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范文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范文

时间:2022-06-19 06:18:43

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

第一篇: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

一、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度模型是根据分析对象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各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就是以“小样本、贫信息”的灰色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去分析未知部分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序列与各比较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二、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评价分析

首先,通过各行业的GDP把信贷和GDP总量联系起来,设立了两大评价指标:GDP总量与各行业GDP的关联;信贷与各行业GDP的关联。其中第一项指标是用来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第二项指标是用来评估银行信贷结构是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否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对这两项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把行业划分为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与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其中其他服务业包括商业服务及租赁、公共设施管理、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科研等。河南省历年GDP总量与各行业GDP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对河南省2000-2011年历年GDP总量与信贷总额进行对比分析,2000-2011年河南省历年GDP和信贷总额有着比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随着GDP的增长信贷总额随之增长。这说明,可以用灰色关联度对信贷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其次,应用灰色关联度原理计算关联度系数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总GDP与各行业GDP的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工业和建筑业>金融和房地产业>农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贷总额与各行业GDP的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业>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工业>金融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三、指标评价及分析

(一)GDP总量与各行业GDP的指标分析

所有行业中,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与GDP的关联系数值最高。这就说明2000-2011年,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商业服务及租赁、公共设施管理、娱乐、文化、教育、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等行业的GDP增长速度比较突出。而被划归为虚拟经济的金融和房地产业反而对GDP的贡献并不明显。第二产业排在第三位,农业排在第五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居于末位。这一分析结果说明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从近些年直接GDP数据看,依然是第一、二产业主导,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尤其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服务业发展速度尤其突出,这就表明河南省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工业、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慢慢建立起来,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二)信贷与各行业GDP的指标分析

从信贷与各行业产值的关联数据看,2000-2011年河南省农业信贷增长速度非常快,其次就是以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为主导第三产业的信贷额度增长也非常迅速。从第一产业看,农业的信贷增速比较快,说明前一时期河南省信贷农业导向性十分明显。根据这一时期的政府工作报告,信贷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方面的投入增长尤其迅速。对于第二产业,其信贷增速位于第四位,从GDP总量来看第二产业依然是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但是其重要性正在慢慢下降,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一分析结果也说明了传统第二产业的衰落。从第三产业看,其他服务业信贷增速位居第二,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位居第三。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部门分类,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社会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文化。说明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大量信贷资金的支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信贷增长迅速,这说明这一行业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建立了一大批中小服务企业。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产业结构来看,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呈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一次流转。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正处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阶段,从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关键是要助力第三产业,特别是对于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的信贷支持,也就是对这两个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支持。从国外的第三产业发展经验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对于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外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大体上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政府担保贷款,例如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主要特点是当一些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取得贷款时,政府经过审核之后为企业贷款的一部分做担保。第二种是银行直接贷款,银行直接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素质和业务前景进行评估,并给予一定额度贷款。第三种是风险基金,这种模式的代表是美国。这一筹资模式主要集中于投资高风险高收入的新兴技术行业,例如IT、生物工程等。这三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银行、政府和企业这三方要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引导,为企业与银行的良好关系创造外部环境。

作为政府机构,要出台相关措施积极引导银行完善信贷体系,同时要指导中小企业培植自己的企业信用。对于银行,要经常性地开展企业信用的评定工作,施行“先评定-再授信-再用信”的模式,为良性信贷资产的行程奠定基础。作为舆论引导,网络、报刊、杂志等应该为企业和银行提供实时的信息咨询,公开透明地了解双方的信息,为银企双方的经营提供参考。

第二,建立服务机制,保障银行与企业的良好互动。

建立政府担保机制,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审核,对于没有贷款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但是符合担保条件的企业,政府可以对贷款的一部分进行担保,担保的份额视企业本身的还款能力而定。这对于运用闲置的财政资金撬动银行贷款支持实体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适当降低大量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准备金率,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为企业和银行的合作建立平台。

建立中小企业数据库,为银行了解企业信息,支持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银行要特别了解其他服务业中的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要着力支持这一类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

第四,要加强金融创新,努力发掘信贷产品。

比如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应收账款”科目。部分想要贷款的企业,假如没有抵押物,可以公示其会计科目的“应收账款”项,依次为抵押取得贷款,同时公示其“应收账款”额度也能避免企业利用漏洞重复贷款。

