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发展论文(共7篇)范文

经济发展论文(共7篇)范文

时间:2022-06-20 11:45:09

经济发展论文(共7篇)

第一篇: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的,也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的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的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的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部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的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的专业配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的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的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的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的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的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的强项,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的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的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的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的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的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的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改变了呆板的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的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的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的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的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的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的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的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的。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的改进、教师的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的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的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的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的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的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的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的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的健康发展。以往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的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的策略、新的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作者:李冬梅单位: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

第二篇: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策略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的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的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的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使我国的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的状态,煤炭企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的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的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的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的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的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的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的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的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的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的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的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的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的现象,还有的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的条件限制,政府的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的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准确性,过低的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的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的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的低下,增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行业进行有效的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的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小煤矿要进行严格的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的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的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的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的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的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的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的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红霞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多径工贸有限公司

第三篇:广播电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的声音,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的要点,宣传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还从全国的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的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为宣传的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公仆观念,用双阳区的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的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的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的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的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的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的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的目的。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的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的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的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和产业化的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的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的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的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的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的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的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的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的发展,促进双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的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的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的成果。

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的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的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的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的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的经济做出我们的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的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的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的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的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的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的喉舌作用。

作者:张冬梅单位:长春市双阳广播电视站

第四篇:果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的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果农生产的果品都是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的,果农认为什么样的果品比较适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的果树。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的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的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的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的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老果园,随着树龄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的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的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的经济效益。对这样的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的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的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的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的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的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的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的难题。我国果品生产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的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的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的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的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的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的标准化和果品的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的任务,更是社会的任务。

作者:肖慧玲单位:东明县林业局

第五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的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的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的长久发展,加大企业的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的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的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的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的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的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的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的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的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的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的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的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的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的违法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的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的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的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的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的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的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的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的主要目的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的、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的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的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的流动方向及企业的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的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的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的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的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的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的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作者:郭天宝单位:中南大学

第六篇:经济发展中旅游文化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其内涵十分丰富。关于旅游文化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地域差异性层面的文化特色,二是人数标准体现个体精神文化。随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的不断加深,旅游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泛,特别是随着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山水旅游、风光旅游、名迹旅游等传统旅游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业旅游、建筑旅游、生态旅游、园林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饮食旅游、节庆旅游等具有现代特色的旅游产品,相应的形成了新的旅游文化,同时文化还贯穿于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本文认为,所谓旅游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生动、具体、活泼的实践活动,是着眼于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需求,通过挖掘、打造、创新旅游要素,赋予旅游要素更多的文化元素,渗透到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要素和各个环节当中,使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深度融合、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旅游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旅游文化能够引领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刚性支出,2013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实现旅游收入2333亿元,人均旅游支出达521元。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消费”,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依靠具有较强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以动植物王国、民族文化走廊之称的云南,正是以其显著的旅游文化特色引领着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广东省作为旅游文化大省,在接待入境游客、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旅游(外汇)收入三个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二)旅游文化能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旅游文化能够将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各地区从自身经济发展优势出发,通过将工业、农业、服务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从宏观层面能够打造出更多的工业旅游文化、农业旅游文化、服务业旅游文化,从微观层面能够打造诸如汽车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金融旅游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随着旅游文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能够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和“洼地”效应,2013年上海积极打造“商旅、体旅、工旅”三大旅游文化,推出“上海必购”、“上海必吃”等系列旅游新产品,对于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产业集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旅游文化能够促进区域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在我国科技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导性”已经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文化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旅游文化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具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独特优势,对旅游消费者能够形成持久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三亚、丽江、九寨沟、桂林、张家界、杭州、黄山、婺源、阳朔、厦门等城市因其独特的旅游文化魅力,成为“五一黄金周”十大首选地,大大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财政收入。三亚2011年旅游服务业税收就高达10.1亿元,占全部税收的23%,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旅游文化能够起到扩大知名度的名片效应

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播性和大众性。品味独特的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招牌”,具有极大的传播性,能够起到对外宣传的“名片”作用。在现实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果没有孔府的儒家旅游文化,很多人不会知道泰安这个名字;如果没有府衙旅游文化,内乡也不会名声大振;如果没有钱庄旅游文化,平遥也不会吸引众多慕名旅游消费者。随着旅游文化“名片效应”的不断显示,不仅会吸引大量游客、促进经济繁荣,而且能够扩大商贸交流、推动区域乃至国际合作,形成旅游“产业联盟”,进而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旅游文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一)转变发展理念,激活旅游文化发展动力

