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经济中资本探究范文

区域经济中资本探究范文

时间:2022-10-18 11:08:13

区域经济中资本探究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资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还通过它们的区际流动、技术的跨界传播和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等途径产生出区际溢出效应,从而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我国30个省份在1990~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物质资本具有正的区际溢出效应而人力资本却相反,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溢出效应

1.引言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简称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必备生产要素,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然而它们在不同经济体中的赋存状况却并非一致,这不仅与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还受到它们的历史背景、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制度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资本在不同经济体中的使用状况也就千差万别。那么,是不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与别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全然无关呢?是否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仅局限于拥有它的个体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9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投资逐步向内地的推移、“孔雀东南飞”和高潮迭起的“民工潮”以及不同地区间在发展经验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等就是明证。显然,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宏观经济的过程。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简单地探讨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溢出效应。文章的后续部分如下安排:第二部分为资本区际溢出的理论分析,第三部分为资本区际溢出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主要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2.资本区际溢出的理论分析

2.1资本区际溢出的主要渠道分析

2.1.1资本流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赋存状况具有差异性,从而它们的投资回报率在不同地区间也就各不相同,要素所有者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就会将生产要素从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的地区向相对较高的地区流动。就物质资本而言,它们由于受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会从存量相对丰裕的地区流向相对贫乏的地区,促进后者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则相反,它们具有边际报酬递增(起码是非递减)的特征,并且它们的投资回报一般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从而它们更可能从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向相对较高的地区流动,这样无疑会障碍甚至是破坏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另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以及“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性等也会促使资本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发生跨界流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流动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的集聚,最初的结果是障碍了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即“回波效应”;只有当流入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导引致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回流,从而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即“扩散效应”。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并不充裕,这种情况下的资本流动显然会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发展而障碍流出地的经济发展。显然,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的资本区际流动,都存在着区际溢出效应。

2.1.2技术扩散Romer(2001)认为,(技术)知识的类型多种多样,它的一个极端是高度抽象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科学知识,另一个极端是特定的商品,而介于其间的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在这一框架下,技术具有如下特征:(1)技术具有部分公共物品的性质,即非竞争性和部分排它性;(2)某些技术可以被编码化(Codify),而某些技术则不能被编码化;(3)生产技术的R&D活动具有消费者剩余效应、商业偷盗效应和R&D效应。显然,从技术的上述三大特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推论:(1)由于技术具有部分排它性和R&D活动的消费者剩余效应,未参与技术知识创造的经济主体也可以从技术的应用中获得收益,从而技术的私人回报和社会回报也就经常表现为不一致。也就是说,技术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具有溢出特性。(2)技术的部分可编码化的特征表明,我们既可以通过对商品和劳务的使用来获取物化的技术,也可以通过专家指导和示范等来获取那些非物化技术。显然,无论是哪种技术,其扩散程度理论上都受地理空间的影响。(3)R&D活动的消费者剩余效应、商业偷盗效应和R&D效应表明,净技术溢出既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显然,上述理论表明,技术的这种跨界传播可以产生出显著的溢出效应,相关的经验研究也表明这种溢出效应不仅显著存在而且为正,如Jaffe(1986)和Coe和Helpman(1995)等。资本作为新技术(或新思想)得以产生的投入要素,通过技术的区际扩散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出它们的区际溢出效应。

2.1.3示范效应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经济体的发展历程各有异同,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绩效具有差异性,从而出现了相对发达区域和相对落后区域相并存的现象,如我国经济发展中梯度明显的东中西格局等。这样,相对发达区域就对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种示范效应。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下,后者就可能会通过学习和模仿前者的成功历程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从而产生出外在于区域内部的经济外部性。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必备生产要素,它们在我国各区域经济体的赋存状况、使用方式和绩效发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它们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可能经由这种示范效应而产生出区际溢出效应。

总之,一个区域的资本通过它们的区际流动、技术的跨界传播和区域发展的示范效应等途径会对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资本具有区际溢出效应。当然,宏观经济它们仅是资本区际溢出的主要渠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可能有其它的渠道也会产生出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

2.2包含资本区际溢出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上面的分析表明,资本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具有溢出效应,为了更直观地来探讨这种溢出效应,下面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资本区际溢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来进行简单的讨论。首先假定各区域经济体通过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H)、劳动力(L)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A)来生产出它们的产出(Y),且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型,见式(1)。