第五,在加强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下,也要支持农业。

对于农业的信贷支持,要着重关注能够切实为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的项目。首先,重点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是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核心。其次,对于城市近郊农业,要支持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等多功能的城郊服务型农业。

作者:李天阙孙晓亚单位: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部郑州大学研究生院

第二篇:推动经济发展对策

一、福建外经贸及软环境现状

2011年以来,受国际经济环境、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等因素影响,福建省外经贸发展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1~5月,全省出口357.9亿美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4.7%;利用外资360项,同比下降14.7%,合同外资25.5亿美元,同比下降36.8%,实际到资32.1亿美元,比增0.79%,增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目前,投资软环境日益成为决定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根据福建省外经贸厅《2010-2011年度全省投资环境监测评价调查情况的报告》,2010年全省投资软环境满意度指数为7.26,比上年下降0.31。其中,漳州、南平、厦门软环境满意指数位列前三位,分别为7.4、7.39、7.38;福州、宁德、龙岩3市居中,分别为7.36、7.22、7.19;泉州、三明、莆田较低,分别为7.18、7.07、6.99。从分项指标来看,2010年政务环境满意度平均指数为7.39,较上年下降0.18;政策环境满意度平均指数为7.41,较上年下降0.22;市场环境满意度平均指数7.48,较上年下降0.23;投资要素满意度平均指数为7.1,较上年下降0.34;生活环境满意度平均指数为7.24,较上年下降0.15;通关环境满意度平均指数为7.2,较上年下降0.45;政府职能部门满意度平均指数7.71,较上年有所下降。数据表明,在各投资主体普遍看好海西发展前景情况下,企业对福建省投资软环境更为敏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优化福建外经贸发展软环境的主要做法

2011年以来,福建省外经贸厅作为优化福建外经贸发展软环境的主要执行机构,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优化发展软环境的统一部署,积极协调海关、国检、国税、外管、边防、海事等相关部门,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1.主动减少审批事项,积极转变管理方式。

成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和省级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强化对行政审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2011年初,根据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完成了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工作,同时主动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取消或转变管理方式。2011年,共取消4项审批项目,下放2项审批项目,转变管理方式的审批项目5项,保留审批项目16项,取消、下放以及转变管理方式的项目数约占保留项目数的32%,行政审批改革力度相对较大。

2.健全运行制度,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在减少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权力规范、高效运行。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的十条意见》,制定下发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和即时办结、超时审批默许、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工作,优化对审批相对人的服务,将所有事项的审批环节统一压缩到5个以内,审批时限控制在法定时限的60%以内,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二是通过制度优化、流程再造以及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率。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进行流程和制度优化。将全厅所有处室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汇编成册,既用于规范自身工作,又便于接受社会监督,方便企业办事。同时对取消及转变管理方式的审批项目加强监督和服务。三是突出特色不断创新行政审批工作举措。根据福建省对台小额贸易的实际和特点,在行使“设立对台小额贸易公司审批”职权时,在商务部等部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四是在纪委、监察厅的指导下,通过完善政府网站和办事平台,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强化机关作风,当好企业“娘家人”。

在全系统实行“一对一”服务制度,开展“下基层、进企业、送政策”活动,先后组织10个小分队,由厅领导分别带队,赴全省各设区市走访重点外贸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出口情况,宣讲省里出台的扶持政策,协调解决问题,推动企业扩大出口。

4.加强部门协作,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海关部门进一步深化通关作业改革。全面启动进出口分类通关。适用范围扩展至陆地港及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域,实现分类通关改革对通关作业的全覆盖。二是检验检疫部门实施优化通关新模式,推进通关便利化。三是边防部门全面落实便利措施,积极开展预约办证服务,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四是海事部门积极支持口岸开发开放,特事特办,采取“一船一批”的方式,解决国际航行船舶进靠的问题。努力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推行船舶查验“零待时”制度;对在口岸停泊时间不足24小时的,原则上一次性办理进出口岸手续;对班轮和部分定点船舶原则上在一次查验后不再重复检查。五是财政部门研究出台扶持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连续出台包括“稳定工业增长措施”、“出口增量奖励”、重点企业“一对一”扶持政策等新的应对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六是国税部门将守法依规经营的重点外贸企业全部纳入A类管理;缩短出口退税审核、审批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限,提高出口货物函调的针对性和回函的及时性,加快出口退税速度。

