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贫困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产业选择范文

贫困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产业选择范文

时间:2022-07-18 03:59:18

贫困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产业选择

[摘要]贫困县经济发展需要众多动力的助推,各方面动力形成合力对于贫困县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贫困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内涵的理解,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理论模型,并以河北省临城县这一贫困县为例,分析临城县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探索促进临城县经济发展的产业路径选择。

[关键词]贫困县;动力机制;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拦路虎”仍然存在,摆脱贫困的任务仍然异常艰巨,困难重重。“十三五”的最后两年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农村,这同样也是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核心要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该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准激发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度挖掘贫困县的发展动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能。基于这一思路,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理论模型,分析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以河北省临城县这一贫困县为例,探索贫困县瞄准经济发展动力因素并精准发力,对产业发展进行路径选择,努力脱贫的实践经验。

一、动力机制模型在贫困县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内涵县域经济动力机制和县域经济概念被称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系要想实现持续增长,就必须努力克服收益递减规律,逆转收益递减规律,实现经济要素收益递增。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动力驱动,这些动力之间的关系既不独立存在,也不单独影响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应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动机必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这种机会的维护和改善,譬如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结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动力机制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动态因素,以合理的手段,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机制模型,为县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基础。通过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加快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两者的目标与实现方式均有差异,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因此,在研究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时,绝不能仅仅单纯地追求贫困县县域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提高,而应该努力重点在全面发展方面努力。

(二)动力机制模型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用的系统分析系统论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源于促进其发展的基础动力因素。这些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完善和维持县域经济内部机制的各种组织制度和经济关系,形成了多种制度的总和,形成了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体系。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动力机制体系构建的研究,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这种综合动力机制系统中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造成县域经济状况变化的因素很多,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称为动态因素。合力规律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县域经济动力机制中也适用。如果其中一个动态因素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如果其中一个动态因素对经济发展起到消极作用,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如果两个动力因素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合力就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反之如果二者的方向是相反的,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就会相互抵消,甚至会造成经济的倒退。为使本研究具有可行性,所研究的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动态因素是可行的、可衡量的、相关的、动态的。每一个被选定的动力机制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中的所有要素都是独特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鼓励、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在上述基本准则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县域经济动力机制的系统模型。

1.内生动力因素子系统在动力机制模型的众多子系统中,影响县域经济结构支撑条件的子系统被称为内生动力因素子系统,包括全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而由内生动力因素相互之间作用形成的系统结构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内生动力因素就是一个贫困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所有要素条件。内生动力要素是客观存在于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这是与外部动力因素截然不同的。在县域经济研究中,内生动力因素涵盖了经济结构水平、劳动力素质、自然资源数量、资本水平等,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现实水平和基本条件的客观反映。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县域经济结构的子系统为基础,它反映出县域经济发展是否具有潜力,县域经济水平是否具备综合竞争力,县域经济的扩散和集聚功能能否充分发挥。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所有事物、任何现象和过程,都有其各自的结构层次,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发生作用。换句话说,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子系统是县域经济结构子系统。倘若县域经济内部的基本条件无法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即便有优越的外部经济条件,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也难以迅速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外生动力因素子系统外生动力因素子系统是外部经济结构的支撑条件子系统,指县域经济之外各种因素的流动和相互作用。县域经济结构受到外部动力因素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使县域经济的规模和秩序发生改变。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秘鲁首先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对外生动力因素作了很好的解释。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受增长极的影响,产生两种效应,即涓流效应和极化效应[1]。涓流效应可以理解为区域经济中心要素流入县域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是一种积极的效应。极化效应可以理解为各种元素流向县域经济中心的过程。中心城市吸收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同要素,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可能性较大。本文所指外部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是指创新力、投资力和市场力等。