如果区域i的邻近区域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正影响的话,则溢出效应为正,反之则反是。根据前面的资本区际溢出渠道分析,在不同的渠道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并非一致。其中,物质资本在三种情况下基本上都会产生出正的区际溢出效应,因为如果区域i的邻近区域的物质资本存量增多的话,它们就会溢出到区域i,从而促进后者的经济发展。其例外情况是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以及“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性等对物质资本跨界流动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区域i的邻近区域的物质资本存量增多的话,区域i的物质资本就会流向它的邻近区域,从而对区域i的经济发展具有负影响。人力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的正负情况也并非唯一。在资本流动这一渠道中,它们的区际溢出效应为负,因为如果区域i的邻近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多的话,会导致人力资本从区域i流出到它的邻近区域,从而障碍了前者的经济发展;在技术扩散和示范效应两种渠道下,它们的区际溢出效应为正,因为如果区域i的邻近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多的话,它们就会通过技术溢出和示范效应等促进区域i的经济发展。因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的正负情况必须看各种溢出渠道中的哪(几)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更重要来定。为了具体分析我国资本区际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正负情况,下文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

3.实证分析

3.1数据的选取和处理根据式(3),为了通过计量分析来探讨我国资本区际溢出效应的存在情况,我们必须知道每个省市区(后文简称区域,指的是我国大陆中除重庆市外的30个行政区域,这里不包括重庆市的原因在于它的有些数据无法获得)的劳动生产率、劳均资本存量、劳均人力资本存量以及邻近区域的劳均资本存量和劳均人力资本存量数据,所有变量取值的时间跨度均为1990~2005年。然而,我国的官方数据并没有现成的数据可查,本文对它们的选取方法如下。

1.区域i在t年的劳动生产率yit(元/人)由各区域的年度GDPit和从业人员Lit得到,即,itititLy=GDP,它们均来自199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用各区域的CPI指数进行平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从统计年鉴上得到的从业人员是年底的数据,一般来说它们大于全年平均数,这样就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低估,但由于其它几个变量也都同时运用了这一数据进行同样的处理,故这并不影响后文分析结论的得出。

2.区域i在t年的劳均物质资本存量kit(元/人)由相应年度的物质资本存量Kit和从业人员Lit得到,即,itititLk=K。在我国,由于各区域每年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在统计年鉴上并没有进行统计,一般都是通过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其计算方法见式(4)。目前,张军等(2004)对我国各区域自1952年以来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较好的估算,本文沿用他们1990~2000年的计算结果,而2001~2005的数值由我们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出。由于他们得出的省际物质资本存量数据是以1952年为基期的,而本文中所选用的GDP数据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为了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将所引用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按照他们的计算方法折算成以1990年为基期的相应数值。

Kit=Kit-1(1-δit)+Iit(4)其中,Kit表示区域i在t年的物质资本存量;Kit-1表示区域i在t-1年的物质资本存量;δit表示区域i在t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他们通过采用代表几何效率递减的余额折旧法得出它的值为9.6%;Iit表示区域i在t年的投资,他们采用经过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平减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代替;另外,基年(1952年)的物质资本存量由当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除以10%得出。

3.区域i在t年的劳均人力资本存量hit(年/人)的计算。在相关研究中,人力资本存量用得较多的替代指标为受教育年限。陈钊等(2004)通过分别测算我国各区域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得到了相应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人),并将它们作为相应的人力资本数据的替代。我们沿用他们测算的在1990~2001年的结果,并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出2002~2005年的相应数值,然后通过除以相应年份各区域的从业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近似地得到它们的劳均人力资本存量。

4.区域i的邻近区域在t年的劳均物质资本存量ckit(元/人)和劳均人力资本存量chit(年/人)的计算。这里的邻近区域是指具有共同陆地边界的行政区域。我们知道,除海南省外,我国其它各区域的邻近区域不只一个,因此这里的ckit是加权值。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相关权重选取的是反距离权重,即,Wij等于区域i和j的质心之间距离的平方的倒数,这样不仅可以探讨区际溢出的存在性,而且还可以探讨这种溢出的“地区化”特征。由于我们无法获得我国各区域质心之间的距离,所以必须考虑其它的权重选择。从前面的说明有,我们要测度的区际溢出已经被限定在邻近区域之间,因此我们重点考察的是这种溢出的存在性。另外我们认为,无论是邻近区域的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它们的区际溢出都与它们的劳均存量大小正相关。因此,我们对二者的权重选择分别如下:

当然,本文在进行计量分析的过程中,对邻近区域的资本存量也曾采用过它们的滞后值,但效果没有当期时的好,故未曾列出,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我国资本区际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上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用于测度资本区际溢出效应的参数γ和δ均统计上显著不为0,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均具有显著的区际溢出效应。其中,物质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为正,即,当区域i的邻近区域的劳均物质资本存量提高1个百分点时,区域i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0.17个百分点;人力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为负,即,当区域i的邻近区域的劳均人力资本存量提高1个百分点时,区域i的劳动生产率将降低0.15个百分点。另外,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i自身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区域i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对它们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6和0.69,均大于劳动生产率对邻近区域的资本投入的弹性,而且人力资本的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拉动作用远大于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的正的区际溢出效应表明,规模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以及“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结构的存在性等对我国物质资本跨界流动的影响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显然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减小。但是人力资本的负的区际溢出效应却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如果任其自然的话,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将会逐步流向相对发达地区,从而进一步拉大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我们认为,我国存在负的人力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的原因可能在于:(1)我国人力资本的跨界流动所带来的区际负溢出效应和它们通过技术扩散和示范效应等途径所引致的正溢出效应都显著存在,但是前者大于后者;(2)我国人力资本的跨界流动所带来的区际负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是它们通过技术扩散和(或)示范效应等途径所引致的正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显然,这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极强的政策含义,这将在下文进行简单探讨。

4.主要结论及其政策含义通过实证分析

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的弹性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26和0.69;(2)物质资本具有正且显著的区际溢出效应,而人力资本的区际溢出效应却显著地小于零,它们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17和-0.15,而且这种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3)区域自身的资本投入对它们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远大于邻近区域的资本投入对它们的影响。当然,这些分析结果的得出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缺陷,这有待于后续研究的补充和完善。比如,不同的权重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区际溢出效应的度量、对省际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同选取也会导致分析结果具有差异等。

显然,上述结论表明,为了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我们不仅应该加大资本投入的力度,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溢出效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合理引导。如果任其自由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的负的人力资本区际溢出效应视而不见的话,这将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下进一步拉大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缓解甚至是消除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发生。我们认为,为了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并逐步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工作:(1)高度重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引导、监督和实施我国的区域统筹方略;(2)各区域应该加大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3)通过对落后地区实施倾斜的人力资源政策,既抑制高人力资本的智力外流,又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入,从而缓解人力资本的负区际溢出效应对落后地区的不利影响;(4)通过加强我国技术区域转让的中介服务、对落后地区的技术引进实施财政补贴以及加快适宜技术研发的投入等来促进技术的跨区域扩散,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5)逐步改善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充分吸收发达地区的资金注入,从而拉动它们的经济发展;(6)加强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的宣传并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来有效地发挥它们的示范效应,从而成功地发挥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新晨

参考文献

[1].CoeD.,HelpmanE.,1995.“InternationalR&DSpillovers”.EuropeanEconomicReview39:pp.859-887.

[2].Jaffe,AdamB.,1986“.TechnologicalOpportunityandSpilloversofR&D:EvidencefromFirm’sPatents,ProfitsandMarketValue”.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76:pp.984-1001.

[3].JaffeAdamB.,RebeccaHendersonandManuelTrajtenberg,1993.“GeographicLocalizationofKnowledgeSpilloversasEvidencedbyPatentCitation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pp.577-598.

[4].KellerW.,2002.“GeographicLocalizationofInternationalTechnologyDiffus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92:pp.120-142.

[5].Lopez-BazoEnrique,VayaEstherandArtisManuel,2004.“RegionalExternalitiesandGrowth:EvidencefromEuropeanRegions”.JournalofRegionalScience44:pp.43-73.

[6].RomerDavid,2001.AdvancedMacroeconomics(2nded).NewYork:TheMcGraw-HillCompanies.

[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10)

[8].陈钊,陆铭,金煜.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世界经济》2004(12)

[9].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钱小军等译.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北京:经济工业出版社,1999.

[10].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11].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被举报文档标题:区域经济中资本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hgjjlw/55652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