海洋信息咨询服务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海洋管理机构等非物质资料生产产业纳入统计标准。

(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第三次调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三次调整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主要内容。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沿海的陆域生产活动越来越具有涉海的性质,对于由于上下游关联而具有涉海性质的产业是否属于海洋产业存在争议。2006年,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主要标志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三次调整应运而生。为进一步精确和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工作,这次调整主要解决空间层面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交叉重叠以及海洋产业不同层级类别的交叠问题。此次调整具体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自我国开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以来,一直都进行沿海区域的海洋经济统计,但在沿海行政区域分类领域一直都处于空白状态,在实际统计中,存在地域间海洋产业统计的重叠;二是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使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迅速增长,与之相应的海洋相关产业也出现并迅速成长起来,在此次统计核算的调整中将新出现的海洋相关产业纳入统计范围;三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催生了众多海洋高技术产业并使其迅速发展迅速;四是原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在隶属关系方面与新时期下海洋产业内涵不符。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第三次调整,从地域范围调整来看,国家海洋局批准颁布了《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094-2006),依据该标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包括沿海地区、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带三个层次,避免了统计范围交叠问题的发生,使区域统计更有层次性。从分组与分类方法来看,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标志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第三次调整对海洋经济活动进行了更鲜明的层次分类,具体体现在:相比较第二次统计核算调整中将海洋经济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进行统计,第三次统计核算调整以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将海洋经济划分为A海洋产业和B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将与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从主要海洋产业中提取出来,单独列为B类别海洋相关产业下的大类(如海洋工程建筑业被划分为A类别下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和B类别下涉海建筑与安装业),两个类别下又设大类、中类和小类,共4个层次。从隶属关系来看,此次调整对第二次统计核算调整中的大、中、小类或拆分,或合并,或增加,或对其所属分类进行了调整。包括因海洋高新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如新增海洋卫星遥感服务业和海洋电信服务业)、因隶属于同一大类的各产业差别较大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如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在《分类》中被划分为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因海洋经济相关配套服务需求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新增滨海公共运输服务业和海洋金融服务业)、因按产业类型划分而导致的隶属关系调整(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业等产业被独立出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第三次调整无论在地域范围、分组与分类方法,还是隶属关系上都作了较大调整。作为地域范围调整的《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是我国在沿海行政区域分类领域的第一个标准。此次调整在确定了以海洋主要产业为核心层,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为支持层,以海洋相关产业为层的分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大批海洋高技术产业。同时,依据海洋经济不断发展的内涵,本次调整重点对各海洋产业的隶属关系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经过此番调整,初步形成了现行以《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为区域标准、以《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产业分类标准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三、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机理

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发展至今,从传统的单一产业扩展为具有紧密关联的海洋经济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范围和细分程度逐渐完善,制度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看,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制度本身很难自行调整和改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条件和环境也会发生改变,原来的制度就变得不适宜,只有打破或者改变原有制度的缺陷,才能建立新的制度,制度变迁的原因也孕育于此。

(一)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特征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与国民经济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演变方式体现为渐进性和强制性的特征。每次调整实现的新的统计核算体系对原有统计核算体系的替代可以理解为制度均衡状态的动态实现过程,而几次重要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调整恰恰是制度非均衡效应的反映。从演变的速度上看,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属于渐进式变迁,由于现有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调整都是在以往上期统计核算基础上实现的门类的合并、添加或者细分,各种调整过程平稳,没有出现较大程度的政策波动,从而符合这种渐进式特征。即便是1990年前后,国家海洋局独立负责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前后时期,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依然具有连贯性特征。早期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仅对少数传统海洋产业的统计核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稳定下来,是因为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海洋产业的门类逐渐齐全。现有的统计核算体系变迁从《全国海洋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到《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再到《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不是破旧立新的过程,而是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具有强制性变迁特点。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第一级完成人,使得三次调整均带有明显的政府统筹色彩。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均衡状态是以政府为制度变迁主导,形成的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国家处于战后恢复状态,政府在海洋领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传统海洋产业成为这一时期海洋经济活动的主要领域,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初次形成便以此为基础。期间,国家统计局被撤销,直接阻碍了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之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三次调整,均在以国家海洋局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下完成。尽管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调整过程中,政府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统计范围和门类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同样依据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内在演变规律进行海洋产业的分类和调整,并尽可能多地考虑市场导向和国家战略的整体需求。

