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固定资产投资下的宏观经济形势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下的宏观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2-03-11 03:23:06

固定资产投资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内容提要]

“十二五”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高位减缓趋势,投资效率低,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增加,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时期,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经济新常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常态。“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面临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限,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增速下降,“其他投资”增长有较大潜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很可能将呈现“L”型发展特征。为此,投资调控的政策重点应放宽投资准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创新融资模式。

[关键词]

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融资模式创新

从2012年起的近4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速度,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年均10%左右的增速有明显降低,而且到2015年底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针对这一现象,中央政府做出了中国正处于“新常态”的重要判断①,并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经济新常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常态”。其一,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之一,而且是三大需求之中波动性最强的部分。其二,从要素驱动因素看,投资是“资本、劳动和生产率”这三个因素中形成资本的因素。因此,深入研究投资的“新常态”特征,是做好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一、“十二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特点

201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呈高位减缓趋势,但仍然显著高于GDP增速,投资占GDP比重高位徘徊。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投资效率有所降低,但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显著增加,投资结构有所调整。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但投资率维持在很高水平本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2003年我国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显著回升。“十一五”期间(2006-2010)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速度年均达到25.7%。2011-2014年间投资增速显著下降,2014年仅为15.3%,“十二五”前4年平均每年增速为19.7%,比“十一五”期间下降了6.3个百分点。从实际增速看,“十一五”平均为22.1%,而2011-2014年为17.2%,下降了4.9个百分点。虽然投资增长速度显著下降,但由于经济增速同时也在降低,因此投资率仍然有所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平均为58.3%,2011-2014年平均为72.7%,提高了14.4个百分点。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土地购置费用和旧建筑旧设备的投资只是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并不增加新的资本存量,从支出法核算的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2.4%,而2011-2014年平均为46.7%,也提高了4.3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看,2013年左右中国投资率可能已经达到历史峰值。2013年我国投资率(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为47.3%②,比国际金融危机后投资率相对较高的2009年还要高1.3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显著下行,假设固定资本形成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关系不变的话,则2014年我国投资率大约在45%-47%之间,已经低于2013年的值,由于目前我国投资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可以预计2013年左右中国的投资率已经达到峰值水平。

(二)投资效率出现较大幅度降低虽然通过加快投资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也可能带来投资效率的大幅度下降。新增资本产出比是常用来反映投资效率的直观指标,新增资本产出比即每增加一单位GDP,所需要增加的投资额。根据测算“十一五”直至“十二五”期间我国投资效率有大幅度下降的现象。2005年时,每新增一个单位GDP,需要增加投资2.4元,2008年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对应地带来新增资本产出比从上年的2.1大幅度提升至2.9,2009年,随着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新增资本产出比进一步攀升至3.6。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资本产出比有进一步下降。2014年新增资本产出比已经扩大到4.3。从国际比较看目前的新增资本产出比处于较高水平。亚洲金融危机前泰国这一比值从1988年的2.0持续提高到1995年的4.4和1996年的6.3,印尼从1994年的2.0提高到1997年的3.6,韩国从1988年的2.0提高到1997年的4.1,日本从1988年的1.5提高到1997年的4.5。这些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三)国有投资比重持续下降,但在不少行业仍保持主体地位从投资主体的登记注册类型看,呈现明显的国有投资比重降低而私营投资比重增加的现象。2005-2014年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比重从53.5%下降到32.2%,而私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从12.4%提高到30.0%,外资企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1.1%减少到4.6%。分行业看国有单位在不少行业仍保持主体地位。2013年国有经济投资的重点行业从大到小依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93万亿元)、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仓储业(2.79万亿元)、房地产业(2.61万亿元)和制造业(1.44万亿元)。从各行业国有投资比重看,除农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业以外,其他行业的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都在30%以上(见图2),其中电力燃气水、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金融业、信息和软件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业的国有投资比重均超过50%。

(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投资增速出现趋同现象从投资的区域分布看,2005年以来我国呈明显的中西部地区投资快于东部地区的现象。2005年,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的投资增长速度分别是22.3%、39.4%、31.9%和30.6%,中西部地区分别比东部地区高出8-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增速更快,这一趋势一直维持到“十三五”期间,2010年,中西部比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速仍然高5个百分点。但“十二五”期间不同地区投资增速逐渐趋同(或收敛)的特征非常显著。2014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仅高于东部地区2-3个百分点,而东北地区更是低于东部地区12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可见,投资速度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差距缩小。例如2011年,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投资增速比东部地区高约17个百分点,到2014年反而低1个百分点左右,2005年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比东部地区高20个百分点左右,到2014年已经低于东部地区1个百分点左右。