三、福建外经贸软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福建省外经贸软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税收政策方面,税收优惠政策涉及面过窄,地方税务部门直接拓展税收优惠政策的空间有限。二是政务环境方面,政府机构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行政审批需要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出口退税的便利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海关商品归类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出口商品检验还不够便利;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外汇管理措施与企业进出口需要仍有脱节。三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失信现象,对国家和省里制定的扶持外经贸的政策法规,不执行、不落实、不兑现,“以法扯皮”,各行其是。四是投资要素方面,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张,缺口明显,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征地拆迁难度加大;企业用工难,人员稳定性差;物价上涨快,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过高;企业资金筹措困难,缺少多样化融资渠道。针对上述福建外经贸发展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1.强化政府服务意识,优化外经贸发展软环境。

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优化发展软环境大会,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严峻,企业对改善软环境需求最为紧急的时刻,推动各地各部门下大力气整顿影响环境的不良现象,清理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优化福建省软环境建设。加大政府职能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少检查多服务,少处罚多建议,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2.简化办事程序,约束政府公权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一审一核制和现场审批制等,做到一站式服务。积极推广网上、电子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约束政府公权力,减少公权力对市场运行的扭曲和干扰。制止打着服务企业的旗号,以权谋私,吃拿卡要,增加企业负担的不良倾向。

3.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搭建地方融资平台。

一是加强与劳务输出大省的沟通联系,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交流机制,发动和整合部门资源,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等亟待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加快涉外人才,特别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鼓励海外留学生和招商、资本运作等高级人才来闽创业,抢占人才制高点。二是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定期与银行交流,介绍省内外资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进一步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建立统一的信用体系;推动建立形成财政资金引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外商投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4.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一是完善软环境监督机制。由各级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牵头,各涉外部门参加,成立外商投诉处理机构,切实有效受理和处理外来投资企业的投诉案件。促进涉外企业投诉处理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树立投资软环境“一把手”工程。建立重大项目工作推进制、重大项目现场办公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软环境建设评价制度。把改善软环境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目标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把各项工作任务量化,做到责任有主体,实施有监督,结果有考核,好坏有奖惩。

5.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一是坚持诚信建设政府先行,增强政府公信力。对中央和省里作出的决策要坚决拥护和执行,对有关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二是深化政务公开,切实信守承诺,着重解决外经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取信于民,维护政府信用,做到诚信招商、诚信待商、诚信留商、以情感商。三是严厉查处腐败及政绩造假行为,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四是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通过立法与舆论加大对践踏信用者的惩治力度,加快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与监督,使无信者失去生存空间,使全社会重视信用,营造诚实信用的良好环境。

作者:刘毓瑾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地方经济发展问题

一、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是服务社会不同主体的需要

1.政府部门。

政府各部门在政务活动中,虽掌握了本行业、本部门相关的企业或个人的部分信用信息,但缺乏对其整体信用状况的了解。为增强政府管理的科学性,强化政府管理职能,需要将政府各部门相关信用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使政府各部门在实施行政审批、资质管理等政务活动中,能对企业和个人的身份及信用状况做出公正的判断。

2.金融机构。

目前,为有效防范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主要使用人民银行建成全国联网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其数据主要是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信贷记录等信息,未全面纳入政府相关部门掌握的非银行信用信息,还难以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因此,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信用信息资源,以满足金融机构全面了解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信用状况的需要。

3.企业和个人。

企业或个人之间开展经济交易、投资、授信等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建立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了解交易对方的身份和信用信息,以防范信用风险或获得交易方的信任。

(二)整合各行业信用信息资源,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的需要

目前,政府不同部门、行业信用信息的独占性,不利于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的真正建立,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如,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政府采购、海关监管等部门建立了本部门、本领域的对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档案,实现数据资料的电子化。各部门信用信息档案的建立为加强本部门、本领域的信用监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如果各部门相互间未能形成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有可能因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不完整出现决策和操作风险,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机制来弥补这个缺口,即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三)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地方经济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通过对行政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等产生的、与企业和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建立统一的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系统。平台将通过面向政府部门、信息主体和符合条件的信用服务机构提供集中查询、信息等服务,不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一对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对一的管理模式转变,并会有效解决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引导诚信企业快速发展,压缩失信企业生存空间,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发展。此外,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也是避免信用信息资源的浪费、多头采集、增加不必要获取成本的需要。