(二)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动力机制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是技术、产业演化和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洋技术进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提供原动力。产业结构的演变使得海洋产业的统计核算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深。从外部环境上看,由于海洋经济本身具有开放性特征,政府的行政支持以及经济全球化直接推动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在产业门类方面的调整,同时这两方面也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间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改善,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1、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讲,制度演变的内在动力是科技。新古典经济学同样承认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演变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技术的内生推动性。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内在动力是海洋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伴随着海洋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展,海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海洋经济的统计核算范围也日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海洋技术发展处于零星起步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下,在海洋经济领域的统计核算主要围绕传统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和细分程度逐渐扩大,如逐渐加深了对与海洋药物的认识,促进了对特定物种的培育繁殖和产业化应用,因而,海洋生物医药业的统计核算逐渐被纳入进来。进入21世纪后,一大批海洋技术逐渐成熟并走出实验室,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开始应用于海洋领域,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的规模中逐渐扩大。伴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发展,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及海洋地质勘察业等产业逐渐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随着海洋科技逐渐深入到其他领域,海洋科教文卫事业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使得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进一步扩展。2、产业结构演变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演变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既符合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海洋经济结构演变的特性。我国产业结构演变既是产业结构自身调整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概括的讲,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集中管理体制下的产业结构演化(1949-1977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1978-1992年)、产业结构的市场化演进(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02年至今)。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经历了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由单一产业结构向较为完善的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从最初对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产业的统计,到增加部分海洋重化工业产业如海洋石油、海底矿砂等,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领域的体现。改革开放以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完善,增加了滨海旅游业等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海洋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快,原先因计划管理而缺乏市场化有效运作而没有被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产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渐纳入统计范畴,如在细分产业中增加了海洋电力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进入21世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向高效、节约、生态型转化,高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渐被提上国家战略需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围绕海洋产业的配套支撑产业被大范围的纳入进来,如海事保险业、海洋社会服务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海洋产业的细分程度和统计核算隶属关系也逐渐完善。同时,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调整也顺应海洋产业演变的规律。区别与传统的陆地产业,海洋产业结构中强调第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表现为首先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然后从第三产业到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性特征。[7]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演变是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体现。从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首次形成到第一次调整,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主要范围是海洋第一产业,同时也会涉及滨海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的第二次调整中,海洋工程建筑、沿海造船、海洋化工等产业等海洋第二产业逐渐被纳入进来。而当《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颁布实施的时候,在对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产业进行统计的同时,增加了海上体育事业、海洋教育和文化艺术业、海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海洋第三产业。三次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口径的调整明显受到了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地影响。3、国际分工国际上产业与贸易的分工转移也推动了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和层次逐渐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仅有渔业、盐业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被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国际分工的加强,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发展对砂矿、石油等的需求增大,我国通过与国外共同开发海洋矿产的方式,不断学习并提高开采技术,将海洋石油和滨海砂矿纳入统计范围,以衡量相应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后,国际贸易中滨海国际旅游增加了国家收入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被纳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上,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分工与合作,受到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与调整地影响,部分海洋产业如海洋工程与钻井平台建设与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在国际贸易中,国家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更加紧密,积极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使得海洋产业在第三次调整中,海洋产业门类逐渐丰富,海洋产业隶属关系也逐渐清晰。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是在内生技术推动下实现的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基础上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需求供给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全球化因素会从不同方向作用于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变迁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图1)。海洋技术进步、政府的行政支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制度变迁。

四、结论与讨论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大体经历了三次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产业扩展为具有紧密关联的海洋经济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海洋经济统计核算范围和细分程度逐渐完善,制度的稳定性逐渐增强。通过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演变机理研究,表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的方式属于渐进式变迁并具有强制性变迁特点,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调整是长期的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海洋技术进步、政府的行政支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制度变迁。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范围并且提升了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数据质量,使得海洋经济系统内部产业部门的隶属关系逐渐清晰。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横向涵盖范围最广的国家之一,统计核算体系日趋完善,统计标准逐渐统一。然而,海洋经济在统计核算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误报、漏报、错报等问题,历次统计口径调整也缺乏对于绿色海洋经济核算的考量。在海洋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的前提下,未来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应重视对海洋第三产业和海洋资源环境的账户编制和数据统计,在对传统海洋产业统计核算的基础上,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和环境资源统计核算账户,开展绿色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实现生态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同时,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离不开定期组织全国性的海洋经济调查。国家海洋局应成立海洋经济统计调查队,定期开展全国范围的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从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实现常规性的海洋经济数据的统计调查。总之,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应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为依据,以完善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为保障,在充分反映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借助全国性的海洋经济调查,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绿色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姜旭朝,刘铁鹰.海洋经济系统:概念、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4):72-80.

[2]王克桥,朱杰.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J].统计研究,2008,(11):92-95.

[3]何广顺.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发展历程[J].海洋经济,2011,(2):6-11.[

4]宋旭光.新中国经济统计发展的历史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13,(3):21-26.

[5]姜旭朝,毕毓洵.中国海洋产业体系经济核算的演变[J].东岳论丛,2009,(2):51-56.

[6]王晓惠.海洋统计工作的发展与展望[J].海洋信息,2004,(1):13-15.

[7]张静,韩立民.论海洋产业结构演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

作者:姜旭朝 田颖 刘铁鹰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海洋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演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tjgslw/69505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