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教育发展策略计策范文

基础教育发展策略计策范文

时间:2022-12-08 03:33:48

基础教育发展策略计策

【摘要】教育的发展将影响整个社会,但归根结底教育是由社会和经济所决定的。本文就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格局、新特点,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l世纪初叶,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它必将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正确的认识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判断教育的历史方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国际范围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宣言》称:人类正走向知识社会,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进行历史上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笔者认为,这个判断,不仅适合高等教育,对整个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以变革和创新的观念,来看待2l世纪的教育。从国际范围来看,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新趋势:

1.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大家知道,经济全球化正使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正变为“地球村”,空间距离缩短,时间加速,联系更加紧密,竞争更加剧烈和更加直接。在20世纪向2l世纪转变的时候,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哲学的观点看,历史是不会重演的,但是,诸多历史重大事件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家回顾一下,1999年美国发动的科索沃战争,2l世纪初对伊拉克的战争,都充分表明当今世界是一个实力的时代,是凭实力竞争和讲话的时代。美国所奉行的单边主义,推行强权政治,这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事实如出一辙。因此,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国际竞争更加剧烈,或者说更加残酷,但强权政治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在已经积极地参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标志着我们在参加全球化进程中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教育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应对策略。加入WTO后,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经济生活,还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使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会广泛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当然也影响我们的教育。

(1)世界人才争夺的竞争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加快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就是加剧人才在国际范围内的争夺。这种人才争夺,发达国家占有明显的优势。国际范围的人才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我国一直在讨论人才外流的问题,特别是加入WTO之后。笔者认为,要改变人才的流向,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就我国本身来讲,高层次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但中国优秀的生源成了外国争夺的对象。因为在WTO的协定里面,有一个允许人才流动方面的协定。WTO主要有三个协定:关税贸易协定、知识商标专利协定、服务贸易协定(含教育贸易协定)。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流动这种趋势还会发展。现在的情况是,全世界150万留学生,有100万留在5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是发达国家争夺的主要对象。美国的外国留学生,1975年是15万,1992年增加到了45万。近lO年来,美国从全世界吸引了50万专业人才。其中,3/4来自发展中国家,1/2来自亚洲国家。目前,人才争夺已经到了我们的家门口。美国不仅在国内进行人才争夺.而且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办了研究开发院,在中国本土上争夺优秀人才。中国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而中国生源又成为外国争夺的对象。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人才争夺。如何培养热爱祖国,有浓厚的民族情感,能够自觉为祖国服务的优秀人才,是教育面临的现实的挑战。

(2)人才培养素质竞争的挑战。教育今天要培养的,不仅是要适应国内建设和国内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是要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挑战的人才,即人才培养、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如外语水平高、熟悉跨国文化、懂得国际交往惯例、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迫切需要的。日本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国际化、信息化。印度总体落后,但最近一两年发展很快。国际上对印度的评价是,印度在2l世纪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印度有两大优势,一是母语用英语,二是具有数学天分。印度的知识分子外语水平高,便于开展国际交流和获取信息。具有数学天分则在软件开发、在信息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2000年,在信息产业成果的输出方面,中国与印度有明显的差距。

(3)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经济开放必然带来教育文化的开放。全球化是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目的,是未来的文化和文明的存在形态。青少年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更多地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使得改进和加强德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更为突出。如何培养青少年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又能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是我国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人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另外,很多外国学校机构希望在中国办学。加入WTO后,中国的教育市场必须开放,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开放,多种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的出现,使我国的教育面临着直接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不强,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们的教育必须更新理念,要认真研究如何增强教育的竞争力,正确处理好维护国家教育主权与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保护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适应WTO规则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以我为主,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分类指导.加强监督,依法办学”的工作方针,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步伐,甚至于把我们的教育办到国外去。只有用这样的理念,把我们的教育放到世界竞争的大背景下,才能办好我们的教育。这也是我们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2.知识经济导致教育创新

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最直接表现为人才、智力的竞争,表现为教育的竞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上的差距,最终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贫穷是由于无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可能会出现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它具有很强的发明创造能力;一类是躯干国家,它是没有脑袋只有身体的,脑袋是靠人家的,这叫依附关系。在2l世纪,有创造能力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缺乏创造能力的国家处于依附地位。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技术立国,它是引进技术改造以后参与竞争的,很成功;到80年代末日本在某些产业部门的竞争力,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90年代以后,从1991年到2000年美国连续lO年经济快速增长.充分显示出创造的优势。而日本在同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停滞不前,说明有没有创造发明这种创新能力,尤其是在高科技上有没有这种优势,是一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的关键问题。所以日本在90年代提出,追赶式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提出科技创新立国。它由技术立国变为科技立国,提出创新问题。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如果长期引进并只依靠引进而没有自主创新的能力,那我们的实际竞争力不可能持久,更没有主动权,最终仍要受制于人。在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更新很快,等你引进拿过来,它马上就更新了,所以必须依靠自己创新。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我们教育界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