尽管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增长点,但很多地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巨大作用,就旅游抓旅游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各地党委政府以及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打造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站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财政实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战略高度,把打造旅游文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解放思想,高位统筹,强力推进,在理论层面研究和探索,在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在社会层面宣传和引导,在工作层面扶持和推动,形成打造旅游文化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制定规划,找准旅游文化发展定位

无论是旅游产业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找准旅游文化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要从各自的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旅游潜力以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文化氛围出发,按照“挖掘资源、深度融合,凸显特色,错位竞争,整体优化、优势更优”的原则,合理定位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区域旅游文化内涵,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确定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打造与旅游资源、区域文化、主导产业等息息相关的诸如汽车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金融旅游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完善旅游文化结构,凸显旅游文化特色,提升区域竞争力。

作者:孙江虹单位:中州大学

第七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1科技创新的新动态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需要在研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时,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些动态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把握。

1.1网络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存量及其复杂性。作为创新来源和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来源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使得任何一个从事创新的主体都不可能拥有能在所有领域保持领先并给市场带来重大创新所必须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创新网络和广泛的社交圈,将在充分利用信息扩散、资源共享、获取专门资产、组织相互学习等方面享受更多益处。那些拥有更宽广网络的组织可能学到更多的经验、获得不同的能力以及更多的机会。因而对科技创新网络类型、网络功能与结构、创新网络对知识转移的促进、网络的关联特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创新网络的治理与激励机制的构建展开研究,将构成探索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机制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

1.2全球化

作为当代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使当地与跨国、跨地区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长。而这一趋势背后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就是科技创新。近年来,高技术产品占出口中比例、研究与开发(R&D)密集型产业占世界贸易的比例、跨国专利申请等多项经济指标充分说明创新活动的国际化趋势大大增强。创新的全球化主要有国内层面创新的国际性拓展、全球范围的创新、全球技术—科学合作三种类型。对创新全球化类型的动因、合作方式的选择、影响创新集中与分散布局的力量、跨国公司的作用等的分析,将为如何拓展创新的知识与技术来源、提升国际间的科技成果传播与转移效率、进一步改进创新的组织方式、提升创新平台,从而为提升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力、优化支撑机制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和经验支持。

1.3系统化

近几十年,对创新的发生及推动主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创新的系统性明显增强。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主体很少孤立地进行创新,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各种各样的私营或公共组织的合作创新在创新数量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推动、扩散和技术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与此相适应,对创新系统的研究引发了学者的强烈关注。创新产业集聚与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尽管还没有最终对一些关键概念达成共识和形成一套被高度认可的理论化分析方法,但提出这个问题、建立概念性框架、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探索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等,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使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研究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需进一步对创新系统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功能特征、动力来源、主体与规划、框架及制度体系方面开展系统化地研究,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1.4协同性

突出科技创新的协同性,目前理论界与决策层为之确定了专门的词汇,即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有效汇聚、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其具体协同形式,既包括创新要素的协同、也包括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上的协同。在协同创新的目标导向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文件要求,结合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主要任务、合作主体的不同,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可以说,协同已渗透到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成为当今实施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方式。

2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

理论界与实践层在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方面已达成高度共识。从已有文献和所形成的政策、文件看,科技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国民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取得重大新进展;而且需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个命题,尽管在学术界和决策层均多次提出,但对于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机制的学理性研究到目前仍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协同好科技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梳理出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机制,对于指导“科技与经济”进一步协同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意义重大。相对于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后者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主要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类,其对经济发挥作用通常需经历发明、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个环节。围绕这个思路,本文将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机制归为以下三条:

支撑机制1: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机制1具体又包括三条路径:一是科技创新会通过改进或提升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如人力资源、知识资本;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的重要基础;三是与科技进步所要求的生产组织的改进也会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支撑机制2: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涉及的经济结构主要包含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其中,科技创新促进要素结构转换的思路在支撑机制1中已基本能得到体现;需求结构调整主要依赖于政府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在其中的作用不明显,此处可不列入讨论范围。因而,科技创新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还是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

支撑机制3: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建议通过促进东组团的有效集聚向北蔓延来缓解急速北扩造成的空间结构的倾斜性失衡;同时两组团向东西向适当生长可以使得整体空间形态更为紧凑;应更谨慎对待空间扩张的行为并以有效的空间聚集与填充为主要的建设内容。再次,“扩展—缓冲—扩展”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可以通过间断的扩展停滞来进行内部空间填充、缓冲和调整快速扩展带来的负向效应,以反思与应对扩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建议加强对快速发展城市的空间动态监测与空间质量的测度,为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支持与帮助。

作者:方丰唐龙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经济发展论文(共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fzlw/6470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