二、当前信用信息平台服务模式、效用

(一)全国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从全国来看,2006年1月,人民银行组织银行类金融机构建立了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7月,对已全国联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企业征信系统。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即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了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其功能是收集、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向各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报告等基础征信产品,联网金融机构以查询结果为主要依据判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除在信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外,还为司法部门、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及中介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在民间融资、房产交易、企业用工、行政管理、公务员录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截至2013年6月末,从全国来看,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共收录企业1891.3万户,系统日均查询量达到13.8万次;收录个人8.3亿人,系统日均查询量达到15.6万次。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成为银行防范金融风险、降低信贷成本、提高贷款效率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重要工具。

(二)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从各地来看,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方面,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信用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明确了以强化企业信用为重点的工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选择在部分行业开展试点,尤其一些内地发达省市开展信息信用共享平台建设的积极尝试,有效实现了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如,北京市首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信用制度改革试点,政府控股公司出资成立北京信用管理公司,财政投资由北京市工商局承建“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金融支持工程”等;浙江省是直接由财政资金利用浙江省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搭建信用数据平台,数据系统对外提供查询;深圳模式是在企业信用领域由政府部门(工商局)搭建信用数据平台,对社会提供服务,在个人信用领域以人行数据为基础,由公司按市场化方式提供服务;武汉市则以武汉信用风险管理公司积累的数据库为基础,政府财政资金给予一定支持建立个人信用信息体系等。这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加强信用监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建立新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可行性模式

目前,《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撑,而各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先进经验和作法,也为成功建立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因此,以省为单位,分省区建立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各地成功试点基础上,最终通过科技手段与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联网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连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在人民银行总行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可以以省为单位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组织建立新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借鉴内地先进经验和作法,结合新疆地域特色,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通过整合各类信用信息资源,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定位,集信息归集查询功能、信息联动监管功能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管理平台。无论以何种方式,在系统建设上,均需从企业、个人不同采集主体,先逐个建立子系统,同时考虑并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留下接口和空间。在平台功能建设方面,通过平台将可以实现:一是通过对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等产生的、与企业和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面向政府部门、信息主体和符合条件的信用服务机构提供集中查询、信息等服务;二是以查询服务为基础,为政府部门在日常监管、联合执法、行政审批、资质评定和公共资源分配等工作中的信息共享和联动需求提供服务支撑;三是根据政府部门不同的监管要求,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如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进行信用监测等;四是通过依法有序地向符合条件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提供信用信息,促进信用服务业和信用市场发展,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推进新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需要配套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方面的制度

《征信业管理条例》已正式出台,对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公开、保护被征信人权益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作为一种复杂的征信活动,涉及征信机构、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等不同利益主体,需要配套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法律制度,以使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使用切实有法可依,规避隐含的法律风险。同时,建议自治区政府以地方规章形式颁布《新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政府部门职责,有效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如,从制度上约束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平台来与企业相关的产业行业政策信息及相关优惠政策,扩大信息平台的服务范围,提高信用信息平台的信息价值。

(二)明确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定位和建设主体,发挥平台服务功能

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要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是建设主体,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各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准确、及时地征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切实发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功能和效用。如,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平台自身项目资金、流动资金等需求信息,并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方式与有关银行深入进行银企对接,进而尽快进入实务操作阶段,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快捷有效地方便中小企业融资,真正使信息平台成为加强银企对接、搭建银企沟通互动的桥梁,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地方政府对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等多个部门,包括信用信息采集、更新和维护等多项功能,无论从平台的研发、后期的维护运行,还是平台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更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为保障信息平台的服务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应该考虑由财政为信息平台提供一定的运维资金保障,并且通过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平台的自主运行,以保持信息平台的创造力和灵活性。

(四)加大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和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加强信用理论研究,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通过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终建立起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同时,需要加大对信息信用共享平台的宣传力度,从平台应用层面,以信用度较高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真实事例,依托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开展宣传,使企业认识到企业信用就是财富,提高其信用意识和参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张颖君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伊犁州中心支行

第四篇:能源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新疆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和新疆生产总值关系的特征分析

