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发展范文

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发展范文

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金融风险的极端表现,通过对金融风险传导机理的经济学文献的相关研究,得出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根源来自于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羊群效应(从众心理)则是金融危机和风险传导的助动力。学术界目前关于货币危机的研究已发展出三代较为完整的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多重均衡自我实现模型、第三代道德风险模型,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程度、投资者的预期以及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道德风险这三个方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生成及其传染过程。

金融危机的传导可以分为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传染机制,即危机在一国内的传导与扩散为内部传导,在国与国之间的扩散为金融危机的外部传染。在外部传染过程中,国与国之间金融、实体、政治三方面的联系较为重要。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有季风效应传导机制、贸易溢出效应传导机制、金融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和净传染效应传导机制。季风效应在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中表现较为明显,是指由于共同冲击而产生的传导效应,比如由工业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及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化等全球性的原因导致新兴市场经济的货币危机或资本进出;贸易溢出效应是指危机在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之间的传导,其中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导致货币贬值,引起贸易国之间货币汇率变动,进而影响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贸易,还可能因有效汇率的上升引发投机冲击;金融溢出效应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明显,是指有密切金融联系的市场间,由一国危机引起的非流动传染到另一国,使得金融中介在后一市场上出清资产;净传染效应包括经济净传染、政治净传染、文化净传染,净传染是一种非接触性的传导,两国经济联系薄弱使得这种传导无法从宏观基本面的基础变量进行解释,当危机在一国发生时,由于投资者重新评价其他类似国家的经济基础产生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当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信心发生改变时,传染就发生了。

二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异同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相比,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1亚洲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沿着汇率与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一体化的传导机制发生作用。东南亚各国出口产品机构、出口市场、贸易方式类似,也同样存在金融体系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泰铢贬值后,各国货币相继贬值,通过与货币汇率紧密相关的国际贸易引起金融危机的蔓延。90年代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东南亚国家,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的投资者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危机预期,在东南亚地区以外,危机也会通过国际投资体系自身传导。东南亚各国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和发地产业,产业结构趋同化日益加剧,加之东盟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通过市场联动效应使得经济结构相同的国家很容易相互传染。

2美国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首先在美国内部传播,从房地产市场到信贷市场再到资本市场,进而从金融市场蔓延到实体经济,随后便通过贸易渠道、金融传导渠道、心理传导渠道,由美国向全球传导。

第一,美国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长期保持对外贸易逆差,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民消费力急剧下降,导致与美国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出口额下降,经济受到冲击,中国、日本、欧盟及其他国家的贸易都受到影响。同时,美联储联系降息致使美元相对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更加重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相对提高,竞争力下降,也使这些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就是贸易渠道传导的路径。

第二,各国金融机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互相持有大量头寸,系统风险被扩大,美国拥有最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因此许多国家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全球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参与到了风险扩散的链条中。随着次债市场的崩溃,美国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持有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的跨国金融机构蒙受损失。亏损的金融机构出于调整资产负债表的需求或其他目的大幅收缩对另一国的贷款,将危机传导至下一个国家。同时美国为应对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而调整投资组合,撤回大部分海外投资资本,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而以美元为外汇储备的国家亦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遭受资产贬值的损失。

第三,外汇市场的交易中投机性资本占了绝大多数,信心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之一。金融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可以迅速从发源国传播出去,导致人们盲目行动,使金融市场动荡无常,众所周知,“羊群效应”会进一步恶化金融危机,甚至一些经济情况原本良好的国家也会因为投资者信心丢失而陷入危机。

对比这两次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可以看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中,传统贸易、直接投资等渠道是危机传导的主要途径,而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市场迅速崛起,使得金融渠道和心理预期在传播过程中的更为突出。1997年我国资本市场不对外开放,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但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外贸市场;现在我国外汇储备高达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已超过三分之二,加入WTO之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加大,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在这场危机中,我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传导的分析,有助于我国制定合理的经济制度,健康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外部冲击。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美国次贷危机自2006春季逐步显现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随后横扫全球,国际金融体系受到重创,金融市场市场信心大跌,不少人认为布什和奥巴马先后两任政府金融援助计划都缺乏实效性,难以达到复苏经济的预期目标,加之负财富效应可能造成的消费需求萎缩将进一步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的演变和传导过程中,危机本身还可能会出现新的形势,这将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更大波动,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极有可能再度爆发。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经过美国政府的救助,各主要发达国家也相继出手,全球各经济体积极应对这场金融风暴,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市场流动性增强,全球信心逐步恢复,国际性的金融机构组织也在酝酿国际金融体系的新制度,到2009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各项基本面开始扭转,虽然目前国际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言美国经济已经触底还为时尚早,但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新一轮的同等强度的金融危机已不大可能。

四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到牙买加协定的签署,随着各国货币制度的自主选择,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进入了无体系时代。在这场极具影响力和破坏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的缺失,巨额国际游资的无序流动以及美元本位国际货币制度的不可维持性等等。本文主旨不在于讨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而追究各方责任,而在于通过分析危机的传导机制来反思这场危机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体制来抵抗危机的发生和传染?

在经历了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准确判断,果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还应继续扩大内需,稳定股市房市,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此外,改善社会资金结构、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都应作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措施积极争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趁着国际金融秩序重建之势,抓住机遇增强人民币的国际金融主导权。继签署《中韩货币互换协定》,人民币第一次以官方姿态实现国际化之后,我国应继续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类似的货币互换安排,维护区域及全球金融稳定的同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寻求与欧洲和日本的利益交汇点,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主动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高我国的话语权。此外,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应采取渐进程序保持谨慎态度,早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正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自由兑换为我国设立了一道缓冲外部金融冲击的屏障。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规模有限,运作不够规范,因此,要审慎有序的开放金融市场,在开放过程中,加强金融监管,妥善处理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建立强有力的调控机制,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金融保证。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也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危机,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未来,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合理有效的模式可以参照,我们仍可以探讨它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趋势:当前,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欧元区凭借其经济实力的崛起和经济力量的整合正在改变美元一枝独秀的境况,加上英镑、日元、人民币实力日渐增强,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将逐渐被多元的币种制度所取代。其次,新的国际金融监管秩序也在积极构建中,发达国家对国际资金流动的态度从促进自由化转向强调通过国际金融监管及风险预警机制的设立来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另外,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也迫在眉睫,MF的份额既代表各成员国对基金组织的融资业务,也决定各成员国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贷款额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限额,因此美国愿意在不放弃其在MF中否决权的前提下,以放弃部分投票权来交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资金支持。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已使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