3.环境动力因素子系统环境动力因素也被称为非经济因素。环境动力因素对经济效率水平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横向对比来看,存在一种现象,即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因所处的经济体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即便生产要素在基础情况相同的县域内,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率[2]。这种现象经常使人困惑,但也给人们带来重要的启示。也就是说,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原因,不仅要从外部和内部的动力因素中找到,而且要从所有非经济因素的性质中找到。本研究所指的非经济因素包括文化特征、政府行为、社会诚信等。环境动力因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两个相反和互补的作用:渗透和干涸。所谓“渗透”功能,是指环境动力因素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即当非经济因素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时,它们与雨露滋润植物生长具有同等作用。所谓“干涸”功能是指县域经济发展受环境动力因素的阻碍和逆转,也就是说当环境动力因素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时,就如同干旱导致植物枯萎一样。换句话说,即使县域经济有着相同的生产要素,如果县域政府的行为、文化特征、社会诚信等方面不同,那么县域经济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三)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系统模型构建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动力机制模型运用于对县域经济系统分析之中,对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形成路径、经济效果很有必要[3]。特别是将动力机制模型运用于发现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剖析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内生动力因素子系统、外生动力因素子系统和环境动力因素子系统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对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在县域经济领域,它是指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模型的形成和路径的特点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河北省临城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河北省临城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是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处于太行山东麓使得临城县地势多样化,也造就了临城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贫困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模型为基础,分析临城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为促进临城县经济发展、进行产业选择奠定理论基础。

(一)内生动力因素自然资源是临城县重要的内生动力因素。临城县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山区和丘陵占总面积的85%,平原占总面积的15%,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矿产资源多,过去,临城县大大小小的煤矿、铁矿企业很多,以资源为支柱的企业兴盛,这些矿山经营曾经一度占据临城县经济收入的90%,也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4]。但同时,县政府也认识到资源开发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十八大”以后,尤其是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县政府摒弃依赖资源的传统发展思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关停并转很多煤矿,截止2016年,矿山收入占临城县经济收入的比例仅为5%1。临城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部级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4A级旅游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相继投入建设,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助力临城县经济发展。

(二)外生动力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对临城县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2017年,临城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8亿元,同比增长9.5%;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5亿元,同比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3300元、8454元,均增长9%。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扶贫方法为临城县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与活力。近年来,在临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摒弃过去拼资源的老路,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积极探索产品扶贫方式,以期开拓生态产业扶贫的新格局。创新金融扶贫的模式[5],结合县城发展实际,探索“股份合作制+群众土地入股+规模发展”的贫困群众收益加分红加薪金的模式、积极吸引投资商入股等模式,创新方法可行,极大促进了贫困户的积极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三)环境动力因素从文化特征来看,临城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商周时期即为名城古郡,隋唐时期邢窑兴盛,生产的邢瓷是中国最早的日用细瓷,如今,临城修建了全国首家邢窑博物馆。临城亦为赵云故里、“南调”文化传入地,这些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深入挖掘与保护。从政府行为来看,临城县委县政府务实求进,开展精准扶贫。临城县总面积797平方公里,辖4乡4镇220个行政村,总人口21.9万,截至2018年11月,累计减贫5548户13932人,减少贫困村72个;剩余贫困人口695户1655人,贫困村2个,按公安部反馈的2014年底乡村户籍人口146052人计算,贫困发生率为1.13%。临城县走上精准扶贫的快车道[6]。从区位优势来看,临城处于“京津3小时经济圈”、“省会半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是邢台市与省会连接的重要交通节点,横跨两省、连接两市、五县通衢,构建了“六纵六横”内外畅通的交通体系。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52.301公里,乡镇全部实现通三级路,进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村内主街道硬化率达100%。全县22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4G基站网络和光纤宽带全覆盖。全县供电覆盖率和动力电覆盖率均达100%。临城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推动贫困县脱贫。

三、临城县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通过分析发现,自然资源、发展模式、生态环境是临城县重要的动力因素,围绕这三个核心,对临城县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进行选择。

(一)特色农业发展路径1.规模化发展路径。从最初的几个村落开始,小面积种植被引进并发展为8个乡,全县种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目前,全县经济林果总面积超过30万亩,薄皮核桃达到26万亩,特色种养户达到2400多户,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2.链条化发展路径。从核桃的初步种植和直接销售到目前的种植、研发、加工、育种和销售的全链条发展。以绿岭公司为龙头,在核桃深加工项目上投资了1000万元,并已经正式投入生产。同时,在综合深加工项目上投资了2.4亿元,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建成后,核桃深加工的产量将达到每年生产5000吨。3.管理化发展路径。在发展初期,核桃产业依靠粗放式经营管理,全部采用自然种植的方式。然而,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核桃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建立行业协会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桃苗木品种,建立了技术支撑系统和标准,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的全面协调管理,实现了核桃产业的管理化发展路径。4.品牌化发展路径。临城薄皮核桃荣获“2017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核桃产业联合体被授予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在核桃生产和深加工的基础上建好核桃小镇、凤凰岭核桃绿廊绿道等旅发项目。在临城县,核桃已然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被广泛誉为“中国核桃之乡”。