新疆生产总值的数据统计被货币化,而新疆能源消费与新疆能源生产的统计单位则是万吨标准煤,显然不存在可比性。不具有可比性的指标对于对比分析而言是一个限制。故在本文的分析中,选择了两组变量:在借助于统计图进行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规模分析时,选择了新疆能源消费总量(EC)和新疆能源生产总量(EP)两个变量指标;因为增长率数据剔除了单位,在图形对比分析时选择了新疆能源生产增长率(DEP)、新疆能源消费增长率(DPC)和新疆生产总值(DGPP)三个变量。为了分析新疆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和新疆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将增长速度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新疆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总体要大于能源资源生产和能源资源消费的增长率,尤其是1996年之前,新疆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增长率的2倍水平运行。说明尽管能源资源丰富,但是能源资源的生产消费并不是推动新疆经济增长的动力,恰恰相反的是能源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宝贵的资源成为GDP增长的拉后因素。无论是能源资源增长率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都表现出能源生产的向前带动性。上升阶段,能源生产带动能源消费增长率上升,但是上升的过程比较缓慢,当能源生产增长率下降时,能源资源下降得更加显著。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新疆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总量数据和增长率数据单独绘制成图。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总量中,能源生产显著大于能源消费,这主要是新疆能源出口造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比值关系,且比值关系有不断增大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前面三者关系增长率的分析中显示出,经济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并不是能源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可知,新疆是在消费短缺的生产条件下,能源依然向外出口,即新疆能源出口是短缺自己,满足他人的出口,实际上也反映出新疆能源资源的生产出口属于无效率配置过程。分阶段来看,三者关系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6年之前为关系融合期,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增长关系比较协同,而新疆生产总值的增长则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差异较大,GDP带动能源消费和生产增长的特点比较显著。这一阶段经济增长较快,但现代化机械工具使用较少,GDP的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相对较小是经济增长与能源生产、消费增长关系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生产消费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关系不够显著,能源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们仅仅是不能影响经济整体发展状态的一部分。第二个阶段1997—2004年为生产带动经济增长期,可以认为这是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生产消费关系的紧密化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大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但与1996年之前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缩小,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显著提高,三条曲线都呈现出U型曲线的变动过程,并且能源资源生产的变动总是要快于经济增长,即能源生产带动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同步,两者之间并没有反映出相互推动或者拉动的关系。第三个阶段为2005年至今,能源消费市场形成期。2005—2008年期间,能源消费增长率相对走低,而能源生产和GDP的增长都保持平稳协同发展,这主要是第二阶段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惯性作用形成的。2009年时能源生产增长率最低,同时将能源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拉到极小值点,说明能源消费迅速影响到了能源生产和经济发展。2009年之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与GDP的增长率都迅速上升,并表现出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增长过程,说明能源生产的增长在满足增长的消费(相对于以往增长的生产满足增长的国内贸易而言),从而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新疆能源生产、新疆能源消费与新疆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下特点:

(1)三者关系存在不对称性。三者关系存在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的影响都比较小,而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更大。

(2)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表现出消费短缺条件的生产出口。从数据可以看出,能源消费规模显著小于能源生产,而从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生产出口部分并不是生产能力相对剩余引起,而是因为区域差异显著,受到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对比较优势影响,在消费短缺的条件下出现了能源外流。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主要是中国石油的国家垄断导致了地方参与不了石油的开发形成。

(3)能源消费市场初步形成。1996年之前,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增长关系比较协同,GDP的增长则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差异较大,GDP带动能源消费和生产增长的特点比较明显。2005—2008年期间,能源消费增长率相对走低。2009年时能源消费增长率最低。2009年之后表现出增长的能源生产在满足增长的能源消费,从而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即能源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作者:陈海龙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学院

第五篇:城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

一、新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新疆城镇化发展现状

新疆位于我国最西端,城镇化建设有着鲜明的特色。近年来,新疆城镇化进程加快,各地州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2000年,新疆城镇化率为33.75%,截至到2012年底,新疆城镇化率已达到44%,十二年的时间里,城镇化率提高了10.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79个百分点。但新疆城镇化率仍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52.57%),同时存在城镇体系不合理、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等问题。以2012年为例,克拉玛依市城镇化率高达98.71%,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吐鲁番地区不到30%,仍处于城镇化初期。2012年乌鲁木齐市非农业人口占全疆非农业人口比重19.59%,其他地州除伊犁州直、博州、巴州、克州、和田地区非农业人口占全疆非农业人口比重略有增加外,其余地州均有所下降。这说明新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大城市集聚为主,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辅。2000-2012年各地州城镇化率水平。

