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现状探析(4篇)范文

大学生就业现状探析(4篇)范文

时间:2022-08-30 09:31:56

大学生就业现状探析(4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选择存在的误区

摘要:

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存在把进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作为首选目标;认为选央企、进外企进而工作薪水待遇高;选大城市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等误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又要分析大学生就业选择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开设就业培训指导课程,引导大学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与创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择业;误区

在当代的中国人口群体问题中,有两部分最受社会关注,一是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二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多而复杂,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每年都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性引导文件,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从高校扩招之后,现在全国各类高校每年都有不同层次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达700多万人需要就业。大学生就业之所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群体时间高度集中,每年全国各类高校在五、六、七、八四个月时间内有大批大学生开始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寻找就业去向,签就业合同;二是等待就业的人数多,每年都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三是这批就业人群文化层次高,既有各类专业的专科、本科,还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高学历就业群体,也是中国就业群体最具有年龄优势,又有专业优势的就业群体,这批就业群体,是中国未来财富的创造者和管理者,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和精英阶层,更是中国社会未来的领导核心和实现中国梦的引导者。党中央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与就业保障,政府做好宏观调控,高校做好就业指导与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实施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中国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就业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里,就业层次分得很细,铁饭碗、铁交椅、铁观念对人们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在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中,计划经济的就业观仍然难以转变,并且依然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择业与就业,导致当代大学生难以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这就是需要探讨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的问题。

一、把进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作为首选目标是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误区之一

从每年全国公务员职位的招聘报名状况来看,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数量最多。据有关资料统计:2015年国考招录公务员人数为22249人,审核通过有资格参考的人数为140.9万人,最终录用比例为1.72%,其中最热门的职位达到2624∶1,也就是两千多人参考,只取其中一个人;2014年国考招录人员为19638人,实际参考人数达到111.95万人,最终录用比例为1.29%,其中最热门的职位达到7192∶1,全国7000多人去争一个就业岗位;2013年国考公务员的职位人数仅有20879人,而当年实际参加考试的大学生人数为138.3万人,最终录用比例为1.51%其中最热门的职位达到9411∶1[1]。这才是真正的万里挑一的人才选拔。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不管文科还是理科,也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二本院校或三本院校的毕业生都把报考公务员职位作为选择就业的最先或最好选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仍然把公务员视为铁饭碗,工资收入稳定;二是在党政机关工作,有政治前途,混得好能当政府官员;三是在国家机关就职,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是社会、家长都崇尚的就业岗位;四是误认为当了公务员,不管能否为官,都有利益可为,能为官,可享有更多的权力与资源为己谋利,不能为官,也有较多灰色收入或潜规则可使用,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放大行政权力边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些现实利益与不正之风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出现偏差,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正确选择。

长安大学丁永刚副教授曾对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9所高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被调查的大学生重视个人发展选择就业岗位的比例达到64%,而为国家需要服务的比例仅有12%,在选择就业方向上,选择进国家机关当公务员的比例高达49%[2]。当代大学生特别对公务员职位情有独钟,既有传统就业观使然,更有当今存在的党风政风仍然不正的利益驱动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官本位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党政机关的职位与权力,尤其是那些权力的滥用所产生的作用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在近几年反腐案件中可以看到,一些有较大权力的科长都可以捞到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金钱,更不要说厅部级高官,动则就是数百万、数千万的受贿、索贿供自己使用。这些负面影响更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偏执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难以从误区走出来的重要因素。

二、选央企、进外企,薪水待遇高,是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误区之二

在大学生若干就业选项中,排在第二位的是选央企与外企就业,这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比较集中的就业选择。大学生就业选择之所以把央企与外企作为人生圆梦理想选项,一是央企与外企在中国的政治地位高,企业都在行业地位中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二是央企或外企经济实力强大,在中国,尤其是央企都有较强的行业垄断地位,才成为行业龙头,个人收入高;三是央企规模大,下属企业多,在企业多干些年头,又懂企业管理,能当上企业中层管理干部,有可观的年薪收入;四是外企待遇高,还有出国做跨国贸易的机会,甚至有机会到国外企业任职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本身选择到央企或外企工作意愿是没有错的,错在很多学生在选择的认识上有误区,导致一些人才招聘会上,报考央企或外企的求职人员过剩,一些名企或中小企业无人问津甚至难以招到企业需要的人,人才供应冷热不均,人才培养难以把握,人才中介难以调剂。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中介平台,应积极研究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研究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认识上的偏差,及时纠正认识上的误区,强化主动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为学生做好自我评价、自我定位、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当好参谋导师。大学办学者更要通过研究人才供应链条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尤其做好人才市场的调研,深入社会第一线,研究企业、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多听人才接收单位对各类专业人才质量改进培养的意见与建议,优化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人才市场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与基本功能。

