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假冒伪劣产品范文

假冒伪劣产品范文

假冒伪劣产品

一、引言

三鹿毒奶粉事件,使得我们不禁有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假鞋、假烟、假表,以及去年的“黑心棉被”、“瘦肉精猪肉”等,假冒伪劣商品如同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两年来有1/4的家庭受到过假冒伪劣商品的侵害,涉及5000万城市消费者,98.5%的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这种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假售假活动,有损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破坏了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而且最终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效应。

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活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从信息经济学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

二、从经济学视野看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败坏了我国的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并且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可见,假冒伪劣商品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真可谓假冒伪劣“猛于虎”,也因此有人把做假经济比作是“砒霜经济”(意指自取灭亡的经济)。下面我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危害作一粗浅的阐释。

(一)“假冒伪劣”的存在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价格、竞争等杠杆,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扭曲了价格竞争等杠杆,损害了“优质产品企业”的权益。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正当竞争和低价倾销,导致真货斗不过假货,名优商品斗不过伪劣商品,打击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几乎每一种新产品投放市场,都会出现相应的假冒伪劣商品,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千辛万苦创立的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被侵害,利润下降,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导致许多企业已不愿或不敢在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上大量投资,致使资源更多的流向了“劣质产品企业”,从而误导了资源流向,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而由打假带来的行政成本以及“优质产品企业”发生的同打击假冒产品有关的广告费,更是一种资源的“纯浪费”。

(二)“假冒伪劣”导致了社会分配秩序的混乱

首先假冒伪劣商品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由于假冒伪劣商品基本上是非法地下生产,又主要以非正当手段进入市场流通,因此,既逃避了流转税,也逃掉了企业所得税。据测算,近几年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国家税收损失每年高达250亿元左右。其次假冒伪劣商品扭曲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劣质产品企业”往往比“优质产品企业”有着更低的总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加上“优质产品企业”为打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劣质产品企业”一般都具有比“优质产品企业”高得多的总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从而获得比“优质产品企业”多得多的生产者剩余(见图1);也就是说,在“劣质产品企业”和“优质产品企业”之间,市场对二者进行了不公平的收入分配。这无异于“奖懒罚勤”,不符合市场经济中“经济公平”的原则,造成了社会分配秩序的混乱。

(三)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造成了我国居民社会经济福利的巨大损失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低,较高水平的设备和技术较难得到,制假售假者为获取高额利润,往往以劣质商品假冒正牌商品,假冒伪劣商品的“以次充好”行为剥夺了消费者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同时因假冒伪劣商口的“劣质”问题还造成了伤害、致死致残等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例),使广大消费者蒙受了人身的、经济的和精神的多方面伤害,大大的降低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

假设消费者对某商品的“优质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曲线(需求曲线)为Dl,而对该商品的“劣质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曲线(需求曲线)为D2;假设消费者在购买阶段消费者无法判别该商品是否为假冒伪劣产品,只有消费以后才能判断出商品质量的好坏。S为该商品的“劣质产品”的供给曲线。现消费者购买了Q1数量该商品的“劣质产品”,如果该“劣质产品”作为“劣质产品”出售,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3,消费者剩余为A+B+C;如果该“劣质产品”作为“优质产品”出售,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1,由于“劣质产品”的以次充好,使它可以按照“优质产品”价格P1进行出售,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为A,B+C被“劣质产品”的生产者剥夺,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如果“劣质产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以低价P2进行倾销,则消费者剩余为A+B,C为被剥夺的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