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产业转移下加工贸易的前景范文

国际产业转移下加工贸易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2-07-31 09:01:15

国际产业转移下加工贸易的前景

我国面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负增长。2009年全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下降了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了2.56%。自2009年8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单月同比增长转正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期。表1给出了《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利用外资情况的整理数据和商务部网站提供的2009年8月以来的利用外资情况的资料。2010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超过了“九五”时期、“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的前三年的年平均增幅。我国目前持续的实际利用FDI金额增长并不仅仅是危机之后的反弹回升,而是预示着世界经济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当前的FDI流量已出现复苏迹象,并预计2010年的世界FDI流量超过12000亿美元,2011年将进一步上升至13000亿美元至15000亿美元,2012年将上升到16000亿美元至20000亿美元。

世界FDI流量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加速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得到好转,企业盈利状况和能力得到改善。根据IMF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8%,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或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基本上均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正增长。微观上来看,2010年世界上很多企业都实现了主营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其中一些亏损企业还扭亏为盈。(2)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制定并出台,其产业结构调整有加快趋势。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了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并作出了将经济刺激资金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的承诺。欧洲和日韩也各自出台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英国的“绿色振兴计划”、德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韩国的“机器人强国”战略。(3)金融危机中跨国公司的受损程度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金融危机并没有阻止生产国际化的上升势头。2009、2010年,虽然跨国公司拥有的海外子公司附加值有所减少,但其降低幅度低于全球经济的降低幅度。2009年跨国公司的产值在全球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创历史新高,而且其海外雇员总数也在提高。(4)各国为吸引外商投资,出台了各项有利于投资便利化的政策措施。

2009年,各国政府出台的外资政策中约有70%是支持放宽限制和促进外商投资的,各国之间共签署了211项新的投资协定。而且,投资争端解决(ISDS)机制也得到了改善,一些国家修订了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与政府间争端解决条款。总之,鉴于各种因素,我国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分工的模式与结构变动的结果。分工决定交换,因而对国际贸易结构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热潮,这对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来说是一次契机。尤其,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使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再是金额和份额的简单增加,而是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总量上的影响。目前,随着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体现在最终产品和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上。中间产品在国际间流动越来越频繁,因而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过程,也是吸引FDI的过程。表2给出了根据海关统计月报的相关数据整理出的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表2显示,首先从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构成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较大,并且基本上逐年上升。1995年这一比重为57.1%,到2000年上升至70.6%,2009年进一步上升至84.1%。其次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方式构成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虽然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1995年这一比重为89.7%,2000年降为71.9%,但是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所占比重,要显著高于各类性质企业的平均水平,20101-10月份,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出口中的比重为71.9%,在各类企业出口中的比重为47.0%,高出24.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主体,我国加工贸易的规模与FDI额直接相关,因而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规模扩大。虽然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排名不变,但份额增长迅速,由1995年的28.24%增至2000年的43.22%,再到2008年的64.67%;而纺织品虽然一直占据第二位,但份额呈直线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基本同步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级化必然引起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高级化。对贸易方式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方式为主。改革开放初,加工贸易以结构上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保持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包括产业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这都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变化密不可分。对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主要在于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较少。90年代中期开始,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劳动密集型加工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加工并重的格局。表3显示的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产业和加工贸易的优势产业的变动情况。从表3中可看出,纺织产业由1995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中的制造业第一位,降至2000年的第三位,再降至2008年的第五位,份额连续下降;而电子通信和机械设备产业的份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再看加工贸易的优势产业变动情况,机电产品虽然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排名不变,但份额增长迅速,由1995年的28.24%增至2000年的43.22%,再到2008年的64.67%;而纺织品虽然一直占据第二位,但份额呈直线下降。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基本同步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级化必然引起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高级化。对贸易方式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方式为主。改革开放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方式为主,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占加工贸易的比重为53.1%,首次超过来料加工的比重。后来,进料加工贸易的份额逐年增加,1995年进料加工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比例为2.6∶1,2007年这一比例为3.8∶1。表4给出的是我国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内需率及其增长率的变动,以及与FDI增长率的比较。从表4中可知,进料加工的出口与进口的差值远高于来料加工,其能够带动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也就是其内需率的持续提高。这必将也能够带动国内配套值的提高。因而,进料加工比重的扩大,能够带动加工贸易的附加值的提高,改善贸易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进料加工内需率幅度的变动,是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幅变动基本同步的。可见,国际产业转移模扩张和结构变动能够引起我国加工方式结构的变动。