大学要面对市场经济时代,不但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还要研究如何把培养的优秀人才畅通的向社会输送的若干问题,建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机构与机制,完善指导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指导体系,增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育人模式,加重大学生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增强大学就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创业与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高校要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人才质量的考评体系都还存在较多改革空间。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必须在观念上、体系上、模式上做好文章,大学培养的人才才有质的飞跃,要敢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观念,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建素质教育时代的人才质量体系,重塑大学人才培养摇篮新高地的崭新形象。

三、选大城市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是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误区之三

有研究表明:80.2%的北京籍大学生和62.6%的非北京籍大学生在其毕业后都愿意留在北京地区找工作。本来大城市的大学生都有强烈愿望留在大城市工作,就是来自农村,哪怕是来自西部较为偏远的大学生都不愿意自己毕业后回到农村去,就是来自中小城市的大学生也有44.7%的人想留在大城市,98%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回农村工作[3]。大学生就业选择想留大城市,不愿意回农村,一是当前城乡差别很大,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居住条件城乡差别仍然巨大;二是城市资源丰富,越是大城市,各类资源都较中小城市和农村更优,更有利于就业者发展;三是大城市教育资源更为丰富,从小学到大学都拥有名牌学校,更有利于后展;四是大城市基础设施优于农村,而大城市就业更有利于就业与创业;五是中国东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都比中西部更发达,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都走在中国农村的前头,就业选择东部也更利于个人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中国高度重视城市的经营与发展,在当今全国就城市与农村对比研究来看,城市发展的现状确实比农村更优,尤其是各省的省会城市基本上都建设成为了地方大城市,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居住条件、教育资源都远超农村。因而大学生毕业到城市就业也属于正常范围内的选择。农村的就业条件、工作待遇、居住条件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大学生毕业岗位选择上不想去农村,甚至连农村考出去的学生都不愿意重返农村所需要的就业岗位。这就是当前中国就业出现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大城市就业过于火爆,人才供大于求,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与管理人才,人才需求岗位无人问津,去了也干不长久便溜之大吉,不愿再回农村,农村人才难留,农村人才难求,农民收入难增;中国新农村建设人才奇缺,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支持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为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中介机构与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内容。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择业观,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可谓任重而道远。

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择业问题,确实存在较多认识上的偏差,这些偏差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偏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央企、外企等就业岗位求职,使得热门岗位僧多粥少,更使得较多大学生难以及时就业,也导致较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人才难求,大学人才终端供给不畅。为此,客观研究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思想上的误区,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也更有利于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还有利于推动全国高校重构大学生创业模式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录取率汇总表[EB/OL].(2011-11-25)[2016-02-28].

[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5):166-170.

[3]宋巧霞,赵秀霞.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48-50.

作者:傅思忆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团委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就业成为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压力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拟以贵州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并对就业压力来源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压力;压力现状

一、引言

教育部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比2013年多出28万,2015年这一数据达到750万,2016年很可能达到顶峰值800万。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2015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5年下降7.3%。这意味着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还会增加,就业压力自然就会增大。本研究通过编撰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调查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五所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及压力水平状况,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来源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本研究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进行调查,主要涉及就业压力现状和压力来源的研究。根据中国知网相应文献搜索和整理,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大方面,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文中着重分析除了社会的其他三个方面,社会压力会反作用于个人、家庭和学校。对不同方面的压力来源进行分类细化,制作四等分量表,探究就业压力的成因,从而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状况。问卷分发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人随机与不同院校学生沟通联系,然后由联系到的同学发放。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7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卷375份,有效率为93.75%。

三、调查结果

1.来自学校(专业)方面压力统计分析。表1显示有6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其所学专业市场需求量、专业性质、专业就业面、专业的就业前景、专业对口问题五个方面都有就业压力。同时,经SPSS分析发现专业性质与就业压力的相关系数在0.01水平,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其就业压力有显著关联,同时也反映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和专业性质认识不够或者存在一定程度上不满意。

2.来自家庭方面压力分析。调查显示88.6%的大学生认为其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而且50.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可以看出大学生来自家庭尤其是父母方面的压力是比较大的;49.6%的大学生认为其社会关系还不错,有利于求职。