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有三个方面是要引起特别关注的。第一个方面是要加快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知识水平,为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积累人才资源,尤其是创造性的人才资源。知识经济发展有三个前提:一个是完成工业化,一个是较高的教育普及程度,一个是创造发明能力。没有全民教育较高的普及程度,不可能发展知识经济。第二个方面是教育要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要参与创新,教育本身要创新。教育创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建立起国家创新体系。基础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三个方面是要加强教育、科技、社会、经济的结合,加强知识的运用,加快知识的传播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总之,这一切都有待于改革传统教育,推进教育创新。

3.社会信息化导致教育信息化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使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发展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高质量教育的普及和向经济、交通不发达地区人群辐射创造了条件。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结果。

美国苏络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说,网络对2l世纪人的影响就像20世纪电对人的影响一样,20世纪的人要过现代生活是离不开电的,21世纪的人要过现代生活不可能离开网络。所以,网络化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网络化的发展比我们预期的要快得多。中国原来估计会发展比较慢,但中国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的手机已经达到2亿部,现在可以通过微机上网、手机上网,也可通过电视上网。1998年全国的上网人数是2800万,1999年达到8600万,2000年又增加2000多万。随着上网收费的降低,网络化的发展会更快。未来的网络不可能取代现在的学校。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场所,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影响。但是在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学校教育,它的功能模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它大大扩展了文化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次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它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独占和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使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得到发展。第三次革命是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它将打破传统教育、学校教育和教师对教育的专享,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条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努力实现小康目标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除了面临着世界教育发展共同的趋势外,还面临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中国教育正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的新格局。

1.经济体制转型带来教育结构多元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并且特别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混合经济、股份制将作为今后我们在体制选择上的决定性因素。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教育,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体系。无论是办学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都要进行改革。要从混合经济的发展审视教育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制度需要更加开放和灵活的设计。经济体制的转型,更要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的建设。市场的运作要在法制的轨道上更加规范。这就涉及到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更加法制化。加入WTO后将影响到体制制度层面。我们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的运作和国际惯例是有差距的。譬如说,政企不分这个问题正在解决,但是政府权力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搞得很清楚。权力介入经济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所以体制转轨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体系,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校长,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但要做专家,还要讲政治,要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分析形势,观察问题,要做政治家。整个经济体制变化以后,如果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公有制基础之上,那既是行不通的,也将严重地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因此,在中央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之后,解放思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育结构需要我们努力,需要我们探索,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建立多元化教育结构的探索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既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是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设施。教育具有双重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正确认识。要始终坚持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把教育人、培养人放在首位。必须明确政府对教育的责任。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不能简单的用市场规律来调节。另一方面,教育是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建的基础设施。它表明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产业,而是一种特殊含义的产业。它的产品是人才和知识,它是通过人才的加工来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产业,知识产业是相对知识经济形态而言的。教育不能产业化。所谓的产业化,按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把教育彻头彻尾的办成产业。也就是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教育对象投资化。其实质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对待。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针对市场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和对市场规则的普遍认同,有人提出教育应该遵循市场法则。大家对此做了认真的讨论,最后形成如下结论:应当澄清这样的模糊和混淆,市场规律和法则,不适用于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因为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活动相提并论。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也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教育同时还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公民与道德功能。教育与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密切相关,教育要保证社会的延续,保证人类在全部的历史中积累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的传授,教育造就使社会,包括经济领域、社会进步、创新和改革的各种活动。

