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范文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范文

时间:2022-07-12 09:19:0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摘要:

产业与就业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六师五家渠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变动的理论分析入手,研究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提出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匹配度

产业是发展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两者事关国计民生,而产业与就业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师市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挖掘不同产业的就业增长潜力,是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保增长与惠民生协同推进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了2007-2014年作为研究阶段,对师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及匹配度进行研究。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变动的理论分析

在经济学中,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一般可以用各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进行衡量;就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可以用各产业的从业人数总和加以衡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产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吸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且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反之,从业人员的数量、质量以及流动频率,也决定着劳动力的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与方向。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某地区的产业结构将会出现三次产业的顺次转移,第一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在工业化初期稳步上升,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快于第三产业;而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步超过第二产业,与此同时,劳动力逐步向高比重产业转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将会趋于一致。

二、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情况

(一)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2007-2014年,六师五家渠市生产总值从47.1亿上升至204.8亿,经济规模扩大4.3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43:22:35调整为20:49:3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小幅波动,师市成功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商业业经济转型。

(二)六师五家渠市就业结构变化情况。2007-2014年,六师五家渠市全社会从业人员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八年间从业人员由10.19万人增加至15.80万人,增加了5.61万人,年均增加超过7000人。从产业看:一产从业人员减少0.78万人,减少了25%;二产从业人员增加3.4万人,增长了230%;三产从业人员增加2.98万人,增长了99%;八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变动就业结构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由2007年的56:14:29调整到2014年的31:31:38,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9个百分点,就业格局呈现出“三足鼎立”态势。

三、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度分析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依据2007-2014年数据,对六师五家渠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进行数据对比,进而分析近8年六师五家渠市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时间上、数量上的变化,最终得出某些规律性、趋势性结果。从上述图示中可以看出,2007年—2014年六师五家渠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整体上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的确导致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动。其中,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走势较吻合,而第三产业呈现窄幅波动,变动较小。上述现象表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第二产业发展为劳动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完全符合师市2011年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师市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发展战略,工业推动力进而转化成为就业的推动力。2013年师市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近三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五家渠市及周边团场、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2014年比2011年三产就业增加了20265人,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二)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分析。相比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就业结构调整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两者之间的变动差异应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如变动差异过大,将会影响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结构调整的阻力,不利于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本文将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一反映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指标,对六师五家渠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加以分析。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之比与1的差值,其计算公示如下:(T代表产业结构偏离度,Gi代表第i产业增加值比重,Hi代表第i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当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向于0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匹配性好,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其为正值时,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从业人员比重,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当其为负值时,则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小于从业人员比重,该产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就会向其他产业转移。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六师五家渠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负值,且处于负向低位,趋近0的趋势不明显,说明六师五家渠市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产业效率比较低,存在着隐形失业,该产业的剩余从业人员应该更多的向其他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9年后出现下行,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正值变化至产业结构偏离度负值,在2007-2014年处于0至±0.2间,但尚未趋近于0,表明六师五家渠市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比较对称,从业人数与产业规模较为适应。而第二产业一直处于正向高位,意味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吸纳劳动力尚不足,有巨大的就业增长潜力。

(三)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弹性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分别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利用“就业弹性系数”指标对六师五家渠市各产业结构进行就业弹性分析,为促进就业、引导就业、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相应就业增长百分点数量。当其为正值时,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强;当其为负值时,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强,经济增长不仅未能带来就业增长,反而减少了就业人数。由图3表可知,2007年—2014年六师五家渠市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多数年份为负值,对劳动力呈现出“挤出效应”,印证了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规律;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从2007年的0.03提高到2013年的2.49,对于劳动人口的吸纳能力较强,表明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就业仍具有较大的正向激励作用,2014年由于经济下行,师市引入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等原因影响,就业弹性系数直线下降到-0.23,说明师市第二产业对劳动力有一定“挤出效应”,2014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都有一定幅度的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第三产业弹性系数在0.5上下徘徊,表现较为稳定,说明服务业已经形成稳定的就业带动效应,但吸纳劳动力能力有待提高,该产业的就业红利尚未充分释放。

(四)六师五家渠市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即比较劳动生产率=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它表明每1%的劳动力对应能创造百分之几的产值。当数值大于1时,数值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越集中;当数值小于1时,劳动力就会向其他产业转移,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从上图可以看出:

(一)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1,在0.7上下波动,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第一产业中每1%劳动力只能创造0.7%的增加值,这表明师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2007年的1.53逐年提升,2009年达到最高值2.29,这主要是由于师市处于工业化加速期,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推动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走高。近几年,每1%的第二产业劳动力能创造出2%左右的增加值。

(三)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2007年的1.21下降到2014年的0.85,与第二产业的差距较大,说明其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差别越来越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较弱。然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延长了工业产业链、价值链,降低工业运行成本的行业,它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减缓不仅影响了工业的快速增长,也影响了师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师市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且呈下降趋势,说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变革;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且有波动,是师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呈波动态势,需要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给予推动。

四、六师五家渠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7年以来,师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仍需看到两者间还存在较大偏差,矛盾依然突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合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师市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在逐年降低,而就业结构比重相对较高,对于农业“低产出与高就业”的现象,必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逐步合理有效减少农业就业人员,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流动和转移,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师市工业化的需求相结合,为师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二)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及民营经济。由于中小企业的进入成本相对较低,就业制度灵活,分布范围广泛,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多地区也都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准入门槛降低,民营资本的活力将进一步激发。因而,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是今后提高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鼓励、信贷扶持及优质配套服务相结合,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可使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就业增长点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快第三产业优化步伐。从就业弹性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空间。为此,应优化发展第三产业,政府需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和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交通、通讯更加方便快捷,食宿便利舒适,各项公共服务高效优良。一方面,继续加强餐饮、商贸流通等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由于这些行业创业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密集,所需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因而可吸纳大量劳动力。这比较符合师市目前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现代服务业,如物流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这些行业都有吸纳劳动力的广阔空间。

(四)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的素质是构成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就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师市的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无论是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和转岗能力,还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难以满足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师市目前面临的最大就业结构问题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结构性失业,技能人才短缺。为此,需要以提高全社会就业率为重点,在总量上扩大就业规模,并以提高劳动者技能为前提,从质量上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进一步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提供内在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作者:朱永亮 董清明 单位:第六师五家渠市党委党校新疆五家渠市

被举报文档标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cyjglw/6961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