(五)新建项目比重持续提高,外延式增长特征突出从投资构成看,新建项目比重从2000年占总投资的45.9%,提高到2005年的60.9%,2010年的62.9%和2014年的66.5%,同期扩建的比重相应降低,而改建的比重基本不变,这说明近年来,由于增长迅速,扩建的空间相对较少,大量投资采用新建的形式,而以内涵式扩张为主的改扩建比重减小,说明外延式增长特征突出,但2014年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

二、“十三五”期间投资增长的态势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变化,“十三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面临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仍有较大空间,但面临回报率低和融资难的制约随着大规模的资本投入,近年来我国不少基础设施有了快速发展。2005年到2014年,中国铁路里程从7.54万公里增加到11.20万公里,年均增长4.5%,特别是其中高铁里程从2008年的671公里,增长到2014年的1.6万公里,近5年平均增速达到42.8%,而高速公路从2005年的4.1万公里,增长到2013年的10.44万公里,年均增加12.4%。发展到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线路,高速公路最长的国家(美国2012年高速公路长9.2万公里)。从公用事业方面看,中国2005年电力装机容量为5亿千瓦,到2014年达到13.6亿千瓦,电力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1.8%,到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有降低趋势。2005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达2.22万亿元,在总投资的比重达29.6%,但后来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慢于平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有较大减少,2010年,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26.8%,到2014年仅占22.3%。“十三五”期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仍面临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尽管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东部地区的公路、铁路密度也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仍然有着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例如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根据国际比较,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数将年增长2.4%左右,公路运营里程将年增长1.5%左右。例如美国政府长期保持着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1947年美国政府对“公路和街道”以及“下水道系统建设”的投资共16亿美元,占全社会总投资的约4.0%,到1958年,这两项基础设施的投资比重占到7.5%,到1996年仍然占3.2%的比重。但“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将面临投资回报率低和融资来源缺乏的难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具有一定投资回报率的基础设施项目已经较为完善,进一步投资的空间有限,剩下的多是投资回报率很低甚至完全属于公益性的项目,比如道路街道、下水管道等。由于回报率降低,这些项目对私人投资没有吸引力,必须更多依靠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带动。当前我国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融资、土地抵押贷款、地方政府债券等,目前不少模式都面临着不可持续的挑战。虽然推出了PPP等多种方式,但仅对少数项目有效,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预计仍将保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其具体投资强度取决于投资体制改革和政府资金投入的能力。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则基础设施有望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

(二)制造业投资增长进入个位数时代在三大需求中,投资是波动最大的项目,而在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又具有更强的波动性。制造业投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高度的顺周期特性。当经济形势较好时,增长速度比其他投资增长更快,而经济下行时也比其他投资下降幅度更大。我国自2012年以来,在经济放缓背景下也出现了制造业投资大幅度减缓的现象。2006-2010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9.6%,快于总投资增速3.3个百分点,而2014年,制造业投资仅增长13.5%,低于总体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投资还受房地产投资、出口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根据计量模拟,在经济下行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3个月后约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速提高0.03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约使5个月后的制造业投资增速提高0.42个百分点,出口增速提高一个百分点,约使12个月以后的制造业投资增速提高0.099个百分点,其他如行业利润率、M2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PPI等也会对制造业投资产生显著影响。产能过剩矛盾持续存在,低水平扩张投资失去市场支撑。“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表现突出,尤其是以钢铁、水泥、玻璃、造船、电解铝等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普遍遇到了产能过剩的约束,2014年这些相关行业的投资速度明显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后期,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即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时)出现峰值。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化解产能过剩不可能一蹴而就,“十三五”期间产能过剩矛盾预计仍将长期存在,这样在企业的增长模式还没有转变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压力必然会极大地抑制“十三五”时期制造业投资的增长。但制造业投资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环保要求显著提升的机遇。近年来,面对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招工难等现象,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自动化改造升级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招工难现象将进一步突出,劳动力成本也会保持上涨的压力,这将要求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不少相关的升级投资,例如机器人和自动化、信息化投资将显著增加,这将带动“十三五”期间用于改造升级的投资需求较快增长。另外,随着我国环境保护要求更加严格,环保法执行更加规范,相关节能环保投资预期将较快增长。