以上说法,对教育的功能、地位、属性做了非常明确的阐述。对于教育产业化这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极为重要影响的重大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时候,我们的校长和局长也迫于压力,不得已而做了一些并不情愿的事情,说了一些唯心的话。有一次,笔者参加一个会,有一位负责同志这样说:“我希望教育部门把学校卖得越快越好,卖得越快,成绩就越大”。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对于教育,对于学校无论它的名称、活动,凡与企业挂钩,凡与“产业化”相联系,笔者都不赞成。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不断发出“教育不能市场化”的警告。通过10多年来的实践,人们对教育产业化的认识逐渐深化,“教育产业化”对教育危害也日趋严重,现在是应该肃清它的流毒的时候了。否则,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教育产业化”如果任其泛滥,将会动摇民族的根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最近指出:“教育事业是一切文明的根基,如果说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还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其未来的话,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教育水平就一定会完完全全的决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如果对教育产业化这个问题把握不住,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会出问题。一是教育将丧失社会公平的责任,教育有很大一块是保公平的。除了义务教育保公平以外,选择性教育也是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如果教育放弃了公平的责任就是一个大失误。二是如果按教育产业化,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将向经济价值倾斜,教育将扭曲不成其为教育。三是教育产业化将会影响社会当前的稳定,从长远来看也可能动摇民族的根基。我们要宣传教育的产业属性,加强人们对教育的生产性投资的认识,但对教育产业化,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制。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人才素质优质化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变化,这个变化实质上是结构的调整,是整个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技术结构的变化、城乡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要求有相应的人才作保障,即对人才的结构及其培养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粗放型时代,我们的人才加工,基本上是大批量生产的,不管它是不是适销对路,反正是以计划分配作保障。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与此相适应,要求人才结构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人员素质更高、更优。

“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技术进步会加快。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的加快,会加快城市化进程,会推进信息化。这些变化,会引起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三类产业之间的劳动力发生转移,城乡间的劳动力会产生流动,人们不是一次就业,可能会多次变化就业岗位,即使就业以后,你的技能、智能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培养的未来劳动者,必须具有对未来变化适应的能力,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余地,不能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不能把他们的知识技能培养得过于狭窄,否则将来就很难适应岗位的变化。如果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是培养已经计划好的人才的话,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则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不断进行调节和转变的人才。

3.财政体制的调整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多途化

多种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多元化的教育结构,与此相适应,教育资源配置一定是多形式多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并于1980、1985、1988年作了3次较大的调整。一是从1980年开始推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做法。二是从1985年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收包干”的新体制。三是从1988年到1990年期间,在原体制的基础上,对包干的方法又作了一定改进,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包干方法。这种体制对于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94年之后,我国实行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即改地方财政分级包干体制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的分税制,改革整个流转税制和所得税制,改革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1994年财政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后,教育的投入体制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使财政性及预算内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比例逐年下降,农村义务教育依赖农民的比重在逐步上升。

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财政体制改革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①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②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③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财政体制的调整,一方面形成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形式将更加多样化;构建了社会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包括学校教育系统、行业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网络教育系统在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推动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财政体制改革是朝着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发展,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教育结构,它必然是教育资源配置多形式、多途径,国家只能把它能够包的包起来,把应该是社会、市场和各方面力量都动员起来,配置资源支持其他类型的教育。搞教育要么国家财政投入,要么政策支持,要么其他方面支持,教育自身,特别是基础教育学校,它的功能除了培养人才、加工人才之外,本身基本上没有创收的能力。因此,教育乱收费特别是发生在中小学的乱收费的重要原因,是办学经费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多途径、多形式的配置,必需依法办事。对于该由政府包起来的义务教育,政府应尽到责任,对于基础教育这个关系全民素质的其他方面,政府办学始终是主体。

4.用人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随着国家用工、身份管理,分配基本上“吃大锅饭”为特点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事制度逐步淡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新体制已初步建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拼命追求高学历的人才,在人才使用上的浪费,有它深层的体制和制度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社会越来越需要实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人才使用的高消费和人才使用的浪费现象,将逐步得到遏制,将会大大减少人才的高消费和人才使用的浪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将进入更加务实,追求经济和实效的新阶段,也可说是人才消费的重心下移。灵活的用人制度,使人才的流动加速,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因此,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具有前瞻性、面向市场、立足长远,培养多种规格、多种层次、适销对路的多样化人才结构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人才的需求。这将会直接有力地推动教育的调整和改革。新晨

三、2l世纪教育自身变化的新特点

21世纪教育自身变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教育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基础工程;二是教育本身将经历产业革命以来最深刻、最彻底的变革。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深刻影响。

1.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转变

从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看,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基础工程,教育正在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第一,从教育的功能转变看,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教育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时代不足10%;在工业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到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二,从我国的发展战略看,科教兴国已成为主体发展战略。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决定作用,中国的具体国情更寄希望于教育将沉重的人……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础教育发展策略计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bslw/55926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