(二)新疆经济发展现状

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部省市对口援疆等国家战略的支持,新疆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新疆生产总值为1363.56亿元。2012年增长到7505.3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3481.5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703.18亿元。总体说来,新疆经济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县域间、地州间、三大地区(北疆、东疆、南疆)间以及城乡间的经济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绝对差异逐年扩大,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省市援疆后,相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对新疆2000-2012年城镇化率及GDP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率与GDP变化方向相同。

二、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评价及预测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选取

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城镇化水平均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为准确分析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的扩展形式作为模型,将城镇化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将方程设定为:Y=ALαKβUγ。其中,Y为经济总量,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A代表技术水平;L为从业人员数;K为资本存量;U为城镇化率,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确定。为方便求解,将方程两边取对数,变为:lnY=αlnL+βlnK+γlnU+m+δ。其中,α、β、γ为各个变量的弹性系数,m为常数项,δ为残差项。各地州2000-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数、资本存量、非农业人口数、总人口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新疆五十年》、各地州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州统计公报等。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利用GDP平减法处理,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此处主要根据张军等人(2004)的研究成果,选取1952年为基期。选取新疆十四地州、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北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东疆(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的背景下,城镇化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区域差异。

(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面板数据又称为混合数据和平行数据,用以描述一个总体中给定样本在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并对样本中每一样本单位进行多重观察,具有空间、时间、指标三维特性。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的,用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面板数据模型能显著改进估计的有效性,提高数据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减少误差,相对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有明显优势。

(三)面板数据模型设定检验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设定错误将导致估计结果与所分析的经济现实偏差较远。在本文中,首先采用F统计量来判断应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四)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对面板数据做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变量及模型整体的稳定性。采用LLC和PP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给定10%的显著水平。从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城市化率、国内生产总值4个变量一阶差分变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同时拒绝了不存在单位根的假设(由于东疆样本数量太少,一阶差分出现异常,可忽略不计),说明这4个变量是一阶单整Ⅰ(1)。由于变量存在单位根,需要进一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主要采用卡奥(Kao)检验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全疆和东疆、北疆、南疆地区的卡奥检验ADF值依次是-1.93、0.22、-1.54、-1.1,均通过协整检验。

三、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实证结果

(一)全疆14地州数据分析

对全疆14地州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所示:新疆城镇化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城镇化弹性系数达到1.244,即城镇化率每提高1%,国内生产总值即提高1.244%。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1.052,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的弹性系数为0.096,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强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说明新疆仍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新疆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行业,其余产业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分布分散,对资本的集聚能力不强,难以形成资本投入的规模效应。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工业化为其主要推动力。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后,第三产业应成为其主要推动力,新疆城镇化虽整体上进入了中级阶段,但二、三产业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

(二)北疆、南疆、东疆对比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南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强,达到1.629;北疆次之,达到1.514;东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弱,为0.743。南疆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化率很低,加快推进城镇化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进一步对北疆、南疆、东疆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北疆、南疆、东疆资本和劳动力两个变量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三大区域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58、0.855,0.073、1.381和0.11、2.25,资本对北疆的影响最强,东疆次之,南疆最弱;劳动力对东疆的影响最强,南疆次之,北疆最弱。这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吻合。北疆特别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起步较早,区位相对优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对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的集聚能力比较强,劳动和资本比例较为合理,资本的边际效用较高;南疆经济发展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缺乏对资本、技术的集聚力,资本边际报酬不高,劳动力以季节性农村务工人员为主,人力资源质量低,缺乏合适的产业工人,经济发展不稳定。

四、新疆城镇化对各重要经济变量影响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城镇化不但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根据代表性、系统性、综合性、可测量性的原则,选取资本存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就业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居民生活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个指标来分析城镇化对各重要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关联度是指参考数列与其他数列的接近程度,它度量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大小、方向、速度变化的相对性,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关系的紧密性(曹明霞,2007)。灰色关联分析是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对因素间数组进行比较。灰色关联的方法和步骤如下:以x0为母因素,xi(i=1,2,…,n)为子因素,进行原始数据初始化;求差序列△0ik=x0(k)-xi(k),i=1,2,…,n,k=1,2,…,m;求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kmax=x0(k)-xi(k);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由于篇幅所限,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公式从略,计量结果如表6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新疆城镇化对经济结构各因素的影响次序为: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化与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这说明城镇化对就业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产业产值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与第二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关性不强,说明城镇化对以上因素推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岗位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收入高于务农所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城市就业竞争程度加大,工资增长速度放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相对密集的高收入人群和产业群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急剧增加,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新疆固定资产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受城镇化影响较小。新疆第二产业总体水平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同时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城镇化对第二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不大;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尚未能得到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农民谨慎性动机较强,消费支出增