(三)房地产供求格局变化,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后将低位企稳,我国房地产投资获得了快速发展。2000年末,中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仅2.8亿平方米,到2005年增长到6.8亿平方米,2010年达到16.4亿平方米,2013年达到20.1亿平方米的峰值。相应地,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4900亿元增长到2014年底的9.5万亿元。但是2005年以后中国也出现了房地产投资价格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特别是2010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当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长40.6%,房屋新开工面积突破15亿平方米,使得2013年以后部分城镇,特别是三四线城镇出现了房地产供应过剩的问题,致使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了显著的下降。房地产投资面临供求关系转折和消费预期改变的双重压力。自2014年下半年起,我国房地产改变了多年以来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房产价格的下行将以前占据很大需求比重的投资性或投机性住房需求彻底挤出了市场,而在目前的高房价下,真实居住需求尚难以支撑目前的房地产增长,不少地方甚至已经陷入了房地产严重过剩的状况,因此“十三五”期间房地产投资面临着调整压力,难以持续高增长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国住宅投资需求将保持增长,但新开工面积将比2011年有所减少。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约7.5亿人。按照户均2.85人折算,大体上有2.6亿个家庭(暂时不区分家庭户和集体户)。2014年,我国城镇住宅总面积大约为215亿平方米,人均拥有住房建筑面积28.7平方米;套均面积超过85平方米,住房总量超过2.5亿套。因此,按照常住人口口径推算,每一户城镇家庭拥有的住房数量接近一套。从趋势上看,2011-2014年期间新开工面积一直保持下行态势。2014年,新开工面积13亿平方米,较上年下降12%,低于过去三年的水平。与此同时,近三年施工和竣工面积年均增速降至10%和5%,仅相当于2004-2011年年均增速的一半。新开工的历史峰值可能已经出现在2011年,为14.6亿平方米。根据住房建设的规律以及国际经验,施工和竣工的阶段性高点预计也可能在“十三五”期间出现。“十三五”期间,住房投资实际增速预计低于5%。尽管2014年全国不少地方,特别是三四线城市遇到明显的住房供应过剩问题,但随着“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化水平提升,特别是更多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对住宅的需求仍将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住宅年竣工量将保持在12-13亿平方米之间,比2014年的11.4亿平方米增加1亿平方米左右,由于竣工量已经达到顶峰,因此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有所下降,“十三五”期间实际增速预计低于5%。

(四)其他投资中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业等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4年,中国除“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以外的“其他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25.5%。“十三五”期间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有限的情况下,“其他投资”的增长潜力值得关注。从美国的经验看,“其他投资”在长期里有很大的增长空间。1947年时美国“其他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约为30%,到198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40%,到2008年超过50%,在1947-2013年的66年中,平均每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占比增长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保险业(投资占比增加了4.5个百分点,记为+4.5%)、科学和技术服务业(+3.4%)、采矿业(+3.4%)、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业(+3.2%)、信息服务业(+2.4%)、批发和零售业(+2.4%),由此可见,中国在这几个领域也有较大的投资增长空间。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常态及相应的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判断

根据投资增长态势以及进一步的时间序列模型,预计“十三五”前3年基础设施投资预期仍将是政府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着力点,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受融资制约增速将小幅度逐年降低,房地产投资预计将会在2016下降至接近零增长左右的低值,2017年出现负增长,然后小幅度回升,主要受房地产影响,制造业投资预期将在2017年达到谷底,2018年开始回升,剩余其他投资预期将呈和制造业类似的趋势。总体来看,预计2016年和2017年投资增速将进一步走缓,比2015年低2个百分点左右,但在2018年起将实现缓慢回升,达到6%左右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常态一是体现在速度上,二是体现在投资构成上。主要受房地产和出口大幅度下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有限的影响,我国制造业投资出现了明显回落,并最终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预计2017年是投资增长的谷底,2018年以后有望企稳并小幅度回升,随后进入保持10%以下增速的常态。从投资构成看,由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增速下滑,将带动投资中对钢铁、水泥等建材类的需求比重显著减小,而资本品和机械设备、信息化等方面的投资比重将显著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新趋势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很可能将呈现“L”型发展特征。2017年,也就是“十三五”的中间一年可能是本轮经济的谷底,但2016年其实是投资下降幅度较大的一年,因此也是宏观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

适应“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有进一步放缓,但仍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投资调控的政策重点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第一,要加大放宽投资准入,发挥市场力量优化投资结构。要改变目前很多行业、特别是许多服务业部门仍由国有资本主导投资的现象,进一步放开民营和外资的投资准入限制,特别是增长空间较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采矿业、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的准入限制,完善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创新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优化投资的行业结构。第二,加强环保、资源消耗和质量要求等监管力度,减少低效投资。通过严格执行环保和质量等要求,使不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要求的投资项目难以立项建设、难以盈利经营,从而减少低效、无效,甚至是严重损害环境和市场公平的投资,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率。第三,创新融资模式用好国有资本,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能力。应对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巨大但盈利能力低的挑战,“十三五”期间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PPP等多种融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对民营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应通过提高国有企业上缴红利比重、减少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存量等多种方式,增加国有资本(包括财政投资、政府债务和国有企业的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

作者:许召元 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固定资产投资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hgjjlw/6885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