(二)特色工业发展路径长期以来,在县域经济结构中,“剥山皮、掏地洞”式的采掘类产业占比较大。近几年,临城县在重新审视和把握县情的基础上,坚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跳出资源但又不抛弃资源,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把抓招商、上项目、扩园区,加速资源县转型作为富民强县的主抓手,使经济发展方向转向多极增长和多元化增长,将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当前,临城县重点培育四大核心产业,即机械制造业、新型材料业、高新技术产业、食品药品业,促进主导产业扩大,提高主导产业质量。以建设1000万吨优质水泥县为重点,扩大和加强新型建材产业,在新型材料也发展中,直接引进中央企业中联水泥和中国500强奎山冀东水泥,促进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特种水泥、纳米碳酸钙、新型墙体材料等产业技术的升级。壮大以水泵、石油管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发展水泵企业60余家,集研发、制造、检测于一体,建成北方重要的潜水电泵市场;爱尔渣浆泵、博路天宝石油设备制造等一批升级改造项目初具规模。同理推进食品医药产业的发展,将绿色食品产业园纳入到规划建设中,加速绿岭、绿蕾等企业开展核桃深加工新项目,以高附加值产品和医药中间体为依托,打造新型成品药和绿色营养保健品,建设绿色生物医学基地。注册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如君临、绿岭等。同时,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与中科院、矿冶总院等在京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进行深入对接,组建研发中心,形成覆盖中医药研制、水泥新材料研发、核桃深加工技术、纳米该应用等的科研体系,天合非金属、博路天宝等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作,筹建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维克莱恩项目是国内第一家专业生产太阳能集热器设备的厂家。其光电节能环保项目率先将抗磁技术引入太阳能产业,填补了国际产业的空白。清华铁矿尾矿综合利用已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强力实施园区提升战略。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建设的基础上,以开发区为重点,以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集聚化发展为契机,对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进行建设,对电力管线、排水设施、天然气管道、道路等进行集中检修和建设,对开发区建设实行集科研、培训和孵化为一体的总和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开发区的产业集聚能力。目前,开发区入驻企业已达127家,税收占全县60%以上。狠抓工业节能减排。以列入省“双三十”县为契机,重点实施了水泥旋窑脱硝、大气污染整治减排等工程,大力推进水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县城集中供热。单位GDP能耗降低率4.56%,氨氮、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实际纯削减率分别为16.58%、8.13%、17.75%、10.02%。

(三)特色旅游业发展路径临城县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有7个“部级品牌”旅游区和森林公园。邢台三山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第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临城古县有着2400年的历史和5000年的文明。有仰韶、龙山、商代文化遗址。宋代普利寺宝塔和隋唐邢瓷遗址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伴随核桃产业的发展,临城县将逐步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开展生态旅游。旅游产业既是富民产业,更是生态产业。临城县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有序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富民和生态的共赢。放大旅游综合效应。依托太行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体验游、观光游,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启动溶洞、岐山湖、天台山景区旅游“金三角”,争创国家“5A”级风景区,推动旅游消费由观光游到休闲养生转变,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化。深入挖掘邢窑、普利寺塔等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举办系列生态游活动。拓展农业特色园区功能,整合一批核桃园区资源,根据沿途绿廊绿道的风景和植被,打造自行车运动绿道,促产业新突破。生态旅游业催生新产业,举办四季旅游节、红叶观光节、苹果采摘节等景区节日,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农民收入。拓宽产业富民渠道。坚持旅游业引领其他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农事体验、商品生产等富民产业项目,引导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让游客满意、百姓大赚“生态钱”。节假日期间“农家乐”家家爆满,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创业增收3000多万元。

[参考文献]

[1]倪锦丽.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矛盾及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7(04).

[2]王永军,杨英法.河北平原贫困县发展瓶颈的突破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2(11).

[3]刘娟.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岭南学刊,2008(06).

[4]贾国强.河北临城驶入精准扶贫快车道[J].中国经济周刊,2017(09).

[5]刘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问题即转型[J].管理现代化,2018(03).

[6]宋向党.特色产业发展视角下贫困县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临城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8(04).

作者:宋向党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贫困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产业选择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fzlw/7375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