长较慢,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明显。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新疆各地州2000-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然而新疆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质量并未同步上升,城镇的发展缺少产业支撑;新疆城市间距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受资源和环境制约比较强,城镇化发展应以大城市集聚为主,内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并不适合新疆;北疆、南疆、东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存在差异,南疆最强,北疆次之,东疆最弱。为加快新疆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效应,有序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应把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疆各地州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在自治区的规划框架内探索城镇化的合理路径,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南疆、北疆应把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发挥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的引领作用;东疆应主要推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支持大城市和中心城镇的发展,推进小城镇向中心城镇的集中。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改变工业规模小、分布分散的局面,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高科技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培育金融、信息、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三)树立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产城融合

一是转变城镇化发展观念,不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数字,注重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发挥城市规模效应,调整城市格局,布局城市产业,打造并推广城市品牌;二是充分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支持产业化,做到产城融合发展。应参照独山子的成功案例,形成产业提升和城镇化发展的良好带动模式;三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交通和信息网络布局,补上历史欠账,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相对完善的城镇化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发挥新疆户籍政策相对宽松的优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伊宁、克拉玛依、石河子、阿克苏等主要城市的落户条件,消除地区壁垒,为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提供便捷平台,增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对人力资源的吸引;二是加快改革新疆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范征地行为;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对农村入城人口在教育、医疗、基本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改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体制障碍。

(五)统筹规划,实现产业布局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协调

根据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律,从自治区层面统筹规划城镇发展布局,科学引导,选择城市化发展模式,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实行城镇化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先行,通过各领域专家的详细论证,最终实现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间的优化配置、有效集聚、合理流动;各地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区域合理分工,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支撑新疆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闫海龙郭晓兵单位:新疆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第六篇: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发展特点的分析

1.1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为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和过去相比,如今的城市商品市场最为繁荣,人们的生活也最为富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第三产业带去了巨大的活力。加之国民经济总值标准的普遍使用,综合性的描述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信息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总量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诸如咨询金融等产业,进一步的增长了城市财富。传统的以资金、规模、人力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科技对发展的有利推动越来越明显。掌握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和规律,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有关人员及时转变策略,进一步的提高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度,正确的认识到如今的市场竞争主要就是进行人才的竞争。要转变和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紧随新时代的新特征,进一步的发展知识经济。

1.2产业结构高度变换

新兴产业的增加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增加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相应的结构就会不断的进行变换和刷新,这是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两个方面来看其变换的过程,第一,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中,其内部结构变换多。第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的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换。产业结构高度变换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当中比例偏少,且不断下降,相反的二、三产业却不断上升,并且相较之下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降低。科技是促进其高度变换的内在动力。对其规律的掌握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注重科技的推力,并且不断的推动科技健康稳定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3生产经营高度集约

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知识和资金投入的密集性,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当中科技和资金含量,进而从整体之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第一,知识密集型。其中知识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所投入的知识或者技术价值,然后除以该项目所产出的产品的产量。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之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进而使得技术和知识的价值随之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会上升。第二,资金密集型。资金的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产品所投入的资金金额,然后除以该项目产品的数量。第三,年技术进步速度。其主要是综合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年技术进步的速度等于在一段时间以内,通过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产值增长速度,然后除以在该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品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满足时代的需求。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将在三十年左右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到那时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将从事服务行业有关工作。

2发展趋势分析

2.1城乡经济一体化

现代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城市经济有所不同,从之前的城乡分离发展,到如今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旧时的传统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者之间相对封闭,各自进行发展,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等,进而使之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以此获得双赢的局面。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更多的追求通过生态化的发展,进而得到经济的快速进步。农村经济相对其而言,更加侧重于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要努力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进而互相推进。产业化的结果,使得农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发展经济,而是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对外拓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生态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不再只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而是致力于三大效益的统一,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把握好这一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推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解放,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针对城市经济的领导者而言,眼光必须长远,进行规划之时应该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进行考虑,以顺应时展潮流,推动经济发展。