对投资主体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加工贸易投资主体结构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动而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同时投资主体以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为主,主要是承接香港企业转送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业务。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开始转向机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逐渐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再后来,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加速,以及国内企业结构的各种因素,外资企业成为了加工贸易的主要微观组织。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为84.1%,2010年,这一比重为83.7%。在机电产品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上,外资企业的比重更高。这将有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我国内资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的培养。

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对贸易各方带来各种利益,而且能够推动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我们应采取有效战略,保持加工贸易的总量的持续发展,并使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认清形势,总结历史规律。

为了认清当前的形势,我们需要对加工贸易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进行认真总结。回顾历史,每一次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增长都能够引起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而且能带动其产业结构、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的变动。目前,跨国公司有将整个价值链中更多的环节纳入转移内容中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参与到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之中,因而这给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发展、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甚至是其自身内涵的丰富化,都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我们应在认清这种关联性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转移的关系的研究。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必然引起国内产业转移。虽然加工贸易由于运输条件、交易效率等因素的限制,还不具备直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但是可以依据现有条件,形成东中西部的产业联动,尽量扩大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基地和需求市场的范围。制定加工贸易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的关系、加工贸易的波动性和加工贸易的替代竞争等问题。总之,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通过总结经验规律来认清环境的基础之上。

发挥优势,保持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走的是一条多层次的发展道路,也就是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相结合、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相结合。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这说明各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是由我国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必然导致的。虽然加工贸易的前后相关联和溢出效应不如一般贸易,但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两者并举才能够实现外贸的健康发展,并获得动态比较优势。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得有附加值较低的外向型产业来保障国内就业。因此,不能简单地看待贸易方式结构的调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不是替代关系,现阶段保障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虽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而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替代竞争加剧,但是这都是由我国劳动者素质提高和法制健全所导致的,其它发展中国家能够替代中国承接的只是部分产业领域或者更加低端的领域,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更加需要中国这种结构的劳动群体来完成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仍是一种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我国应充分重视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确定适合我国长期发展的目标产业,使其确立该产业的国际市场主导地位,从而打破被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径。

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要素。

我国的加工贸易应利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热潮,主动调节其内部结构。

第一,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我国应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放在我国来完成,并争取其将研发、营销机构转移到我国。我国应遵照最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新能源、信息网络、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工贸易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的主攻方向。另外,应加强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出口产业,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同时,出台各项政策,为促进加工贸易中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的打造良好环境,形成以模仿创新带动自主创新的模式。

第二,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方式结构。为使加工贸易内部的方式结构更加高级化,应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和配套值。目前,虽然我国的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进料加工要比来料加工的内需率和国内配套值高得多,但是同一般贸易相比,进料加工还是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我国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形成了研发和营销“两头在外”的模式;其次,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过短,对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方式结构,将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进行价值链重构。首先,必须尽快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加快零部件、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的传递速度,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原有产业的结合度;其次,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加强自身优势的培育,使跨国公司将更多的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环节放在中国,优化母子公司之间的分工关系,促使加工贸易由单纯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再次,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争取独立的销售权和销售渠道,并以此加强品牌建设,促使其从OEM向OBM发展;最后,加强国内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保障生产要素的跨区流动畅通,使不适合发展加工贸易的区域也能够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后备基地。

第三,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目前,由于FDI的增多及其它因素,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以外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的份额很低。这样,我国的加工贸易微观组织的主导权就控制在了跨国公司总部的手中。而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目标和规划往往会与我国的发展目标和贸易利益相冲突,因此必须得扩大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使其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这并不意味着要限制外商直接投资或歧视外资企业,而在现有条件下更要一视同仁,要给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足够的自主权和便利措施来实施其国际化进程。其中,应重点关注具有销售权的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从海外回来的、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拥有产品专利的民营企业,要为它们扫清融资等方面的障碍。而对于中低技术型的内资加工贸易产业,应给予其良好的国内经营环境,并在形成国内品牌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国际品牌,进而形成内外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被举报文档标题:国际产业转移下加工贸易的前景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gmylw/60739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