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探析范文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探析范文

时间:2022-12-20 11:09:55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探析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北北方学院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96.4%,调查结果有效。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发展前途忧虑,46.12%的大学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37.06%认为就业单位要求高,职位少。16.76%认为就业区域狭窄;21.91%对薪金不太满意。经如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就业态度、就业信心、就业单位、就业区域和薪金期望等方面。和在校生相比,对于就业态度而言,“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部分大学生存在“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有些大学生期望就业形势好转,有些表现的茫然失措或者焦虑不安;在就业信心方面,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认为通过不懈努力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对就业形势表现得比在校大学生更加乐观和自信,相反,在校大学生则对就业前景不自信和担忧;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在一些大城市中,外企是大学毕业生最亲睐的单位,其次,“公务员热”继续升温,再次,有保障的事业单位也是大学毕业生比较向往的单位;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北京、上海、广东和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然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首选,内地边远地区依然经常被大学毕业生忽视;对于薪金的要求,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薪金的要求不如在校生高,在校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值,而大学毕业生由于经历了一些求职的艰辛,所以对薪金的要求比较切合实际。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及其意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能力,即基于满足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用人单位进行招聘,须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自我角色定位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考查,不可以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第二层面是大学生入职后,在职场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基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而需继续教育、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所以,中国教育系统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大学生就业培养系统。

(一)有利于系统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是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从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开始一直延续到大学生就业。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做到清醒认识自身,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性质及未来就业方向,帮助大学生查漏补缺,在自己的缺陷方面有所改进,全局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最终大大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就业实力。

(二)有利于高校培养就业指导队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必须要求各个高校拥有一批专业、扎实的就业指导团队。这个指导团队犹如学生就业的指南针和风向标,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学生具体情况,提供具有专业化、差异化特征,因人而异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只有当高校能够培养出一支具有科学的、专业的、系统的、前瞻的就业指导队伍时,大学生就业才能更加如鱼得水,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用人单位找到合适人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建体系实际上是“单位——高校——学生”三位一体的体系,它一方面有助于用人单位和学生有效迅捷地相互沟通,使得用人单位能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有效考察求职者,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招聘单位单位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通过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及时沟通,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招聘单位提供的此岗位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如适合便可保留在该单位就业的意向,并向其要求不断靠拢,如不适合则可及时抽身,以便重新寻求适宜自己的职位,不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不合适的单位。

三、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不能与就业市场的发展同步,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呈现窘境的主因之一。所以,欲大幅度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各个高校应该主要从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就业市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几方面入手。

(一)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教育与市场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疲态,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紧跟时展脚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着力培养满足职业市场需要的新型实用型人才。各高校要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开展广泛的职业市场调研,认真做好就业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为学校做好就业工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应当建立与完善同各用人单位之间长期的、牢固的合作关系,把握招聘单位的用人取向及人才聘用标准,结合用人单位聘用人才的标准,来查找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革,更新观念。全面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要从高校各级领导抓起,积极推动改革进程。

(二)重视就业市场的需求导向,科学地设置专业和课程

现今,就业市场毋庸置疑是在持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高校必须科学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不断优化专业和学科结构,持续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要切实做好新开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体现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与灵活性,把拓展专业渠道与突出专业特征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就业市场调查,高校应该不断钻研与准确解析用人单位所呈现的人才需求趋势,一方面便于把工作重心放在社会所急需的、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专业的申报和设置方面,合理地增加此类专业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优胜劣汰,逐步地淘汰那些落后于时代、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差、社会需求走低的专业,或适应当前形势逐步缩小此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优化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培养方式等。可以通过深入企业的亲身实践,带回企业所反馈的各项意见,重新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淡化专业界限,努力整合课程结构,才能大大拓宽专业的承载面,使得人才既专且博,适应用人单位的多元要求。

(三)强化高校的教育功能,重视通识教育的培养

通识教育的培养,应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造就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高校必须结合通识教育调整和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养通识教育的有关课程,针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对传统的四类课程进行改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大学毕业生需要的就业指导课与形势教育课;二是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心理辅导相关课程,使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是调整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的比例,使学生真正从通识教育课程中受益;四是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力量加强教材的选编工作,积极改革师生考核评价制度,实行科学的、合理的形成性评价。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避免大学生就业盲目性

为了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要形成党政齐抓、上下共管、学工为主、全校协同的工作格局。一是要加强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又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就业指导活动。二是积极提倡对大学生毕业生进行有益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业能力,使学生树立既是求职者又是就业机会的创造者的就业观念。三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要不断寻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式方法,而且社会要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鼓励及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降低创业门槛,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政策和经济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协调统一,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同时,大学毕业生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各方面的就业竞争力,与时俱进。

作者:李红林赵东宏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iuyelunwen/63459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