3.来自个人方面压力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54%以上大学生在个人的交流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能力以及在获取重要资格证书这三个方面还是比较自信的,认为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还不错;但是在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和在校学习成绩方面并不能让他们自己满意。

四、原因分析

1.学校(专业)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来自学校(专业)方面压力的均值主要集中在2.2左右,这说明大学生来自学校(专业)的压力表现为显著。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专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不了解,专业知识不够牢固,主要原因除了学生自己学习不够刻苦努力之外,可能还有所学专业课程安排上或者师资上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相对于其他方面,专业老师的就业指导的均值为2.3,明显低于其他几个均值。

2.家庭方面。统计显示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两方面的均值主要集中在2.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水平显著。尤其是在与父母意愿方面的均值为1.8,这说明大学生来自父母方面的压力最大,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家庭关系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关系,对于还没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会考虑进入社会寻找一份工作来分担家庭的压力。

3.个人方面。数据显示大学生个人组织管理能力和学习成绩两方面的均值都是2.4,低于2.5,这说明大学生在这两方面表现有压力,但并不明显。在交流能力、专业技能以及获取重要证书三方面的均值则在2.60至2.75之间,大部分大学生的答案徘徊在2和3之间,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较为模糊,没有清晰的认识。

五、对策建议

1.学校方面。学校在提供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怎样实现自己从学生这一角色转变为社会劳动者,怎样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学校应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力度,充分做好入学教育,加深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尤其是在专业性质、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高校的教学与培养模式也应该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当调节专业结构与课程安排,并结合各专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加强各个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改革。

2.家庭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时应多和父母沟通、多征询父母的意见、尽量和父母的意愿一致,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就业压力就会小很多。建议家长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多为子女设想,最好是担任参谋的角色,多给子女一些支持,尊重子女的选择,不要过多干预。

3.个人方面。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应考虑自己究竟想要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地方工作。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越清晰,就业压力相对而言就会越小,就业成功率就越高。做好明确的职业目标后,大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围绕职业目标,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当大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性质后,就能根据将来工作的需要,提高自身相应的各项能力,在将来就业时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六、结语

通过对贵州五所高校的大学生压力现状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自于学校、家庭、个人,就业压力水平最高的是来自家庭,其次是来自学校和专业,最低是来自个人方面。第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要大。第三,个人的综合能力会随着大学生年级的身高而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的最后得出要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这一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要走,这需要学校、家庭以及个人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胜强,李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71-76.

[2]张振铭.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3,195:67-68.

[3]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挫折研究概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2-15.

作者:王继红 单位: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办学层次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公办院校一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更加为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将从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出发,研究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民办高校;就业;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毫无疑问的成为民办高校的首要问题。本文依托长春建筑学院(原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分析民办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探索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相应对策。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1.自身定位准确,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一些公办学校的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略微谦逊。所以在就业观念上就会有所保守,同比公办的高校学生来说,自己就读一个名气比较大的学校,在心理上和面子上都会觉得有很大的优势,许多人甚至觉得高人一等,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不愿意进小公司、只想去发达的城市,这样无形当中他们就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而普通的民办学校学生就有更多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2.民办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能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路线,民办高校的性质多属于教学实践性,所以它的性质就决定了地方民办高校首要立足之本是为地方培养一批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人才。而现在的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注重实践能力和经验。

3.学生具有相对的经济优势。民办高校的学费要比公办学校的学费更高一些,所以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都存在家庭经济优势,这些家庭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拥有经济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4.创业学生较多。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地方政府一系列面向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更感兴趣。依托专业特色,长春建筑学院已有多名学生成立公司进驻到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走上了创业之路。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劣势

1.民办高校自身不足。毕业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需求市场的竞争力,没有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没有相对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个性化指导,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自身定位不足,很难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2.无法得到社会上的公平待遇。受人才市场消费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得不到社会和就业单位的公平待遇,甚至,一些用人单位对民办院校的毕业生有歧视倾向,这样跟很多应届毕业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打消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对社会抱有怨恨感。

3.学生基础不够扎实。民办高校的生源一般都是高考录取的后几个批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样即使拥有在庞大的师资队伍,也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生源上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从而导致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他们不能胜任更好的职位,所以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失去了一定的优势。

4.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民办高校的学生有一部分是来自单亲或父母相处不和谐的家庭,这些因素就深深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或是憎恨这个社会,或是不愿意与人接触,甚至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他们一些坏的习惯,就无法给孩子带来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他们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话,人生中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很难与人沟通、接触。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应对策

