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公有制经济客观必然性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客观必然性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它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野生植物”到“人工植物”,从“保护鼓励”、割“资本主义尾巴”到“补充”和“共同发展”等阶段,可谓一波三折、几度沉浮,但却从未退出历史舞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专门有一条论述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1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如何呢?历史国情是“一穷二白”。现实国情是“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性、不平衡的状况比比皆是:现代企业与作坊企业同存,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同存,少量高科技与大量文盲同存,小康生活与温饱生活同存。

马克思曾指出,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这种国情决定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而且还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利用“共生效应”共同服务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实质是要把单一产权主体变为多元产权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单一的非公有制经济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等特征,这种分散的需求多元化要求有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因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特征,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助动器。有竞争就要有对手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具有竞争力和推动力。由此可知,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成为一种必需,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为一种必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结构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一。

3.1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相对不发达,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目前我国的就业状况来看,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谈到:“中国的劳动力有7400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民工一般保持在12000万。”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需求来看:国有经济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不仅不会总体上增加劳动力需求,反而会成为失业增加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近年来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如从前;非公有制经济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据统计,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仅转移了5000~6000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国有6000万农村劳动力和1亿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来。1992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年均净增600万个工作岗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3/4。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已为我国增加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发展它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3.2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一枝独秀,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资料显示,1978年到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5%,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始终保持在11%~13%的高水平,其中80%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拉动。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高速发展,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从1979年不到1%增长到2001年的20%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3.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起到“双赢”之功效

非公有制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环境”、“经济补偿”、“行为示范”、“互补交融”等有利条件。一则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机制、企业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能给国企改革提供范例,从而起到示范作用;二则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利用了外资,学到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既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又提高了我们的技术、管理水平;再则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1992年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和上缴税金平均以30%多的速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举数得,具有“双赢”之功效。

4是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我们在思想认识中存在误区:其一,认为公有制天然具有优越性,不存在实现形式问题;其二,认为所有制越公越好,越大就越公;其三,认为劳动者当家作主自然就会有积极性。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也进入了误区:一是过早过大扩张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二是未寻找和采取合适的实现形式,导致部分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相当部分的公有财产未起到创造财富的作用。两种误区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产生了诸多问题,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既反证了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彻底抛弃非公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和发展的舞台。

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允许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列宁早就有过肯定回答:“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学上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当构成木桶的木板七长八短时,这个木桶不能装最多的水,只有木板长短一致才能达到此目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市场主体互相竞争的直接动力,也促进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企业机制转换。根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分别有8%和13.9%的私营企业已经和准备兼并收购国有企业,有25.7%的私营企业是由原来的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的。可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的弊端,又能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生产和服务、满足社会多层面需求。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各显其能、配套成龙,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使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水桶能装更多的水,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样调整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这种调整的结果又完善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此而已,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自在情理之中。

5是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充分证明: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完全必要的,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正确认识,在所有制问题上,形成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模式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抑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排斥了经济发展的竞争机制,使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以至于行将崩溃。

前南斯拉夫在1947~1980年的经济政策是以发展社会所有制经济为主,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使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1%,1980年的全国社会总产值为563.4亿美元、人均为2521美元,不长的时期,巨大的成绩,是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实践证明曾经是成功的。

前苏联由于在发展经济指导思想上长期固守,片面追求单一国家所有制,造成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相适应,严重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迈不开步子,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得不到克服,成为其解体的原因之一。

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越南提出了“社会主义定向的、有国家管理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经济”改革总路线。古巴认为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要借鉴别的社会的东西,并根据古巴的现实加以应用。”老挝制定了“国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在发展和经营中相互竞争和合作,各种经济成分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政策。朝鲜也开始了经济改革,罗津先锋的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经济政策的调整,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经济。

正是基于对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树立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突破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束缚,循序渐进地调整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这一调整的过程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实践证明,我国越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多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越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越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

6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纵览古今中外,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非公有制经济从未退出历史舞台,这说明,社会生产力无论怎样发展,总给非公有制经济留有生存的余地,虽然外力可以使之萎缩,但其内在的合理性或迟或早还会使之再度兴盛。对人类社会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只能利用非公有制的合理因素,才能发展生产力,为社会进步和过渡到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创造条件。也就是说要消灭非公有制必须实行非公有制,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必须先承认某种不平等。从这种意义上讲,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因此,社会没有可能跨越非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进入更高阶段,而只能经过非公有制经济,在非公有制经济带来的巨大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可以说这是同自然规律相同性质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会淡化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自觉地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唯有如此,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

7多种经济形态并存是经济发展史的共同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都是多种形式并存,从来没有一种纯粹的、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是在旧有的所有制关系中逐渐生长出来的,因此在一种占据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存在的同时,还会存在其他形式的所有制成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相辅相成地共同发展,是历史上诸种社会的所有制的基本存在形式。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也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8是理论创新的必然产物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包含着创新,它的产生会对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和吸收“三个来源”的基础上创立的,它的产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思想也正是在冲破苏联经验神圣化、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的过程中创立的,它的产生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可见若要党和国家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首先理论上要不断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面临着“中国向何出去”,90年代左右面临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我们在经济体制上有重大理论突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正是我党适应实践的发展,理论创新的必然产物,这一创新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建国初期,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1957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社会主义改造后,基本消灭了非公有制经济,导致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在我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弊端暴露以后,明确提出:“要研究社会主义整个经济体制问题。”在他看来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应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体制。1956年曾指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这些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一公有制带来的矛盾。1957~1965年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扫地出门”政策,致使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和严重困难,后因贯彻“八字”方针,实行退回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1966~1978年,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搞“穷过渡”,再一次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和增速减缓。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再到“共同发展”的政策演变,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如果没有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也就不会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其以“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利,创造条件加以引导、支持;对其以“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弊,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就一定能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早日实现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