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消费物价攀升经济动因范文

消费物价攀升经济动因范文

消费物价攀升经济动因

【论文关键词】物价指数;货币政策;通货膨胀

【论文摘要】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消费物价指数连续数月偏高。3月到6月CPI同比增长均不低于3%,7月份CPI数据竟同比上涨5.6%,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物价指数连续数月的偏高走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经济出现过热的趋势,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文章旨在寻找这一“信号灯”背后的经济动因,以求对降低高速发展中的风险、调整公众预期、维持经济稳定运行作出一些积极探索。

一、理论分析

1.货币数量论

以费雪、马歇尔和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货币数量论揭示了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费雪在其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中指出,一般物价指数与全部商品交易量、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代表马歇尔和庇古也用几乎相同的方法研究出一般物价指数与货币存量、总产量相关。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理论,在货币流通速度假定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共同决定了物价指数的增长率。当货币供给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时,物价指数就会进一步上涨。

2.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指数的影响途径

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通过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会对物价指数的波动产生影响。在商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交易的货币量过多,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就会发生卖易买难的现象,波及到其他商品,就会导致物价指数的上涨;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储蓄保值的货币增加,利率下降,部分储蓄货币转向消费,消费品市场压力增大同样也会造成物价指数上扬;在资金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资金供给量增大导致利率下跌,借贷资金价格下跌造成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上扬,由此带来实物资产投资额增大,投资品价格上扬,劳动需求增加,工资上升而价格上扬。

二、我国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及其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1、货币政策

我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以稳定货币币值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框架。2007年7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8%,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高1.54和1.4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94%,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高3.46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

在我国现行的强行结售汇制度下,为对冲巨大的外汇占款,央行需要大量增加货币投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外汇占款已经占总货币发行量的70%。这种外汇制度使央行成为外汇市场事实上的接盘者,造成央行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较弱。如果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增长的话,货币信贷连续多年高位运行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2、货币乘数

根据货币乘数原理,货币供应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尽管去年以来央行已经先后七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各大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比例和现金比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货币乘数到2006年底上升了25.3%。货币乘数的上升必然成倍地扩张货币供应量。

3、M2占GDP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M2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1996年以后,年均增长率达5%左右。2006年我国的M2/GDP达到1.65,相比1990年增长了1倍。与此同时,我国GDP增长率近几年来一直稳定在10%左右。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因此,M2占GDP的比例显著上升,意味着多数年份货币供应量的超额增长,即货币供给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货币的需求,出现所谓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由货币数量论可知,此时物价指数必然上涨。

三、成本因素对物价指数上涨的影响

由于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我国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出现缺口,造成粮食及相关产品价格上涨。目前,食品类商品在我国CPI中所占权重为30%,07年1—7月份食品类商品价格上升了8.6%,影响对整个CPI涨幅贡献2.9个百分点。鉴于食品支出相对价格弹性较低,因此,物价上涨必然导致对食品类商品消费额的增加,从而将进一步推进价格指数上涨。

此外,我国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仍然难以完全改变。目前国内煤炭和发电的增长速度长期维持在两位数,短期内产能已接近极限,同时铁路运力不足对煤炭供应和电力生产的制约短期内也难以根本缓解。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整又受到多种行政因素的影响,价格上涨压力更难缓解。

四、缓解物价指数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去年以来,面对物价指数临近警戒线,国家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投资、调整出口退税的政策,以及解决部分消费品、生产资料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将有助于通货膨胀问题的缓解。但目前助推物价指数上行的因素仍较多,仍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协同调整。

首先,以相对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压缩政府投资的规模,将政府的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将其覆盖范围向农村扩展;提高义务教育支出,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支出,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加快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保障体系和大病统筹制度。

其次,调整进出口政策,推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

调整过去以创汇为目的的进出口政策势在必行,在控制出口的同时采取适当措施扩大进口规模。出口方面,要在2006年9月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率来限制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进口方面,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积极扩大进口”政策,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会有明显的下调。但由于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企业进口欲望不强。因此,扩大进口的重点应是国内比较短缺的资源、原材料以及国内急需的高精尖设备及零部件。

再次,实时适当放大汇率浮动空间。在一个较大浮动区间内,人民币汇率存在双向走势,会给投机资金带来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资金的成本和风险更大,从而抑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炒作。此外,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的收缩,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第四,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厘清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连带关系,从而为中央银行自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限制,放大企业与居民的自主权,鼓励民众多渠道投资与使用外汇,从而实现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转变。强化对资本流入的监控,特别是要对非贸易性、非QFII的证券投资资本的流入实行严格监管。

最后,不断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微观上具有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实现套利、投机以及构造组合的功能,在宏观上又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降低国家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以及容纳社会游资的重要功能。因此,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于增加我国经济弹性、分流风险,缓解流动性过剩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已经施行,作为资本市场重要风险管理工具的股指期货也即将在“高标准、稳起步”的指导原则下起航。可以预期,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的同时,经济体抗风险的弹性也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艳,孙国中.我国物价指数波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7).

[2]陈志行.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的数量关系分析[J].四川金融,1999,(3).

[3]劭蔚.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理论探讨[J].财政问题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