2.2城市经济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之上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和一定的区域,国内市场已经渐渐饱和。城市想要寻求发展就只能不断的拓展市场,从区域走向国际,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谋发展。这也是我国城市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此外,城市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种类繁多,有的数量庞大,仅是依靠一个城市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一个城市在各种资源之上的条件不仅存在差异性,而且在质量、数量、成本等之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性更是明显。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进一步的降低发展成本,进行国际交换和合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种技术的进步,跨国际公司等的发展,为其合作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通过国际化的合作和交流,选择的范围更大,寻求发展的机会也更多。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取长补短还能够和谐国际关系,寻求共同进步。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已经被渐渐连成一个整体,对外的经济交流不仅是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大的潮流要求。把握好这一趋势,将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立足于该趋势进行发展规划,促进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转变传统的落后的小农观念,不断的吸收国际之上成功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自身实际,不断的在国际市场中寻求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当中渐渐凸显出三大特征,科技、知识、人才等不断的推动城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进行快速的变换,发展类型从传统的粗放型渐渐朝着集约型转变,进一步加大了在资金和知识之上的投入,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立足于这三大特征,并且抓住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作者:李志刚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第七篇:西部山区经济发展路径

1、因地制宜,绝不照搬照抄

我国西部多民族山区经济在过去几年里之所以没有得到突破性发展,一个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发展观念,很多多民族山区在发展上都效仿所谓成功的典例,导致西部多民族山区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变成了千人一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西部多民族山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特殊性,在这些地方几乎找不到另一个相同条件地区。因此在这些地方发展经济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体现自己的特色,绝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以铜仁市为例: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有包括苗族和侗族在内的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的人口71%左右,是我国西部多民族山区的一个典范。铜仁市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也是西南地区连接我国中东部一个桥头堡。当然铜仁市也有很多不利的发展条件,例如地形复杂,人口结构复杂等等。这些条件都是铜仁市所特有的,因此在选择铜仁市经济发展的路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分析这些资源,扬长避短,绝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忽视自己特有条件。

2、反对教条,树立整体意识

制约西部多民族山区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体制问题。很多山区地带目前尚没有一套完善的经济发展体制,因此这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都搞贸易壁垒,这种违背市场运作规则的机制必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的与封闭。铜仁市位于贵州、湖南、重庆三省的交界地带,与多个地政区划相联系,因此在发展地区经济的时候一定要突破传统的体制局限,打破地区内部的封闭状态以及与外界经济交流的隔绝状态,树立了整体意识,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善的地区协作的市场机制,打造一个开放化的大市场。在建立开放市场的过程中,铜仁市首先要保证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步完善,要解放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发展,给予更加宽松的政策只是;其次要实现开放化市场的建立还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打造,要同时关注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发展,引进外部资金,有序展开经济建设,利用产业共振来实现铜仁市经济发展的繁荣;再次作为西部多民族山区的一部分,铜仁市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积极寻求合作,促成区域经济发展组织的形成,组织内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共同创造地区经济繁荣,实现双赢。

3、抓住契机,发展特色经济

当前我国西部多民族山区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有利时期。国家已经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文件支持西部多民族山区的经济发展,以平衡我国的地区经济,缩小与东部的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因而,西部多民族山区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鼓足干净,发展好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寻找好一个突破口,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以铜仁市为例:铜仁市现有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具备真正的竞争力,这些小企业不仅经济实力较弱,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的企业发展的困境成为经济发展重要一环。

(1)调整工业发展

总的来说,铜仁市可以重合整合利用现有的企业资源,走“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优化现有的工业结构,引进高新科技,壮大企业发展规模,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生。例如铜仁市具有丰富的锰、硅资源,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整合原有的小矿场,将其发展成为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能源企业,从而把铜仁市变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输出地以及稀有金属的原材料输出地。在能源产业基础上再培养一系列的下游企业,例如高新电子产业等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轻工业发展

除了调整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外,铜仁市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绿色轻工业,以充分利用区域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山区生物资源。一方面铜仁市可以坚持因地制宜和优势互补的原则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和特色食品加工,把诸如果蔬、玉米、山茶、毛竹这些农产品都进行科技加工,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打造一个知名的地域品牌,把农副产品带出西南地区,打入国内市场,并走向国际市场。除了农副产品以外,烟酒产业和旅游工艺品两大产业也应该重新进行整合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使其规模化、有序化生产,以带动铜仁市经济增长。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除了传统产业以外,铜仁市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铜仁市可以进一步发展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工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业,与重庆和中东部的产业链相接轨,力争在5年内打造相应的龙头企业,增加工业产业总产值。

作者:戚敏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经济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fzlw/64704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