民办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入手,需要四者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1.从国家角度来说。应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法来缓解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地方政府应该主动承认、鼓励地方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对这些自主创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民办高等学校的资助者应该是地方政府,政府可以通过承认其学历、毕业证的方法,刺激民办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给予处于就业劣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政策上的帮助。

2.从高校角度来说。注重学生专业特长,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不能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培养,还要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等方式科学办学。增加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为学生规划出职业生涯。特色办学,调整招生人数,加强校企合作,适应社会用人市场竞争需求,打造教学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的教学模式。

3.从学生角度来说。一是积累经验,注重自身素质培养,不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贴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尽量在实习中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二是敢于接受挑战、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心态,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总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创建良性的就业环境,共同提升长春建筑学院在内所有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民办高校大学生必将在合适的位置发射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教育与职业.2009,(32).

[2]董文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3]潘懋元.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资本市场质量评估与就业现状[J].民办教育研究,2004.

[4]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场域中的角色扮演[J].民办教育研究,2007.

作者:孙一平 孟沙沙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管理探析

摘要: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相较于严峻的前景。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动力,但如何进行合理分配是一个难题。现下阶段,存在着很多人力资源浪费以及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了我国能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着手,进行分析调查。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全的原因,以及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落后的就业观念及少量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男女比例失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涌现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如何合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1男女岗位规划不合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女学生的数量也呈大幅度增长,就业量也大幅度增加。这说明了女性大学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提供了许多力量。但是就现在这种趋势下,男女的就业平台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女生占大学生比例,1999年为39.75%,2000为41.08%,2001年为42.15%,2002年为44%,这说明女生毕业生占一定数量的比重。据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不能毕业,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女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性别歧视,我们也称为“女性职业性别歧视”,就是用人单位使用或明或暗的手段使女性丧失就业机会。在吉林财经大学的招聘会上,连财会,秘书这种中行甚至是女性更适合的职业,在招聘条件都写着:招聘财会*名秘书*名(仅限男性),限制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据教育网有关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女生比例高达44%,但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仅有男生的87%,女生毕业生初次毕业率仅有63.4%,比男性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这都表明了女性虽然毕业生比例高但是就业率低,浪费了了大量的劳动力。

2外部客观因素影响

金融危机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日益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我国政府实行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八的目标。我国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我国通世界接轨,但是同时也要承担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经济金融危机。

3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起始于1999年大学生扩招之后才有。教育部曾经在1999年公布过44所直属本专科院校的就业率情况,当年11月份的总体就业率为82%,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5%,而专科生则仅有54%。所以,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似乎证据不足。所以原因似乎出现在大学生就业结构的问题上。不仅仅是中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在其他国家这一现象也是存在的。2013年15-24岁青年人中将有7340万人失业,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12.6%。美国大学生的整体失业率为7.9%,欧盟和欧元区青年失业率分别为22.9%和23.5%,希腊和西班牙的青年失业率更是达到58.3%和53.6%的惊人水平,中国也有百万之多。

4经济转型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经济转型或经济转轨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有四个关键要素: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其中,转型目标模式以及所谓渐进和激进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已是人们熟悉的命题,而对转型的条件研究却有所忽略。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2001年5月,阜新市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鲜明地提出:以经济转型为主线加快发展。这是阜新首次明确提出经济转型命题。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批准阜新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经济转型这一科学命题,迅速在全国400多个能源城市普及,并被正式写入“中央11号文件”及“十六大”报告。两会期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转型再一次被提及。作为一个使用频率已经相当高而且涵义深远的流行词汇,“经济转型”毫不犹豫地走进了《辞海》。大学生要更好地实现就业,首先要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具有一定计划。虽然在校期间并不一定就能确定目标,而且在实际择业时中还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可以根据宏观的规划在在校期间就先行选择课程。其次是个人素质与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希望从事销售类外向型工作的同学,在校期间就可以主动寻求团体合作、组织策划的社会实践机会,积累人际协调的经验,锻炼条例规整的思维。最后要认真面对每一场面试,在面试之前,即使实际上对行业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也应该在到达现场前对公司与行业概况作出一定的预习功课。在提高自我价值的同时积极相应国家政策,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

[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9.9

[5]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

[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

作者:刘辰 张模翔 齐心蕊 蒋维晏 韦星宇 温洪亮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就业现状探析(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iuyelunwen/6975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